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绝经期及绝经后期子宫内膜样腺癌临床特点分析

2020-01-17 08:36马晓红马盛宗王婷婷丁永慧
宁夏医学杂志 2020年1期
关键词:组织学绝经期腺癌

马晓红,马盛宗,王婷婷,丁永慧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子宫内膜样腺癌是其主要组织学类型。子宫内膜癌好发于围绝经期和绝经后期女性,具有发病率高且趋于年轻化的特点[1], 严重威胁女性生命健康。不同年龄段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分子生物学行为是否存在差异,文献报道不一[2-3]。为此,本研究对比分析了我院同期收治的97例围绝经期及93例绝经后期的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的临床分期及组织学分级、ER、PR、P53、Ki-67表达情况,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2015年1月-2019年4月间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经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190例,按是否绝经分为2组,其中围绝经期组97例,绝经后期组93例。围绝经期组患者中位年龄(48.37±5.06)岁,绝经后期组患者中位年龄(58.87±6.06)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先行手术治疗。

1.2 诊断标准

1.2.1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进入围绝经期或绝经后期。围绝经期为绝经前后的一段时期,通常出现相关的临床症状,如潮热、盗汗、月经失调、神经及精神症状等,一般年龄>40岁,出现上述围绝经期症状,并排除器质性病变,且停经<12个月即可诊断为围绝经期。绝经为回顾性诊断的,闭经1年以上患者的末次月经年龄为闭经年龄[4]。②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证实为子宫内膜样腺癌;③临床资料完整。

1.2.2 排除标准:①术前接受放疗、化疗、性激素类药物治疗;②合并其他恶性肿瘤。

1.3 观察指标:分析2组临床特征,包括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以及ER、PR、P53、Ki-67的表达情况。

1.4 检测方法:190例患者均采用免疫组化法进行ER、PR、P53、Ki-67检测,免疫组化由我院病理科进行检查。

2 结果

2.1 2组临床分期比较:围绝经期组中I期患者86例(88.66%),Ⅱ期4例(4.12%),Ⅲ期7例(7.22%)。绝经后期组Ⅰ期78例(83.87%),Ⅱ期10例(10.75%),Ⅲ期5例(5.38%)。2组FIGO分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2组组织学分级比较:2组分化程度分别为低分化、中低分化、中分化、中高分化、高分化;其中围绝经期组为6例(6.19%)、7例(7.21%)、34例(35.05%)、19例(19.59%)、31例(31.96%),绝经后期组为9例(9.68%)、11例(11.83%)、36例(38.71%)、17例(18.28%)、20例(21.50%)。二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2组ER、P53、Ki-67、PR阳性表达率比较:围绝经期组ER、P53、Ki-67阳性表达分别为93例(95.88%)、 47例(48.45%)、0.38±0.22,绝经后期组分别为85例(91.40%)、50例(53.76%)、0.43±0.24,2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2组的PR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子宫内膜样腺癌病理特征[n(%)]

3 讨论

近年来子宫内膜癌发病率一直较高,多发生在50~60岁的女性,但年轻患者的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由于高龄、高危组织类型、晚期病例、并发症及肥胖等因素,患者的死亡率明显上升[5-6]。子宫内膜癌中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为子宫内膜样腺癌,为激素依赖性肿瘤,因多数为起源于内膜腺体的腺癌,故称子宫内膜样腺癌。子宫内膜样腺癌好发于围绝经期或绝经后妇女,80%以上发生在绝经后,约20%发生在绝经前[7]。据研究发现在子宫内膜癌相关的发病因素中,P53、Ki-67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密切相关[8-9],P53是目前广泛研究的肿瘤抑制基因,其突变后可失去抑癌功能,诱导正常的细胞发生恶变。本研究对比分析发现,围绝经期及绝经后期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P53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Lax等[10]报道,10%的子宫内膜样腺癌存在P53基因突变,其中大部分为低分化肿瘤,而50%的低分化子宫内膜癌中存在P53基因突变,在高分化肿瘤中则未见P53基因突变,这反映了P53基因突变与肿瘤恶性程度升高密切相关。研究表明[11],子宫内膜样腺癌P53表达很弱,仅10%~20%的内膜样腺癌伴有P53的过度表达,即使有过表达也是散在、局灶或局部的。而浆液性癌的发生与P53的突变相关,因此绝大部分浆液性癌P53过度表达,表现为弥漫性强阳性,阳性指数达70%以上。Ki-67是肿瘤细胞增殖活性检测最可靠的指标之一,子宫内膜癌的恶性程度越强,其表达越多。还有部分研究认为[12],Ki-67阳性表达强度与子宫内膜癌的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 肌层浸润、淋巴结有无转移是没有明确的相关性的。姜振富等[13]研究发现EGFR 与 Ki-67蛋白的表达可用于辅助判定肿瘤的病理级别。本研究中,P53与Ki-67在围绝经期及绝经后期的子宫内膜癌患者中均有部分阳性表达,说明P53与Ki-67可能参与了子宫内膜样腺癌的发生、发展,但对比2组患者的P53与Ki-67均无显著性差异,说明P53与Ki-67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的作用与患者发病年龄无关,且P53的全表达(弥漫性强阳性)或无表达是浆液性癌的特征,因此P53表达可能与病理类型、分化程度相关,而Ki-67表达可能与肿瘤的恶性程度相关,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生理情况下,子宫内膜增殖依赖卵巢分泌的雌激素和孕激素,而雌激素和孕激素需通过与ER和PR结合发挥生理作用。有研究发现当女性生殖器官发生癌变后,细胞受体的数量会显著减少、功能明显减弱[14-15]。罗燕艳等[16]研究结果显示,组织分化程度与ER、PR 的阳性率呈正相关,由于组织分化程度与预后直接相关,因此ER、PR 表达的阳性率又从侧面反映了患者的预后。本研究中,围绝经期组与绝经后期组患者病理类型同为子宫内膜样腺癌,二者的临床分期及组织学分级、ER无显著差异,但子宫内膜样腺癌作为激素依赖性肿瘤,无论患者是否绝经其ER、PR的阳性表达均较高,但围绝经期患者的PR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绝经后期组(P<0.05)。作为以高效孕激素治疗为保守治疗方式的子宫内膜癌,PR阳性率在围绝经期高于绝经后,提示年轻患者采用孕激素治疗效果更好,有可能实现早期年轻患者保留生育功能的目标[17]。

本研究发现围绝经期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与绝经后期患者相比较,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及ER、P53、Ki-67阳性表达状况无明显差异性,但PR的阳性表达率二者具有差异性,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同时结合临床特点,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

猜你喜欢
组织学绝经期腺癌
运动改善围绝经期女性健康
《呼吸道感染牛分枝杆菌对肝脏和肠道影响的病理组织学观察》图版
益肺解毒方联合顺铂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的影响
滋肾解郁宁心方加减治疗围绝经期失眠临床观察
小脑组织压片快速制作在组织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HIF-1a和VEGF-A在宫颈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GSNO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的作用
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在轻中度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乳头状汗管囊腺癌一例
绝经期与非绝经期女性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中医证型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