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洋教育”到“海洋教育学”

2020-01-18 08:05
关键词:海洋科学系统

季 托 武 波

(1.中国海洋大学 基础教学中心,山东 青岛 266110;2.中国海洋大学 海洋文化教育研究中心,山东 青岛 266110)

随着我国海洋强国战略和“一带一路”推进,海洋教育作为海洋强国软实力之一的要求不断加强,而目前海洋教育学科属性不明确,导致研究学术领域“泛化”以及理论体系构建困难。海洋教育的相关研究一直分散于海洋科学各领域和科普领域,缺乏系统性、连续性,无法满足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的迫切需求。从系统思维视角,海洋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已经认识到自身的问题,正在不断从外界吸收物质、能量和信息进行自我成长,完成从游离于学科边缘的“海洋教育”向“海洋教育学”转变。

一、海洋教育的概念和特征

(一)海洋教育概念演变

由于海洋教育与各国海洋战略、海洋科技、生态环境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国内外学者从政治、经济、教育、环境、系统思维等多维视角出发,界定海洋教育的概念。从战略层面对海洋教育概念的研究主要体现出海洋教育与本国相关战略、政策的关系。美国、日本的海洋教育概念中除了阐明教育对象,直接使用了“政策”“主权”等词语。H.Goodwin 指出海洋教育不仅是面向各类海洋人才的启蒙、培训和教育,也包括面向所有公民的海洋意识教育,让大众意识到海洋的重要性及海洋环境对国家海洋政策的重要影响。[1]日本海洋教育强调国家主权,将海洋知识框架纳入各科目教学范围,使日本青少年能够系统性学习相关知识。[2]日本海洋教育研究体系完整,分别从政策、立法、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方面推行,不仅传播海洋知识,更强调在社会活动中融入对海洋环境思考。韩国、马来西亚、英国等国学者也认为海洋教育关系本国海运发展,并建议制定相关政策。对于海洋教育概念的界定也有选取教育目的、教育分类等视角。欧盟海洋政策报告中海洋教育概念涵盖了海洋科学教育和海洋科普教育,旨在唤醒人们对于海洋遗产的重视、正视海洋在生活上的重要性以及海洋发挥无限的潜力,提供人们生活福利与经济的机会。[3]美国学者认为海洋教育是与海洋、沿海水域和五大湖有关的教育,对于相关知识传播分正式海洋教育、非正式海洋教育。[4]我国学者冯士笮借助教育学对教育的定义,阐述海洋教育是为增进人对海洋的认识、使人掌握与海洋相关的技能进而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一切活动。台湾地区海洋教育政策白皮书指出海洋教育包括培育海洋公民素养的普通教育,及培养从事海上工作与海洋相关产业的技术与专业教育。随着全球认识、开发和保护海洋影响力增强,海洋教育概念逐步从海洋战略、海洋科技和教育领域中凸显出来,升级为形成海洋观的过程。在海洋教育过程中强调海洋生态可持续发展、人海和谐、共生关系。海洋教育不仅是海洋知识和技能的传播,而且向公众传递海洋生生不息、包容万物、和谐共生的精神理念,是人们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的系统观和生态观的培养和形成过程。

(二)海洋教育的特征

1.海洋教育的系统性

海洋教育是一个复杂系统。大自然中,海洋与人类是有机连续的统一体,海洋是自然界复杂系统的代表,人类是社会界复杂系统的代表,它们都具有孕育、生长、发展的能力,人类的生存(生)、身心发展(长)和精神升华(华)正与海洋的生生不息(生)、和谐发展(和)、海纳百川(容)的精神相契合。人类通过教育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实现对海洋的精神表达,同时海洋借助各种表象反馈与人类和谐共处的信息,实现二者共有精神的交融。海洋教育是一个多层次、多角度的教育体系,兼具人类知识传播和意识培养的统一,是由海洋科学教育和海洋科普教育共同组成的一个整体,既包括海洋科学知识传播及学科间交叉研究,也包括海洋科普知识体系构建和公众海洋意识的培养,海洋科学教育为海洋科普教育提供素材,海洋科普教育的系统化实施可以推动海洋科学教育的发展,既可以增强海洋知识的理解力,又能够培养人们广阔的思维模式。从知识分类角度,海洋教育涵盖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等各门类知识,在传播过程中,体现出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人类在与海洋交互过程中,遵循着系统思维方式,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2.海洋教育的交叉性

海洋教育是典型的交叉学科,海洋科学教育内部涉及多门学科的交叉,海洋科学教育与科普教育的交叉,海洋科学与教育科学的交叉,涵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学科三大部类的交叉研究。海洋科学之间的交叉包括海洋学科内部交叉、学科间近距离及远距离交叉。海洋科学教育既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地质等自然科学的内部交叉研究,也包括它们与经济、管理、法律等社会科学的外部交叉研究,以及它们在海洋人文学科之间的体现等。因此,海洋科普教育除具有一般科学知识普及教育的特点外,涉及的知识内容更加综合、广泛,教育活动的方式多样化,相关研究交叉性更加明显。海洋教育的学科交叉研究,特别是文理之间的交叉,需科学工作者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视域更开阔,才能准确把握科学的发展趋势,找到各自学科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其突破口。海洋教育通过不同学科间的理论和方法相互渗透实现海洋知识的整合,形成海洋多学科之间交叉的理论体系,成长为“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的辅助学科群。

3.海洋教育的发展性

学科间的交叉产生新的动力,使海洋教育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其特点体现在其发展性上。海洋教育是与海洋科学密不可分的,处于快速发展期的海洋科学特点表现为科学与技术协同发展、海洋观测趋于全球化、观测与模式融合发展、学科的交叉与融合。[5]作为辅助主体的海洋教育为适应其变化,不断和环境交换信息、能量,获取成长的动力。海洋教育无论从理论层面上还是从实践过程中都表现出系统的生长和发展特性。海洋的“生”(生生不息)、“容”(海纳百川)、“和”(和谐发展)是其作为自然界复杂系统代表的体现,亦是海洋教育的价值观维度。从系统理论观点看,海洋教育的生命力指数(“生”)越高,可以保持和谐发展(“和”),“和”可提升海洋教育“容”的能力,容纳能力增强,吸收更多信息,进一步增强海洋教育系统的生命力指数,三者相互耦合,相辅相成。[6]

二、我国海洋教育的动态演进过程

虽然我国海洋科学教育活动和海洋科普教育活动持续开展,但海洋教育工作者和海洋教育研究学者,一直没有将海洋教育称之为“学”。于是它一直使用“海洋教育”或“Marine Education”“Ocean Education”,而不是“Marine Pedagogics”“Ocean Pedagogics”。作为教育科学学科群中的一员,海洋教育似乎一直没有实现一门学科应该完成的自我建构过程,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它尚未成功地使自己成为一个学术研究领域,即没有明确的研究对象、科学的研究方法,不能保证其所有“成果”都是“研究”获得的。在我国海洋强国战略和“一带一路”背景下,对海洋教育的演化发展及其面对的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有利于探索它自我建构成为一门学科的可能路径。

(一)海洋教育从无组织到有组织

我国海洋教育动态演进过程经历了从无组织到有组织,再到自组织,如图1 所示。中国近代海洋科学研究起步于20 世纪初,1909 年成立中国地学会,从地球科学角度对海洋地理、海洋地质、海产生物和海洋气象等进行研究,并通过会刊《地学杂志》宣传海洋科学知识。海洋科学研究初期,知识传播对象不明确,海洋科学与海洋教育没有清晰界线,海洋教育机构和海洋科研机构在功能定位上有交织重叠。随着海洋专业院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海洋科学和海洋教育的发展目标逐渐明确,海洋教育是为海洋科学领域培养人才,履行海洋知识大众传播的责任,辅助海洋科学技术的发展。20 世纪80 年代,海洋科普教育起步,海洋教育研究群体开始萌芽,成员主要来自涉海高校、科研院所和涉海企业等。这个阶段,实现了海洋教育从无组织向有组织过渡。

图1 我国海洋教育的动态演进过程图

(二)海洋教育从被组织到自组织

随着全球海洋治理、我国海洋强国战略、“一带一路”提出,海洋教育仅仅作为辅助海洋科技发展的工具,已经无法适应外部环境变化。从系统演化角度看,海洋教育系统至少面临进化、解体以及回到原稳态三种情况。目前,海洋教育正在为积极进化做准备:选择、吸收外界新的物质(海洋科技发展)、能量(教育理论、认知理论等)和信息(技术变革),将海洋科学相关要素、教育要素以及先进技术等各种因素重新参与到海洋教育系统结构的再组合,逐渐从海洋科学领域分离出来,进入耗散结构状态,通过自组织孕育新系统(海洋教育系统)诞生。组织和自组织都是海洋教育系统表现的形式,组织是以来自于海洋教育系统外部力量为主要的推力,自组织以海洋教育系统内的自我意向为主要演化动力,在实现途径上相互补充。

(三)海洋教育系统自组织的前提条件

1.海洋教育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充分开放是系统自组织的重要条件。海洋教育的开放性表现在时间、空间和环境上。海洋科学和科普的教育对象年龄跨度从孩提到耄耋,教育内容从海洋自然、海洋社会到海洋人文学科,基本涉及所有门类科学知识。海洋教育从产生之初,与海洋科学交织一起,随着全球海洋治理、海洋强国战略、“一带一路”等环境不断作用于系统,海洋教育与其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等交换,而其中的负熵流,促使开放程度增大。海洋教育系统开放性是相对的,存在边界,其作用在于界定范围以及选择过滤外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使新进要素能更适合系统各个部分的融和协作。

2.海洋教育处于非平衡状态中。非平衡是处于不稳定系统的有序之源,海洋教育系统开放达到一定程度后,从环境中选择、吸收了大量信息,而系统原有的模式决定了它们提供的单一、不变的信息和要素不能脱离组织而独立存在,二者在系统发展要求上产生了偏差,即平衡的“势差”,促使海洋教育系统远离了平衡态。非平衡态一般是暂时的,外部环境要求海洋教育系统适时变革,系统要素开始分布不均匀,通过信息传递出强烈寻找降低“势差”途径的“意愿”,驱动有序能力只能从非平衡中找到。非平衡态是系统演化更为基本的现象,也不是转瞬即逝的状态,平衡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出发点和主要方向,在海洋教育系统演化过程中寻找平衡点,发现所谓的不变量,然后通过不变量认识事物本质,控制系统演化与发展。

3.海洋教育系统各要素之间的非线性。从教育要素来看,海洋教育系统由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等多层次单元组成,相互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非线性联系。教育者是从事、期望从事或具有潜在从事关系的认识、开发、利用海洋等活动的,且涉及教育问题、教育事实和教育现象的人、组织或相关社会单位。学习者包含各年龄段的学生及公众。教育影响是实现海洋教育目的的工具、媒介和手段。系统各要素非线性相互作用为海洋教育自组织提供了内在动力。海洋科技高速发展的要求和海洋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诉求,需要加强海洋教育,系统中要素相互协调,处理好各种关系,才能使海洋教育系统更好适应环境变化,不断发挥助力海洋科技发展的工具作用,增强海洋强国软实力。

4.通过涨落达到有序。涨落是海洋教育系统处于非平衡态时,系统状态量对平均值的偏离。海洋教育进行学科归属转换以及建设新的学术领域是以原有结构失去稳定为前提条件的,而新结构诞生又要以新的稳定为标志,在先解构,后建构过程中,经历一段不稳定的状态。[7]海洋教育现状与海洋强国软实力核心竞争力存在偏差,是海洋教育系统原来稳定态失稳的原因,也是找到促使新稳定态产生的种子,即涨落。涨落成为海洋教育系统自组织演化的原初诱因。

三、走向海洋教育学

海洋教育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什么?这是海洋教育成为一个学术领域需要回答的基础理论问题,涉及海洋教育的本体论。多数自然科学以研究对象作为本学科的学科名称,如热力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热运动的表现、性质及其规律的科学,海洋科学是研究海洋(海水、悬浮于海水中的物质、海洋中生物等)的自然现象、性质及其变化规律,及与开发利用海洋有关的知识体系科学。这种情况在自然科学中非常普遍,然而教育学的称谓没有指向研究对象,其研究对象一直在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和教育规律等争论中前行。目前,海洋教育需要的不仅是多学科的融入和整合,更需要各学科的同一性及与之相适应的海洋精神,通过相应理论基础体系和方法论的建构,逐步从分散在海洋多学科的、模糊不清的“海洋教育”走向具有清晰架构的“海洋教育学”。因此,从全球海洋治理和教育视角出发,海洋教育学是研究人类与海洋互动过程中发生的教育问题、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一)分散“要素”形成系统——界定海洋教育学的研究领域

海洋教育不只是形式上将分散在各海洋学科的“要素”综合,而是应以教育的理论、方法为基石,海洋科学发展为依托,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协调社会需求和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探讨多要素之间复杂关联,对散乱要素进行重构,形成海洋教育系统,用以研究人们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过程中产生的教育规律。

从系统层次角度出发对海洋教育事实与价值全方位的分析与阐释,将海洋教育研究领域划分为宏观领域、中层多维度研究和微观视角。

1.宏观领域

宏观领域研究主要着眼于社会整体形态的海洋教育发展,既需要具有全球的视野,也需要具有发展(时间演进)的理解方式,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各种策略。借助于系统整体性的研究视角,海洋教育宏观领域的研究主要与系统要素结构和外部环境两方面相关:其一,对海洋教育内部结构全面性问题的研究。包括确定海洋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方针和政策等,也包括海洋教育结构、海洋教育管理、投资和评价等,以及海洋教育政策、海洋教育发展战略、相关指标体系、海洋教育质量监测、海洋教育治理、海洋教育投入策略及产出比等的研究。目前海洋教育政策只是零散地分布在其它战略规划中,没有全局、完整的海洋教育政策。而海洋强国背景下,要发挥海洋教育软实力的作用,需要从战略角度设计海洋教育的中长期战略规划,包括根据国家、地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对海洋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速度、规模进行全局的总体研究。其二,研究海洋教育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环境之间的关系。从社会大系统出发,分析环境变化、发展对海洋教育的需求,及海洋教育的发展对环境的促进作用,从而进行资源合理配置,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局面。以经济为例,海洋教育发展受到整体经济,尤其是海洋经济的制约,同时海洋教育对海洋经济发展起到重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相互作用力如何,需要对海洋教育从宏观视野进行研究。

随着全球海洋治理的深入,国际社会迫切呼唤新的全球治理理念,“海洋命运共同体”既汲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融合了西方文化、科技之长,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应时而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将依赖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种载体进行国际传播。教育具有无国界的特殊性,借助海洋教育传播“海洋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贡献全球治理特别是全球海洋治理领域的中国智慧,是海洋教育宏观研究议题之一。

2.中层多维度

教育学中观问题最为复杂,海洋教育学交叉学科性质在这个层面表现非常突出,为新知识产生的重要增长点。中层研究领域是一定范围内的综合研究,关注各个国家、地区的海洋教育及相关组织的发展和制度的建设等等。“海洋命运共同体”下,海洋教育将成为包括海洋科学教育和海洋普及教育在内的一个相对较新学术领域,需要转换视角,从广度和深度上加强系统性和相关性研究。这一层面上的研究包括海洋科学各学科的教育研究、各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研究、国外海洋科学教育的比较研究等;也包括海洋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如何协同创新、多维视角的海洋知识传播、技术变革对海洋影响的研究以及相关投入和产出的评价体系等等;还有面向国民的海洋科普教育研究,中小学海洋知识体系的构建、教师培训以及与各学科整合的研究,海洋科普实践基地如何与学校教育更好地融合,以及如何利用信息技术、社区活动进行公众海洋知识普及等。海洋科学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涵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在人类与海洋交互过程中,涉及教育活动基本是多领域交织在一起,教育主客体如何协同发展将是海洋教育的研究议题之一。

3.微观视角

海洋教育的微观问题研究海洋与人的观念、心理反应、教育过程的体验相关,讨论的是海洋教育开展过程中的方法、手段等,包括海洋科学教育、家庭海洋教育活动以及其它社会组织提供的海洋教育活动等。具体涉及到海洋科学的课程、教法、教材、师资等,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对海洋类课程的影响,发现涉海课程教学规律,以及海洋教师素养体系框架、教师海洋意识的调查研究,学生群体意识、行为对海洋课程的影响研究等。除了专业教育层面,还有面向公众的海洋科普,涉及群体年龄段分散,相关生理、心理问题的研究范围更宽广。

随着我国海洋强国战略、“一带一路”的提出,海洋教育将成长为海洋强国软实力之一,通过海洋教育学科构建将助推海洋科技发展,提高全民海洋素养,逐步实现人海和谐海洋观的形成。如何提高全民海洋素养、构建人海和谐发展的海洋观,是海洋教育以人为本的研究议题之一。

海洋教育领域的宏观、中层多维度和微观视角是相互联系的,并没有严格的研究边界。宏观研究是以微观研究为基础,制约并指导微观研究;宏观研究一般要借助于多维度研究,在微观领域实践;而海洋教育微观研究也必须经过区域性的中间多维度的实验与验证,才能具有宏观推广的价值。

(二)系统稳定的基石——明晰海洋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一般认为学科独立的三大标志是:明确的研究对象、完整的理论体系、专门的研究方法。海洋教育向学术领域迈进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探讨基础理论、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当前,大理论或者宏观理论的发展在很多学术领域的研究中都面临一些困境,中层理论和微观理论成为理论创新的生长点。海洋教育符合了这个研究趋势,暂时没有大理论的研究触碰,近两年学术研究已涉及相关的微观理论,出现了不同的研究导向、逻辑和方法,在旨趣、聚焦、方法与路径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理论生长点开始萌芽,并逐步趋同构建海洋教育理论体系。海洋教育基础理论研究包括海洋教育学成为学科的性质,作为学术领域的研究对象,海洋教育演变发展的过程,研究主体、研究领域及其相互关系、理论体系建构的逻辑起点、研究方法等问题。鉴于海洋教育复杂的系统特征,相关研究会涉及系统科学理论、生态理论、教育理论、交叉学科理论等多学科理论交叉,为海洋教育理论基础提供有力支撑。

明晰海洋教育研究的学的研究对象,先要确定海洋教育的核心问题。海洋教育的核心问题是通过教育活动,建构人海和谐发展的海洋观。人类与海洋的教育关系是随着人类与海洋的关系变化而不断变化的,人类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海洋,客观上与海洋已经形成非常亲密的关系,蕴含了某种程度的普适性和恒定性,甚至超越了国家、民族,而且海洋生生不息、包容万物、和谐共生的行径与人类的精神升华相统一。因此,海洋教育的核心问题应从系统性、整体性上把握,通过整合、融合、学习、传播海洋自然、社会、人文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建立起人们与海洋互动过程中的正确方式,这也体现了海洋教育研究范围的独特性。明晰研究范围和内容,有助于消除海洋教育本体论模糊的问题。

借助教育学研究对象的多维视角,可从认识层面、选择层面和目的层面三个维度综合界定海洋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即透过海洋教育现象,探究海洋教育问题,揭示人—教育—海洋协调发展规律。海洋教育学通过界定学科性质,把游离于海洋科学界、教育界的各种教育活动和研究成果集中起来分类整理,加入外部环境信息的交互,形成科学理论知识的有机系统化,揭示海洋教育学形成和发展规律,构建具有整合性、包容性、生长性的海洋教育学术领域。海洋教育在与其它相关学科和谐发展过程中,提升了整合、融合海洋科学、教育学、心理学、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的能力。海洋教育贯通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领域,是知识交叉融合的研究过程,正需要具有海洋“容”的能力,才能使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之间的知识借助海洋教育找到共享的领域,促使海洋教育蓬勃发展。教育是人的一种自然生长过程,而海洋具有“生”的本质,二者以“生”为契合点,形成了海洋教育内涵的核心。

研究对象是海洋教育活动的核心因素,如何通过教育活动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也需要教育学者、海洋专家及各领域研究者从不同视角、不同维度进行探讨和碰撞,逐渐明确海洋教育的研究对象。

(三)科学化的工具——甄选海洋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科学研究的方法分三个层次:研究思想、研究方式和具体方法与技术。海洋教育研究具有多学科交混的特性,纯粹自然科学方法、社会科学方法抑或人文学科方法,都不是海洋教育研究的最佳方法,将“复杂性思维”与“多学科研究”共同纳入海洋教育研究方法体系,并灵活组合使用,应是一种理性而恰切的选择。研究过程中以系统思维为主,整合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和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等,以整体涌现作为逻辑起点,非还原论的思维模式,借助信息技术,以跨学科方法为支撑,构建兼具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海洋教育研究方法体系框架。海洋教育的研究采用整体——非还原论的思维方式,基于两个原因:其一,不破坏研究海洋教育系统的完整性,不对它进行还原分解,保持其整体性,研究整体性质;其二,关于整体的学科、理论、定律和概念不能从关于部分的学科、理论、定律、概念中推导出来,而是从海洋教育系统的演化,应用控制论法、观察、隐喻、直觉等方法而获得。[8]

跨学科方法从简单的交换学术思想,发展到全面交流整个学术观点、方法、程序、认识和术语以及各种资料,成为知识、智慧和方法高度集中的研究方法,它或许是海洋教育具体方法层面的首要选择。海洋教育作为一个研究领域高度融合、多元交叉的典范,可以充分应用跨学科的方法交叉、理论借鉴、问题拉动、文化交融四个层面,且在跨学科研究方法指导下,综合运用既有的隐喻法、德菲尔调查法、解放式边界批评法、定性、定量等数学模型,还可以应用大数据支持等方法进行数据获取工具和方式的改造,便于海洋教育实证研究时更好地处理数据类型和分析方法的变化。

四、海洋教育学的发展途径

(一)创造、维护海洋教育学科自我构建的前提条件

“海洋教育学”正处于系统的自组织初级阶段,耗散结构的条件正在形成,无论是外界环境还是内部要素均向自我构建的状态转换,但内部核心要素成长力还不够完善,形成稳定结构欠缺。在外部环境的影响力强势、内部结构调整缓慢的情况下,一些接收信息、适应能力和生长力较弱的要素除自我生长外,亦可考虑在不影响海洋教育系统整体自组织前提下,采取人工干预措施辅助这些要素成长。例如,教育科学领域和海洋科学领域合力为学术共同体成长提供宽松环境,鼓励教育理论、认知理论、生态理论、信息技术等在海洋教育学研究过程中的尝试和应用等等。

(二)优化海洋科学教育和科普教育协同发展的时空结构,形成可持续发展

海洋科学教育、海洋科普教育及其关系属海洋教育研究范围。按照时间有序性,加强海洋科普的研究,助推海洋科学教育发展。从海洋科学教育和海洋科普教育主体(人)的角度出发,二者在培养主体的时间顺序上,表现出明显的层次关系。海洋科学教育是以某个海洋学科领域或探究主题为中心从事的教育活动,不一定是全面的、系统的海洋知识的传播,而海洋领域研究具有明显的学科交叉和跨区域集成的特征,对于海洋专业人士不仅要求掌握本专业的知识结构,更加需要多维度、跨领域的综合知识,了解其它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是完全必要的。海洋科普教育能够提升青少年乃至全民海洋素养,为海洋人才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有助于推动海洋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海洋科学教育的蓬勃发展可以提高人们关心海洋、认识海洋和经略海洋的愿望,促进海洋科学技术的进步,反过来又拓宽海洋科普的知识结构。从空间结构上,海洋科学教育为海洋科普提供场馆、实践基地,利用信息技术构建二者共享综合平台。海洋科学教育是海洋科普教育的源泉,海洋科普教育助推海洋科学教育发展,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发展海洋教育事半功倍。

(三)建立海洋教育学派,引领全球

尽管国外的海洋科学和教育专家从战略地位、定义和教学教法等不同视野探究了海洋教育问题,研究方法多样化,研究持续性较好,尤以美国、日本为代表的海洋强国的海洋教育研究,均具有明确的海洋教育内涵和认知框架,但也存在理论基础不足,研究主体分散等局限性,而且没有形成国际海洋教育学派和海洋教育研究大团队。因此,在海洋教育研究领域里,我国并不处于弱势,完全可以立足本土,构建开放的海洋教育学术体系,扩展国际视野,建立具有引领全球的海洋教育学派,助力海洋科技发展,推进海洋强国战略与“一带一路”,增强我国在国际海洋事务的参与权和主导权。

猜你喜欢
海洋科学系统
Smartflower POP 一体式光伏系统
WJ-700无人机系统
品“助读系统”之妙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连通与提升系统的最后一块拼图 Audiolab 傲立 M-DAC mini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科学拔牙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