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

2020-01-18 01:00金小方
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礼制礼乐孔子

金小方

(合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合肥 230601)

文化自信是人们对所属国家和民族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所属国家和民族文化的价值认同和身份认同。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主要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孔子正好处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中点,他传承总结了中华上古优秀文化,下启两千多年来中国文化的发展道路。当代中国树立文化自信,必然要讨论孔子在中国文化发展创新中的意义与价值。

1 近代中国的文化自信问题

近代以来,中国面临深刻的民族危机,这种危机不仅是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的危机,也是文化上的危机。文化上的危机主要表现为中国传统文化面对西方现代文化的挑战。这是现代文明对传统文明的挑战,也是西方文化对东方文化的挑战。五四新文化运动正是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应对西方文化挑战的运动,怒而争是这场运动值得肯定的一面,但这场文化启蒙运动中中国学者却充满了对中国文化极度的不自信,这是值得深入反省之处。

从国内看,近代中国学术界对中国传统文化极度不自信。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在近代受到了学术界的严厉批判,儒学甚至被认为是导致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五四时期的许多学者以为中国文化只是三纲,而三纲在根柢上只是君为臣纲一纲,中国文化只是君主专制政治与反科学的民间迷信的结合体,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被批判为引入西方民主与科学的障碍。例如,吴虞1919年发表《吃人与礼教》一文,批判封建礼教吃人,被胡适赞为“四川只手打到孔家店的老英雄”。陈独秀指出:“孔子生长封建时代,所提倡之道德,封建时代之道德也”,即孔子所提倡的道德、礼教、生活、政治都是局限于封建社会,与现代民主政治是不相容的。[2]陈序经则直接承认中国文化事事不如欧洲,中国文化“非彻底和全盘西化,不足以言自存”[3]。梁漱溟1921年发出感叹:“今天的中国,西学有人提倡,佛学有人提倡,只有谈到孔子羞涩不能出口,也是一样无从为人晓得”[4]。由上可见,当时的中国学人在西学面前丧失了文化自信。

从国际上看,西方学者轻视甚至蔑视中国文化,充满了对中国文化的误解与曲解,没有正视中国文化的价值。黑格尔指出,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他只有一些善良的道德教训,“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5]。黑格尔对中国文化的看法代表了西方学者对中国文化的主流心态。现代新儒家1958年发表的《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指出了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学术文化态度上的缺点。西方学者要么是传教士附会格义的态度,要么出于对文物的好奇心,要么为政治、经济的功利目标,他们都否认中国文化在现代社会是一个活的生命存在,斯宾格勒甚至认为中国文化到汉代已经死亡,缺乏对中国文化的敬意与同情的了解。[6]

由上可见,近代以来国人动摇了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他们曲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丧失了对中国文化的坚定信念,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没有发展前途,甚至主张完全抛弃中国传统文化,投入西方文化的怀抱。西方学者更是误解曲解中国文化,大大冲击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心。总之,近代以来的中国文化出现了严重的自信危机。

2 孔子是重塑文化自信的典范

文化自信,通常表现为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价值的高度认可和情感依托,充分理解和认同自身文化的内涵与特质,对自身文化的生命力和发展前途充满信心。[7]重塑当代中国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必然要谈到孔子。孔子对夏商周以来的中华文化,尤其是周代礼乐文化具有高度自信,自觉继承和发展了周代礼乐文化。

第一,孔子具有对周代文化的坚定信念和情感认同。孔子明确提出继承周代礼乐文化,这体现了他对古代优秀文化的自信。他认为周代的礼乐制度是非常完美的,自觉遵循周代的礼乐制度。周公制礼作乐,建构了一套政治、伦理、宗教相结合的人文制度,李泽厚指出:“礼仪即人文,它本是任何远古民族都具有的神圣制度,通由它团结人群,巩固秩序,建立人性。”[8]98孔子自觉地以继承周代的礼制为己任,他自信上天赋予他继承周文王建构的礼乐文化的使命,即使身处困境,桓魋是无法加害于自己的,匡人也无法加害于自己。正是对礼乐文化的坚定信念,激起了他传承礼乐文化的强烈历史使命感和文化责任感。

孔子对于传统礼制并不是盲目认同,而是有所坚持也有所革新。孔子在涉及维系内在情感的原则性问题上主张坚持礼制。孔子在礼制的坚持方面强调内心情感的虔诚和整套制度的仪式感,而不拘泥于外在的仪文、颜色和声音。如子贡想免掉每月初一祭祀用的羊,孔子说:“尔爱其羊,我爱其礼”(《论语·八佾篇》)。颜回的父亲请求孔子卖掉马车给颜回买外棺,孔子以两点理由拒绝,一是颜回的身份应当“有棺而无椁”,二是自己作为贵族“不可以徒行”(《先进》),孔子正是严格以周代礼制对待颜回。在涉及形式性的外在仪文规矩方面有所革新。例如他在作揖的地点上主张坚持在堂下作揖,这是对传统礼制的坚持;他在帽子材料的选择上跟从人们的变化,这是对传统礼制的革新。

第二,孔子肯定了周代礼乐文化的生命力,重视礼乐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主张“以礼让为国”(《里仁》)。礼制是文明社会的标志,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固,“上好礼,则民易使也”(《宪问》)。孔子既是周礼的自觉实践者,也是周礼的解释者和传播者,他在《乡党》篇中谈到了入见国君、接见外宾等的礼制。孔子主张入见国君时,应当克尽事君之礼,如国君召见便立刻起身,国君在场时表现出恭敬惶恐的姿态,别人以为他是谄媚君主,他其实敬畏的是礼制。他语张臣“事君尽礼”,同时“君使臣尽礼”,希望用礼制来维系君臣关系。《荀子·礼论》指出:古代圣王为了制止人们由于利益而争斗而导致的混乱局面,因此“制礼义以分之”,礼让逐渐成为中国人提倡的美德,成为中国人心理情感上的重要元素,是维系社会和谐的重要基因。

孔子重视礼乐在人格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认为人不学礼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乡党》篇记录了孔子提到的在饮酒、用餐、斋戒、服饰、问候、交谈、馈赠、起居、祭祀、坐车等方面的礼制,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做了细致的要求,既有行为的约束作用,情感的熏陶作用,又有道德的教育功能。孔子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第二》),这说明礼制在规范人们的行为、提升人们的道德品质方面有重要作用,而且能做到让人心悦诚服。孔子主张人们的一切行为都要符合礼的要求,重视对人们的礼制教育和音乐的熏陶,这正是他为春秋乱世开出的药方。

第三,孔子为礼乐文化阐明了仁爱根基,建构了一套以礼——仁为核心的道德体系。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为仁”(《颜渊》),揭示了仁是礼的内在根源,为礼建构了仁的基础。孔子贡献主要是为礼乐的外在形式建立了心理的根基。李泽厚指出:“孔学一个基本特征,在于塑造人性心理……这‘人性心理’主要应是某种‘情理结构’,即理性(理智、理解)与情感(情绪、情欲)的各种不同程度、不同关系、不同比例的交融结合……这种特定的‘情理结构’乃文化积淀而成的深层心理,我以为乃了解儒家孔学以及中华文化的关键之一。”[8]88孔子为中国文化建构的仁爱根基正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质,是理解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

孔子虽自言“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述而》),其实他是既述且作,他述的是继承了周公制礼作乐的事业,继承了传统礼制的精神,孔子删《诗》《书》,正《礼》《乐》,作《春秋》,在保存上古文化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作的是孔子在周代礼乐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出一套以德治国的儒家理论体系。孔子通过礼乐文化重建,树立中国人对文化的自信,为中国社会走出春秋战国时期的乱世奠定了文化根基。孟子继承孔子之仁学,将仁归于四端之核心,创造性的提出良知的概念,开启了中国文化在人性基础上的道德境界。儒家孔孟之学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主干,影响了中国古社会的政治结构,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成为现代中国文化发展的不竭源泉。

综上所述,孔子对周代礼乐文化具有高度自信,他通过重建礼乐文化来匡扶春秋乱世,为秦汉以后中国社会秩序的稳定准备了文化基石。孔子以仁为核心,以仁义礼智为基本规模的道德体系,塑造了中国人以仁爱为基础的道德情感,为中国文化种下了良知的基因,为我们重塑文化自信树立了典范。

3 文化自信中的孔子

近百年来,孔子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经历了一个从“孔子冷”向“孔子热”的转变过程。“五四”新文化运动猛烈抨击孔子以及儒家思想,当时人们都不愿谈及孔子,孔子在科举时代的崇高地位完全丧失,这一变局引起了当时学者的忧虑,正如蓝公武所言:“独至天道与孔子,则为我国民族之精神,文化之中心,所不能亡者也。”[9]进入21世纪以来,孔子的地位又逐渐上升,又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北京大学设立孔子像、提议将孔子诞辰日设为教师节,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于丹讲《论语》。每年9月28日是孔子诞辰日,中国及世界各国的华人举办多种形式的纪念活动,例如山东曲阜每年都举办孔子文化节,有祭孔仪式、学术研讨会、国学讲座、文庙拜师仪式等活动。孔子成为了中华文化最亮丽的名片,成为中国人寄托民族感情的重要载体。

近百年来,中国人从“打倒孔家店”转向在全世界设立“孔子学院”。近百年来大规模的批判孔子有两个时期,一是五四运动时期,二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五四运动时期,李大钊、陈独秀、胡适、鲁迅高举反封建的大旗,对孔子思想进行了严厉批判。文化大革命中破四旧,破除一切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将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作为四旧的总根源加以批判。

孔子学院是中国与世界各国合作建立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开展汉语教学和中外教育、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全球首家孔子学院2004年设立于韩国首尔,截至2019年底,全球162个国家(地区)建立550所孔子学院和1 172中小学孔子学堂。建立孔子学院的宗旨是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了解,体现了中国文化能够自信的走向世界。 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年,是中华民族重塑文化自信的四十年,尤其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自信概念,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推向了新高度。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时指出“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10]。2016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的95周年大会上,他进一步提出了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个自信,并将文化自信看成前三个自信的基础。

2015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读懂中国”国际会议期间会见外方代表时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 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11]树立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必然要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必然要谈到孔子。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他常在著作和报告中引用孔子的观点,尤其是2014年9月24日在人民大会堂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 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了关于孔子及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讲话。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曲阜考察,他在孔子研究院看到《孔子家语通解》和《论语诠解》两书时说:“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12]。这都体现了他对孔子与儒学具有鲜明的文化自信。

第一,高度认可孔子思想的价值,肯定了孔子思想的民族意义和世界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古代,孔子被推崇为“大成至圣先师”,被誉为“万世师表”。[13]他将孔子定位为中国历史上伟大思想巨匠,肯定了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居于主导地位,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他指出:孔子思想中的孝悌忠信、仁者爱人、与人为善等思想至今仍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影响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社会和人生的价值观念,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性格和心理特征。[14]他2014年《在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的指出:“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等中国诸子百家学说至今仍然具有世界性的文化意义”[15],他在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中广泛引用孔子的思想,把孔子思想作为中国最深厚的文化资源向世界传播,体现了对孔子思想的高度自信。

第二,重视孔子思想的当代应用,分析了孔子思想的当代意涵,激发了孔子思想的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重要报告中都引用孔子思想。例如:(1)他引用孔子“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的观点强调“不畏强暴”的精神价值。以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明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16](2)他引用孔子讲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17]说明向先进人物、榜样人物学习的重要性。引用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18]说明在学习中明辨是非的重要性。他曾引用《孔子家语》中“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警醒党员干部对于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见怪不怪,甚至觉得理所当然。[19](3)他引用孔子“君子义以为上”[20]、“义以为质”“信以成之”[2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22],说明中华民族重视道义与责任,重义轻利、先义后利是中华民族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4)他引用了孔子交友的理论,提到了孔子讲的“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2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4]。他引用孔子说的“与朋友交,言而有信”[25]、“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26],说明国际交往要加强政治互信,引用“德不孤,必有邻”[27]说明中日以德为邻的重要性。(5)他引用了孔子的“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28],指出儒家已经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第三,对研究儒家思想做出了深刻指示,对儒家思想生命力和未来发展充满信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儒家思想“是顺应中国社会发展和时代前进的要求而不断发展更新的,因而具有长久的生命力”[29],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提出了“四个讲清楚”的著名论断:“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30]这一论断为新时代研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是中华民族传承发展和走向世界的精神标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品格与追求。孔子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鲜明的标识,孔子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地位虽有起伏,但一直被人们牢记。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品格特征、人伦关系都可以追溯到孔子开启的儒家思想之中。改革开放以来,人们逐渐恢复了对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自信,人们不再像一百年前那样羞于谈论孔子,不仅专家学者在中央电视台讲孔子,国家领导人也向世界各国朋友讲孔子。可以说,中国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满自信的时代已经来临。

猜你喜欢
礼制礼乐孔子
礼乐之道中的传统器物设计规范
给现代人参考的古代礼仪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周人传统与西周“礼乐”渊源
Contents and Abstracts
The Hands
《红楼梦》宴饮描写中礼制与人情的二元共生关系探析
用庄严礼乐慰英灵励军民
南风吹梦,礼乐重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