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舒迪
(兰州交通大学,甘肃 兰州 730070)
爱情观是人生观的反映,爱情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受不同的经济条件、社会制度及思想文化意识状况的影响和制约,有着不同的内容,并且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变化。[1]大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保持初心,才能健康快乐的成长。但现实中,为爱而产生的悲剧比比皆是。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必须明确,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不仅是保护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家庭和谐的根本需求。爱情是人人需要面对的必修课,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我们既要传承和弘扬伟人对爱情忠贞的品质,又要根据现实的社会环境,树立属于我们当代大学生的爱情观。本文通过马克思与燕妮无论贫穷富贵依然不离不弃的爱情故事,他们所展现的对爱情负责、专一、忠诚等优秀的品质,对于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当代大学生学习和借鉴。
卡尔·马克思出生于摩塞尔河畔特利尔的一个普通市民家庭,生于贵族家庭的燕妮·冯·威斯特伦的家距离马克思的家只有几分钟的路程。两家父辈的友谊,使得两家的孩子们也非常要好。幼年时期,马克思是燕妮家的小常客,燕妮的父亲老威斯特伦非常喜欢他,爱他如子。大学时期马克思与燕妮便私订终身,自此,他们便开始了长达7年的等待,最终才如愿在一起。在这七年里,除了短短的几次见面外,他们只能用书信寄托思念,马克思专门为燕妮写下三册诗集——《爱之书》第一部和第二部及《歌之书》,我们通过这些诗集可以看出马克思青年时期对于爱情的理解与憧憬。
1843年马克思与燕妮在燕妮的母亲居住地举行了婚礼,这是他们生活的一个新起点。婚后,燕妮把马克思的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默默的支持马克思的事业,他们的感情生活大部分是在马克思从事革命活动中度过的。婚后不久,他们便流亡到巴黎,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斗争。马克思与燕妮一共有二子四女,但是由于颠沛流离、饥寒交迫的生活,只有三个女儿长大成人,他们经历了太多的磨难与无奈。然而在这种困境下,他们没有被苦难打倒,依然深爱着对方,燕妮除了承担家务,还要担负起校对、整理马克思的手稿等许多工作。1879年,燕妮在度过了65 岁生日后病倒,最终被确诊为肝癌,面对病魔的折磨,她表现出了惊人的意志力,甚至比丈夫和孩子还镇定。在最后的弥留之际,她看到了马克思被世界认可,非常愉快的度过了生命的最后几天。燕妮的去世对马克思有着很大的打击,他的健康状况愈加糟糕,经常沉浸在对妻子的怀念之中,1883年与世长辞。
爱情是人性中一种永恒的冲动,是指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客观物质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对对方的最真挚的倾心爱慕,并且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生伴侣的一种最强烈、最稳定、最专一的感情。[2]爱情是恋爱双方共同意愿所产生的,任何的功利性和强迫性的爱情都不是真正的爱情。爱情是美好的,是建立在共同语言的基础上的,是互相真挚的爱。
大学生正处于恋爱的高峰期,他们大都是90 后,甚至有了00 后,爱情对他们来说并不陌生。如今,网络的普及,偶像剧、言情小说等高度的流行,使得学生对爱情的理解变得现象化,缺少对爱情的独立思考,只是单一的接受信息,使自己处于对美好生活的幻想中,对自己所需求的感情并没有真正的了解。他们抱着对异性好奇的心理,急切的想要奉献自己的初恋。他们对爱情的憧憬是美好的,但对爱情的理解也是千差万别,对于谈恋爱的心理或许是好奇,或许是虚荣心,又或是“青春荷尔蒙”的产物。曾经有同学这样形容恋爱:“恋爱就像一潭美丽的沼泽,诱使你奋不顾身的扑入它,使你越陷越深,当你想抽身离开时,会发现自己已无法自拔。”这正是体现了处于恋爱期的大学生们对于爱情理解的不够彻底,没有真正懂得什么是爱情。
马克思认为爱情是恋爱双方共同情感的产物,而不是一厢情愿或是委屈求全。他曾这样说道“如果你在恋爱,但没有引起对方的反应,也就是说,如果你的爱作为爱没有引起对方的爱,如果你作为恋爱者通过你的生命表现没有使你成为被爱的人,那么你的爱就是无力的,就是不幸。”[3]在他看来爱情双方是平等的,需要互爱,不可以强求。爱情是双方感情的共鸣。这种爱情才是男女双方走向爱情的先决条件,在感情中最基本的便是男女双方的互爱。这种互爱不是对于对方家庭背景、富有、权势或是美貌,而是生命的真实表现。在生活中,不乏这种所谓的爱情:男方喜欢年轻貌美有身材的女孩子,美其名曰外貌协会;女方爱慕有钱有权有地位的男生,称之为有理想有追求。乍看起来,这也算是男女双方互爱,但这种只停留在客观条件的互爱与马克思所讲述的爱情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
爱情观作为对爱情的一种认知,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环境及自身学习中形成的。大学生,作为中国社会未来最有希望的群体,肩负着发展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使命,应该在追求与享受爱情的同时,提高自身修养,积极充分的了解爱情的本质,树立远大的理想,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积累大量经验,塑造坚实的基本功,为伟大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大学生应该提高自我认知与独自思考的能力,学习和理解马克思对待爱情时的真诚与理智,真正懂得什么是自己想要的;同时加强自身对于问题的分析判断能力,当真正遇到问题时保持理智的思维。大学生正处于刚刚成年即将步入社会的关键时期,对其爱情观还有充分的感悟空间,学校及社会应该努力的塑造一个积极健康的环境影响。重提马克思的爱情观及其优秀的品质,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社会及校园环境,提高大学生自身的认知水平,加深对于爱情的理解,对其正确爱情观的形成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真正的爱情是纯粹的,爱情给予人类一股神奇力量,可以滋润一个人的心灵,引领着人们去追求美丽的梦想。当两个在不同背景和环境中长大的人碰在一起,擦出爱的火花,那是一件多么让人欢喜的事。爱情让人懂得去欣赏人世间的不完美,也让人明白世间的美好都要经过千锤百炼才能拥有。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如果一个姑娘想嫁富翁,那就不是爱情,财产是最无足轻重的东西,只有经得起别离的痛苦才是真正的爱情。
“郎才女貌”“门当户对”一直是我国传统的对待爱情的观念。“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等对爱情的曲解也是大有人在的。如今的时代,拥有着前所未有的优越的生活环境,网络的兴起,科技的快速发展,电子设备的普及使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思维愈加的活跃,爱情观念也愈加开放。大学生对于其恋爱对象的物质要求越来越高,这是这个时代给我们的巨大考验,快节奏的生活、物质化的社会、愈加浮躁的情绪,使刚刚步入成年的大学生很难保持初心,坚守本真。在选择恋爱对象时,不能只看重外表或者是家庭的物质条件,爱情是恋爱双方产生的情感、心灵感应、灵魂交叠,是具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或理想追求。
马克思认为爱情应该是纯粹的,是无关乎贫穷富贵的,不应有一丝一毫的褒渎。马克思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市民家庭,燕妮则是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两个人的家庭背景在当时的那个时期是不被所有人看好和祝福的。在马克思还是个默默无闻的学生时,燕妮就已经被父母引入社交界,成为了赫赫有名的“舞后”。巨大的贫富差距,完全不同的两种人生,最终因为爱情走到了一起,强大的爱情使得他们克服一切阻碍,相知相守一生。在马恩全集中,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与燕妮的生活一直很窘迫。在马克思给恩格斯的信中,马克思曾提到家里的窘境:“我的妻子病了,小燕妮病了,琳蘅患一种神经热。医生,我过去不能请,现在也不能请,因为我没有买药的钱。八至十天以来,家里吃的是面包和土豆,今天是否能够弄到这些,还成问题。”[4]甚至于贫困的生活使马克思与燕妮失去了他们的三个孩子。但贫困的生活,孩子的失去,都没有把他们击垮,反而让他们的心彼此贴的更紧。他们表现出了一个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对爱的纯粹与坚持。燕妮曾这样说过:“痛苦可以锻炼一个人,而爱则给我们以支持。”[5]在纯粹的爱情面前,他们没有任何的悔恨,从不相互埋怨;而是互慰互勉,共度难关,更加的互敬互爱。马克思同时也认为恋爱双方不应该过早的发生亲密接触。马克思曾给自己的女婿法拉格写信说:“真正的爱情是表现在恋人对他的偶像采取含蓄、谦恭甚至羞涩的态度。而绝不是表现在随意流露热情和过早的亲昵。”[6]正如马克思与燕妮相互表达爱意后,马克思便外出求学,与燕妮分居两地,他经常给燕妮写诗来表达他对燕妮的热爱与思念,他们相爱长达七年才进入婚姻,最终相伴一生。
大学生在学校期间应努力提升自我素养,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把自己全部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上,不被社会环境中不良现象所同化,坚持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就像马克思在追求燕妮期间,依然发奋努力读书,克服了思念、孤独等情绪,努力提高自身修养,使自己成为更优秀的人,最终与燕妮修成正果。在大学期间,大学生应该学习马克思对待爱情的态度和做法,处理好学业与爱情的关系,珍惜大学期间宝贵的美好时光,不为了不必要的目的或别人的想法去恋爱,从而浪费宝贵的时间,最终追悔莫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7]因此,大学生应该坚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塑造高尚的人格,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保持爱情的纯粹与高尚。
马克思认为真正的爱情是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不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减弱,也不会因为生活的困苦而消磨。爱情博大深邃,它绝不是冲动,也不是迷恋,而是时时包容着、保护着你的爱人,好像守护神一样,守在心爱的人身边,患难与共,忠贞不渝,不离不弃。英国作家莎士比亚曾说“一切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都是耍流氓。”恋爱是结婚的必经路径,而有些大学生没有明确的目标,肆意恋爱,不负责任,只追求一时的快感与满足。部分大学生对于自己的恋爱态度不以为然,他们本着好玩的心理追求刺激、虚荣,并没有考虑到责任,这是一种恋爱道德的缺失和不负责任的表现。看到美丽的事物每个人都会去欣赏,快意享受生活是人人都向往的,但那些都不是爱情,不能以欣赏或享受为由朝秦暮楚。真正的爱情是要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这是对爱情的忠贞。
真正的爱情是专一的、认真负责的,是已然认定对方后的坚持与守护。马克思曾这样写道:“爱情可以牺牲一切,唯独不能牺牲它的保护权,因为后一种牺牲是胆小鬼的牺牲。”[8]真正的爱情是富有责任心的,是要有恒心与毅力的。马克思无论婚前婚后均坚持给燕妮写信,他坦坦荡荡,从不遮遮掩掩,数十年如一日的向燕妮表达他的热爱与坚持。燕妮生病最后弥留的那段日子,马克思更是伴其左右,寸步不离,只希望其快乐些。马克思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爱情需要忠贞不渝,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爱情的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马克思与燕妮坚信着对彼此的爱,不顾所有人的反对,毅然决然的走到了一起,为了共同的理想追求,从不埋怨苦和累,对彼此忠贞不渝,互相理解、包容,产生了流传千古的爱情佳话。
大学生在学校期间谈恋爱已经成为了一种流行趋势。因此,我们要积极的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学习马克思与燕妮对待爱情忠贞不渝的态度和精神。在大学时期,大学生应以学业为重,还没有足够的资本去挥霍时光。不少大学生无法合理的处理爱情与学业的关系,对于恋爱双方的估计不足,过高的估计了恋爱对于学业的积极作用,无法承担相应的责任与影响。当然,大学生可以与合适的伴侣适当的交往,但是要正确的处理好学业与爱情的关系,正确的对待双方的感情。
在大学校园中,应该摒弃追寻利益物质而不追求真正爱情的思想。真正的爱情是需要恋爱双方相互忠诚、负责任的,正确的爱情观是经受时间的检验的。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的转型阶段,社会意识形态处于多样化的状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爱情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给予大学生恋爱更多的关注。学习马克思与燕妮的爱情观,对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爱情观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