内循环背景下“双创”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2020-01-18 19:04
菏泽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双创教育教学

陈 娟

(菏泽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菏泽 274015)

2020年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关口,长尾疫情对主要经济体超出预期的影响,一些国家奉行逆全球化的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为保障我国经济稳定运行并不断向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以创新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助跑”国内大循环, “破局”后疫情时代。人才是第一资源。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应创设创新环境与机制,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内循环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一、研究基础

创新创业研究源于国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历经创新创业课程开设、创设课程体系初创、创新创业中心成立、孵化基地搭建以及创业文化的建设等几个阶段。

随着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推进,双创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逐渐步入人们的视野。国外学者对创新创业人才的研究可以概括为: 第一,通过研究双创人才的内涵及特征等,强调人才思想的独立性、自主性; 第二,研究双创人才的能力结构,找出创新型人才除拥有系统的知识外,具有较高的自我规划意识和学习能力、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自控力,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更愿意尝试挑战性任务等。第三,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模式进行研究,为培养人才的创造性,强调学生的自由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形成,从国家、社会和大学三个层面制定了完善的创新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的科学体系。

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起步于20 世纪 80 年代,在近几年井喷式发展,典型的有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清华大学通过课程设计推动创意、创新、创业融合的高层次创新创业教学体系建设。浙江大学借鉴斯坦福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以管理学和MBA基础知识为主,每年选拔60名学生参加,开办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四川大学在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方面,构建学术研究型、创新探索型、实践应用型三大类课程体系”?[1]。

我国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时开始着手相关理论研究。20世纪80年代的研究是零星的、个别的,随着发展动力的转换,2005 年之后双创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才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尤其是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及创新驱动战略的相继提出,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达到了高潮。研究成果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创新创业的概念、内涵研究。我国学者曹胜利、雷家脯首次定义创新创业。第二,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有学者认为,应该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大学人才培养过程,有的认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该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第三,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学者胡桃、沈莉等提出创新创业教育可分为三种类型,学者王万山、汤明等提出国内创新创业教育有五种模式;第四,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研究。创新创业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搭建创新创业实习实训平台,如,开展拓展班,创办一些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创业论坛和创业沙龙,大学科技园,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建立创业实践基地。

已有文献在高校双创人才培养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建议和措施。但是,目前双创人才培养的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国际上遇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竞争异常激烈,不确定因素增多,国内新冠疫情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经济下行风险加大,通过创新驱动改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大环境对创业创新人才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所以,地方高校作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发展方面任重而道远。

二、“双创”人才培养的战略地位

(一)实现内循环条件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新时代,在中国经济已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之时,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就国内而言,在调结构、转方式的过程中发生的新冠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有一定程度的冲击,直接影响宏观经济景气度和人民群众的创业意愿;在国际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有些国家奉行贸易保护主义且联合其他国家围堵中国,贸易战逐渐向科技战延伸,致使我国经济外向发展空间受限,且科技产业受到一定程度冲击,在此严峻的内外形势下,我国提出以内循环为主的发展战略,鼓励创新创业内循环下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是经济社会进步的不竭源泉,创新能够通过高赋权整合市场资源。华为、阿里、腾讯、字节跳动等高科技公司之所以处于高市盈率区,是通过为创新高赋权,从而突破制约发展的瓶颈要素。历史在创新的推动下不断进步、不断发展,以科技创新为标志的三次产业革命加速社会进步就是典型的例证。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和《中国制造2025》的颁发为我国创新创业指明发展方向和目标,为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政治和社会生态, “创新创业教育, 坚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 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完善保障条件为关键,以优化课程体系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重点,以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实习教学改革为基础”[2],为产业转型升级、提升质量、增强竞争力植入新引擎。

(二)“双创”教育为内循环下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人才是第一资源。内循环条件下,科技的进步、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都急需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支撑。高校是人才的摇篮,是培养和造就理论功底深厚、富有创新精神、拥有强烈爱国情怀、具有前瞻意识和国际视野的热情奔放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基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高校的首要任务,尤其是地方高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务必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探索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 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3]。地方高校立足地方向“应用型”转型,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办学定位,在“双创”教育中增强知识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提升学生以应用为驱动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当前大学生的竞争力不仅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更是来自于人文和科学素质、就业和创业技能、创新和创业精神的机制和能力,这些能力和素养来自于双创教育。双创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创新创业素质,培育大学生的实践精神、探索精神、冒险精神和创业能力,不仅为社会为产业行业发展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创新型人才,而且提升了大学生创业能力,为他们实现创业发展准备了条件。

三、“双创”人才培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高校“双创”人才培养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意识有待加强

在创新驱动战略下,尤其是内循环条件下为提升我国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以免在科技领域受制于人,国家出台各种政策措施加快双创人才培养,但一些地方高校的实际做法反映出对“双创”教育的意义认识不到位。尽管培养双创人才写进了人才培养方案,成立了人才培养领导小组,但未真正建立科学的“双创型”人才培养体系和有效培养模式,而是在原有方案中嵌入双创人才培养的内容或只是在传统培养模式基础上的局部修正和补充,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首要任务是进行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及提高基础理论知识学习能力的提升,没有将双创教育理念融入课堂教学。而创新创业教育则是基础理论教学的补充和点缀。一些教育管理者认为“双创”教育是针对少数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和就业行为,忽略了“双创”教育对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以及职业品格塑造的根本作用,忽略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理念的培养[4]。

(二)“双创”教育的师资力量较薄弱

“双创”教育的落实关键在教师,“双创”教育的推进需要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目前,地方高校的师资建设不断加强,师资水平逐步提升,教师的学历层次、知识储备有新的突破,实现质的飞跃,但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不仅数量不足,而且教师队伍结构失衡、知识结构不能满足创新创业教育多学科结构的要求[5]。

当前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尚处于起始阶段,现在还没有形成标准化、系统化、规范化的双创教师培养体系,高校没有成熟的专业的双创人才培养的教师队伍,当前高校教师的素质能力也没有达到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有些高校有少量双创专职教师,他们没有系统学习过创新创业相关知识,主要是通过KAB、SYB等短期培训转型的,许多地方高校没有专职双创教师,专业课老师兼上双创课,这部分老师关注点依然在专业知识领域,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问题的理论研究。从事“双创”教育的教师既没有在企业做过管理运营更没有亲自成立并掌控公司实践经验,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教授一定的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即使是实践实训也是纸上谈兵较多,缺乏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的支撑与指导,很难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三)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许多地方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刚起步不久,基础比较薄弱,尤其是双创的课程体系还存在很多问题。当前,高校大都开设了指导大学生就业的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此类课程不能等同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创新创业教育最多只是开设一门或几门课程,且多数设为选修课或实践课,课程教学绝大多数是以理论知识的灌输为主,忽视学生整体的创新思维培养、创新创业的热情和兴趣的激发与培养,偶尔开展创新创业讲座或报告,创新创业教育受众群体少,覆盖面小,没有形成科学、成熟的课程体系。另一方面,生产课程设置与专业课程融合度低,甚至游离于专业教育之外,课程内容局限在介绍创新创业基本知识,如概念、功能、方法、途径、技巧,不仅课程本身缺乏系统性,更没有把创新创业理念、知识与专业课程融会贯通、相互渗透、结合专业特色,形成贯穿于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专业特色鲜明的、有机统一的完整课程体系。这类课程设置状态不能有效培育双创基因并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不仅无法启迪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灵感与兴趣,而且制约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四)“双创”教育载体建设不完善

创新创业教育离不开实践,实践是实现“双创”教育的重要手段和基本载体。 “项目化”、“情景式”、“体验化”的实践教学必然依靠扎实的硬件基础。然而,我国的“双创”教育载体建设不完善。尽管就国家层面而言,创新创业教育载体不断丰富,种类较为齐全,但就高校尤其是实力较弱的地方高校而言,双创教育载体的软、硬件设施不完善,“双创”教育只是开设一些课程,开展一些创新创业活动,高校自身资金投入能力有限,地方政府和国家投资力度跟不上学校发展需求,致使校内仿真实验室、实训实战的基地、创业工厂和校外实习基地普遍缺乏,导致实践载体少,实训条件差,甚至部分高校没有搭建与课程体系相配套的创新创业人才服务平台;另一方面,地方院校虽然与地方企业通过校企合作或校企融合的方式与校外企业签订了实训实习协议,但参与实训实习的学生管理较之于企业员工管理不同且相对复杂,同时学生的技术、能力与水平与企业短时间内获得最大收益的发展目标有很大差距,且在很多企业学生的实习实训流于形式。

四、地方高校双创人才培养的思路对策

为实现以创新为切入点打通内循环,实现在世界未有之大变局中开新局,培训高质量发展所需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针对双创教育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应在创新理念指导下,构建双创教育的课程体系,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打造立体式实践载体,整合教师资源,将创新思维培养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打造一个创新思维导向的“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在“双创”教育理念指导下,加强顶层设计

为更好发挥高校社会服务功能,地方高校应主动地逐渐向应用型转变。“转型的关键是明确办学定位,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6]。首先转变教育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八个相统一”为根本遵循,树立“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从而实现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教育理想,培养出适应“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当代人才。其次是学校完善顶层设计。做好双创工作事关国家、社会、学校的前途命运,也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为做好双创教育工作,学校应在新理念指导下进行总体规划,完善顶层设计。一是把创新创业纳入发展规划,形成全校一盘棋的创新创业工作思路,成立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二是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新方案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培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全员参与,全方位协助配合。三是制定完善相关规章制度,为学生创新创业保驾护航,以规范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普及化”发展,打造“双创”教育升级版。

(二)构建适应“双创”的教学体系

高校创新创业总体遵循 “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思路,以知识的传授为基础将创新思维与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因此,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对“双创”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

通识课程。通识教育目的是突破专业限制,让学生丰富知识储备,感悟深厚的文化底蕴,体验不同学科思维方法,形成创新意识,提升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专业课程设置。无论是零到一的创新还是一到二的创新都是建立在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之上的。专业知识包括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特色知识,地方高校在设置少量专业基础、核心课的同时,根据当地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联合,以“突出应用、培育特色、提高质量”为原则改造、升级、增设与当地企业紧密对接的专业或专业群体系,使专业群高度契合产业链和创新链。增加创业教育相关课程。让学生了解基本的创业知识及创业流程,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情感和爱好,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潜移默化地形成意识,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方法,确立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基于双创要求的教学模式是建立在课内外自主学习与互动学习这二者交互作用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多种教学理论为指导,将教学环节以及教学策略各方面进行混合,学习资源:网络课程资源+自制视频+教材+其他平台资源;学习环境:虚拟学习环境+非虚拟学习环境;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协作式学习;从而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框架,这种模式具有包容性、整合性、开放性等特点。积极探索和推行新的考核评价方式。对“双创”教育的考核评价,须积极探索和推行创业教育考试评价制度,建立以考核能力为核心的教学考核内容体系,可采取多层次、多角度的方式,注重过程评价,每一教学阶段的各个教学环节都要有与之适合的考核方式。

(三)创建 “双创”教育载体,搭建服务双平台

“双创”教育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实践教育是不可或缺的载体,地方高校在充分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基础上开发 “双创”实践教育载体,从而构筑“双创”实践教育载体系统,使每一位学生有得到适合自身的双创教育机会。

建立全真模拟实验室。学校建立全真模拟实验室以后,在开设实训课程时,通过沙盘、软件等对学生进行全真模拟实训,让学生通过实训体验,仿佛置身现实市场环境,一方面可以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能激发创新思维,增强动手能力,有效提升创业技能。建立教学工厂。教学工厂为教学而建,规模不大,但功能齐全,采用自负盈亏的经营模式,通过“师带徒”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既培养了技术又学习了管理,还能够考察市场与社会。打造双创文化生态。双创实践在良好的环境中孕育开展,应积极打造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态。比如学校开展以创新创业为主题的创新创业创意大赛、讲座、论坛,也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到企业参观等,诸如此类的文化活动不仅开拓学生视野及思路,又能够增强实践技能,为以后独立创新创业奠定基础。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创新创业学院可以通过校企合作(融合)或校地合作的方式,根据学生的爱好与专业特长安排学生进行企业内部顶岗实习,使学生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零对接”,完成角色转变。

任何形态的“双创”教育载体都以培养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为旨归。不可能存在一种理想的载体能单独满足创新创业教育的全部需要,因此,配置一个构成要素丰富多样的“双创”教育载体系统,通过功能互补的方式来实现完整的“双创”教育目标就成为了必然的选择。

(四)建立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教育的关键是师资。新时代, “双创”人才的培养对地方高校教师的要求是多维度的,教师在良好的政治觉悟和职业素养的基础上,不仅需要丰厚的专业知识,而且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掌握扎实的实践技能,更要具备丰富实践经验,同时能够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融合之后,灵活地运用于教学过程。为打造适应“双创”人才培养的高质量教师队伍,应做好教师的培养与引进。

首先加强现有专职教师培训和提高。增加双创教师的培训经费,提供更多的培训与学习机会,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国内的创新创业培训或轮训,在学习中加强经验交流,进行项目开发合作等;加强校企合作的广度与深度,搭建教师素质提升的创新创业平台,一方面有利于新入校的青年教师实习锻炼,学校应要求青年教师尤其是新入职教师必须经过半年至一年企业锻炼,在一线锻炼中及时了解行业的新技术、新成果、新工艺,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实践技能,另一方面有利于有一定经验与阅历的教师与企业联合进行开发研究,承担各类横、纵向科研课题,这样既可以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又能够提高教师能力,以此密切高校与企业的联系;完善机制,调动教师提高实践能力的积极性,建立创新创业导师制度,制定导师发展规划,对创业导师在创新创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进行考查和检测,以绩效为尺度,在薪酬福利、社会保障、职务与级别晋升和绩效管理等方面建立保障机制,提高创业导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其次聘请高质量的专兼职教师。一方面引进社会责任感强、技术水平高、经验丰富且具有爱心的离退休企业经营人员或企业技术、管理骨干做专职实践课教师,另一方面聘请具有影响力的商界精英创业企业家、大学生明星创客、新经济模式下的互联网创业导师组成校外专家的导师团体,进高校和课堂。

结语

高校作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在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双创型”人才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创新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深化和具体化,价值取向是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在“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效衔接”理念下构建要素丰富、科学、有层次的教育载体系统,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全面、有效、尊重个体差异的创新创业教育,同时,探索和应用校企联合办学模式、实习基地模式、项目合作模式等,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

猜你喜欢
双创教育教学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