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财经”建设内涵初探

2020-01-18 00:23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20年11期
关键词:财经类管理学财经

自2019年4月29日在教育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大会后,教育部明确提出“落实新时代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和‘新时代高教 40条’要求,全面推进“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实施,引领推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和“新文科”建设,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打赢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攻坚战,全面提高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值得注意的是,工科,医科和农科涵盖的学科范围相对而言较为清晰明确,而传统的文科则包含了除了工医农之外所有的其他学科,其范围大、交叉性强,除了传统的人文哲学社会科学等学科,还包含了经济管理法学等财经学科,而这些学科和文科在学科体系、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上有着较大差别。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我们提出“新财经”概念,在与“四新”发展顶层设计保持高度一致的前提下,以“新文科”整体规划为基础,突出强调以“信息化”“产业化”和“国际化”为主要特征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新财经”教学体系的构建。本文将对“新财经”建设的内涵进行初步分析,谈一些粗浅的认识和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为什么需要“新财经”?

(一)什么是“新财经”。笔者认为“新财经”是基于全球科技创新快速发展的大背景,基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整体战略安排,基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国际地位快速提升的基本现实,打破传统的以西方经济管理类学科为基础的财经类学科构建模式。“新财经”以多学科交流、交叉、交融为路径,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能够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现实问题的财经学科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以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财经学科体系引领中国财经学科发展,培养精通经济理论,熟悉中国国情,通晓国际规则,立足中国服务世界的新型财经人才。

(二)财经类学科为什么需要创新。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进入了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我们向世界敞开了大门。在教育领域,大量从西方引进经济管理学科原版教材以及西方的研究方法,引导和提倡在高校的上述学科教学中使用原版教材,原封不动介绍西方经济学管理学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从西方移植过来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具有十分浓厚的西方气质,其研究中的很多假设前提及研究思路及方法并不是以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为出发点,并不具有中国思维和中国特点,无法确切和有针对性的解释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洋为中用”的过程中甚至还可能引发文化冲突。经济管理类学科研究的关键是要解决人与人之间的问题,中国人与西方人在历史传承、文化传承和思维方式以及哲学思想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使得全盘照搬的西方经济学理论要做到真正的为我所用解我难题的确存在着很大的困难。同时,西方研究方法的引进和被神化,也使得国内经济学研究方法西方化倾向明显,从本科毕业论文,到各种期刊杂志用稿,非量化模型不能用的现象普遍存在。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快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今天,如何构建反映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提炼包含中国数据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法的经济学管理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如何构建立足中国特色和中国实际的财经类学科体系,如何培育新时代财经类学科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质,如何通过上述学科体系的构建培养立足中国服务、全球的新型财经类人才,是我们不得不面对不得不解决的问题,这也就是“新财经”建设的必要性所在。在这方面有许多艰巨工作要做,特别是像经济学管理学这些直接从西方学习和复制过来的学科,在中国特色、中国体系和中国方法的锻造方面,面临的任务十分复杂,非常繁重。

二、“新财经”新在哪儿?

“新财经”与教育部“四新”同样,源于新时代、新国情,是由政府主导,自上而下的国家工程。“新财经”的“新”是创新而不是翻新,是用新的方式酿酒而不是新瓶装旧酒,是构建全新的学科体系和培养模式而不是将原有的财经学科换个名字重新包装,是适应新时期中国特色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为中国经济发展培养适用性人才,为全球经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是真正从顶层设计入手,在学科设立、教学内容、人才培养模式和路径上进行根本性革命性的变革,实现从单一学科到多种学科的交汇融合,培养扎实理论基础和一定实践能力,了解中国、了解世界,立足中国、服务全球的全新的财经类人才。

在笔者看来,“新财经”建设中最为突出的特点应当是一个字“融”。这里所说到的“融”不是将“新”和“财经”两个概念简单的放在一起,而是要做到交融、融汇和融通。

(一)“新财经”新在理念。首先,“新财经”不是对原有财经人才培养模式的全盘否定,而是在原有培养模式上进行创新,而这一创新首当其冲的是理念的创新。从传统西方经济学管理学思维方式中汲取有用的营养,在充分了解并尊重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创建适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能够在中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管理学理论和研究方法。

(二)“新财经”新在融合。从历史上看20世纪以来,知识生产模式经历了三次重要的创新。1994年,迈克尔·吉本斯等人提出有关知识生产模式变化的新观点,这是近代知识生产模式在理念上的首次创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情境性”、“应用性”、“社会弥散性”和“异质性”为主要特征的知识生产新模式,第一次将知识生产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到一起,这是第二次创新;随着全球本土化的兴起,“公众”和“公民社会”成为知识创新用户,同时被纳入知识生产的过程,成为知识生产行为主体之一,这是第三次创新。

教育部的“四新”及我们提出的“新财经”创新是在历史传承基础上进行的创新,是问题导向型创新,其最为突出的特点是问题导向和“交叉、交流、交融”,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交融。我们可以说这是新世纪新时代,知识生产模式的第四次创新。

“新财经”建设是以问题导向为基本出发点,为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及全球经济发展面临的新问题,从而进行多学科、跨学科交流交叉交融,多学科协作对未来中国及全球经济趋势和走向进行全面预测,从而进行创造性的构想,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全新构建,通过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中国及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型人才。

新的融合应当是在发现现有学科瓶颈的基础上,找到突破瓶颈的突破口,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融合点,科学论证其融合度和适用度。如会计专业与云计算、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的融合度及适用度较强;法学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度及适用度较强;还要考虑财经类专业与其他学科类别的融合,如与人文类学科的交叉融合,对培养财经类人才的家国情怀,文化自信等方面加强引导等;对于工科,农科和医科等学科,可融入管理学思维方式,在其学科体系和课程设置中加入相关课程,对其学生培养过程中人文素质提升也将起到积极作用。“新财经”并不是在原有财经学科中简单叠加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兴技术,而是重新打造一套全新学科体系,以全新学科观推动学科实质性交叉,真正进行跨界协同的复合型研究,这样才能真正创设新的学术领域,真正实现跨学科融合,才能真正体现“新财经”作用。

新的融合不是将原有学科简单叠加,创造几个新的专业名称,“新财经”必须打破传统学科分类方式,要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经过多学科、跨学科密切合作,淘汰过时学科和专业,催生新专业和学科,形成更为系统的学科专业体系,要创新研究对象、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

“新财经”强调的不是简单功能分化,而是机制整合以及不同因素之间的串联和互动关系。因此,构建“新财经”卓越集群,将财经类、人文类,甚至工科、医科、农科不同学科的研究者在一个多元框架下聚集、组合在一起,为解决问题而共同工作。这样的集群式研究,不仅仅能够拓展财经类学科学者的研究思路,也必然会为其他学科的学者研究提供经济特别是管理学的思路,真正发挥各个学科的核心作用,打破学科条块分割的瓶颈,以多学科融合解决面临的重大问题。

猜你喜欢
财经类管理学财经
“天人合一”的管理学启示
《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张瑞敏金句背后的管理学知识
财经日历
2020年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模拟试题数学(文史财经类)(一)
2020年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模拟试题数学(文史财经类)(二)
2020年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模拟试题数学(文史财经类)(三)
浅谈管理学
贴近生活的商业财经类期刊
财经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