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基础教育当以防控新冠疫情为前提,以党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基础教育的三个重要文件为遵循,以质量提升为主线,以促进公平为主题,以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为抓手,以实施素质教育为目标,以德育工作为奠基,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队伍建设为重点,全面推动全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持续关注线上教学,确保线上教学质量。
3月2日,全省普通中小学校274万名中小学生实现线上开课,整体情况良好。广大中小学生对线上教学满意率达到了75%以上,对教师线上授课态度满意率为97.34%,对学校提供的线上资源的满意率达64.44%,对师生互动效果的满意率为78.42%,对线上教学期间保护视力措施的满意率为76.36%。
要进一步加大对线上教学的管理和指导力度:
1.做好线上教学经验的总结梳理。对受到学生和家长欢迎的管理方式、教学方式、生互动方式、教学评价方式等,进行推广,并固化为今后线上教学的模式。
2.对线上教学出现的问题及时加以整改。对师生反映普遍的问题立即进行研究,寻求科学方法,力争线上教学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3.做好“六个统筹”。统筹利用电视和网络资源、统筹课程学习和战“疫”专题教育、统筹线上学习特点和学生实际需要、统筹用好本地资源和国家平台资源、统筹发挥骨干教师和全体教师作用、统筹自主创新和规范实施。
4.着力解决特殊群体和个别学生的学习困难。支援湖北抗疫一线医务人员和省内抗疫一线医护人员子女全部建档立卡,“一人一策”地解决其心理、学业等方面的问题。全省普通中小学校5612名“三无”(家庭无网络、无电视、无智能终端)学生,落实好免费流量和优惠流量政策。
5.推动教育信息化应用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巩固线上教学搭建的平台、提供的资源,加大看“优课”、用“优课”、录“优课”的力度。借力推进“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三个课堂建设,充分发挥三个课堂在不同领域、不同方面的作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共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二)积极稳妥做好中小学春季开学前各项准备工作。
1.全部满足开学条件。疫情要得到基本控制,各种防控设施设备配备到位,征求社会和广大家长的意愿。我省院士和专家提出了“七个必须”条件,即(1)本行政区域疫情风险等级必须为低风险;(2)本地连续28天未出现新增确诊病例;(3)本地所有疑似病例和密切接触者均解除医学观察;(4)本地对输入型病例必须按医学隔离标准和诊疗规范实施有效管控;(5)地方政府必须确保中小学疫情防控物资和措施落实到位;(6)学校必须对师生员工返校前健康状况摸排精准、对高风险人员实施有效管控;(7)开学安全必须得到社会和绝大多数家长的认可。
2.全面做好开学准备。有机构、方案、预案、指南等完善的各项制度;有防疫的各种物资和场地;全方位培训;全程模拟演练;全面排查、跟踪师生员工的健康状况;准备隔离室;校园封闭管理;管好交通环节;校内保持间距。
3.提前做好开学后教学计划安排。对线上教学效果进行测试摸底,及时查漏补缺,在确保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按教学计划进行正常教学。没有开展线上教学的,坚持“零起点”教学。“开学第一课”上疫情防控科普课和思政课。统筹考虑利用双休日或暑假休息时间,补齐补足落下的课程,不允许借补疫情期间耽误的课程,借机搞校内补课,加重学生负担。
(一)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建设工作,开好局、起好步。
省教育厅将建设优质均衡建设管理平台,对各地完成情况实时动态管理,督导完成任务,及时通报进展情况。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紧紧依靠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做好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履行自身职责,形成工作合力。教育厅将争取财政部门支持,对优质均衡建设实施奖补,继续实施奖励、督导、考核、问责等机制,进一步夯实县级政府主体责任,确保2022年全省20%的目标如期实现。
(二)启动实施中小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形成双频驱动效应。
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明确两件事:教育现代化的标准和教育现代化的范围。教育现代化和优质均衡建设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年内省教育厅将下发“中小学教育现代化建设标准”及评估实施细则,用10—12年左右的时间实现我省中小学校教育现代化目标,以学校现代化推动区域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三)向课堂教学要质量,实施“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向科学的教学模式要质量、向课堂教学效率要质量、向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要质量、推广优秀教学成果要质量、向教学管理制度要质量、向实验教学要质量。
(一)全面启动实施普通高中两项改革。
1.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加强组织领导,每一项工作任务都制订出“时间表”“路线图”,确保新高考新课程改革任务稳步推进、落到实处。省教育厅将成立领导小组和若干工作组,统筹推进各项工作。省政府教育督导室将开展常态化的督查和抽查。
2.强化普通高中办学条件保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经费投入保障,保证普通高中生均拨款到位,生均1600元公用办学经费足额拨付;强化考试条件保障;加快制度与平台建设,研制出台课程实施的指导意见、选修课程开设指导意见、选课走班与课表编排指导意见、课程资源建设指导意见、学分认定与管理意见、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指导意见、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指导意见、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等高考综合改革配套制度;制定《黑龙江省教育厅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方案》。
3.强化宣传引导。建立宣传工作协调机制,加强对改革政策的权威解读,做好舆情监测和突发事件防控。
(二)积极探索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新路径。
国务院办公厅在出台的《新时代推动普通高中育人模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形成普通高中都要多样化、有特色发展的格局。借助高考综合改革契机,出台《黑龙江省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试点工作方案》,努力解决普通高中发展模式单一、同质化明显、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推进力度不够的问题。
确保“五个一批”继续高质量实施。加大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五个一批”实施力度,特岗教师支持计划力争达到2500人左右,研究实施特岗教师招聘面向非师范类院校实施办法;免费师范生定向培养计划在500人基础上力争增加到1000人;到农村学校轮岗交流教师比例争取达到15%左右;到岗返费争取达到1000人左右;师范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顶岗实习1500人左右。
以“双百工程”和“十百千工程”为抓手,持续提升校长、教师专业素养。加大两项工作力度,培养省级层面一批优秀校长优秀教师,各地市启动实施本地的校长教师培养培训工程,打造两只优秀队伍,是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质量提升的根本。启动实施“银龄计划”,通过招聘中小学退休的优秀教师到我省乡镇农村学校支教,补充农村学校优秀教师资源。
加大国培计划实施力度。加大对国培项目实施的监督,加强对经费使用的审计,搞好对国培项目实施的评估,确保国培项目顺利有序推进。加快推进“国培计划(2019)”项目实施工作;落实“国培计划(2020)”项目计划分解和部署实施工作。
加强对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工作的管理。严肃正高级职称推荐的流程、标准、纪律,确保推荐工作的公平公正。继续开展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工作。实行国家春季、秋季一年两次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认定工作;推进扩大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工作试点范围。
(一)补齐4个短板。
1.完成学前教育三期行动计划确定的目标任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普惠优质的学前教育资源。做好城镇小区配建工作,配建幼儿园必须办成公办园或普惠性民办园。完善农村学前教育体系,每个乡镇至少办好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按照大村独立办园、小村联合办园的思路,加快建立起以公办为主的农村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网络,以保证农村适龄幼儿就近入园。加大对无证园的治理力度,主动服务上门服务,帮助具备条件的无证园办成合格园。完善落实发展保障措施。着力提高保教质量。建立优质园帮扶机制,整体提高办园层次和水平。做好国务院对学前教育督导的各项准备工作。
2.以联盟式发展思路推动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实现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以省、市、县为单位组建三级农村义务教育联盟,依托联盟实现捆绑式发展,整体推进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提升。培树一批新时代农村教育红旗学校,引领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
3.以提升广大中小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能力为重点,培养爱劳动、会劳动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出台并实施“最美劳动实践工程”,以工程的实施全面落实中央文件和教育部指导纲要;监督指导劳动教育课程的开设,因地制宜确定劳动教育的内容,保障劳动教育的课时,配备劳动教育师资;研究制订《黑龙江省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实施意见》,把国家指导纲要结合省情变成具体可操作的实施意见;发挥好全省劳动教育示范县(市、区)、示范校(园)牵头引领作用;遴选我省中小学校劳动示范基地,并向教育部推荐;举办全省中小学劳动教育成果展示活动。
4.把艺术体育教育摆在应有位置,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新人。按照课程标准上足上好体育课;广泛开展普及性体育运动;定期举办学生运动会或体育节。严格落实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课程,积极创造条件开展龙江特色课程,广泛开展校园艺术活动,形成“校校有特色,校校有品牌”的良好局面。
(二)关注5类特殊群体。
1.关注留守儿童。摸清底数,建立台账,确保区域内健康留守儿童全部接受义务教育;给予特殊的关心关爱,重点给予他们特殊的情、特殊的爱,让孩子们感到学校就是自己的家。
2.关注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让每个孩子能够平等的接受义务教育,做到义务教育安置率达到100%;给进城务工随迁子女以特殊的关爱,让随迁子女能够融入城市、融入学校、融入班级、融入孩子群体。
3.关注残疾儿童。年底适龄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要达到95%。按照国家提升计划的要求,落实以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送教上门为补充的特殊教育三种渠道;加大特殊教育学校招生数额,让特殊教育学校分担更多的任务;区分残疾儿童的类型,与民政、残联做好沟通,做到底数一致;为特殊教育学校增加教师编制,保证特殊教育学校扩招和送教上门任务的完成;构建特殊教育体系,加大力度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加快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稳步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
4.关注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对于学生因学困、厌学而辍学,毕业年级学生辍学,要一生一策,实行包保责任制,确保完成9年义务教育。开展普职衔接,与职业学校对接,让学困生接受职业技术教育,为将来采取3+2模式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或升入职业高中奠定基础。关注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辍学问题。
5.关注义务教育阶段问题学生。研究制订《关于加强专门学校建设和专门教育工作的实施方案》,并依托哈尔滨市第168中学(哈尔滨市工读学校),推进省、市、校共建共享,推动相关部门资源融合,建设辐射全省的示范性专门学校,引领指导全省专门教育工作。
中小学德育工作要贯彻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强化政治引领和价值观塑造。坚持以党建带团建、队建,坚持党领导和指导中小学德育工作,教育学生听党话,跟党走,拥护中国共产党,坚信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祖国,了解中国近代史、中国革命史,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实施中小学德育“红扣子”工程,突出思想政治课的主渠道作用,坚持学科主阵地,深入挖掘各学科的德育资源,尤其要充分利用这次抗击新冠疫情阻击战中涌现出的英雄事迹,运用龙江“四大精神”,对学生进行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教育。
积极开展德育实践活动。组织开展以“我和我的祖国”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国家意识、增进爱国情感。开展中小学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开展读经典书籍、观优秀影片、唱主旋律歌曲、守行为规范等一系列实践教育活动。注重开展仪式教育。
大力推进研学实践教育。依托龙江的自然与人文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开展“红绿蓝金银”“五色教育”,即红色基因传承、绿色生态文明、蓝色高新科技、金色现代农业、银色冰雪教育。编写五色教育教材,培训五色教育教师,挖掘命名五色教育基地,确定五色教育内容,设计五色教育载体,实施五色教育评价,把五色教育打造成我省德育工作的品牌。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贯彻落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配好教师,保证课时,搞好心理咨询,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建设。
加强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建设。组织开展“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活动。实施“百万家长赋能工程”,强化家庭教育指导。
持续关注师德师风建设。重点加强整治查处工作力度,对违规教师严肃查处,下沉工作重心,加强地市和县区对教师违规违纪的惩治力度,加大典型案件通报工作力度。以倡导尊师重教,提高教师职业荣誉和社会地位开展。研究制订我省教师优待办法,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良好氛围,有效落实提高教师社会地位。解决存在的共性问题,针对普遍存在的教师“职业倦怠”“荣誉感低”“工作责任心不强”“教书不育人”等现象和问题,研究制订相关的政策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加大教师表彰力度,继续开展“四有”好老师、优秀师德先进集体和个人评选,继续开展师德师风巡回宣讲活动,正面选树师德师风优秀典型。
以为民服务解难题为出发点,切实做好课后服务。各地市制订本地课后服务实施办法,研究解决好收取服务性收费或代收费筹集经费问题,及时合理确定收费标准,把合理的收费用于教师看护补助,课后服务尽早落实落靠。
规范民办教育机构管理,抓好零起点教学。把治理各学段新学期零起点教学工作作为一项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指导本地中小学校每个学期开学前都要做好零起点教学的各项准备工作,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安排,有序进行教学,加强对所有学校进行督查,坚决治理提前教学、超纲教学,做好各学段衔接。
以减负30条为抓手,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严控学生到校时间;严控学生作业总量;严格控制考试次数,考试内容不允许超出课程标准。
巩固“四零承诺”成果。修订完善“四零”承诺细则,切实解决集体户口、一房多户等新问题,切实增强“四零”科学性和规范性,推进“四零承诺”成为教育治理的新常态、新规范,形成长效机制。
切实加强民办中小学校招生工作管理。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在审批地招生,公办民办同时招生,考生不能公、民同时选择,报名人数超过计划数,实行电脑随机派位;普通高中市域内招生,不得跨地市招生;规范民办中小学校招生、分班等行为,坚决治理提前招生、掐尖招生、超计划和跨区域招生。
推进中考综合改革。实行市级中考方案省级备案制度,开展中考命题质量评估,依据课程标准命题,取消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推进将实验教学纳入中考,推动落实《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指导意见》。
贯彻落实教育部相关评价标准。在已经出台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的基础上,制定出台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指南,高中办学质量评价标准,整体上构建从行政、学校、学生以及幼儿园、义务教育、高中的评价体系。
加大教育资源配置力度。目前全省还有大班额174个,占比0.29%,提前完成国家规定2020年降到1%的目标,超大班额已经彻底消除。对各年龄段适龄儿童进行摸底调查,建立预警机制,严控起始年级班额和班数。
搞好民族团结教育。落实《中小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指导纲要》,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树立5个意识,3个离不开,指导学校广泛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活动,积极稳妥推进民族学校混班教学、混合住宿。扎实推进国家统编教材在民族地区的全覆盖,做好民族文字校本教材的审核工作。持续做好教育援藏、援疆工作。
提高民族语言文字水平。深入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组织开展第二届中华经典诵读的各项赛事活动;开展好黑龙江省第23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做好普通话测试工作;发挥好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辐射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