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导航,名著越读越“有味”

2020-01-17 21:38石群施春艳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0年1期
关键词:鲁滨孙漂流记荒岛

石群 施春艳

本学期,我们带领学生阅读了《鲁滨孙漂流记》,这是一本探险小说,讲述了鲁滨孙航海遇难、流落荒岛,独自生活28年的故事。本以为这样的小说,学生会读得兴致盎然,但一周之后,我们明显感觉到一部分学生的阅读热情在消退。这么经典的小说,学生为什么会不喜欢呢?这引起了我们的关注与思考。

经过调查了解,我们发现一是因为本书内容与学生生活距离比较远,很难让学生产生心灵共鸣;二是因为这部名著译本语言过于直白简朴,缺乏趣味性。因此许多学生阅读时都觉得味同嚼蜡,难以引起兴趣。

怎样才能让学生愿意去读,并“读进去”呢?通过研讨,我们发现适度而巧妙地进行阅读导航,能让学生在保持阅读兴趣的同时,享受阅读的乐趣,让阅读走向深入。现通过此文,向大家展示我们是如何通过阅读导航,点亮学生的“探险”之路,从而引导他们爱上《鲁滨孙漂流记》这本书,并越读越“有味”的。

导航一:教师先行,探阅读“深浅”

教育是什么?“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指导学生重新阅读之前,教师必须先读,边读边批注,分享阅读心得,讨论故事情节,最后达成共识,整理出一些话题。(见表一)

教师先行探阅读深浅,知根知底导阅读。这些话题的整理,一方面促进自己深度思考,另一方面也为学生的深入阅读做好了铺垫。

导航二:绘制图表,梳阅读“脉络”

学生对《鲁滨孙漂流记》提不起兴趣的原因之一,是他们难以理解主人公的行为,从而难以与书中人物产生共鸣。比如,班级中就有许多学生对鲁滨孙为了航海历险而放弃安逸生活的选择表示不解,觉得他荒唐愚蠢——如果学生仅仅局限于自我经验开展阅读,其收获必然有限。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入作品“语境”,笔者与他们共同设计图表,梳理作品的脉络。

1.用表格梳理魯滨孙四次航海的经过。(见表二)

2.列举鲁滨孙在荒岛上的不利因素和有利条件:

3.用柱状图分析他在岛上的不幸值和幸运值:

通过绘制图表、梳理分析,学生发现鲁滨孙凭一己之力,在荒岛上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由此,他们得出结论:无论任何困难与境遇,只要有积极的心态,努力去面对、去创造,都能绝处逢生、化险为夷。

导航三:巧设话题,让阅读“深入”

1.与人物对话,感同身受

我们认为,读书的最高境界是要把自己读到书里去,与书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鲁滨孙漂流记》以人物自白的方式串联情节,在叙述中穿插主人公的日记,记下了鲁滨孙的感受和对事物的思考。要想读得深入,就需要引导学生与人物“对话”,获得对人物命运的真切感受。

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我们是通过这样的话题引导他们与人物对话的。

师:同学们,鲁滨孙的冒险经历是以自述的方式展开,当读到鲁滨孙的内心独白时,你们有怎样的感受?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每当抛出这个话题,教室里总是出奇得沉静,学生翻开书页,潜心阅读:在鲁滨孙再次航海所面临的滔天巨浪前,在暴雨来临前夕那些纤弱的小苗抽出的穗子里,在被病魔折磨得心乱如麻的剧烈痛苦中,他们凝神谛听鲁滨孙的心声,触摸着鲁滨孙生命的脉搏……)

生:我听到了“啊!”的一声惊叫声。因为第10章《新的发现》中有一段话描写了鲁滨孙看到荒岛上长出绿大麦的震惊。如果,此刻他就在我的身边,我想和他一起分享喜悦:上帝眷顾我们这些勤劳而又勇敢的人!

生:我听到了局促的呼吸声。因为第11章《病中感想》写了鲁滨孙与病魔抗争的内容,疟疾又一次加剧,他整天躺在床上,不吃不喝,渴得要死,可身子发虚,无力站起来取水喝,且家里没有一滴水。事实上人在生病时最脆弱,我想鼓励他快振作起来,在强者面前死神也望而却步。

此刻,学生的心情随着人物的命运起起伏伏,和他一起落泪、一起高兴、一起忏悔,一起祈祷……教者趁热打铁抛出了下一个话题:“进入鲁滨孙情感世界的你,能不能选出最动情的一段话有感情地朗读呢?把你的语音发送到班级微信群吧,让大家都能听懂鲁滨孙的心声!”

学生纷纷化身为“朗读者”,在朗读的过程中,他们将无声文字变为有声语言,将自身情感融合到语言文字中去,真切地感受着作品的形象感、意韵感和情趣感,愈读愈有味,细思趣无穷。在你追我赶的朗读热潮中,学生不仅“读”出了书中语言的内涵,更真真切切地汲取了来自鲁滨孙内心的那股强大力量。而此时,朗读的过程也正是学生与书中人物进行对话的过程。

2.与生活勾连,产生共鸣

一般的文学作品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现实生活,是现实生活在特定场景下的真实写照。因此,打通书本世界与真实世界,巧妙地将作品与学生的生活阅历勾连起来,是激活学生阅读兴趣的关键一环。

(1)联系自我,回忆生活。鲁滨孙第二次航海时,遇到了前所未见的大风浪,险些丧命,他在大树上坐了一整夜,觉得自己没有活命的希望了。在阅读第6章“再次航海”时,通过联系生活让学生体会鲁滨孙恐惧绝望的心理:“对于鲁滨孙来说,这一夜是终生难忘的。同学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害怕的心理呢?有没有哪一个夜晚令你恐惧、令你难忘的?”

一石激起千层浪,富有生活气息的话题勾起了学生表达的欲望。有的学生想起了他去浙西大峡谷漂流时那令人心胆俱裂的经历;有的学生想起了父母不在家时那个令自己感到恐惧的夜晚;有的学生则回忆起了独自走夜路的情形……学生联系自己,回忆生活,进一步感受到了鲁滨孙内心的恐惧,与鲁滨孙产生共鸣,理解得就更深刻、更透彻了。

(2)跳出书本,感悟生活。观照学生所处的生活实际,着力打通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精心选择两者之间的联结点,不仅可以联系生活理解作品内容,还能帮助学生跳出书本、感悟生活,使他们拥有更多的人生体悟。鲁滨孙在“绝望岛”上经历了一次旅游后,渐渐认为自己的“家”是个安乐窝。他说:“尽管我目前过着孤单寂寞的生活,但也许比生活在自由快乐的人世间更幸福。”

鲁滨孙的“幸福宣言”引发了学生的热议,我们便组织他们展开了一次辩论:“你觉得鲁滨孙幸福吗?真正的‘幸福是生活在荒岛之上还是荒岛之外?”

一时间,双方辩手针锋相对、唇枪舌剑,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正方学生说:“鲁滨孙天生就是一个喜爱探险的人,他是不可能安于现状的。航海是他的梦想,他注定是要去追求梦想的。一个人走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他就是幸福的。”“荒岛之外平庸的生活让他的每一天都很痛苦。难道你要眼睁睁地看着他生活在尘世的喧嚣纷扰之中吗?我认为这样的鲁滨孙一定不会幸福。”

而反方则一致认为只有生活在岛外才能找到幸福:“在绝望岛上很难找到新鲜食物,打猎还得去很远的地方,当一个人温饱都得不到解决能谈得上幸福吗?然而,如果他选择住在小岛以外,生活就完全不是这样的了:发达的交通工具、先进的通讯工具以及医疗设备,可以让他的生活更加便利与舒适,我们怎能拒绝社会进步的车轮,退回几个世纪之前的原始部落呢?”

此时此刻,学生的认识源于作品,又高于作品,他们在辩论中升华着思维的高度,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从单纯的被动读书变成主动读书,将所学知识加以灵活运用,既提升了阅读能力,也激发了“乐于思考、勇于批判,敢于表达”的精神。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当生活成为阅读的源头活水,当阅读与生活实践相勾连,学生的阅读素养就能不断增强。

3.绘故事场景,丰满形象

蒋军晶老师在《和学生聊书吧》一书中这样写道:“如果一个学生说:‘作者描写得很详细,使我头脑里好像有一个画面印在里面。实际上,他已经是一个‘图像化能力比较强的读者。我们需要做的是,帮助他形成这种自觉。怎么帮助?我们的做法是:创编绘本,让阅读‘视觉化。”

鲁滨孙的荒岛生活,神奇而又令人向往,像一部影片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拿起画笔把文字变成图画,于是一本本妙趣横生的绘本诞生了,学生将一本厚厚的书读薄,以我手绘我心,创作出一本本精美的绘本,让书中的场景鲜活了起来。

随着阅读的推进,学生对鲁滨孙这个人物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入,此时运用“视觉化”的阅读策略,鼓励学生动笔画一画自己心目中的鲁滨孙。

這也是一次很有意思的阅读之旅。经过读读画画,鲁滨孙的形象在学生心中悄然立起,此时此刻,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个具有大无畏冒险进取精神的鲁滨孙,一个探索者、一个发明家、一个善于创造性劳动的人。

导航四:纵横比较,拓阅读“广度”

一本书读完,我们又开始思考如何引导学生从读一本书走向读一个系列的书。

首先是横向比较,开展探索类小说主题阅读,将《鲁滨孙漂流记》和《蓝色海豚岛》进行比较阅读。其次是纵向比较,读完笛福的这本书,再去走进他的人生,去读读他的其他小说。随着学生阅读步伐继续走向深入,阅读已不是一个句号,而是一个逗号、一串省略号……

这个学期,我们和学生携《鲁滨孙漂流记》一起探险,期待若干年后,他们依然能记起:在童年的某个秋天,自己曾与《鲁滨孙漂流记》有过一段美丽的阅读之旅,也真诚地期盼着所有的学生能闻着书香,继续徜徉书海,享受着阅读带来的快乐,向着光明前行。

(作者单位:江苏扬中市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猜你喜欢
鲁滨孙漂流记荒岛
凡打不倒我的,必使我更强大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十八)荒岛上的呼唤
书评:《鲁滨孙漂流记》
成功在于什么?
荒岛求生记
鲁滨逊漂流记
枧潭漂流记
荒岛培训班
漂流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