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大别山敌后根据地的国民党基层组织建设

2020-01-18 06:57何孔蛟
关键词:党部敌后大别山

何孔蛟

(安庆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安徽 安庆246133)

抗战爆发后,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国民党地方实力派纷纷请缨出战。新桂系首领李宗仁就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桂系军队北上抗战。淞沪会战后,新桂系军队一部退入皖西大别山地区。武汉会战时期,鉴于大别山地区的重要战略地位,为牵制和阻止日军西进,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决定以大别山为依托,以新桂系军队为主力,以皖西地区为核心,以安徽国统区为主体,建立敌后根据地。为统一思想,集中力量,巩固自身统治,新桂系在控制安徽党务大权后,开始加强国民党基层组织建设。以国民党基层组织建设为切入点,探讨新桂系在大别山敌后根据地的基层治理措施,有助于弥补国民党敌后抗战史研究的不足,进一步丰富和拓展抗战史研究。①目前,学界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研究较为全面细致,但对国民党的敌后抗战关注较少。大别山敌后根据地是抗战时期国民党主要敌后根据地之一,但学者关注很少,研究成果主要散见于少数论文之中。如马若义《国民党大别山抗日游击战场述评》(《淮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何孔蛟《从行政主导到融入党治:抗战时期国民党大别山敌后根据地的宣传动员》(《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申晓云《抗战时期新桂系治皖》(《抗日战争研究》1998年第2期),童志强、周蕙《桂系主皖和安徽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抗日战争研究》1994年第4期),武菁《论抗日战争时期安徽的新桂系》(《安徽史学》1992年第4期),黄昊、武菁《抗战时期安徽新县制改革研究》(《安徽史学》2012年第3期)等。

一、大别山敌后根据地国民党基层组织建设的背景

作为国民党地方实力派,新桂系与国民党中央存在矛盾,但一直标榜奉行“三民主义”。抗战时期,新桂系在大别山敌后根据地加强国民党基层组织建设,既是应对敌后抗战环境、强化精神动员、稳固敌后根据地的需要,也是克服国民党基层组织涣散局面、遏制中共组织发展、巩固自身统治的需要。

1.严峻复杂的敌后抗战环境。大别山位于南京和武汉两大城市之间,南京、武汉失陷后,大别山地区已孤悬敌后,处于日伪三面包围之中,被划为游击战区,远在重庆的国民党中央对此孤悬敌后之区已鞭长莫及。大别山敌后根据地成为国民党“中原唯一的抗日游击根据地”[1]271。安徽国统区是大别山敌后根据地的主体。抗战时期,安徽62 县中,全部沦陷的15 个、大部沦陷的8 个、小部沦陷的5个、曾遭敌人窜扰后完整的13个、未遭敌人窜扰完整的9个。②安徽省档案馆、蚌埠市档案馆编,《日本侵华在安徽的罪行》,皖内部图书95-034号,1995年,第1页。安庆、蚌埠、芜湖等重要城市和沿江沿淮等相对富庶之区全部沦陷,省会迁往大别山腹地的皖西立煌,国民党能完全控制的县份只有30%左右,且主要集中在皖西大别山区、皖北地区和皖南徽州地区。皖南因长江所隔,在军事上隶属第三战区。由于安徽的重要战略地位,各派势力争夺激烈,各种力量交互错杂。为应对复杂的敌后环境,新桂系在控制安徽党政军大权后,将强化党治作为加强大别山根据地建设,巩固自身统治的重要措施。

2.国民党基层组织建设的薄弱。安徽国民党基层组织在战前“不惟未能普遍,且多不健全”,抗战爆发后,因受战争影响,“致基层组织无形解体”。1938年安徽实施党员总报到,统计结果只有党员7372人。①安徽省政府编:《安徽概览》“党务”,安徽企业公司印刷厂,1944年,第6页。不仅基层组织不健全、党员数量偏少,而且基层党政关系不协调,党政之间“职责不明,互相推诿责任,或彼此攘夺事权”,“组织不能密切配合,工作不能协同一致推进”,“人事上不能融洽,彼此发生摩擦”[2]35。“工作毫无配合,不能使党与政融为一元化”[3]14。“做党务工作的说行政不同党务配合,同样,做行政工作的说党务不同行政配合”[4]11。由于党员教育培训不够,很多国民党党员缺乏对党的信仰。“少数党员在形式上,俨然是三民主义的信徒,实际上则未真正实践三民主义的革命精神,甚至投机取巧,精神萎靡,工作怠忽,以致堕落腐化,民众对党的信仰于是大坏,而党的工作基础也就随之动摇了”[5]9。“一般党员对于党的主义、政纲多未了解,甚至许多负重要职务的高级公务人员,智识水准与工作技能虽甚高超,然其对于党的认识,则往往非常浅薄”[6]1。加强国民党基层组织建设,理顺基层党政关系,增强党员信仰,已显得迫在眉睫。

3.中共组织力量的日益发展。土地革命时期大别山地区曾是中共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所在地,具有良好的革命基础和群众基础。抗战爆发后,中共中央及时作出开辟大别山区工作的指示,派遣一批党员到六安组建安徽省工作委员会,在短短的6 个月内,就相继成立了“霍丘县委、立煌县委、六安临时县委、舒城县委、霍山支部、岳西支部”[7]117。各地中共党员数量不断发展。新桂系为动员民众抗战,在安徽组建民众动员委员会,组织工作团赴各地开展动员工作。但动委会中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占绝对多数,动委会实际上为中共所控制,以致六安、合肥等地的老百姓认为,“动委会就是新四军的机关,动委会工作人员就是新四军的干部”[1]11。新桂系感叹,“立煌系省会所在地,既有县党部书记长去领导,而异党还会潜伏活动,这也是过去工作不够的地方”[8]32。中共组织的发展,使新桂系感到自身统治受到严重威胁,认为“谈到敌寇,是有形的,尚属易防,惟有‘奸匪’是无形的”,“往往混迹市曹,潜居乡井”,“必须以组织对组织,以工作对工作,去防范他,消灭他”[9]5。加强国民党基层组织建设,成为新桂系遏制中共势力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大别山敌后根据地国民党基层组织建设的措施

1938 年1 月26 日,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兼任安徽省政府主席,新桂系控制了安徽军政大权,但蒋介石为制衡新桂系势力,让方治、邵华等为首的国民党CC 系控制着安徽省党部。1938 年10 月,新桂系将领廖磊被任命为鄂豫皖边区游击总司令兼安徽省政府主席,但党务大权仍然控制在CC 系手中。廖磊病逝后,1940 年1 月,国民党中央鉴于大别山地区复杂难控的敌后环境,最终将安徽党务大权交于新桂系,新桂系将领李品仙继任鄂豫皖边区游击总司令、安徽省政府主席,并担任安徽省党部主任委员,同时授命指挥监督鄂东、豫南地区党务。在完全控制安徽国统区党政军大权后,新桂系以“发扬党治精神”“建设三民主义新安徽”为口号,颁布安徽党政整建纲要,修订安徽战时施政纲领,采取多种措施和手段,加强大别山敌后根据地国民党基层组织建设。1940 年1月,李品仙在就职演说中就明确表示要“健全党的基层组织,充实党的力量,严肃党的纪律,发扬党的美德”“扩大党员的数量,提高党员的质量”“党政军必须协调一致,密切配合”。[10]5在《告安徽全省同志书》中,提出要“提高党德,严肃党纪”,“严密组织,巩固党基”,“组训民众,增强国力”,表示“党政关系,必须调整配合”[11]6-7。

1.加强党政军联系。新桂系深刻认识到加强国民党组织建设,对于政治和军事建设的重要性,表示要“以党的力量,协助政治的推行,以政治的设施,适应军事的需要,更以军事的掩护,来开展党的工作”[12]5。为加强基层党政联系,促进党政协同,1941年开始,除在省一级实行党政联席会议及特别小组会议制度外,在县一级实行县党政秘密会报或特别小组会议制度。②安徽省政府编:《安徽概览》“党务”,安徽企业公司印刷厂,1944年,第10页。县党政秘密会报制度是指每周县党部书记长召集秘密会议一次,县党部书记长、委员与县长及县府秘书科长都要参加,除会报本周党政事项及工作外,会议决议事项分交党政机关执行。同时县长主持召开县政会议时,县党部书记长也要出席。[12]6为协同应对敌伪和中共势力,还实行区县党政军特种会报制度,协同地方党政军力量。如二区党务办事处“特会同驻军最高指挥部及行政专署县府党部、三民主义青年团六安分团组织、六安党政军最高级机关,每周会报以沟通地方”[13]33。

2.健全组织体系。按照与行政组织相对应的原则,新桂系规定党的组织必须配合行政组织普遍设立,在县一级设有县党部与县政府,在区一级设有区党部与区署,在乡镇一级设有区分部与公所,在保一级设有小组与保办公所,层层健全党的组织,形成严密的组织体系。凡一地段内(或学校机关团体)区分部达3个以上,或设有区署的,成立区党部。凡有党员5人以上者,成立区分部(学校机关团体均成立区分部)。[14]25-26“各县以每一乡镇设一区分部为原则,以普遍党的基层组织。”[15]13凡已成立区分部尚未划分小组的,按照规定划分小组。凡机关、学校、团体、工厂等有党员在300人以上者,或某地区因环境之需要,均筹设直属区党部。[16]30-31不仅健全了国民党基层组织体系,而且使国民党组织与地方基层行政组织互相贯通、联成一气。

3.大力发展党员。首先吸收公务员和乡镇保甲长入党。1940 年,安徽省政府规定公务员必须一律入党,“自高级公务员以及乡保长,是否取得党籍,亟应由上级党部予严密之检讨,而不容更有蒙混。自是以后,非取得党籍,不得充任公务员”[17]11。“各县县政府应积极协助县党部将全县公务员及区乡镇保甲长,于本年底前全体征收入党”。其次通过保甲长、乡村族长吸收农民入党。“保甲长入党后在两个月内,至少每人应介绍忠实农民2人入党”,同时,“尽先设法吸收聚族而居之在宗族内素孚众望之族长或家长入党,然后再督促其吸收彼等优秀之子弟入党”。[18]17-18第七行政督察区提出,乡镇保甲人员“如非本党党员,尽量介绍入党,使一律在三民主义领导下而努力,如有不愿入党或思想言行有不正确者,应一律撤职监视”①《安徽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保安司令部二十九年上半年度工作概况》“民政类”,1940年,第24页。。同时吸收教师和学生入党,“各小学教师如仍有未取得党籍者,由各该县执委会负责劝导入党”。“各小学学生如已达成年者,由县执委会切实征求入党”。“通饬各县各小学教师一律入党,不入党者应请予以解除聘约”。[19]10积极筹设民众团体,通过民众团体征求党员,规定各民众团体负责人一律征求入党,“民众团体所属会员全体入党”,“各民众团体及一切战时社团之会员入党后,在两个月内至少每人应介绍其家属或亲友优秀者2 人入党”。[18]17-18

4.加强党员训练。党员训练即党员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党员意识,增强党员信仰。党员训练“不仅使党员对党、对主义充分认识,尤须增进其工作技能,发扬革命精神,以担负抗战建国之重任”[20]5。党员训练方式主要有三类:一是实施小组训练。小组为训练党员的基本单位,区分部成立后,划编小组承担党员训练任务。小组训练的主要方式是小组会议。小组会议主要是研究党义、时事与业务改进等事项,一方面加深党员对主义的认识,一方面提高工作的效能。凡为党员者必须参加小组会议。截至1943年9月底止,全省小组能按月举行两次会议者计3201个,能按月举行一次者计5400个。②安徽省政府编:《安徽概览》“党务”,安徽企业公司印刷厂,1944年,第9页。二是利用各种会议和集会进行训练。为使一般党员明了政策与军事政治动态,提高其工作情绪与政治警惕性,经常举行读书报告会、时事讨论会、党义时事座谈会。战时省会立煌按月举行一次党义时事座谈会,定期召集省会文化界、教育界、新闻界及各机关公务员中对三民主义有研究的人员进行研讨,并聘请一些名流学者及党政机关负责人担任主讲。[21]13-14同时,利用党员大会、总理纪念周、国民月会训练党员,厉行工作检讨及批评,选派对三民主义有研究的党员作党义演讲或时事报告,讲解总理遗教暨党员守则,阐述工作与主义或政策的关系等。[22]7三是实施各类竞赛和党义测验进行训练。各种竞赛活动包括党义演说竞赛、党义论文竞赛、发展党员竞赛、小组训练竞赛等。党义论文竞赛每月举行1次,论文经评阅合格后给予一定奖金并交党报党刊发表。1940 年8 月至1941 年12月,省党部党员训练委员会先后举行党义论文竞赛7 次,每次情形颇为良好。[21]13-14党义测验有时在小组中举行,有时以区党部为单位举行,半年或一月举行一次,常与阅读指导配合举行。[22]71941年1 月20 日,直属省会区党部为提高党员的党义研究兴趣,举办全区党员党义测验竞赛,参加测验者共1671 人,分32 个测验会场同时举行,分别评出个人优胜和团体优胜前三名。[23]38-39

5.实施监督考核。新桂系认识到“国民党党员及党政人员未能恪守本党纪律实为党员最大弱点”③《安徽省二十九年度全省行政会议录》“议案”,1940年,第239页。。为严肃党纪起见,组织党员监察网。凡党员存在“背叛本党主义政策者”,“违犯本党纪律者”,“不遵守政府法令者”,“公私言行之不当者”等四种情况,均在监察之列。[22]9-10各地监察网成立后,对一些违纪党员进行了严肃处理。如“寿县第三区执委杨道明盗用印信,藉名敲诈,停止党籍一年”,“巢县党员杨犇、五河县党员武联芬等28人,均因甘心附逆,各永远开除党籍”,“桐城县党员徐伊复等3 人,含山县党员贾生如等6 人,均因参加异党为匪活动,各永远开除党籍”。[24]11同时,加强党务工作考核,规定党部工作人员考绩结果分为惩戒与奖励两类,惩戒分申诫、记过、降级、免职4 种,奖励分为嘉勉、进级、升级3 种。[12]131941年度各县暨直属区党部工作成绩,经考核,计列入甲等予以传令嘉奖者计11 县暨直属省会区党部,列入乙等予以嘉勉者计32 县及5 区党部,列入丙等饬加努力者计15县及10区党部,列入丁等予以警告者计3 县及4 区党部。[25]381943 年举行党员总考核,除沦陷各县区暂行缓办外,其余各县区皆参加考核。至1944年2月底,计有立煌等35县、区党部办理完毕,参加考核党员约7万人,转报最优最劣党员及区党分部委员约400人。①安徽省政府编:《安徽概览》“党务”,安徽企业公司印刷厂,1944年,第6页。

三、大别山敌后根据地国民党基层组织建设的成效和不足

为强化党治精神,遏制中共势力发展,巩固自身统治,新桂系在取得安徽党政军大权后,全面加强国民党基层组织建设,在整合党政力量、充实基层组织、增强动员能力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1.加强了党政联系,增强了党政协同能力。通过实施党政秘密会报、特别小组和特种会报制度,基层党政负责人共同出席,及时通报党政工作情况,共同商讨和明确工作任务。这种常态化的制度安排,加强了基层党政之间的沟通联系,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基层党政“两张皮”现象。“县以下的党政关系,尤见一天天的密切而进步”,“党政工作人员互相交流,党政工作相互辅助推进”[26]15。

2.健全了基层组织,大幅增加了党员数量。通过普设国民党基层组织,大力发展党员,健全了基层组织体系,迅速扩大了党员数量。1939年,安徽国民党区分部只有573个,党员人数只有16148人。②《安徽省民国二十八年度统计年鉴》,1940年,第21-23页。1940年8月底,区分部已达872个,党员人数增加到61943人,仅1940年1至8月就征收新党员45795 人。[27]151944 年10 月底,区分部已达3822个,党员总数已达185000余人,党员数量超过战前25倍。③安徽省政府编:《安徽概览》“党务”,1944年,第6页。1940年12月21日,安徽因“党员数目及基层组织均有发展,其他工作循序推进”,被国民党中央“赐电嘉勉”。[28]1

3.增强了动员能力,巩固了新桂系统治。通过加强国民党基层组织建设,新桂系强化了思想控制,增强了抗战宣传和动员能力,客观上有助于国民党大别山敌后根据地的巩固。抗战时期,与大别山环境相同的国民党敌后根据地,还包括中条山、苏北、鲁南等根据地,然而“中条山、苏北、鲁南相继沦陷之后,而大别山尤能巍然独存”④李品仙:《八年来大别山抗战的回忆》,《八年来之安徽》,1946年,第1页。。新桂系在安徽的统治也日益强化,从抗战初期至1949 年全国解放,安徽一直在新桂系实际控制之下,成为新桂系除广西之外的第二块地盘。李品仙自诩,抗战胜利后“安徽没有学潮,社会秩序良好,与此番党务的整建不无关系”[29]183。虽有言过其实之处,但安徽党治的强化是不争之实。

新桂系在大别山敌后根据地的国民党基层组织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未能超越国民党中央在基层“融党于政”的思路,基层组织建设主要服从于和服务于战时军政需要,存在明显的弊端和不足。

1.未能改变国民党基层组织“虚化”“弱化”局面。与行政组织相比,国民党基层党组织仍处于附属地位。县党部仅设书记长、干事、录事等人,“仅有三五人员工作”,“职员人数仅县府一科”。[30]26“县党工人员之待遇与其他公务员相较悬殊太甚,书记长待遇不及县府秘书科长,干事待遇不及乡中心学校教员。”[31]30“县党部月支办公费70元,不敷一磅油盐之费用,活动费72元,不敷一次往返之开支”。[32]29由于县党部机构设置简单,党务人员待遇低下,党务经费运转困难,党务工作难以开展,甚至无力撑持局面。

2.党员发展重数量轻质量。为迅速扩大党员数量,新桂系采用集体入党,甚至强制入党、硬性摊派等形式发展党员。“机关、学校、团体随时举行集团入党,并限定公务员、教职员须为党员”[32]15。“如有特殊情形不能入党者即解除其职务”[33]31。甚至规定“保甲长入党后在两个月内,至少每人应介绍忠实农民2 人入党”[18]17-18。为激励党员发展工作,开展发展党员竞赛活动。1942年,经过评定竞赛成绩,征收党员竞赛个人成绩特优者599 名,个人成绩优等者145名。[34]48-51党员发展过程错误百出,“审查入党申请书,虽属小事,详查各县往往疏忽,未能遵照规定手续办理者,仍属不少”,“许多人在甲地入党,到乙地又入党,党证自属重复”。[35]7党员发展的比例也严重失调,“仅注意于军政方面,而忽略了农工份子”,“偏重男子,而忽略了女子”[36]4-5。

3.党员训练流于形式。“各县划编小组固须求其普遍,然苟徒有其名,而无实效”,例如“划编以后,并无一次会议,或者最初会议一次,以后即不能按期开会,此种现象所在皆是”,即使召开小组会议,内容空泛,“讨论结果均属不切实际,结果不但无补于党员训练,且徒费时荒业”。[37]8-9“各从政党员一经从政,即将党务工作置之脑后,如党员大会、小组会议轻而易举之事,负责人既不能按时召集,而党员也无故缺席”。[38]361943 年9 月,省党部在电文中称“尚有几占三分之一同志未能经常参加区分部小组,徒负党员虚名而不能竭尽应尽之任务”[39]5。

抗战时期,新桂系在特殊的战时军事政治环境下主政安徽,建立了以皖西为核心,以安徽国统区为主体的大别山敌后根据地。“三民主义”是国民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纲领。为巩固自身统治和加强根据地建设,新桂系以建设“三民主义新安徽”为口号,强化大别山敌后根据地的国民党基层组织建设,力图实现“三民主义之宣扬,普遍于一般民众,成为坚固之共同信仰”,“党治精神阐发于全民,贯彻于各级”,“纷歧错杂之思想,无由滋长,精诚团结之力量,益增强固”。[40]4新桂系在大别山敌后根据地的国民党基层组织建设,虽然扩大了基层组织覆盖面,大幅增加了党员数量,但背离了基层组织发展的宗旨、原则和规律,过于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因此未能改变国民党基层组织弱化和组织涣散的局面,未能提升基层组织的领导力和组织力,也就无法真正动员民众和遏制中共势力的发展。

猜你喜欢
党部敌后大别山
大别山的早晨(油 画)
又见大别山
澳“华人党部”引“分裂”质疑
陈致中高雄找工作
华北敌后国民党军的游击战及其失败
奋勇战敌后 担当主力军——人民军队在抗日战争中
论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坚持中原敌后抗战的李先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