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书,张 铭
(衡水学院 董子学院,河北 衡水053000)
抗击新冠病毒与复工保增长是当前一段时间内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疫情已经基本得到控制,最终疫情必将过去。后疫情时期的各项工作任务繁重,经济的恢复和正常运转尤其紧迫,应及早谋划,特别是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旅游业。日前,董子故里优良的历史文化资源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为了充分发挥历史名人在旅游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衡水市计划在枣强、景县、故城三县交界区域(下文简称“三县交界区域”)的旧县、董故庄、董学村和前后王寿四村及枣强、广川两镇,规划和打造董子故里文旅项目。本文以董仲舒这一历史名人在发展旅游经济中应发挥重要作用为例,说明历史名人资源在后疫情时期发展旅游业中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利用历史名人资源来发展地方旅游事业。
近年来,河北省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各方面指标均有大幅度提升,但是距离先进省份还有很大差距。如,同旅游大省浙江省相比,河北省的旅游业差距就比较明显。以2017年度国内外游客入境游为例:浙江省国内旅游人数6.3 亿人次,旅游收入8 764 亿元;河北省国内旅游人数5.7 亿人次,旅游收入6 089 亿元。浙江省入境旅游人数为1 200 多万人次,旅游创汇82.8 亿美元;河北省入境旅游人数为160多万人次,旅游创汇7.6 亿美元。
造成以上差距的主客观原因很多,其中河北省旅游资源利用率不高是造成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旅游资源包括自然景观、历史人文景观和民风民俗景观。河北省多数地区地处华北平原区,相对山地和海滨等地区,能够吸引游客的自然景观相对匮乏;与少数民族聚居区相比,又缺少独特的民族风情。但是河北地区自古为燕赵大地,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历史名人灿若星辰,历史名人文化资源理应成为河北省旅游的一大优势,而且目前很多地方的历史名人优势资源尚未深入开发。相比较而言,浙江省仅杭州一市涉及的历史名人景点就非常多,而且利用充分。仅名人墓就数不胜数,如岳王庙、于谦祠、张苍水墓、武松墓、苏小小墓、惠兴墓遗址、苏曼殊墓遗址、秋瑾墓、林逋墓、盖叫天墓、龚隹育墓、俞曲园墓、陈夔龙墓、徐锡麟墓、陶成章墓、章太炎墓、史量才墓、陈布雷墓及陈三立、陈衡恪父子墓等。另外,名人故居也为数不少,如胡雪岩故居、林风眠故居、马一浮故居、潘天寿故居、黄宾虹故居、夏衍故居等。相比之下,河北省对历史名人资源的开发利用就逊色不少。河北省历史名人很多,但是能历数的关涉历史名人的知名景点却是寥寥无几。受此大的环境影响,衡水在这方面的资源开发和利用也乏善可陈。那么,如何充分利用众多的历史名人这一重要的旅游资源,就成为今后一段时间提振衡水旅游经济的关键一招。
三县交界区域是燕赵文化与齐鲁文化交汇的区域,是古代中国文明核心区东西交流的要冲,孕育了大儒之乡灿烂的历史文化。西汉董仲舒的故乡就是三县交界区域,号称“董子故里”。董仲舒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和经学大师,著有《春秋繁露》,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文化的集大成者,是儒学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被奉为“儒者宗”。董仲舒的事迹被编入中学历史教材,为广大民众所熟知,其知名度可以说家喻户晓。三县交界区域拥有丰厚的文化遗存和口碑传说。董仲舒是衡水独树一帜、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资源,“董子故里”也成为衡水一张独具特色的旅游名片。目前,董子文化资源开发尚处于初建阶段,蕴藏着无穷的文化经济价值和挖掘潜力,发展前景广阔。
枣强县旧县村至今留有董子造像,造像背后刻有:“明万历三十六年十月旧县村施财弟子管正尊韩安辅妻姚氏”字样。旧县村西有“西大寺”遗址,相传是在董子学堂基址上修造而成。遗址附近出土过石刻门楣标记“祥符癸丑重修”字样。王寿村至今存藏清代重修董氏族谱,近年曾经举办过山东、河北董氏联谊寻亲活动。王寿村的来历可与《世说新语》的“董仲舒放孝子符起”的故事相互印证。这些丰厚的文化遗存和口碑传说为董子故里旅游开发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开发形式多样的旅游产品提供了先决条件。
然而,这些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一直沉寂在历史的风雨中,匿影藏形,没能得到充分挖掘和保护。而且长期以来私挖乱掘、贩卖文物等现象屡禁不止,甚至曾出现过重要文物“明代董仲舒石像”被犯罪分子“斩首”的恶性案件,给文物保护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至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分布较分散,给文物保护工作带来很多困难和压力。这些问题急需政府部门和专业力量的介入,在特定环境下加以集中、容纳,以便进一步挖掘和传承。
衡水学院与河北省董仲舒研究会曾多次组织董仲舒学术研讨会,会议期间组织专家学者到三县交界区域做实地考察。与会专家纷纷表示,三县交界区域犹如一块尚未雕琢的无瑕美玉,大有文章可做,在各地纷纷争夺名人故里、抢占先机的形势下,衡水拥有这么好的无可争议的文化旅游资源,确实应该早日开发利用,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和价值。
而邻省的德州市利用董子读书台的古代文化遗存建设了以读书台为中心的4A 级景区,打造董子园、董子文化街。入街企业及经营门店350 余家,其中文化产业经营户占比82%,年营业额5-10 亿元。德州市美术家协会、收藏家协会、摄影家协会、董子文化研究会、藏书协会、运河文化促进会等文化团体也纷纷落户董子文化街。自从德州文玩市场在董子文化街开张以后,对本来在华北地区闻名的衡水市文玩市场构成了很大冲击。
另外,由于历史原因,三县交界区域属于“三不管”地带,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欠缺,区域内的道路、桥梁、通讯、网络、水利设施相对落后,医疗卫生、乡村教育等民生福利不能满足区域内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当地经济受到严重制约,扶贫攻坚任务繁重,这也制约了当地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地域文化特色永远是旅游经济的制胜法宝,而旅游又可促进文化保护和文化繁荣。从最近的数据来看,就三四线的地级市而言,传统的房地产已经趋于饱和状态,需要寻找拉动经济的新引擎。利用当地的历史名人文化资源,建设旅游文化项目是一个可以带动GDP 增长的新的动力源。尽管衡水董仲舒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基础较薄弱,形势较严峻,但是随着衡水的快速发展,文化资源开发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也得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这必将成为带动衡水旅游经济的一个新引擎。
近十几年来,在衡水市领导和衡水市文化界人士的大力推动下,董子文化资源也引起了人们深厚的兴趣,吸引了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和各界人士对文献考证和历史遗存的关注,董学研究日益升温,逐渐赶超对孔子、朱熹、王阳明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形成了显学态势。最近几年,衡水市政协与衡水学院联合,连续举办董仲舒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同时举办“董子杯”全国书法展,极大地推动了董学的热潮和董仲舒在时下的知名度,全国董学界的知名学者汇聚衡水,衡水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董学研究的重镇和高地,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2019年,“文华衡水——河北衡水文化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成功举办,这次文化展犹如一方舞台、一扇窗口,将衡水独特、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展示在世人面前,吸引了大量参观者的目光,令世人惊叹和折服。这些前期积累为文旅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很好的文化氛围。在当前疫情趋于平稳,经济需要大力发展的时期,三县交界区域的文化旅游契机较成熟,已显蓄势待发之势。
只有有效地保护文化遗产,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和价值。建设董子故里文化设施,需要集中各方力量,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平台和空间,创造良性发展环境。而且,董子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配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扶贫攻坚工作等国家战略,以文化旅游促进经济发展,补齐贫困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并带动当地的具有平原特色的农副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在区域内完成扶贫攻坚任务。
有形的基础设施建设与无形的历史文化资源相融合,将持续发力,效益发挥的周期会更加长久。历史名人资源在文化内涵、文化价值以及文化氛围等方面同经济发展融合较快,会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能相互促进。文化资源的社会效应更具长久性、持续性发展的特点。在开发利用当地资源的基础上,拓展新途径、新方法,后续发展势头会更强劲,可持续发展前景会更广阔。在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下,三县交界区域这块璞玉定能厚积薄发,绽放夺目的光彩,成为拉动衡水经济发展的一大新引擎。
在当前衡水旅游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挖掘董子文化资源在人文、生态、康养、教育等方面的思想内涵和现代价值,打造旅游文化品牌,实现旅游与文化的深度融合,这是提振衡水旅游经济的必由之路。具体建议和对策如下: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与文化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人们也越来越喜欢去一些有历史文化底蕴的景点游览。文化旅游是旅游业的一个发展趋势,充分发挥董子故里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必能推动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在发展精品旅游、休闲观光旅游、生态旅游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因此,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增加具有文化内涵的人文景点,设计“自然+人文主题游”的线路就显得非常必要和迫切了。
衡水具有一大旅游资源优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衡水湖湿地公园。当前,衡水正努力找准定位,提出了以“文化衡水”为引领的“五个衡水”建设目标,建设生态宜居美丽湖城。虽然衡水湖的旅游产业近年来日益成熟,每年吸引大量省外游客,已成为衡水旅游的一大亮点,但是单凭自然景观设计的“衡水湖一日游”的旅游线路品牌尚显单薄,还不完善,可供游客参观游览的景点较少,停留时间较短,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衡水湖旅游的发展。
利用大儒之乡董仲舒的历史名人效应,将衡水周边的人文景点与衡水湖自然景观连接起来,设计一条“衡水湖—大儒故里三日游”品牌游览线路,增加衡水旅游线路的外延。具体来讲:以董子故里和现有历史遗迹为基础,与衡水湖现有旅游资源相配合,以“董子故里生态文化园+衡水湖”旅游资源为核心,包含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题公园,以及位于城市边缘的衡水湖湿地公园,与枣强移民公园、大原书院、景州释迦文舍利宝塔、周亚夫墓等景点形成新的线路。在此基础上,向周边辐射,与冀州古城遗址公园、武强音乐小镇、年画博物馆,安平逯庄汉墓等周边名胜和文化设施遥相呼应,产生联动效应,推动衡水区域内的旅游,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加强区域性文化旅游合作项目开发。
这样一条扩容的“三日游”线路,弥补了过去当日来当日走的蜻蜓点水式旅游的不足,延宕了观光者驻留的时间,使游客既能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又能体验厚重的历史文化,给游客留下完整的衡水印象,旅游体验会更加丰富充实。同时,又可以拉大游客的消费时长,增添消费内容和项目,增加当地的旅游收入。
董仲舒思想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现代价值,特别是“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与当前的环保生态理念相契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著名论断,党的十九大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核心价值。这一执政理念是对董仲舒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延展和深化,在全球环境日益恶化,重大灾害性事件频发的今天,更需要在自觉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社会制度基础上,深刻反思和探求人与自然的社会本质,形成现代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在共同体中,人具有主体性和主动性,和谐共生则存,冲突对立则亡。
衡水湖是华北平原的一颗明珠,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于改善和调解周边乃至京津地区的气候、土壤、生物等生态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衡水湖这片“最美湿地”中生长和栖息着种类繁多的植物和野生动物,仅鸟类就达500 多种,良木择土而生,良禽择水而居,这些丰富的物种装扮了形色各异的四时风光,展现出衡水湖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描画出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站在湖边,即可感受天水一色、天人合一的自然风光和美好境界。中国传统文化中,水的意象非常重要,自古以来,人们赋予水一切美好的品性,水寄托着人们深刻的哲思和浪漫情怀。孔子以山水比喻具有仁德和智慧的人,老子崇尚水“利万物而不争”的品德,孟子赞美水“盈科而后进”的勇往直前的力量。在《春秋繁露·山川颂》中,董仲舒从自然山水的特性状态,歌颂了山水具有崇高品德和山水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在董仲舒眼中,山高大雄伟、坚固厚重,是人类可以依靠和生存的家园。山默默奉献,不求回报地养育着人类,就像是有深厚仁德的君子。董仲舒从自然之水的运动形态想到君子应该具有的力、持平、明察、智、知命、善化、勇、武、有德等美好品质。以山水比附人的品德,董仲舒提出应当善于向天地自然学习,与天地共生,循天道而行。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指出天人同类、天人一体,人类活动要顺天应时,不但要真挚恳切地爱人、爱民,还特别强调“鸟兽昆虫莫不爱”。董仲舒从对自然山水到人的道德伦理,以及朴素而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的论述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和古典美学中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深刻影响并塑造了中华民族热爱大自然及乐山乐水的精神品质。
三县交界区域地势平坦,缓岗为古河道遗留下来的自然堤岸,沿古河道呈现出带状分布,加上人工改造,构成了方田林网这一生态特征和格局,与衡水湖的自然之美相映成趣。根据“水市湖城”的城市建设发展理念,以董仲舒文旅项目为龙头,利用城市居民回归山水、回归田园的心理需求,可以带动周边乡村依托生态农业、家庭农场、特种种植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游、采摘游等项目。在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和环境治理的同时,解决当地农民就业问题,增加农民收入,达到“生活宽裕”和“生产发展”的双重目标,实现“生态文化”和“生态农业”的共同发展。
因此,在董子故里,借助文化生态旅游,联合开发衡水湖自然保护区及以东的旅游文化线路,将“绿水青山”的理想落实到每一片水、每一寸土地,促进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相互配合,既是弘扬和发挥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的现代价值,又是对党的执政理念和社会治理的具体执行,合天时,应地利,更顺人和,对于打造大儒之乡文化气质,展现湖城文化魅力,都具有积极意义。
源自丰厚的教育基础和传统,近年来,衡水成为独具魅力、令世人瞩目的教育名城,尤其是基础教育更是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董仲舒“三年不窥园”“下帷讲诵”的勤学励志精神和教学传统历来被世人称赞。据《汉书·董仲舒传》记载:董仲舒“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史通·叙事》中记载:“董生乘马,三年不知牝牡。”董仲舒生活的年代,参加聚会以骑乘母马为耻,董仲舒专心治学,不以为意。西汉景帝时,董仲舒为博士,在家乡招收弟子,设置帷帐,讲诵儒学。董仲舒论道高妙,又重身教,投在其门下的弟子众多,遍及今天的河北、山东、河南等地。《史记》记载:“弟子通者,至于命大夫,为郎、谒者、掌故者以百数。”今天故城县的董学村,相传为董仲舒下帷讲学之地。由于董仲舒学业专精,学识渊博,时人称之为“醇儒”。“目不窥园”“乘马不知牝牡”成为后世形容专心致学的典故,“下帷讲诵”“董帷”“仲舒帷”等成为读书教育的代名词。
有感于董仲舒的勤学刻苦和诲人不倦的精神,在董子故里,书院文化一度非常繁盛。据文献记载,历史上在衡水的景县、枣强、故城都曾建有董子祠和董子书院。董子祠最早可追溯至唐宋时期,明清之际又有重修;明清两代也都在董子故里建有书院。据《元史·王思诚传》载,元至正三年(1337年),王思诚由秘书监丞转迁为太中大夫、河间路总管时,上奏皇帝于所辖景州广川镇设立董仲舒书院。桐城派后期名家方宗诚任枣强县令九年,同治十一年(1872年),方宗诚构讲舍五间,名为正谊讲舍,取汉儒董仲舒语“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之意;十二年(1873年),编纂《枣强县志补正》五卷;十三年(1874年),创建敬义书院(枣强原有大原书院,明万历年间毁,距其时已三百年),为书院买膏火地九顷三十二亩有奇。
但是非常可惜,历史上的这些董子祠和书院未能保存至今,只能在文献记载中寻求“遗迹”。近年,枣强大原书院复建落成以及“中华孔子学会董仲舒研究委员会董仲舒研究基地”的揭牌,为董学研究搭建了一个新的学术交流平台。景县广川镇亦全力打造集旅游、会展、餐饮、住宿为一体的董子学宫。
书院的选址注重对人文历史环境的“择胜”,选择历史文化古迹、圣贤遗迹、名人踪迹等地方,实现人文自然的结合。大原书院和学宫选址均在董子故里,依托衡水湖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故里区域,远离城市喧嚣,环境优雅;借鉴成熟的书院教育管理制度,发扬书院“经世致用、学术自由”精神,实现书院在教育、培训和学术交流等方面的文化功能。同时,推出高端“书院讲堂”。所谓高端是指“书院讲堂”侧重学术性,定期举办专题讲座,或不定期邀请国内外董学和传统文化研究专家,讲授最新学术动态,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营造热烈的学术氛围,从而提升衡水传统文化爱好者和广大市民的学术视野和层次,为城市良好的文化生态系统注入新鲜活力,真正发挥书院在现代城市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承担起文化传承的历史责任。
旅游离不开衣食住行,尤其是饮食文化在生态旅游中不可或缺,独具特色的物产往往是吸引游客的主要因素。将董仲舒的养生思想内涵与三县交界区域的丰富物产相结合,积极开拓以康养为主题的文化旅游。
董仲舒融合黄老道家、阴阳家等诸子学说,进一步发展了儒家的养生思想,讲究与天地之道相结合,内外兼养,注重后天保养和精神涵养,从衣食住行到气之内充,形成了一套独到的养生思想体系。董仲舒享寿90 余,与其注重养生也不无关系。《春秋繁露·循天之道》一篇主要讲的是养生之道,其中谈到饮食,董仲舒说:“天无所言,而意以物。”上天并不说话,而是用生长的物品来传递和表达意旨。董仲舒认为,天通过四季冷暖交替,阴阳之气的转换,在不同的产地出产不同的物种,不同的季节生长不同的菜蔬,以这种方式来告诉人们,要选择那些符合时令的物品来食用。董仲舒提醒人们,那些深刻的道理就蕴含在大自然中,就在身边细小的事物之中,要善于体察,于无言无声之处,认真探求上天的旨意。用心观察体悟是大自然与人类交流的方式,“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是正确的养生之道。然而在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往往忽略了这些上天以“无言”的方式传递给我们的信息,包括日常的衣食住行,太过于依赖工业化产品和科技带来的方便快捷,不再关注身边生长的各种生灵,不再关心人与天地的自然融合,甚至与天地自然相对抗。
根据不同季节出产的不同物种,与董仲舒养生思想内涵相结合,可以拓展以享受特色美食为主题的养生旅游项目。三县交界区域,处于北温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变化分明,物产富饶,有丰富农作物和种类繁多的家禽家畜,具有华北特色的麦豆瓜果菜蔬应有尽有。长期以来,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用这些特产制作出美味的地方小吃,流传至今,如马莲小枣、粉玍达(ga da)、鞋底烧饼、石磨香油、景县撒子、虎皮兔肉、龙凤贡面、故城三豆、衡水湖烤鸭蛋等一大批美食物产。这些特产既是一方水土孕育出的美好物品,也是历史传承和沉淀下来的美食文化。
董仲舒在重视外养身体的同时,更注重内养精神。“和乐者,生之外泰也;精神者,生之内充也”(《春秋繁露·循天之道》)精神的愉悦和道德的满足感都有助于身心健康。历史悠久的三县交界区域拥有不同于山地文化的平原风土人情和生态文明,形成了一大批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运河船工号子、请家堂、七巧散路灯、闹元宵、打花膀等,这些精神文化遗产都是董子文化开发和利用的有效资源,足以让游客在大快朵颐的同时,又能享受精神文化大餐,全方位感受大儒之乡独特的康养文化旅游。
脱贫工作的精准对接和保障效果的可持续推进,需要采取有效的精准帮扶措施。董子故里文旅项目建设配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扶贫攻坚工作等国家战略,以文化旅游促进经济发展,带动当地的有平原特色的农副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在区域内完成扶贫攻坚任务。
在新冠疫情突发时期,乡村文化建设的短板如文化信念、价值理念、邻里关系以及文化载体等问题也凸显出来。因此开发当地人文景观,挖掘老百姓身边的文化资源,拉近民众与历史的距离,对于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就显得意义格外重大。在实际环境改建过程中,结合董子故里文旅项目的整体规划,可采用“微改造”的方式,在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还要突出地方文化特色,以农民喜闻乐见的如墙体画、路边名言牌、文化活动室、文化展馆等形式,开发相关文化产业。通过人与自然环境的改善和建设,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不仅能提升当地民众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留下历史,记住乡愁,更让外地游客体验真正的美丽乡村旅游,一方面感受环境之美,另一方面感悟“邻里守望,情暖故乡”的人文之善。
历史名人不应该只属于历史,还要着眼于现实和未来,将旅游与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传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推动经济的繁荣发展,以强劲的经济动力保护和促进文化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