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的德育内涵及其实践展开

2020-01-18 06:48
黄山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美育德育艺术

徐 畅

(同济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200092)

美育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美育,贯彻立德树人的总目标,2019年4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新时代的高校美育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鉴于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点,以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为出发点,思考艺术教育与德育的关系,探讨如何在公共艺术教育中贯彻中央的美育工作思想,落实立德树人,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一、艺术教育与德育的内在一致性

艺术教育侧重于专业训练,德育则侧重于思想政治,看似不相关,但二者并不是泾渭分明,而是相互包容、相互促进的。在开展艺术教育的时候,要始终注意将立德树人放在首位。

1.艺术教育本身具有意识形态属性

艺术教育(美育)与德育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根本原因在于它本身的意识形态属性,对于这一点,多年来认识不足,在教学中贯彻落实的也不够。《意见》明确指出:“学校美育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属性,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1]这样就把艺术教育的本质属性以中央文件的形式亮明出来。

实际上,从艺术萌芽开始就有德育内涵;从有阶级开始,艺术也就有了意识形态内涵。原始人经常会因为狩猎、祭祀、收获而载歌载舞,这些舞蹈包含了原始人的情感和丰富的思想内容。正如余秋雨所说:“这样的祭神礼仪,需要有大量的装扮,又要把这些装扮联成一体,构成一个宏大的仪式。这里的歌、舞,这里的动作、表情,都有了一定的情节归向和情感归向。”[2]进入阶级社会后,就更是如此了。例如周代有《大武》舞,纪念武王伐纣的丰功伟绩,季札在观《大武》后说:“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3]初唐也有著名的歌舞大曲《秦王破阵乐》,宣扬李世民击败敌人,巩固唐政权的大功。通过这些不同的艺术形式来歌颂统治阶级的功绩,宣传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达到教化人民的目的。

社会主义的文艺同样具有阶级属性。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明确指出:“在现在世界上,一切文化或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4]邓小平多次提出,(文艺)仍然属于一定社会的上层建筑,社会主义文艺理所当然要反映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并为巩固和发展整个社会主义制度作出自己特殊的贡献。[5]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充分认识肩上的责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6]这些都是艺术意识形态属性的权威论述,为当前艺术教育提供了思想指导。

2.艺术教育离不开德育的涵养与支持

道德是艺术的灵魂,没有任何一个艺术作品可以离开道德内涵,艺术家在创作时,都包含了充沛的道德情操。同样也没有离开德育而独立存在的艺术教育。

道德浅薄的艺术是没有生命力的。康德认为,美包含道德的深刻内涵,“美是道德的象征”,他的关于“美是培养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中介”的观点,对我们论及艺术与道德关系非常具有启发意义。[7]艺术家的作品都是内心最直观的体现,所以道德对艺术水平所能达到的高度是有巨大影响的。人们评判一个艺术家的高度,除了艺术技艺外,还有道德情操,因此能有成就并流名于世为人景仰的艺术家,无不具有高尚的品德。例如冼星海怀抱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充满了对敌人的痛恨,不顾身体和创作条件的恶劣,在抗战期间创作了《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等不朽名作,鼓舞了民族士气,振奋了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抗敌救国的精神武器,冼星海也被尊称为“人民音乐家”。

对学习艺术的学生来说,能够充分理解艺术作品的灵魂,有助于他们本人的专业学习。学生在学习《黄河大合唱》时,如果理解了作品的创作背景,对冼星海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抱着深切的认同,他在学习时也会被这样的情感所打动,那么他自然将自己的道德情感与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更加深刻理解作品的内涵与艺术之美,享受艺术作品带来的精神愉悦,更好更快地提高艺术技艺。

二、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中的德育内涵

《意见》要求,学校美育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这是总体要求。同时,艺术教育也有它自身的独特规律,而且公共艺术教育是面向全体大学生的课程,因此公共艺术教育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涵。

1.爱国与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高尚情感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公共艺术教育中的永恒主题。近代以来,中国积贫积弱,受尽列强欺凌,也涌现出无数爱国志士,其中就包括许多的艺术家。抗战期间,梅兰芳蓄须明志,坚决不为敌人演出,为了生计,他不惜卖掉多年珍藏的国画以及北京的住房,表现了不屈不挠的爱国主义精神。著名画家徐悲鸿抗战期间放弃安逸生活,奔走于香港、新加坡等地,举办画展募集资金捐给灾民,在此期间还创作了巨幅油画《愚公移山》,表达了中国人民不屈从任何压力的民族精神。

爱国艺术家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灿若星辰,为我们的艺术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教学中,学习和临摹这些大师的作品,不仅为他们的艺术修养所折服,也深深为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所激荡,许多作品本身既体现了高超的艺术手法,也是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的产物。习近平指出,爱国主义的艺术作品能够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能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6]今天我们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缺少德育这一块,就不可能真正成人成才。

从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中国的命运就与它分不开了,因此必须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这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8]艺术不分国界,但艺术家有他自己的祖国与信仰,艺术作品脱离不了它产生的时代与社会经济基础。同样是油画,《自由引导人民》成为法兰西民族精神的标志,《毛主席去安源》则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不怕牺牲、拯救贫苦大众的决心与意志。两幅油画在艺术上各擅其美,难分伯仲,但从时代来看,它们是属于两个不同阶级的优秀作品。在艺术教育中,既要向前者学习,学习它的艺术技巧,也要深刻理解后者蕴含的伟大历史意义与思想内涵。一直以来,文艺是意识形态交锋的重点领域。有的人刻意贬低无产阶级的作品,无论是苏联还是中国的红色经典,在一些人眼里,似乎比不上资产阶级的作品。在课堂上多讲国外作品,对中国的红色艺术经典,在课堂上不讲或者少讲,这与艺术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相背离。

2.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相统一的主体意识

中国的艺术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我们的艺术教育就是要把优秀基因传承下去。教育部要求,美育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传承与文化自信成为艺术教育的最重要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9]艺术就是中华文化最集中最形象的体现,在中华民族璀璨的艺术长河中,从红山玉龙、乌兰察布岩画,到战国编钟、汉代砖雕;从《兰亭集序》、龙门石窟,到《清明上河图》、钧窑青瓷;从明代桌椅、八大山人,到京剧与紫禁城,这些让后人叹为观止的艺术瑰宝,无不闪耀着中华民族祖先的智慧光芒。我们常说文化自信,自信从何处来?首先就是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来,它们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是我们艺术教育的首选资源。通过传统艺术文化的学习,学生可以品读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加一份对祖国文化的诚挚热爱与深深景仰。

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头,也是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资源。革命文化是在民主革命时期,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由无数革命先烈的鲜血和生命铸就而成的,典型的有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革命文化已融入了中华文化之中,成为中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一部分。以《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为例,它是电影《铁道游击队》的插曲,作者吕其明吸收了山东民歌的音调,谱写了这首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歌。曲子四二拍与四四拍交替进行,四四拍子,优美抒情;四二拍子,铿锵有力。既有大好河山的柔情,又有英勇杀敌的豪情,充分体现了游击队员的革命浪漫主义与乐观主义精神,整首曲子充满了对未来的必胜信心。以这首歌曲作为教学案例,既可以提高专业水平,也能增加对党领导下的民族独立斗争史的了解,同时也受到革命先辈坚定信念的感染与冲击。

文化自觉表现为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范畴中的个人或群体对自己的文化有清醒的了解,既知长处也知短处,同时也了解和认识民族文化之外其他文化,能够理性与辩证处理好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公共艺术教育既要接触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本土艺术文化,也要了解各个不同国家的艺术文化,这是形成文化自觉的一个有利条件。既要提升对中华艺术文化的自豪感,又要辩证看待传统文化中的陈旧形式与落后内容;既要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本领,又要看清外来文化的不足之外,在此基础上形成对中华艺术文化的准确定位与明确判断,形成基于文化自觉之上的主体意识。

3.善于协作与勇于开拓相统一的精神品格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强集体主义教育。2019年8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培养“爱集体”的情感。[10]公共艺术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与团结意识,有助于集体主义教育。

当前许多学生是独生子女,加之目前许多人都热衷于展示个性,追求独立,缺乏群体意识与协作意识,更不用说集体主义精神,但艺术教育中许多门类在教与学中需要合作才能完成。例如在合唱中,每个人要唱准自己的声部,但自己的声音又不能盖过其他人的声音,需要与整个合唱队保持协调和平衡,每个人都是合唱队中不可缺少的一份子,但又不能突出自己,只能将自己融入整体之中,通过与其他成员的协作,才能发挥出最好的效果。长期的合唱训练不仅锻炼了专业技能与音乐素质,也是团队精神与集体主义精神培养的过程。通过合唱训练,不仅达到了声音的和谐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最终也达到社会的和谐。合唱是如此,其他的艺术教育,如乐队、群舞等都带有这样的功效。

艺术教育也能培养人的开拓争先精神。学习艺术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艰苦过程,是对人的意志力的考验。许多人从小学习艺术,但如果一曝十寒,不能坚持下来,最后只能在艺术上无果而终,连业余爱好的水平都达不到。所以说,能将一项艺术学习坚持下来,本身就是个人意志力的胜利。在艺术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要想有所突破,也要有求新求变的开拓思维与勇气。齐白石在艺术水平达到高峰之后,毅然“衰年变法”,开创红花墨叶一派,艺术上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贝多芬失聪后,凭借惊人的毅力,克服沮丧心情和生理上的困难,创作出更加优秀的曲子,这正是积极向上、勇于战胜自我的坚强意志的体现。像这样的例子很多,可以说,艺术教育就是要求学习者勇于争先,敢于开拓,这样才能有所成就。2015 年5 月2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寄语青年:“广大青年要培养奋斗精神,做到理想坚定,信念执着,不怕困难,勇于开拓,顽强拼搏,永不气馁。”[11]从艺术教育中,我们能够获得勇于开拓的精神资源。

三、公共艺术教育中的德育实践路径

公共艺术教育的成效与每名大学生相关。教育部提出要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根据这个意见,高校可以视具体情况,开展公共艺术教育改革,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

目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有:(1)注重对艺术技巧和专业知识的传授,在道德熏陶方面不足。在艺术教育中,不仅有艺术本身的形式美,也有道德的审美,但目前许多相关课程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艺术教育中的德育内容,认识不到通过艺术教育来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没有从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出发来规划课程教育;(2)教育的普及面不高。目前公共艺术教育在高校的普及面有待提高,部分有一定艺术水平的学生能实质性参与课程,一些爱好艺术但没有艺术根底的学生不能融入课程之中;(3)形式不够生动活泼,教学形式传统。面临新时代新要求,应当积极改进教育方法,探索新的路径。

1.充分挖掘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中的德育资源

艺术是情感的外化,不同的艺术形式中均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资源,关键是要善于挖掘与凝练。以《音乐鉴赏》课为例,在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课堂上侧重对中国民族音乐进行讲授和学习,是弘扬民族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每一个历史时期,中华民族都留下了无数不朽作品。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共同铸就了灿烂的中国文艺历史星河。……我们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豪,也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信”。[6]通过对中国古典音乐的赏析,可以使学生对我国古代的乐器、音律、诗词、名曲等有所了解,还可以通过中西对比,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传统艺术中所承载的文化精神,提高学生的品格与修养,增强文化自信心。

挖掘德育资源有赖于教师素养的提高与积累。过去艺术院校在培养中比较偏重于专业训练,这就造成部分艺术教师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背景相对不足的问题。新时代美育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教师需要加强学习,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国近现代革命史、党史、国史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等,有了这些背景知识,充分挖掘出艺术中蕴含的德育内涵,在公共艺术教育中进行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游刃有余地融入德育教育。同时,教师也能够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特点与实际需要挑选教育内容。

2.聚焦时事热点,抓住重大事件中蕴含的德育内容

任何德育教育离不开对现实的关注,特别是重大政治、经济、文化事件,通过重大时事热点,结合艺术教育规律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2019 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周年,6 月份中宣部组织专家遴选了100 首优秀歌曲,这些歌曲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既有很高的艺术水准,又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教师在教学中完全可以选用其中的内容,如果能将这些歌曲结合到其他活动中,还可以起到更好的效果。

聚焦时事开展艺术教育,也需要注意:一是不能打乱正常教学秩序。一般公共艺术教育在开学初有既定的安排,教学时间也是有限的,不可能穿插过多的额外活动。教师在结合时事开展教学时要注意选择性,要与教学内容有相通之处,不能为了配合时事而干扰正常教学,这样也会适得其反,起到不好的影响。二是不能生搬硬套,牵强附会。德育是情感教育,只有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才有效果,如果不注意时间、场合,不注意学生的情绪,将一些不适合的艺术形式与时事热点硬拉在一起,会让人感觉不合时宜,不仅不会达到原先的教学目的,甚至会破坏以往积累下来的良好印象。

3.组建艺术社团,让公共艺术教育走近生活,走向社会

公共艺术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精湛的艺术技能,以此为职业谋生,而是要通过艺术教育形成审美与人文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就要让艺术走进学生的生活,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为学生所喜爱。在教学中,可以依照兴趣与特长组建各种艺术团队,如合唱队、舞蹈队、管弦乐队等,通过这些艺术团队的训练,让团员掌握基本的发声方法与演唱技巧,锻炼基本的舞蹈技能,培养初步的音乐功底;在提高音乐素养的同时,也促进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沟通学生之间的感情,克服部分学生中存在的羞怯、悲观心态,代之以开朗、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对于指导教师来说,需要注意的是公共艺术教育与专业艺术教育不同,后者是以职业技能为目的,追求的是卓越;前者是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的,强调的是参与,因此公共艺术教育中组建的社团要尽可能让绝大多数学生参与进来,不能对他们的艺术技能作过高的要求。

可以以学生组建的艺术社团为主体,走进社区、工厂企业、学校、养老院等,开展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锻炼学生的艺术水平,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通过与群众的交流接触,听到人民群众内心的声音,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深刻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对国家的热爱,对领导这个事业的核心——中国共产党的热爱,这是公共艺术教育的德育内涵中最重要的部分。

总之,作为美育的重点,公共艺术教育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的传播与实践,起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应当遵循艺术规律与思政教育原理,挖掘艺术教育中的德育内涵,探索新形式新路径,与思政教育一起合力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猜你喜欢
美育德育艺术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论公民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纸的艺术
美育教师
因艺术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