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与思考:传统体育进校园的困境与路径
——以湖北恩施为例

2020-01-18 06:07刘立英沈友青李祖平蔡传喜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12期
关键词:进校园体育项目传统

刘立英,沈友青,李祖平,蔡传喜

(1.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武汉 430205;2.武昌理工学院 体育课部,武汉 430223)

传统体育,是伴随人们漫长的生活和劳作演变出来的一种民族体育文化形式,体现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伦理道德、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体育总局印发《青少年体育“十三五”规划》提出建立500所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发展目标;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强调要加强传承中华传统体育文化,推动传统体育进校园。[1]可见,传承传统体育与发展青少年体育密不可分。传统体育进校园不仅使传统文化在校园传承有了新的抓手,而且也拓宽了学校体育对外交流的途径。

一、明确与阐释: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契合

1.助推校园文化建设

传统体育文化与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浸润着人们对自然、社会、人生等的理解和平衡,包涵了民族特有的生命观和健康意识,是我国珍贵的精神层面的文化资产。[2]学生通过传统体育活动的参与,加深了对本民族风俗、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的了解和认识,增强了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从而树立文化自信。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其文化活动内容都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3]因此,学生体育活动内容的丰富和文化意识的提升,推动了校园文化的建设。

2.丰富体育课程内容

目前,我国中、小、大学体育课程设置基本上都是足、篮、排球和操类项目,通过改革在课程设置中加入民族体育项目,可打破目前运动项目单一的窘况,因为民族传统体育不仅具有较高的健身价值,还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4]传统体育项目多产生于田间地头,是人们生产劳作的智慧结晶,其取材方便,对道具的要求较低,无特别的场所的要求,对于初次接触的人来说也较为容易上手,并能够很快的掌握其中要领;同时,传统体育项目也具有多变性,正是因为它的易学性和多变性非常适合融入到中小学的体育课程中,故以此来丰富现代体育教学内容。

3.增加学生的体力活动

学生的求知欲极强、活泼好动、表现欲高,通过传统体育项目,让学生体会不同体育项目的不同感受,让民族体育项目激发学生,展示他们的闪光点,增强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从而提升其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进而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5]。传统体育具有发展体态优美性与柔韧性的作用,比如,土家族的摆手舞,主要是从日常的生活和劳作中诞生,包括“单摆”、“回旋摆”、“双摆”等[6],经过时代的变迁,各地方呈现出的表现形式千差万别,但本质特点还是一致的,都是手和肩膀的摇摆,摆动的线条流畅、自然、大方,并具有韵律感、节奏感和美感,给人们美的感受,让参加者与观赏者都可以获得身心的愉悦和享受。将这些优质项目引入学校,让学生在课间活动的时候跳起来,既锻炼了身体,也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了传统文化。

二、调查与分析:传统体育进校园的困境

恩施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境内绝大部分是山地,是由29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居住地,少数民族人口占54%,各民族文化互融,诞生出大量优秀的传统体育。本研究以恩施传统体育在当地中小学的开展情况为研究对象,选取恩施市、利川市、鹤峰县、建始县、宣恩县、来凤县、咸丰县、巴东县8个县市的10所中小学的30名体育老师(每学校各3名)和200名学生(每所学校各30名,男女生比例为1 ∶1)为调查对象,进行了访谈和问卷调查,了解传统体育在恩施地区中小学的开展情况,结果显示传统体育进校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师资、教材、课程等方面的建设还不成体系,呈“碎片化”状态。

1.师资力量薄弱

在师资情况调查中发现,男教师多于女教师、非体育类专业毕业教师少于体育专业类教师、年轻教师占多数、学历普遍处于大专及以下。走访调查的十所学校中,学历不高的老师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部分为退伍士兵,退伍后直接被学校聘请担任体育老师,还有一些则是曾代表本地区参加重大赛事,取得过优异成绩或为本地区争得荣誉的运动员,最后由相关部门直接为其安排学校体育教学工作,但这些教师都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或是职业考试,对于推进学校体育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极为不利的。在这种情况下,就算学校重视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但擅长教学技术的教师却有限,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这就导致虽然学校把传统体育引入学校体育,但因教师教学方法不当、教学项目单调、教学质量不高,而严重影响了学生参与传统体育的兴趣和积极性。

2.缺乏专业的传统体育教材

教材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主要信息来源,是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系统有序地传授知识的基础。[7]走访恩施众多学校,有关于民族传统体育的课程教材数量不少,但全面系统的专门教材少见,大部分只是对某个项目的笼统罗列,只占体育教材中的一小部分。教师只能依靠自己的经验和探索来教授,或者咨询民间高人,虽然也能够搜集到一些理论上的知识和方法,但是没有经过系统的研究和学习,教师本人对传统体育的认识都不足,更谈不上科学系统的教学了,最终导致传统体育在校园的传承效力受损。

3.开设项目种类单一

在调查的十所中小学中都开设了一定数量的传统体育项目,但经常开设的项目仅有6项:清江舞、跷旱船、毽球、滚铁环、打陀螺、跳马儿,突出表现土家族特色的项目较少,其中具有深邃土家族传统文化特色的摆手舞还不到20%的学校采用,其他民族特色浓厚的项目,如肉连响、棉花球、踩高跷等,几乎没有人问津。这就导致土家族传统体育资源在学校教育中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体现。那些开设频率较高的传统体育项目因为对场地要求不高,而且器材比较简单,可以在市场上买到,也可以自制,经济、简单、方便,再加上技巧性不高,只要具有运动能力就可以参与,所以深受学生喜爱。对教师来说,这些项目的安全性也较高,众多教师会把它们选做教学内容。

4.学生参与度不高

传统体育在学校传播和传承是国家倡导的传统文化保护战略,但受当前重智轻体观念的影响实际传承效果并不理想。学生面临升学的压力,家长不允许孩子花费过多的时间去参与体育活动;学校面临教学质量的压力,重心向文化课程倾向,体育课重视度不高,更不谈体育课的具体内容——传统体育的发展了。在这些消极体育态度的影响下,在体育活动的客观挤压下,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非常有限,参与度自然低下。但是,体育活动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内容,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有限的体育活动进行调查发现,虽然学生喜欢传统体育项目的比例较高,而实际生活中经常参与传统体育活动的学生却不到一半。学生参与的传统体育项目种类也不多,参与频次较高的项目都是恩施地区在节庆及其他活动中开展较普及、群众基础好的项目。女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要远大于男生,这可能跟土家族传统体育有较多舞蹈类项目有关系。

三、思考与应对:传统体育进校园的路径

1.适时宏观调控,建立长效互动机制

传统文化进校园不仅可以弘扬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而且还可扩大学校教育的辐射面。学校领导层应把这一行动作为一项学校的长期性工作来抓,纳入学校教育教学体系进行长远发展规划。适时进行政策宏观调控,建立传统体育与学校教育的长效良性互动机制。其一,确立传统体育在学校的定位。学校是体育教育的摇篮,是规范、科学普及传统体育形式的必由之路,是培养、继承和发展人才的有效途径。学校层面不要因升学压力排挤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忽视传统文化对学生洗礼和熏陶,要深刻认识传统体育对学生生活、学习中的积极影响,将传统体育项目放到学校教育内容中,让学生锻炼身体的同时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树立积极向上的民族体育意识。其二,从政策上提升传统体育进校园的重要性和关注度。在小升初、初中毕业等重要考试中,适当增加地方民族特色传统体育项目考试,提高学校、家长和学生对传统体育的重视和参与。其三,建立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教育深度融合的理论基础。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加强对地域传统体育的发掘、整理和研究。组织学校建立专门的传统体育研究所或研究室,对地方特色体育项目进行理论研究。对当地传统体育进行挖掘和重组,使其与学校体育课对接,融入教学大纲,组成教学内容,编进学校校本教材。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强传承动力

传统体育进校园,对体育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不仅要熟练掌握项目技术,而且要有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其一,提高教学效力和效率。在学生体育教学中,传统体育的教学是一项极富挑战的创造性工作。传统体育项目大多简单易学,教学过程应注重实效,避免形式浮华,并根据教育部门的要求和学生需求的变化,合理、及时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将传统体育项目融入学校体育课、课间操、课外活动、体育俱乐部等体力活动中去,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传统体育运动成为他们强身健体,休闲娱乐的重要内容。其二,走出去,引进来,提升专项业务能力。一方面,有计划地参加骨干教师培训活动,到优秀传承基地,学习传统体育项目技术和教授方法,再通过教研活动传递给其他教师;另一方面,定期邀请国家传统体育专家学者到学校讲课授艺,交流学习,提高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质量。

3.优化项目资源,完善课程体系

传统体育项目在进入学校课堂之前,需要经过进一步的加工和整理,包括器材的加工、组织方式的整理、比赛规则的完善,在适应教学的前提下,对原有项目进行适度的优化,才能建立完整的课程体系。其一,内容选择上,要彰显优秀民族体育文化的魅力。教师要带着情感开发教材,课程内容要富有鲜明的中华传统文化特征和体育锻炼价值。[8]传统体育具有多样化、娱乐性和竞技性,在选择项目的时候,要注意有科学依据,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等特点来抉择。既要考虑健康实用的效果,又要考虑项目的文化意义。例如,根据青少年生理心理特点,将传统的棉球运动创新设计为以灌篮为中心的竞技运动,将篮球灌篮动作技术“移植”到土家棉球运动中。在改良的过程中,既要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又要教育学生遵守各民族生活习惯,把安全放在首位。这样,既能满足学生身体锻炼的需要,又不知不觉让他们浸润了民族文化,增强了民族团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其二,场地器材上,全方位整合。场地器材的缺乏,是制约传统体育课程开发的重要因素。大多数传统体育是在少数民族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中慢慢发展形成的,不仅有着明显的地方特色,而且与当地的生活习俗和劳作等有着紧密的联系。鼓励学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场地器材,一方面可以自制体育器材,利用农村的树木、野猫、树枝、竹子等自然资源进行课堂教学;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家庭、社区的场地和设备资源进行课外传统体育活动。如此,在保持传统体育教学的正常进行的情况下,又减少了学校经费的投入。其三,课程开展上,扩大涉及范围。适当增加传统体育课程的数量和开展形式,把地方特色的传统体育推广到学校体育课堂、大课间和各类课外体育活动中去,并定期组织展演和竞赛。把一些单调统一的民间活动和严肃僵化的项目内容,转变为灵活多样、简单有趣的教学活动形式,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和课后参与的积极性。

四、结语

传统体育进校园,不仅可以开阔视野,增进身体健康,而且有助于青少年树立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绝不可以重形式轻内容地走过场,要步步为营、稳打稳扎,不仅要将传统体育引进校园,而且还要让其永驻校园。推进过程要有规有序,尊重客观规律,潜移默化地把传统体育文化与学校教育、学生成长深度融合。

猜你喜欢
进校园体育项目传统
我校被评为“河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地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经典彩调进校园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初中体育项目练习中培养学生责任心的策略
舞龙舞狮进校园
优秀剧目进校园
从机械训练到有机训练
——一个体育项目实训的研究
体育项目的生态因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