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课程思政价值内涵与实现路径的逻辑梳理*

2020-01-17 20:14曹凤珍
关键词:专业课程思政政治

王 燕,曹凤珍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a.工商管理学院,b.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河北 秦皇岛 066004)

一、课程思政的逻辑界定及其研究

所谓“课程思政”,就是指在专业课程教育教学活动和过程中,贯彻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教育教学活动,“课程思政”也就是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简称。“课程思政”的内涵,就是专业课程课堂教学中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与内容的过程;“课程思政”的外延,就是指在中小学课程教学体系中,除了政治教育课程外,不论是语文、历史、音乐艺术、体育卫生等文科类课程,还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理工科课程,都需要融入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与内容;在高校课程教学体系中,除了专门的马克主义教育课程体系之外,不论是哲学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还是自然科学和技术工程的理工课程,都需要融入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与内容。也就是说,在所有学校教育活动及其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必须必然贯穿其中、贯彻其中。

近几年来,我国教育教学理论研究领域,也对课程思想政治教育从理论与方法加以思考和分析。在中国知网文献专业搜索中输入“课程思政”篇名,精确搜索后中文文献4 466篇(截止2020-09-11),发文最早年份是2016年,发文量逐年增长,预计2020年底将可能发表2 300多篇。这些文献,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关课程思政内涵的相关论述。研究人员重点围绕含义、价值、重要性等相关概念进行论述,其研究主题为“课程思政”适用范围是否局限于高校思政课。二是“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研究。李粤霞在处理两个概念关系时,侧重于两者的重要性和价值研究。首先明确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之所以由“思政课程”转向“课程思政”,主要由于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管理不完善,教学内容单一、落后,教育环境不理想。当然也不否定前者的作用,重点是将“两者融会贯通,通过互补的方式改善两者的缺点,形成更加完善全面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1]。三是课程思政实施策略研究。这部分研究领域涉及面广、幅度大、研究人员观点不一,目前关于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或课程思政在高校实现路径的研究较多。贺武华等强调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要处理好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关系[2]。宋伟认为可以通过深化课程体系教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创新课程教学方式、优化教材内容建设等基本策略加强课程思政工作[3]。

近几年来,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大力推进课程思政的工作,一些省市或学校取得了突出成效。从课程思政的推进进度看,上海对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是早的、规模也是比较大的。上海教育工作历来注重对教育实际实践进行持续而系列的改革,具有很浓厚的教育教学改革传统,具有“思政”课程改革的基础,在课程思政改革方面也走到了全国的前列。从2014年开始,上海市就正式开启了由“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并在2016年就正式出台文件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工作。这一改革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肯定,成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和重大主题。

从逻辑归宿和实践目的看,所谓的“课程思政”,就是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和活动中,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格局,“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得到全面落实[4]。

二、课程思政的逻辑哲理

从教育哲学看,教育是针对人的教化培育,教育的本质是优化人的思想。教化培育一个人的中心就在于实现对这个人的思想引导。如果教育不以人之思想优化为目标,其效果将大打折扣。因此,不论是专业教育、非专业教育,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都应该、必须、必然将思想优化与引导作为教育过程的环节和教育目的之一。从这个角度看,任何国家、任何地区的教育都必须重视在教育中加进思想优化和思想引导的内容、形式与方法。当下我国高校加强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顺应教育哲学的行动。

从教育体系看,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属于专门教育和专业教育,而且也属于职业教育和终生教育。所谓专门教育和专业教育,主要是指系统设置课题体系、独立设置教学体系进行系统而连贯的传授和灌输,力求在教育对象那里建立起理性而持久的知识掌握、理论认知和方法把握。职业教育,主要指社会化工作或职业活动中,所必须具备并接受的知识理解和技术运用。终生教育(终身教育),主要是在一个人一生或一身的生活轨迹中,一些思想和文化必须存在其中、贯穿始终。思想政治教育就属于这样的教育主题和课程体系。从历史与现实来看,大学专业课程的教育,也是一种融合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专门教育与终生教育的多元教育过程。在大学专业课程教育教学中,引入思想政治教育。

从教育实践看,思想政治教育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开展的社会教育活动,它不仅承担着教育的功能、教育对象接受全面教育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需求转述、社会对教育活动的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对各级教育实施规范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我国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我国党和政府把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到影响国家未来和国家发展的高度,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全面发展,更是关乎到国家发展、国家的政治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当下全球化和网络社会化发展中,加强高校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和推进,非常必要和非常及时。

从教育政治看,教育是一种具有阶级性的社会活动,教育从来是为特定阶级、特定社会制度服务的,从这个角度看,教育实质上具有政治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在任何国家或地区,不论是学校专业课程的教育教学,还是学校课余活动的教育教学,都不可能没有政治的要求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在我国,在包括大学在内的所有教育教学活动及其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是一条明晰的主线和主题,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的特色,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特征[5]。

从教育目标看,立德树人是一切教育的内置要求、根本目标,也是一切教育的重大使命。对大学教育而言,高校必须充分挖掘各种资源,将课程内容、学术信息与文化内涵转换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知识资源,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全面改革,推动传统“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协同共进,以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6]。高校专业课程的思政价值探索是顺应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试金石。

从教育历史看,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是搞好教育、为国家人民服务的制胜法宝。当下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大力推进课程思政的改革,不仅是贯彻党和国家的要求、回应人民对教育工作改革的需求和呼声,更是教育教学实际实践的需要。就当下大学教育教学实际而言,大学教育阶段是大学生思想价值取向定型的关键阶段,而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相融合,将成为新时代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重大步骤。同时,纵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教育历史,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教育工作的重要方面和底线标准,也是培养人才和筛选人才的关键环节。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都高度重视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高度重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做出批示,不仅在全国高校普遍设立马克思主义学院,为思想政治教育搭建专业平台,而且明确提出在大学专业课程教育教学体系中贯彻贯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和强调,这会为今后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提供理论保障和制度支撑。

三、课程思政的实践价值

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专业特征,高校在过去的数十年间由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机构来组织教育教学,从“两课部”“马列部”“社会科学部”到“马克思主义学院”,这样教育教学体系有独特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些无法克服的缺陷,例如,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职业教育脱节,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同质化严重、专业针对性不高,在大学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中产生的教学效果差异较大,暴露出我国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亟需加强与专业教育的衔接[7]。课程思政从价值源头上来看,就是要将“课程承载思政,思政镶嵌于课程”之中,目的就是为了指导当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根据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判断,课程思政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也对科学社会主义产生深远影响。所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方位下,高校应将社会主义大学的指导原则贯彻始终,将专业课程的思政价值挖掘出来。

一是着眼于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目标价值导向。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政治性目标就是培养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优秀人才,而优秀人才不仅要具有高水平的专业能力、专业素质和专业基础,而且更要牢固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高校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一个根本的价值导向就是紧紧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这个目标去实现、去实践、去推进。

二是着眼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效果价值导向。高校思政课程体系与专业教育教学体系存在脱节现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有待优化、改革与提升,所以提出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开展专业思政工作,不能忘记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不论进行何种改革或创新,都需要把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作为课程思政的重要直接目标,如果一个改革无助于这个目标的实现或者对实现这个目标的作用不大,这样的改革就不可取。

三是着眼于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教学的相辅相成价值导向。在专业课程的教育教学环节和过程中、在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和课余实践中,引入和融入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形式,不是为了削弱专业课程的教育教学,而是为了促进专业课程的教育教学,同时通过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又提升既往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8]。

四是着眼于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全面教育的价值导向。一方面,在新时代教育实践中,必须全面认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渗透,对中西方文化与思想要采取扬弃的方法去吸收,从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转型。另一方面,在新时代教育实践中,要紧紧地围绕道德的主线,深刻认识到道德是社会关系和人生和谐的基础,全面贯彻政治素质教育与道德素质教育的有机融合。

四、实现课程思政的逻辑路径

(一)深化文化熏陶,做实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逻辑基础。

文化是一切教育的根本,是教育的逻辑出发点,是教育内容的逻辑基础。在我国开展课程思政,中国传统文化无疑是其教育内容的主要基础。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的主体,宏大精深,不仅包括儒家、道家、易学、墨家等思想类的文化内容,而且包括中国传统的医学、数学、天文、农学、地理等中国古代科技文献的文化内涵,也包括以中国大一统思想、注重家国情怀和爱国执着情愫为主的历史传承之类的政治文明。中国传统文化的全民教化传统,不仅是现今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重要内涵与理论,而且是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形式与方法。中国传统文化的全民教化传统,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其中家国情怀就是其中一条主线。所谓齐家治国平天下,不仅仅是统治者遵守的理念、思想与方法,而且已经深入到普通民众的精神中。可以说,在古代中国的繁荣时代,把齐家作为人生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成为社会基本价值选择,而实现齐家的起点就是修身,修身的本质就是做人,做一个仁义之人,做一个“人”成为人生的归宿与未来,甚至在下一个来世的期望或期许中都把成为“仁义之人”作为精神寄托和终极关怀。因此,任何教育阶段的课程思政,都要把以家国情怀为主线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重要的内容。家国情怀,不是一个空洞的词汇或概念,而是一个丰富的文化实在和精神载体,在当今世界文化主流中,家国情怀充分体现在重家庭、重国家、重民族精神、重爱国主义的“五重”国家逻辑和爱职业、爱自然、爱社会、爱人生的“五爱”人生逻辑之中。在课程思政工作的推进中,一个基本的抓手就是抓住“五重”“五爱”的方法导引。只有这样,才能把文化目标指向的家国情怀的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实处和刻印到受教育者的心中,从而指导受教育者走向一个稳定、持续而健康的人生道路[9]。

(二)优化思政环境,完善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逻辑平台

环境育人,是一个千古不变的道理。孟母三迁,就说明这个道理。在当今纷繁复杂的社会发展中,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不再是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事情,而是一个国家甚至是全球都关注的问题。不仅有现实社会对教育环境的影响,而且网络社会对教育环境更是产生了严重的挑战;不仅是自然环境对教育产生了影响,而且社会环境对教育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可以说,优化教育的环境,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的重大课题和重要难题。要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进行改革与创新、要大力推进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环境更为复杂。在高校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进中,优化教育环境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一是校园环境的改善和完善。校园是学校教育的直接平台和工作环境,各级各类学校和政府都非常重视打造和保持优美适宜的校园从而促进教育教学,社会和普通大众对此也有高度的认可。但在当下社会文化影响下,校园环境的软质方面需要完善的地方还很多,例如主流文化氛围的熏染方面,还需要改善;比如在传统文化氛围强化的有效性方面,也需要加强。

二是学生学习自我环境的提升。教育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灌输过程,必须依赖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有效互动,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受教育者自我的心态调适和行动适应,没有受教育者主动的调适和适应,再好的教育教学过程也难以产生高效的教育教学效果。从这个角度看,教育教学的有效性,一方面在于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调适自我学习的过程,另一方面也在于受教育者在受教育过程中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调整自己适应学习的过程。所以,在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施工作中,要充分考虑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课程思政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这样内在的自我学习环境的提升,再好的课程思政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很难产生应有的效果[10]。

三是学习平台的过程环境。在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网络时代,基于网络的学习平台已经成为教育教学工具的基本载体,传统基于纸质的平台尽管也重要,但随着网络时代的深入和拓展,网络和数字将成为教育教学的基本逻辑,教育者必须对此有清晰的认识。基于这样的认识,充分利用、开放基于网络和数字的教育教学平台,不仅是一个应时之举,而且是一个长久之举,必须抓紧抓牢抓好。课程思政是在专业课程教育教学过程加入和融入的内容和形式,更要注重现实有效平台的开发与运用。

(三)改进教学方法,提升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工具的逻辑技术

教学方法的改进、创新和实施,总是处在不断的变化发展过程之中。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方法,教育教学是针对性极高的工作,不可能出现一个万能的教学方法。课程思政的工作推进也是如此。加强课程思政工作,要把改进教学方法作为一个基本的方法逻辑和技术逻辑。只有通过思政教学的方法改进,才有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学效果。

1.要把握教学方法改进的针对性

课程思政与既往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从内容到形式上都有重要差别,既往的思政教学方法在引用或应用到课程思政教学中,需要改进,而改进的策略就是强调和抓住如何使得课程思政,既与专业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又符合思政教学的要求和目标,要实现这样的标准,只能是重视和强化课程思政的针对性,即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和目标、课程的内容和载体。

2.要把握教学方法改进的契合性

课程思政与既往的独立设置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的不同,就在于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教育教学是紧密联系的,也就是在进行专业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入和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如何将课程思政与课程融合起来,找到融合二者的教学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由此,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的改进就要抓住契合性:教学方法既要适宜专业课程的教学需要又要适宜课程思政的教学需要,实现新的方法或者改进后的方法对二者都适宜。

(四)强化专业目标,创新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责任的逻辑担当

课程思政,不仅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全局性和全面性,而且也要服从于专业课程教育教学需要的专业性,不能把专业课程的教育教学完全开办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课程。从这个角度看,课程思政比专业课程教育教学有更高的教育责任担当。总体看,要关注以下两点:一方面,要在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与形式改进中,重视和强化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形式的要求;另一方面,要在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改进中,要充分强调与专业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和需要相契合、相融合。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思政政治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课程为例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