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革命文学的抗战动员话语体系
——以臧克家长篇叙事诗《从冬到春》为例

2020-01-17 20:44胡梦卓湖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环球首映 2020年6期
关键词:臧克家抗战时期抗战

胡梦卓 湖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在抗战时期,民族主义精神和家国情怀是时代的主旋律,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统一步伐是时代的前进方向,由此掀起了抗战风波的高潮,统治阶级展望抗战前景和憧憬新中国的美好未来,使得一个民族共同体呈现在大众面前,他们独立而自由。虽然来自五湖四海,不同的阶级,甚至有不同的观念,但却怀有相同的理想,这是对于民族的强烈认同感,也是对抗战时期民族团结的期盼,更是一种来自集体的思维想象。本人将借用爱国诗人臧克家的作品《从冬到春》来阐述,他本人从1938 年开始担任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部长秘书,由李宗仁领导,并与姚雪垠、孙陵这两位作家“组成了一个小小的笔部队”①,臧克家积极投身于抗日战场长达四年多,从他的作品当中,表现了对革命的向往、对黑暗现实、帝国主义侵略的愤慨,描写了工人阶级的现实生活,对他们的未来给予了殷切的希望,也感受到诗人热切的爱国精神,勇于报国的战士情怀。在1940 年7 月,臧克家在抗战前线奔波采写了两年,他对抗战时期占据文学主流地位的民族解放话语,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并自觉服膺于这一话语体系,这在他的长篇叙事诗《从冬到春》中有着具体的表现。

一、文学创作:抗战前线上的“宣传战”

(一)抗战时期文学的主流地位

文学是革命的前驱,在革命的时代必然有一个文学上的黄金时代,这样的主张我们也是时常听见。②近现代以来,抗日战争是一个重要而又宏大的阶段,阐释了中国人民历经反帝反封建的漫长战斗;从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来看,这是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外国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抗战文学在这一阶段,充分发挥自己的实绩、声势和威力,构成了抗日战争中壮丽伟美的景象,它不仅是战血浇灌的风中劲草,烽火照映的铮铮铁骨,更是生命铸成的精神丰碑。总的来说,抗战时期的文学对后世的影响是不可言说的,也是其他介质很难超越的。

(二)抗战时期文学作品的主要内容

1.民族解放话语背景下知识分子话语的隐形书写

在抗战时期,文学由人而生,具有强烈的风格色彩,也是现实的记录,文学的内容包含社会的现实问题,人民的诉苦,政治场上的黑暗与腐败,息息相关的人情世故,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民众们不是没有感知,也不是没有痛苦,而是缺乏表达的方式,从而有口说不出,即使能说得出,也说得不能其中艺术的绳墨。但文学家总能先人一步感知到这一点,他们通过作品反映自己的本性,揭露社会的现象,风气,用犀利的文笔做普通人民的喉舌。在《从冬到春》中,诗歌前四章对尖山之战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尖山,五百尺拔起地面,没有草木”③可见其环境的恶劣,以此衬托下对展庆福的形象塑造进行了润色。同时,文中还提到“我们要用个人的血肉,去换取民族的生命……”④这是鲜明生动的民族解放话语的体现,这种高扬民族之大义、将国家民族利益置顶于个人生命和利益之上的价值取向在抗战期间得到民众一致认同。文中的师长也在强调,“就是万一碰到不幸,死也要死得带点响声”这更是体现了民族利益带有绝对至高性的特征,为了实现全民族的解放,我们个人不但能够牺牲小我,连“死”本身也必须“带点响声”方能彰显民族的气概,可以看出,“死”已然是国家民族利益的一个符号。这种阶段的呈现实则是国家和民族利益高于个人的最终定论,当出现展庆福俘虏后“接受敌人疗治”一节时,并没有对其进行强烈的批判,反而留下了一些余地,给了读者更合理性的想象,同时也对展庆福这种顾性命不顾名节的行为表示默默的认同,但这种做法实则与民族解放话语相抵触。就因为这种碰撞,另一种特殊话语即知识分子的话语权出现了。知识分子的话语权核心是西方启蒙主义思想,崇尚以个人解放为前提的价值体系,关乎人的尊严、权利和价值是其体体现的主要内容,臧克家就是在存在知识分子话语权的社会结构中成长的,所以他可以完全理解和不反对展庆福的个人诉求,同样对于展庆福来说也是一种自然的选择。再结合臧克家曾两年多辗转奔波在前线采写的真实经历,与军人同生活共命运,他亲身经历这一切,眼里看的,心里想的,都会处于一种不由自主地同情与理解,并没有站在民族高气节的制高点对其批判或者谴责,这种做法反而在充斥着民族解放话语的大背景下,悄无声息的实现了主流之外的隐性书写。

2.制造正面战场的宣传

正面战场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有淞沪会战、太原会战、沪松会战、武汉会战等。正面战场打消了日本军队的嚣张气焰,也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策略和野心。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中国作家自觉听命于民族主义旗帜的号令,“将个人的一切放在团体中去”,誓要“在全民族抗战的肉长城前”建立“我们的一座笔阵”。在正面战场上,臧克家奔赴实地进行考察,生动真实的记录了抗战时期正面战场的发展与轨迹。有代表作《津浦北线血战记》《国旗飘在雅雀尖》《古树的花朵》(《范筑先》)、《感情的野马》《走上火线》等。而其作品《从冬到春》详细地描述了正面战场上国民党军队怎样筹划并打响尖山之战,这一正面战场上存在着令人痛心的阴影,臧克家没有回避,而是勇于直面,予以揭露、抨击。由于战火纷飞,环境艰险,时间促迫,正面战场文学确有粗粝、生涩、模式化等不尽人意之处。但总体来说,反映出正面战场战局的发展,赞颂了抗战将士的爱国胸襟与牺牲精神,也揭露出客观存在的阴暗面。从作品中看,臧克家本人则将文学创作视作是抗战前线上的“宣传战”,甚至认为“宣传重于作战。作为一个作家,不仅在直接为战场、为部队服务,也使得人们重新认识抗战文学的历史地位。

二、文学风格:民族主义旗帜下的集结与陷落

(一)英勇无畏、忠诚坚贞的人物形象

自古一篇文学作品,或是以一个人物为主线,抑或是详细的历史事件展开叙述,在抗战时期,《从冬到春》,具体描写了日军进村之后,对村庄大肆占领,有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被派去给日军当差,为了一家男女老少的安危,他只能欣然接受,但是充满爱国的情怀的他“一只脚踏着两头船,他们同敌人玩虚假的花枪”⑤,暗中与抗战部队保持密切联系,为我军提供情报。在这场战役当中,他发挥重要的通讯作用,成了一个称职的联络员,他献计献策,移花接木的成功输送40 个官兵扮成农民上山做内应,为此遭受日军的严刑拷打。虽然在后来的战役中,士兵展庆福因为受伤而成为俘虏,但他依然坚持本心,尽管得到了敌人的治疗和“优待”之后,表面看起来的屈服,可展庆福实际没有接受敌人的安排,而是勇往直前,保持本心,不为所动,坚持找到并回归属于自己的部队,充分展现了一个中国军人的忠诚本色,从而文本给大众塑造了一个英勇无畏、忠诚坚贞的中国军人形象。仔细看本篇诗歌,在第二章中,“他凭二十几岁的年轻,抗战一起,他便投营,从娘子关打到大别山,对着淮水的绿波,使他忆成永定河,他不相信自己会死,他只相信自己的勇敢”“燕赵的土壤,生长了他,他的血管里,滚着豪侠”⑥句句都体现出展庆福的侠骨丹心,他勇敢自信刚毅,高大的中国军人形象在人们脑海中油然而生。“可是,你得佩服他的胆大,他的心海上,驮得起万吨的大船,叫他去杀人,手不会打战。他是一只绵羊,驯服又温良,当你逆着他的毛绒,一翻脸他就变成只虎狼!”⑦诗句在字里行间都体现出展庆福英勇善战,内敛而自信,再次将中国军人的形象拔高了一截。在诗篇中的第四章里,主题为“突袭”,描写主人公展庆福的动作,表情,洋溢着赞美之情,他冲锋陷阵,骁勇善战,气节高昂,就连负伤都满载着令人赞叹的英雄气概,成功地塑造了高大的人物形象。

(二)鲜明的价值观差异

回归到诗人臧克家本身,出生于山东胶州,他曾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过抗战时期的自己所做的点点滴滴,这些亲身经历反映了他既是一个新闻工作者,更是一个富有家国情怀的爱国诗人,所以在他的诗篇中带有自己的个人特色。他自己也曾提到,作品随着阶段的不同,情绪也有千变万化。在抗战时期,他的作品大都沉郁、悲痛、亢奋与激动,悲中有壮,沉郁中有昂扬,压抑中有激愤,渺茫中有希望和曙光,他有效的将家国情怀与个人抱负结合在一起,通过诗歌这种特殊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正是因为创作背景,他的价值观念具有独特的风格,而价值观念是人们在心目中事物的主观认识,是一种信念,甚至是一种信仰,是人们行为方式、行为规范的内在驱动力和评价尺度,也是人们精神追求的目标。纵观中国其他诗人,以一代文豪鲁迅为代表,他作为一代独立知识分子,自觉地追求着独特的生命价值观,认为人的生命意义在于贡献社会;同时,人也必须要活于当下现实,不沉湎于过去与未来;面对困境,敢于直面人生,发扬韧性战斗精神。⑧两者还是相同之处,都坚持于独立自由,呼吁民族解放,只不过鲁迅在表达上更加隐喻,带有强烈的讽刺意味,总有能读者带来意味深长的感受,臧克家从叙事手法上来看,简单直接,轻松容易的把具有爱国主义,勇敢自信的中国军人形象展现在大众面前。直接明了,将爱国的人物形象直接搬上荧幕上。这种差异首先取决于两人生长环境的不同,看待人与物的视角也有很大的变化;第二点则是两人从小接受不同的教育,塑造截然不同的性格,一个更为直接,另一个则更为含蓄,从而导致鲜明的价值观差异。

(三)回环往复的修辞手法

臧克家的长篇叙事诗中,修辞手法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第一章中,“尖山的大炮,做三个鼻孔,息息相通”⑨简单几句话运用了拟人化的修辞手法,将抗战需要使用的大炮拟人化,从而与第二章将要塑造的人物的形象进行呼应,也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使人望着它,像望着一个孤僻的人”⑩这种描写同样也是拟人化,人即是山,山也同样是人,“山”是尖山之战的地点,“人”则是以展庆福为代表的爱国英雄,同样也为后面的描述做下了铺垫。“绷布是云片,眼睛像星光”⑪这里使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受伤后的展庆福躺着病床上,虽然裹着绷布,但眼里就像缀满星星,这是希望的象征,也是他不屈服于日本帝国主义的标志和暗喻。当然,全篇还有许多修辞手法,例如呼告,反复,这一类修辞手法通常使用在情绪较为高亢的文学作品当中,根据时代背景真实的反映作者的情绪。

三、文学影响:历史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一)负载了民族的共通的思想价值与艺术价值

臧克家的抗战作品不仅具有不可忽略的历史价值与精神内涵,而且也显示出作者个人的创作轨迹与艺术创新。散文方面,抗战前均为笔法质朴的短文,最长不过几千字。此篇叙事诗是在抗战背景下,以爱国情怀为主线,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句式参差变化,感情起伏跌宕,表现出臧克家内心积压的窒息、压抑、愤懑之情和对于自由、解放的渴望。同样,民族认同感和艺术感交相辉映,推动了历史的进程,为知识分子的话语权提供的基础。

(二)艺术地概括了历史面貌与时代精神

抗战时期的文学作品,用平实的语言,巧妙的暗喻给受众带来美的感受,也是也给予普通民众深刻的思考。抗战时期臧克家的作品,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具有史学的意味,深刻而自然,全面的展现了历史的风貌,也凸显出活在这个背景下的人类精神。首先充分表明了中国作家在面对民族危难的紧要关头,是不会蜷缩在象牙塔中,他们做到的是和前线战士们以及普通老百姓们,勇敢的站在一起,为他们发声,也为他们传输思想的启蒙话语,为国家,也为民族的前途去牺牲、去奉献,去燃烧自我的价值。第二是文学作品被作家们运用的惟妙惟肖,简单朴素的话语,环环相扣的真实故事情节,都一一体现出真实性,拉近了与民众的距离,更好的达到了话语建构的目的。

(三)独创的艺术形式涵养了可读性

抗战时期的文学作品并不是“有抗战,无文学”,内容不单调,表现手法也不单一,而是具有较宽的视野维度、较密集的精神向度和完备的文体形式、艺术手法。全面抗战爆发之后,臧克家的诗歌创作风格多样,艺术手法层出不穷,有白描,拟人,把任务形象化,为后文留下悬念,引人入胜,当然也有泼墨和写意,还有夹叙夹议,将叙事的情节与作者想要传达的情绪相融合。在写作风格上更是变化多样,有生死格斗间的紧张,也有小桥流水的缠绵展现恋爱的小插曲,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都不乏生趣的幽默。正是因为根据作者不同的写作风格,不同的时代背景,创造了独一无二的艺术形式,使得面对不同层次的读者更易接受想要传达的话语,从而构建了以文学为代表的话语建构体系。

四、结语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在抗日战争期间,文学作品是构建抗战动员的话语权的关键性桥梁,大量青年文学家涌现出来,同时也诞生了优秀的文学作品,他们的话语在当时的社会占有一席之地,甚至是居于主导地位,是一种民族解放话语和知识分子话语的融合,而本文以臧克家为例,他为中国叙事诗的成熟做出了重要贡献,也是对中国文学的优秀传承,尽管硝烟已经散去,但历史需要被铭记。

注释

① 臧克家.臧克家全集:第5 卷[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2.

② “革命文学”论争资料选编(上)[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

③ 臧克家.臧克家全集:第5 卷[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2.

④ 臧克家.臧克家全集:第5 卷[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2.

⑤ 臧克家.臧克家全集:第 3 卷[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2.

⑥ 臧克家.臧克家全集:第 3 卷[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2.

⑦ 臧克家.臧克家全集:第 3 卷[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2.

⑧ 臧克家.臧克家全集:第 3 卷[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2

⑨ 臧克家.臧克家全集:第 3 卷[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2.

⑩ 臧克家.臧克家全集:第 3 卷[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2.

⑪ 臧克家.臧克家全集:第 3 卷[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臧克家抗战时期抗战
臧克家致刘征书信
臧克家致刘征书信
默静在晚林中
出滇抗战时期龙云对滇军的治理研究
老马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诞生于抗战时期的胶东育儿所
抗战时期的周恩来与统一战线工作
抗战音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