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社区教育与青少年网络犯罪防控:现实诉求与应对策略*

2020-01-17 20:14陈君锋
关键词:犯罪青少年社区

陈君锋,唐 玲

(西南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绵阳 621010)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04亿,农村网民规模为2.55亿,占整体网民的28.2%。其中10~29岁年龄段,亦即青少年群体网民规模达到40.8%,成为了网民的主体。同时,报告指出“初中、高中、中专、技校学历的网民合计61.9%”(1)笔者根据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信息公告案例数据整理,数据来源于http://cyberpolice.mps.gov.cn/wfjb/html/xxgg/index.shtml。。乡村青少年网民已经占据了我国青少年网民的大多数,由此带来的乡村青少年网络犯罪问题日益增加,逐渐成为我国青少年犯罪防控的重要内容。学界、法律界等社会各界就此展开了激烈的探讨与研究:彭伟明从农村青少年心理层面对其进行探讨[1];陈林跃分析了乡村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成因并提出预防举措[2];于冲就农村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现状与趋势进行了分析[3];雷凭从社会支持视角进行农村青少年网络犯罪问题研究[4];李多辉试图通过社区矫正来解决农村青少年网络犯罪问题[5];商乐乐则以网络游戏为切入口检视乡村青少年网络犯罪问题[6]。总体而言,此类相关研究成果有但不多,且观点各异,大多以个案研究为主,一些问题并未展开深入研究,如,社区矫正、社区教育对于乡村青少年网络犯罪防控的作用、诉求、机理以及路径问题等,笔者就此略作探讨,并就教于方家。

一、乡村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基本内涵、表现形式及危害

何谓网络犯罪?学界众说纷纭,大致可归纳为以下观点:一种是刑法概念说,即网络犯罪是指通过计算机、通信技术手段、借助于网络信息系统或专门针对网络信息系统实施的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的行为[7];二是犯罪学概念说,即网络犯罪是指行为人在互联网上实施的犯罪行为,或者行为人以互联网为犯罪工具实施的犯罪行为[8];三是综合概念说,即网络犯罪是发生在网络空间、网络环境中的犯罪等[9]。以上有关“网络犯罪”的界定皆具合理性与借鉴性,笔者在合理吸收以上观点之余,认为所谓“网络犯罪”是指在虚拟空间抑或虚拟社会中,某一网民群体或个人利用互联网开放性、匿名性特点,运用互联网技术、工具对另一网民群体或个人实施网络暴力所产生的经济、刑事等犯罪、违法或者越轨行为。在此基础上,所谓“乡村青少年网络犯罪”是指乡村地区青少年群体(10~29岁)在虚拟现实环境下,充分利用网络空间开放性、匿名性特征,运用各种互联网技术、工具对其他网民实施网络暴力过程中产生的经济、刑事等犯罪、违法或者越轨行为。造成乡村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因素多种多样,但始终离不开乡村青少年“犯罪前生活单调,容易沉迷于网络,并受到各类有害信息的诱导,而乡村青少年遭遇的贫困、暴力、厌学等各类问题又容易与网络因素叠加,诱发乡村青少年实施网络犯罪”[10]这一基本脉络。公安部相关调查数据也表明:全国青少年受侵害或自身犯罪的案例一大部分在农村(2)笔者根据《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整理。;据2018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统计监测报告显示,农村未成年犯罪人数占未成年犯罪总人数的82.06%[11];且另有相关调查报告显示,80%的青少年犯罪与网络有关[12]。鉴于乡村青少年网民已然占据青少年网民的大多数,其网络犯罪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并加以防控。

乡村青少年网络犯罪类型多种多样,以网络为工具或者手段实施的诈骗、色情等传统型犯罪,有网络诱发的诸如网络暴力性犯罪、性犯罪、危害社会秩序罪等各种乡村青少年犯罪。这些都可以归结为线上网络犯罪与线下网络犯罪两种[13]。线上网络犯罪主要有网络诈骗、网络色情信息传播、网络特大赌博、网络黑社会、网络病毒传播、网络侵犯公共信息安全等等。线下网络犯罪主要是指由网络诱发的各种犯罪问题,即由线上网络犯罪或网络事件演变为现实社会的犯罪问题,如“网络约架”“网络组织卖淫”等。乡村青少年网络犯罪危害巨大,尤其是线上网络犯罪延申到线下,更容易引起社会问题。

第一, 对他人人身安全及经济财产的损害。网络病毒引起的个人信息泄露造成的经济损失、电信诈骗引起的受害人死亡、网络非法买卖枪支弹药、网络约架致残致死、网络卖淫造成的性病传播等等,这一系列的网络犯罪都给受害者带来了经济利益的损失、人身安全、心理健康甚至生命的威胁。此外,乡村地区有其特殊性,即人口流动性较弱、熟人社会特征明显、闲言碎语较易传播,会给犯罪对象及其家属造成名誉上的负担,对其人际关系圈的维持与拓展带来不利后果。

第二, 给乡村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乡村社会生活富有地方性,即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孩子们都是乡亲看着长大的,彼此之间相互了解、相互信任,“从出生之时起,就休戚与共,同甘共苦”[14]。乡村青少年网络犯罪行为则直接打破了这一稳定的格局,例如,彼此间失去信任,甚至相互对立。与此同时,由于乡村社会与城市社会天然的隔阂,以及国家治理现代化在乡村地区推进缓慢,一些违法犯罪分子往往将乡村作为法外之地,乡村出去犯事的青少年亦选择回家乡“避难”,乡村社会安全面临极大的挑战。

第三,严重影响网络犯罪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大部分网络犯罪的乡村青少年长期沉迷于虚拟世界,自我封闭消极、缺乏自信、交往能力偏低、脾气暴躁易怒,甚至心理扭曲。网络犯罪既是这一系列问题的集中体现,同时也让这一系列身心问题加剧。例如,邓玮在FJ省XM市A镇农村社区调研乡村青少年犯罪问题时发现,多人因身心不健康而产生犯罪,并在犯罪后身心健康问题更为严重[15]。

第四,影响社会的长治久安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青少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一旦这一群体道德滑坡、身心健康受损、犯罪率居高不下,不仅国家失去大量栋梁之才,而且影响社会稳定,同时国家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引导、教化他们走上正途,某种程度上掣肘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青少年是乡村未来的劳动力来源,一旦他们因犯罪而失去劳动能力与机会,农村劳动力将进一步减少,使得本来就因为社会流动而造成的农村空心化问题更为严重。

二、乡村社区教育融入青少年网络犯罪防控的现实诉求

引起乡村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因素多种多样,归纳起来主要有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以及社会因素。关于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的研究已然很多,但社会因素尤其是社区因素在乡村青少年网络犯罪中的作用研究却少之又少。根据“流动青少年权益保护与犯罪预防研究”课题组对我国8省市青少年违法犯罪状况调查得出“从违法犯罪发生的时空看,青少年违法犯罪主要发生在街道里巷和娱乐场所”,占所有犯罪比例的54.1%[16]。可见,社区(含乡村社区)是犯罪青少年主要的活动场所,社区对于青少年犯罪影响甚大,其不良倾向严重侵蚀着乡村青少年的肌体,主要包括政治上的仕途至上、权势至上;经济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生活方式;文化上低级庸俗的产品极易腐蚀青少年的灵魂。乡村社区教育机构尚未形成,使乡村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出现了空当,这些都是影响乡村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乡村社区教育对乡村青少年的成长影响越来越突出,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后约束力减小,社会上的一些消极因素,极易导致一些乡村青少年走向歧途。社会上一些诸如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及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无时不在侵蚀着广大乡村青少年的肌体;乡村网吧、游戏机室等青少年活动的场所,是导致学生沉迷于网络,甚至成为传染病的直接病源;部分报刊、电视、音像尤其是网络视频等自媒体渲染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导致一些乡村青少年模仿黑社会组织拉帮结派甚至实施抢劫、盗窃、敲诈勒索、寻衅滋事等犯罪行为,严重影响着广大乡村青少年的健康成长[17]。这也是为何要将社区教育融入乡村青少年网络犯罪防控的现实诉求。

第一,乡村社区环境建设不足,导致乡村青少年“闲散”。研究表明,大部分网络犯罪的乡村青少年为不在学、无职业的“闲散”青少年[18],尤其是“留守儿童”群体成为重灾区。随着三网融合,乡村青少年网民逐步增加,他们充分利用网络空间虚拟性、开放性特征,通过互联网宣泄自己成长的压力与困惑,且无需受到老师与家长的管束,因为这部分青少年大多为留守儿童,隔代监护已然失效。随着乡村青少年对网络世界的深入了解,其互联网思维逐渐发生改变,网络由犯罪对象逐步演变为犯罪工具,最终酿至网络犯罪。乡村社区由于长期得不到经费支持,其硬件设施建设落后,社区篮球场、图书馆、健身房等都难以落实,更无法适时举办业务培训及教学,不能让乡村青少年在积极健康的活动中得到充实与满足,不能以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变不良嗜好,在运动与学习中培养起健全的人格,完善自我[19]。同时,也无法转移乡村闲散青少年痴迷于网络世界的注意力,也不能占据其沉迷于网络社会的“宝贵时间”,化闲散青少年为“非闲散”甚至是忙碌的青少年。此外,乡村社区也没有规避网络线下犯罪的硬件设施,例如适当的监控设备、照明设备以防止“网上约架”行为下行成为现实犯罪,不仅无法威慑乡村青少年线下犯罪,更无法为其线下犯罪提供证据。由此可见,乡村社区环境建设不足,某种程度上导致乡村青少年沉迷于虚拟世界无法自拔,最终导致网络犯罪。

第二,乡村社区文化建设缓慢,导致乡村青少年精神匮乏。乡村青少年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乡村青少年网络犯罪防控的关键所在,但当前乡村文化尤其是乡村社区文化建设缓慢,无法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也无法满足乡村青少年成长的需要。例如乡村社区极度缺乏自创性的公益文化,以规制“金钱万能”“利益至上”的论调,引导乡村青少年遵守乡村社区公共秩序、保护社区环境、尊重他人、助人为乐。乡村社区也缺乏科技文化创造以培养青少年科学文化素养,例如充分利用社区局域网、多媒体教室为闲散青少年进行科技文化普及,让他们充分了解网络、理性认知网络社会、合理利用互联网工具,改造其互联网思维,学得一技之长,从根本上解决其生活问题,从而抑制网络犯罪的发生。此外,由于中国乡村地区交通不便,远离城市,致使乡村社区法治文化宣传不足,乡村青少年法治观念淡薄,违法而不自知。青少年群体正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的关键时期,但是由于其留守儿童、闲散人员的身份,无法获得正确的价值观知识,而乡村社区治理现代化又无法顺利跟进,乡村社区文化教育缺失,使得这部分青少年群体思想精神匮乏,唯有从互联网途径了解世界、了解社会、学习知识,在没有人生导师的引导下,很容易误入歧途。外加互联网上各种西方社会思潮涌动,乡村青少年网络犯罪便在“别有用心之人”的诱导下应运而生。

第三,乡村社区治理陷入困境,致使闲散乡村青少年大量增加。传统乡村社会常常会有这样的情景:家庭纠纷、邻里冲突、吵吵闹闹,弄得不可开交,当德高望重的家族长往哪儿一站,一句话就把问题解决了[20],因为尊祖宗、尚人伦、主道德、重感情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在发挥着作用。但随着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个人现代性认知不断提高,家庭观念、社会观念不断弱化,使得乡村社区介入家庭纠纷、邻里纠纷逐渐困难,最终结果是整个家庭环境建设的恶化、家庭功能、社区功能急剧退化,乡村青少年成长环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社会底层家庭出身的闲散乡村青少年群体数量不断增长,其心理健康问题亦日渐严重,暴力行为也逐渐增多,网络逐渐成为了他们的精神寄托,网络犯罪在如此境遇下势必大幅度增长,因为“极粗暴和极松散的家庭蕴含着青少年犯罪的倾向”[21]。由此可见,乡村社区治理困境的显现是乡村青少年网络犯罪率增涨的重要因素。

以上乡村社区显现的治理、建设困境导致乡村青少年网络犯罪增涨的境遇,都可以通过社区教育来防控。社区教育是一种教育现象或一种教育活动,是指在社区范围内面向全体社区成员,利用社区内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和思想风貌等因素,适应民众的需要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多方面的教育影响活动,旨在发展社区和提高其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社区全员提供的学习和教育机会(包括“谋生”和“乐生”),使成员都能参加到终身学习的教育活动中来[22]。就乡村社区青少年教育而言,《社区服务指南第3部分:文化、教育、体育服务》中规定:一是配合学校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中华民族精神的活动,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二是充分利用社区各类教育机构、图书馆、科技馆等,以多种形式对青少年进行校外教育,增进身心健康;三是开展对青少年的法制宣传教育,坚持正面疏导、因人施教,对问题青少年做好帮扶工作,预防和矫治问题青少年;四是宣传、引导青少年关心社区、关心他人,积极从事志愿者活动;五是对青少年上网和操作电脑方面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安全的监控;等等[23]。由此可见,乡村青少年社区教育可以通过完善乡村社区的环境建设、文化建设来促成乡村青少年有事可做、有乐可娱,丰富其生活,促推其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其科技文化素质,理性认识网络空间,避免其误入歧途,做好青少年网络犯罪防控。这就是将社区教育融入乡村青少年网络犯罪防控的现实诉求。

三、乡村社区教育融入青少年网络犯罪防控的路径选择

第一,社区教育传播乡村社区文化,提高乡村青少年综合素质,化解网络暴力。前文可知,乡村社区文化建设是提高乡村青少年综合素质以防控网络犯罪的关键所在,故社区教育应着力乡村社区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乡风民约为代表的传统乡村文化是乡村社区文化的首要特色,是处于精神层面的无形资源,要以乡村社区的主流价值观教育青少年群体,提倡他们不断地用文化的力量、价值的力量来管理、控制自己的精神与身体、规范自己的思绪及言行,防止其误入歧途。运用传统乡村文化对乡村青少年进行社区教育,首先,要引导乡村老人恢复对乡村社区传统文化的记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教育,为乡村社区的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人力资源,不仅可以填补老人的精神生活,焕发乡村社区文化教育的生机,也可以点燃乡村青少年社区教育的文化之火,净化乡村青少年的精神心灵。其次,要沟通协调好社区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的冲击与交融,使现代网络文化与乡村社区传统文化在乡村青少年内心中实现融合,使其发生在合理、规范、有序的基础上,防止乡村青少年被网络不良文化带上歪路。最后,融合现代乡村科技文化,将其纳入社区教育,解决乡村青少年的生活出路,以便将大量的闲散乡村青少年转化为忙碌青少年。传统乡村文化为魂,助力乡村青少年确立正确的价值观;现代乡村科技文化为体,增强乡村青少年的实践能力,使其不仅在精神上坚定意志,远离网络不良文化的侵扰,而且在实践上开拓技能,充实自己,化解网络暴力、网络犯罪的发生。同时,创造优秀乡村社区环境,为社区教育传播乡村社区文化提供条件,诸如开设社区教育多媒体教室、联网的电脑、体育娱乐活动设施、图书场馆等等。唯此,社区教育才能有效传播乡村社区文化、乡村社区主流核心价值观,从而提升乡村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化解其因有闲暇时间上网而产生的网络暴力倾向,乃至网络犯罪。

第二,社区教育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预防乡村青少年犯罪心理。网络犯罪乡村青少年大多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尤其是网络心理素质不佳、心智不够坚定导致沉迷于网络社会无法自拔。因此,社区教育就要针对乡村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实施引导,预防乡村青少年犯罪心理的产生。首先,乡村社区教育要多宣传优秀乡村青少年的先进事迹,给广大乡村青少年树立积极的学习榜样;乡村社区知识分子尤其是乡贤们要广泛参与公益活动,宣传乡村社区的主流价值观、乡风民约、优秀美德,合整个乡村社区之力构建健康的乡村社区风气,以净化乡村青少年的社区生活环境,从源头上杜绝其被不良事物,尤其是不良网络文化的侵扰。其次,乡村社区教育要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社区媒体、宣传栏等各种方式向乡村青少年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尤其是网络心理的相关知识,让其了解心理保健的重要性,并教会他们一些简单易行的自我心理调节的方式方法。如调解不良情绪的方法,尤其是遇到网络暴力冲突时产生的不良情绪的调解方法,以合理解决网络冲突,并通过各种线上线下活动来强化他们对心理知识的掌握,训练他们自我心理调适的技能。最后,通过乡村社区教育构建和谐稳定的乡村社区气氛与乡村社区生活,让乡村青少年生活在和谐的乡村社区。例如,可不定期地对乡村青少年监护人包括父母、留守老人等进行社区教育,积极履行教育和引导作用,管理和控制青少年上网时间、上网内容,避免冷战和家庭暴力等情况发生,以规避乡村青少年因不和谐的家庭氛围而产生心理扭曲。同时,社区要积极介入家庭纠纷、邻里纠纷,试图为乡村青少年营造温馨、和睦的乡村社区气氛,互相谦让、理性解决问题,给乡村青少年树立学习的榜样,保持其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此外,乡村社区还应成立专门的监控和预防机构,协调公安机关、司法机构共同加强乡村社区的监督和管理,作为特殊的社区教育内容,避免不良人群尤其是网络成瘾的人群对乡村青少年群体的不良影响,亦可将这些不良人群的犯罪事件当成乡村社区教育的反面教材,以增强社区教育的警示性作用。

第三,社区教育要加强网络文化引导。乡村青少年在网络空间面临着多种多样的网络文化,如何引导乡村青少年在网络空间中接受主流价值文化,规避网络暴力文化,避免走入网络犯罪歧途是乡村社区教育在乡村青少年网络犯罪防控实践中的重中之重。首先,乡村社区教育要让乡村青少年科学厘清网络文化,防止他们受到网络暴力文化、西方社会思潮的侵扰。网络暴力文化是指借助互联网传播功能,在网络空间中传播、肆虐的那些消极、低俗的甚至是反人类、反社会的文化,包括网络色情、网络赌博、网络贩毒、网络暴力、网络诈骗、网络恐怖主义等,其常以文字、视频、图片、游戏等形式存在。西方社会思潮包括历史虚无主义、民粹主义、新自由主义等,企图夺取党和政府的意识形态主导权,甚至颠覆政府。其次,乡村社区教育要让乡村青少年时刻保持清醒,科学理性认识网络空间、网络社会,将现实社会与虚拟现实分割开来。乡村青少年沉迷网络,往往表现在无法从网络虚拟现实中抽离开来,将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混淆,就此社区教育要开设大量有关虚拟现实、网络社会相关课程,从基础理论上规避网络沉迷。同时,采取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丰富乡村青少年的现实生活。最后,在乡村青少年群体中选拔、培育互联网人才。乡村青少年中有部分青少年热衷于网络空间、沉迷网络,但并非迷失了自我,而是将互联网当成创新创业工具,通过互联网学习、创业。此时,社区教育就要发挥职业生涯规划的职能,帮助这部分乡村青少年合理运用网络空间、网络技术,创新创业,帮助他们了解互联网创业文化,引导他们走向正途。

第四,社区教育要帮助青少年构筑法律规则意识。无法治意识是乡村青少年网络犯罪的重要原因,何为违法?违法奈何?一无所知,既没有人告知,也没有人防之,造成了很多乡村青少年无意识的网络犯罪。因此,将法律体制机制构建融入到社区教育当中是防控乡村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最后防线,一旦这一防线被突破,网络犯罪将泛滥。首先,将法治教育作为乡村社区教育的重要内容,成为一门重要的社区教育课程,并且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学实践当中体现出来。例如针对乡村青少年基本法律知识相对匮乏的情况,制定具有乡村针对性的法律教材,同时固定教育时间,让乡村闲散青少年在固定时间接受法律教育。在法律教育中要根据乡村青少年接受能力,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切忌“狂轰滥炸”式教育。还要善于正反案例教育,正面榜样案例引导,反面警示案例规诫。其次,乡村社区教育要重点就互联网法规加以讲解,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文化部关于网络音乐发展和管理的若干意见》等,让乡村青少年懂得网络空间的行使规则,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要以大量的网络犯罪典型案例警示、阻吓乡村青少年以身试法,例如“安徽合肥公安机关侦破程某等人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案”“浙江公安机关抓获在暗网兜售浙江中小学生学籍信息黑客”“江苏徐州公安机关侦破一起利用微信打赏平台传播淫秽物品案”“北京公安机关侦破‘5·22’非法利用信息网络案”等等,起到了网络犯罪防控之效。最后,乡村社区教育要着力消解乡村青少年的畏法意识,提升法律的亲和力。畏惧法律对于乡村青少年而言具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正面看可以让乡村青少年畏惧法律,达到维护法律尊严,震慑网络犯罪的效果;负面来看也会使得乡村青少年对法律的本质属性产生误解。法律不仅存在社会控制和强制功能,也存在利益调节功能,甚至可以帮助他们脱离不良人员的迫害。社区教育不仅要让乡村青少年了解法律威严的一面,也要让他们了解法律亲和的一面,一旦受到不良网络行为、网络暴力、网络犯罪侵扰之时,要第一时间想到用法律维护自身利益,以防自身受不良网络文化、网络行为的蛊惑而酿成网络犯罪。

猜你喜欢
犯罪青少年社区
公园里的犯罪
青少年发明家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Televisions
环境犯罪的崛起
影像社区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犯罪”种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