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型”行政管理人才分类培养的实践探索
——以韶关学院为例

2020-01-17 05:20曾保根
韶关学院学报 2019年11期
关键词:三型学分行政

曾保根

(韶关学院 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 广东 韶关512005)

长期以来,绝大部分地方高校都是在学习和借鉴国内外知名大学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开办自己的专业,导致地方高校在办学定位、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等诸多方面,与知名大学存在较多共性。自主择业制度实施以后,由于地方高校在学校层次、师资力量、教学资源、就业渠道等多个方面与知名大学存在较大差距,导致地方高校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劣势凸显。在这种背景下,如何精准界定办学定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办出特色、办出亮点,已经成为地方高校的普遍困境。韶关学院自2015年以来已经提出和大力践行“三型”(应用型、创新型和创业型)人才培养理念。为此,近几年来,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紧密围绕“三型”人才培养理念进行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一些现实性难题。

一、“三型”人才分类培养的实践探索

为了贯彻落实学校“三型”人才培养理念,学院对行政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综合能力、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具体概括如下:

(一) 持续凝炼培养目标

从人才培养目标来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尝试性采取了“专业招生,分类分方向培养”的育人模式,拟重点培养“创新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和创业型人才”三类人才(如图1)。创新型人才培养方向注重学术传承和理论功底的积累,为学生继续深造搭建平台;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注重培养学生的组织领导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等,为大学生到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岗位夯实基础;创业型人才培养方向注重培养和传授就业创业方面的思维、技巧、技术和技能,为毕业生直接创业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创业素材。

(二)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图1 行政管理专业分类人才培养思路图

行政管理分类分方向培养的课程体系设置(见表1)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是1~4 学期的必修课模块(包括学校层面开设的公共平台课和专业平台课); 二是5~8 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模块, 本阶段主要根据不同培养方向开设不同的系列课程。比如,创新型人才培养方向开设了“政府经济学”“管理思想史”“公共政策学”“公共管理学”“管理定量分析”“形式逻辑”等课程,这是绝大部分公共管理类硕士研究生考试的必考科目;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开设 “公务员考试指导与实务”“管理信息系统”“常用办公软件”“双文速录”“社会调查”“行政秘书与公文写作”“领导科学”“乡镇行政管理”“电子政务”“行政人员素质测评”顶岗实习等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熟悉行政管理流程和相关管理技能技巧,让学生尽快进入管理角色;创业型人才培养方向开设了“创新创业基础”“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实践学分”“创新心得分享专题”等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培养创业意识和思维,熟悉相关创业流程和创业技能与方法等。

表1 “三型”人才课程体系设置

(三)多渠道强化理论功底和科研能力

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学院除了开设一些有针对性的系列课程之外,还开辟了多重渠道强化学生的理论功底和科研能力。第一,启动了“六个一”阶梯提升工程。通俗说来,“六个一”工程就是要求学生在大一至大三六个学期,每个学期分别完成一项给定任务。如第一学期:阅读一批经典书籍;第二学期:聚焦一个研究领域,系统研读系列经典书目;第三学期:确定一个研究选题;第四学期:做好一次(几次)调研;第五学期:撰写一篇论文或调研报告;第六学期:发表一篇论文(或提交一篇调研报告)。第二,启动了“品读经典”征文活动。大学生入学不久,学院给行政管理专业大学生开出了一百本专业经典和前沿书目,要求学生务必在三年内读完。同时,每学期要求学生提交一篇读书心得,学院通过征文活动,遴选50 篇左右的优秀读书心得,一方面给予这些优秀读书心得者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另一方面将这些优秀心得结集出版,成为可供库存的培养成果。从2015-2018年,学院共出版了4 册“品读经典”优秀论文集。其中,为了迎接教育部审核评估,学院于2018年在暨南大学出版社公开出版了一本读书心得,成为学生培养方面的一大亮点。第三,通过启动“调研韶州”、寒暑期社会调研等调查活动,大大提升了该专业大学生的科研能力。最明显的成效就是,该专业在各级“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毕业论文等项目竞选和评比中成绩突出,名列前茅。

(四)多途径提升实践操作能力

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学院群策群力,搭建了多种有效平台。第一,行政管理专业与韶关市行政服务中心和韶关市城管局创建了人培养创新实验班,每年定期向这两个政府机关遴选60 名大学生参加跟岗见习和顶岗毕业实习,学生一人一岗,一岗一责。同时,也邀请这两个部门的主要领导和实践经验丰富的行政干部承担学院3~5 门课的讲授任务。创新实验班对于培养行政管理专业大学生的管理认知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公文写作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等,都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第二,自2014年开始,针对全校管理类的学生,每年举办校级管理技能大赛(包括危机管理技能、财务管理技能、办公室管理技能和人事管理技能四大类)。到2019年为止,已经顺利举办了五届。该管理技能大赛大大提升了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管理能力和水平。第三,学院通过开设“管理信息系统”“电子政务”“常用办公软件”“双文速录”等课程,着重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机和办公系统实操能力,为学生今后到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从事管理和文秘岗位奠定了扎实的技能基础。

(五)多平台培育创新思维和技能

在培养创业型人才方面,学院多管齐下,尽可能给学生创造条件。第一,积极动员和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类竞赛活动。比如,在2019年第五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东省分赛暨校内选拔赛活动中,学院有26.3%的学生报名参加,在全校所有二级学院中排名第三, 学生参与热情高涨,远远超过了学校要求的10%参与率。其中,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参与率超过了40%,尤为积极。第二,长期举办“阳光Mall 力”活动,给学生提供自主创业机会。自2008年以来,学院与韶关市移动公司、电信公司、鑫金汇等赞助商联合举办“阳光Mall力”活动,该活动为期两天,共设约100 个摊位。其中,赞助单位和外来单位约占30%左右,其余70%左右的摊位留给学院学生。学生们自筹资金,自行采购商品和食材,自行核算成本,自行销售。该活动旨在模拟真实营商环境,给学生提供一次真正做老板的机会,培养学生创业思维和意识,也锻炼了学生的接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到2019年为止,学院连续举办了11年,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其中,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参与度非常高,多年获得该活动的“最受欢迎摊位”称号。

二、“三型”人才分类培养存在的问题

总体说来,学院在行政管理专业“三型”分类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 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现实问题。

(一)分类培养载体尚未真正搭建

按照最初设想,学院将录取的行政管理专业学生按照培养方向分成三个小班,即创新班、应用班和创业班。实施“专业招生,分类分方向”培养模式。由于考虑到办学成本、师资力量、选课比重等多方面因素,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并未按照培养方案进行分班,所有学生都要同时修读三个方向的课程。从一定程度上讲,虽然有利于培养学生上述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但是,这种培养模式不能很好地让学生进行有效分类分流,不能很好地促成学生重点向某一方向发展。让学生修读上述三个方向的课程,无形中增重了学生的学习压力,这不利于学生的分类培养。

另外,培养渠道和平台相对封闭单一。如创业类人才培养方面,不论是学校层面还是学院层面,目前创业类人才培养主要停留在理论传授层面,“创新创业基础”授课教师主要向学生传授创新和创业类的理论和案例。有学者指出:很多教师专注于理论研究,缺乏与社会用人单位之间的沟通,甚至缺乏社会从业经验,在实践性教学中显得理论有余而实践经验不足[1]。而“创新创业实践学分”课程的考核机制又比较宽泛,只要参与了实践类活动都可以申请抵免该课程的学分,至于是不是与创新创业密切相关的实践活动,并没有作为核心审核指标。总之,不管是“创新创业基础”,还是“创新创业实践学分”,属于向学生单向输出方式,与企业协同育人的广度和深度明显不够。

(二)修读学分弹性空间受限

按道理来讲,如果要分类培养成有特色和专长的学生,就要赋予学生自由选修课程的权利。但从实际情况来看, 学生选择修读学分的权限非常少。以2018年《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9年尚未定稿)为例,该专业学生共需修读“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分为必选课和自选课)”四大类课程,毕业最低修读学分为160 学分。其中,通识课程62 学分,学科基础课程为15 学分,专业必修课为51.5 学分,专业选修课(必选课)25 学分,而可供学生自由选择的选修课只有6.5学分。也就是说,所有学生都必须选修160 学分中的153.5 学分。虽然该专业开设了较多学分的选修课,但是由于毕业学分的上线限制,很多课程不用选修就满足了毕业条件。学校的课程设置中必修课的比例偏多,而选修课却较少,两种课程的比例不协调。这种课程设置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培养综合型的高素质人才[2]。

(三)师资数量与学科背景亟待优化

相对而言,行政管理是一个新兴专业,师资力量薄弱是地方高校存在的普遍现象。大多数高校的公共管理类专业都没有形成一支专业基础扎实、研究领域宽广、中青年结合的科研队伍,研究基础和研究实力较弱[3]。从实际情况来看,学院现有师资力量的学科背景也不尽合理,跨专业背景和行业性(政府人员和创业型教师)的师资严重缺乏,造成该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时,明显存在“因人设课”现象,也直接导致很多课程开不出来,无形中制约了分类培养的顺利推进。

一方面,年轻优秀的行政管理博士到地方高校就业的凤毛麟角,目前学院尚未有该专业博士前来面试,导致该专业的科班师资数量明显不足。另一方面,任课教师与课程所需资质匹配度不高。按道理来讲,任课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行业背景,要有较为丰富的行业经历,或者有着较为深厚的行业研究底蕴。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绝大部分任课教师缺乏从业经验,对创新创业研究也不深,不能很好地传授和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三、“三型”人才分类培养的构想

(一)构建人才分类培养的有效载体

“专业招生,分类分方向”培养是贯彻落实“三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按大类招生有诸多优点,有利于考生报考时拓宽专业选择面,也有利于进校后打好专业基础,在了解专业的情况下,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4]。新生按照行政管理专业招进来,在大一和大二两年期间修读学校开设的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部分专业学位核心课程。这一阶段,任课教师可以采取大班上课,也可以适当分成小班。不管大班还是小班,授课内容应该是相同的。但是,针对大三和大四的学生,学院就要根据创新型、应用型和创业型三种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将学生分成三个班,实行小班教学。这不仅大大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与特长。与此同时,学院也要建立健全配套的人才分类培养和考核制度, 在充分尊重学生意愿的基础上,遴选出具有一定特长的学生到相应班级。并探索行之有效的学生评价考核机制,以便较好地评价考核不同类别学生的培养成效。

(二)赋予学生修读毕业学分的弹性空间

客观地说,目前行政管理专业修读的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三类课程比例很高,约占80%左右,而选修课只占到毕业学分的20%。可见,可供学生选修的课程并不多。不仅如此,从学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模块来看,选修课又分为模块一(必选)和模块二(自选),这无形中又挤占了学生自由选课的空间。因此,要解决这一难题,可从以下三个层面努力:第一,适当提高学生的毕业修读学分。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相关规定,目前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毕业学分设定为160 学分,建议将毕业学分提高至165-170 学分,增加5-10 个学分的自由选修空间,这相当于给予学生更多的课程修读的自主权。第二,修改和完善学校课程体系设置模块。建议选修课不再划分为必选课和自选课,赋予二级学院更多自主设置选修课的权限,让二级学院能够有针对性地开设丰富的、具有差异性的课程清单,以供学生自由选择。这应该是目前可操作性最大的快捷方法。第三,深化学分制改革。打破目前以“区块”为主的学院学分制修读模式,在全校范围内实行更为灵活和自由的选课制度,建立真正能够让学生跨专业跨学院选课的常态化机制及其技术支撑体系。

(三)切实强化和优化师资队伍

从学校层面来讲,建议学校出台更加弹性化的人才引进制度。第一,对于稀缺专业的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可以在引进条件和待遇方面实行灵活性和差异化的制度,尽可能打破目前“一口价”的引进政策。对于成果突出的高层次人才,其引进待遇和条件理应与其他普通人才区分开来,而不应机械地执行单高“一口价”、双高“一口价”。第二,学校也可适当降低人才引进的门槛,对于那些明显供不应求的专业,学校可以考虑允许招录一些非常优秀的名校硕士研究生。与其拔高引进门槛,让应聘者望而却步,不如实事求是,遴选一些优秀人才,成为学校重要的后备人才。第三,学校迫切需要建立健全校政、校企和校社之间师资交流和共享机制。不仅需要拓宽和搭建教师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挂职和跟岗的载体与机会,还需要创建行业官员和专家到学校兼职的体制机制,构建校内外教师和专家相互交流的共享机制。

从学院层面来讲,要加大人才培育和引进的力度。“内培外引”是强化和优化师资队伍的重要途径。在向外引进人才方面,应该动员全院力量,群策群力,要有主动到外面去求人才的危机意识,而不是被动地等待别人来求职,尽可能更多引进一些高层次人才。在内部培养方面,要积极动员和有序规划院内教师提升学历和职称,既可以考虑加大奖励力度,也可以在教学任务和教学安排方面给予充分关照,尽可能解决教师们的后顾之忧。

猜你喜欢
三型学分行政
行政学人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行政调解的实践与探索
纳米级稳定性三型复合肥
学分美食
建设“三型”高校基层党组织实践策略研究
如何发挥高校“三型”基层党组织在学科团队建设中的作用
行政为先 GMC SAVANA
加快行政审批体制改革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