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认证背景下的汉语言文学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探讨
——以湖北工程学院为例

2020-01-18 03:37:09李志云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汉语言师范师范生

李志云

(湖北工程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湖北 孝感 432000)

2017年,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旨在规范引导师范类专业建设,建立健全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不断提高教师培养质量。专业认证支持高校对师范专业投入更多资源,同时加强规范管理与建设,有利于促进教师教育的发展。按照《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师范专业教师教育课程总学分要达到14学分,教育实践时间不少于18周,每20个实习生不少于一个实习基地,生均教育实践经费大于学校平均水平,并要求有微格教学、语言技能、书写技能、学科实验教学实训室等教学设施。

从这些要求看,认证标准强调了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也正好击中了一些高校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的软肋。教学实践能力是汉语言文学师范生的核心能力,要求师范生在专业实践中,能够依据语文学科课程标准,针对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科认知特点,运用语文学科教学知识和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获得教学体验,具备教学基本技能,具有初步的教学能力和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但从用人单位的反馈看,许多师范生不能一毕业就上岗,仍然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岗前教育技能培训,即使勉强上岗,也会暴露出教学实践能力方面的诸多问题。因此师范专业按照认证要求发展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是当务之急。本文以笔者所在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探讨当下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所遇困境及其解决策略。

1 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问题分析

近些年,许多高校强调宽口径人才培养、广开学生就业渠道,在人才培养目标上除了定位师范生培养,还包括政府机关或企事业单位的文员、文秘、行政管理者,以及新闻、文字编辑类的从业者。宽口径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就业导向扩大了专业发展领域,却挤压了师范教育的空间,导致对师范技能培养的忽略,以致许多师范生毕业时教学实践能力明显不足,不能适应未来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从具体的人才培养路径看,主要问题在如下几个方面。

1.1 教师教育类课程开设不足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可以分为四大模块:公共必修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综合实践课程。为了给学生打下良好的学科基础,一般院校都很强调学科基础课程,却往往忽视教师教育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结果导致课程结构失衡,出现重“学术性”轻“师范性”、“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1]例如笔者所在学院前期人才培养方案的教师教育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限定选修课程在内的学分仅为8.5分,非限定专业选修课里也仅有6学分的课程提供选择性学习,距离必修课学分≥10学分、总学分≥14学分的认证要求有明显距离。教师教育课程相对于学科基础课程,其应用性与实践性更为明显,直接影响到师范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发展,所以教师教育类课程开设不足是影响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首要因素。

1.2 专业教师缺乏中学一线从教经验

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要求专业教师了解中学一线语文教学的实际状况,熟悉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具体要求,并具备相关教学能力,否则便可能造成学科基础课程与专业能力培养的脱节。而许多高校的现实情况是很多专业教师是在大学毕业后直接走上大学讲台的,并没有中学一线教学经验。此外,除了教师教育课程教师关心中学教育教学工作,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有参与和研究中学语文教学问题外,其余教师多半只埋头于自己的研究领域。师范生需要所有专业教师的共同培养,每一位专业教师都需要在平时的课程教学与学业指导中对师范生予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许多教学实践也需要所有教师的共同参与,如果专业教师不熟悉中学教育教学,其对师范生的教学与指导效果便会大打折扣。

1.3 教育实践训练得不到保障

1)教育实践训练时间不足。教育实践训练直接影响到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但许多高校的实践训练时间远远达不到专业认证要求的18周时间。例如H学校的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教学实践训练时间,总课时2600,而专业实习为12周,仅为8个学分,教育见习6周,不占学分,实践教学学分占比仅有6.25%,实践教学学时仅占比11.25%。[2]笔者所在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此前也不例外,其原有人才培养方案中实习10周,专业见习2周,专业综合实践训练2周,总计14周,即使再加上其他创新创业与学科竞赛活动也难以保证18周的实践训练时间。没有充分的教学实践训练时间便很难保障训练质量,这也是高校师范生技能训练不足的重要症结所在。

2)实践基地合作缺乏深度。教育实践基地是学生实习的重要保障。各高校虽然重视实习基地建设,但由于缺乏与实习学校的深度合作,现有的实践基地往往发挥不了应有作用。主要原因在于中小学属于地方教育局管理,与高校没有隶属关系,导致双方合作关系松散,也由于高校与中学没有找到良好的契合点,难以形成互动共赢的局面。例如有的高校往地方学校派驻见习或者实习生,实习学校因此要安排听课、讲课和班主任等工作,这会对实习学校造成干扰,有的还要安排实习生的食宿,因此实习学校对接纳实习生热情度不高,最终影响到实习的效果。[3]再如笔者所在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虽建有20多所教育实践基地,但与当地最有影响力的几所基础学校还缺乏深度合作,因此导致实习生下到学校后难以保证上台讲课的次数和时间,从而影响了实习效果。没有与地方学校的深度合作,师范生教育实践便难以落到实处。

3)教育实践活动形式单一。教育见习、教育实习、专业综合实践训练是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教育实践最常见、最传统的训练内容。但如果仅此三项,实践训练便显得过于单一,也难以适应师范生能力培养全面发展与循序渐进的需要。例如笔者所在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前期人才培养方案里教育实践也仅教育见习、教育实习、专业综合实践训练等内容,且见习与专业综合训练分别设在大三上、下学期末,实习设在大四学年。形式的单一与时间安排的集中显然不符合学生能力培养的规律。一项扎实的教育基本功需要进行多方面与循序渐进地训练,而非某一段时间内突击练就。

4)实践训练设施不够完善。专业认证要求师范专业建设有微格教学、语言技能、书写技能、学科实验教学实训室等教学设施,以保证师范生有一个良好的教育实践训练环境。但很多高校并没有完备的教师技能实训场所,特别是学科实验教学实训室缺乏,这不利于师范生教育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随着新媒体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师范生需要紧跟当下教育的发展形势,还须适应未来教育的新要求,没有充分的实验教学设施便会影响师范生教育教学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2 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主要策略

专业认证强调“学生中心”,即要以师范生为中心配置教育资源、组织课程和实施教学,也要求以师范生的学习效果为导向,对照师范毕业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评价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所以语文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调配一切有利于专业能力形成的资源,为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创造有利条件。为此,我们可以采取如下策略。

2.1 合理调整教师专业课程

按照《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中学),中学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包括儿童发展与学习、中学教育基础、中学学科教育与活动指导、心理健康与道德教育、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等方面内容。只有设置合理的教师及教育课程才能满足未来教育的需要,而充分的教师教育课程学习也是师范生教育实践活动顺利实施的基本保证。对照这个认证标准,各个高校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教师教育课程开设还明显有许多不足,需要进一步合理调整与配置。

例如,笔者所在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按照认证要求,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基础上对教师教育课程做出许多调整。首先是增补教师教育课程,如“中学生认知与学习”、“中学综合实践活动”、“班主任管理”、“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等等。这些课程紧密联系中学教育实践,切实关系到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其次是开展专业课程改造,加强专业课程与中学语文教育的联系,将其改造为学术与教师教育兼顾的课程,如“语言学与中学语文教学”、“中国小说戏曲与中学语文教学”、“古诗词欣赏与中学语文教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与中学语文教学”、“外国文学与中学语文教学”等。再次,调整教师教育实践课程。比如增加教育实践中的专业技能训练、教育研习课程,增加毕业论文(设计)中的教育教学实践选题,包括允许以典型案例设计与教学形式的毕业设计,学生可以选取教学实践中的典型案例为对象,进行相关的教学设计、实践教学、案例研讨、教学演示等,最后形成为典型的教学案例设计。实践教学形式的毕业设计符合本科生的现有研究水平,也能提高毕业生的教学技能,可以避免当下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中的尴尬与困惑。新的方案实施后,学生的教师职业发展意识得到明显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训练开展上了新台阶。

2.2 有效利用一线教学资源

师范生培养需要一线教学机构的深度支持。由于高校和地方学校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再加上双方缺乏互利互惠的措施而致校地合作往往流于形式。高校教师具有理论研究的优势,但往往实践经验缺乏,致使研究与实践脱节。中学一线老师长于教学,但往往缺乏教育理论指导,致使教育教学难上水平。所以高校教师与一线教师的合作正好可以弥补彼此的不足,实现互利共赢。

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经常参与当地教育部门组织的教研活动。例如参加孝感市直三区中心教研组的每月教研例会;参加每年的暑期集中培训,给一线语文老师作培训报告;联合中学语文名师研究开发教研产品,2018年成功开发出一套语文学习系统(“1+X语文深度学习方案”)。中学一线老师也参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与实践,例如汉语言文学专业目前已经聘请有十多位语文名师作为外聘教师,多位老师参与“中学语文名师研究”在线课程录制,主持或参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前沿讲座”、“口才与演讲”等课程的教学,参与学生竞赛指导,给在校生做演讲报告。此外,本专业还将“双导师制”落实到更深处。除了教育见习、实习有中学老师作为实践指导老师外,毕业论文的写作也请中学老师参与,特别是教学案例形式的毕业设计。只有一线老师参与指导才能将此类设计落到实处。在充分利用中学一线教育资源的情况下,师范生在校期间便有许多机会接触到中学教育实际和得到锻炼,其实践能力才能得到真正提升。

2.3 充分保障教学实践训练

1)丰富教学实践训练形式。要想满足师范生实践训练要求,仅仅安排教育见习、实习远远不够,还应该以多种形式保障实践训练的充分进行,例如专业综合实践、专业技能训练、专业课程课内实践、课外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以亳州学院为例,该校的小教专业形成了科学的实践教学训练体系,包括专业教学实践(教师职业基本技能、实验教学、学科教学技能、艺术进阶)、综合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育见习、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创新创业实践(学科竞赛、科研训练、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创客空间)等内容。[4]笔者所在学院也建立了类似的较完全的训练体系。这个训练体系贯穿师范生大学期间的各个时期,从课内到课外,从专业课程到实践活动,从基本技能到综合能力、创新能力,不仅培养了师范生的职业意识,也将技能培养渗透到各个环节,对师范生的技能训练可以起到有效促进作用。

2)保障教学实践训练时间。按照专业认证要求,教育实践时间必须达到18周时间,但由于多种因素影响,很多学校的教育实践时间得不到保障,有的即使有规定达到18周,但也会因为其他因素而导致实际的实践时间大打折扣。例如实习跟考研、就业发生冲突,学校为了抓就业率和考研率,结果牺牲了实习时间。许多学校的实习安排在第7学期,而这期间恰是考研的关键期,部分立志考研的同学想方设法申请自主实习,实际却是为了准备考研而没有真正实习。还有因为就业的需要,让学生自主实习与就业相结合,最终导致集中实习难以落到实处。见习本来应该是利用专门的时间开展,而不应该在见习期间安排专业课程的学习,但有的学校由于课程较多,一学期的课安排得满满的,结果导致学生只是在课余时间到见习学校见习,因此见习效果大打折扣。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除了学校不够重视实践教学外,也与实践训练的时间安排不够合理有关。一方面,专业实践中需要增加专业综合训练、专业技能训练、学科教学训练、创新训练等内容;另一方面,学校需要将这些训练贯穿于整个大学学习期间,而不能过于集中在后期。例如笔者所在学院就改变了以前实践训练过于集中的情况,增加了专业技能训练,并将其安排在大一大二的四个学期,一共4周,大一大二期间还安排有各种学科竞赛、社会实践活动。为了照顾考研的需要,文学院安排了分批实习,考研学生安排到第8学期实习,使得二者可以兼顾。按照新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的实际训练时间可以达到24周以上,保证了教育实践训练的充分开展。

3)完善教学实践训练条件。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语文教学也面临重大的变革,智慧教学、网络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各种教学方式的出现需要师范生掌握新的教学技能,而高校原有的教学设施如果不能及时更新便不能适应新时代教师培养的需要。按照专业认证要求,除了传统的微格教室、教师技能训练室,师范教育还需要建设有学科实验教学实训室,便于新型师范技能的训练,包括微课录制、白板课件制作、新教学产品研发等。师范专业认证为各个高校改善师范教育条件提供了良好契机。

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需要有完善与充分的实践教学作为保障。不仅需要改善教学条件,更需要从内部挖潜,包括课程建设、师资力量、人才培养方式等各方面的调整与完善。这个过程可能会引起一时的阵痛,但从长期看,必将促进师范生教育的长足发展。

猜你喜欢
汉语言师范师范生
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品
大众文艺(2021年12期)2021-07-19 08:07:12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作品
大众文艺(2021年12期)2021-07-19 08:06:48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国家级一流专业 汉语言文学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简介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来华汉语言预科生学习焦虑考察
语言与翻译(2015年2期)2015-07-18 11:09:55
试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要性及策略
消费导刊(2014年12期)2015-02-13 17:3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