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A球员球场暴力行为的归因研究与治理省思
——基于互动仪式链视角

2020-01-17 19:54史曙生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暴力行为球场教练员

买 器,史曙生,毛 爽

(南京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南京 210023)

关于CBA球员球场暴力问题,我国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过深入研究。舒刚民从文化心理、文化接触、体质崇拜和身体价值4个维度围绕球场暴力事件进行深入的文化学解读,将CBA球场暴力事件视为特殊的人类文化现象[1]。马进荣等从心理学与社会学角度分析球员暴力的影响因素,认为管理机构、教练员、裁判员、媒体与运动员自身是促发球员产生暴力行为的因素[2]。谢明等认为球员的内因、外在环境与运动特点是诱发球员产生暴力行为的因素。李冲等认为裁判、外籍球员涌入和惩罚体系不完善等是产生暴力行为的主要因素[3]。刘排等借助计划行为理论,从暴力倾向、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与暴力意向4个阶段对球员暴力发生的过程进行了分析[4]。

从以上文献梳理可以得知,不同学者基于不同的理论对CBA球场球员暴力行为发生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相比之下,学者基于社会学视角对球员暴力行为研究的成果较多,但大多数都是从社会宏观层面、中观层面与微观层面进行各自论证,而将微观与宏观层面进行结合研究的成果较为缺失。对于社会学而言,宏观与微观不是对立而是互为关联的。因此,以互动仪式链为理论视角,可将CBA球员暴力行为视作在一定的时空维度下发生在特定个体身上引发微观性攻击行为的宏观性过程。以球员所处的各种微观情境为切入点,将球员赛前、赛中、赛后与比赛场地内外的互动仪式相耦合,探究球员球场暴力行为的发生机制,从而提出相应的治理策略,旨在为减少球员暴力事件,净化赛场风气,促使CBA联赛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建议。

1 互动仪式链理论:CBA球场暴力行为归因的新视角

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结合韦伯的冲突理论、涂尔干的仪式理论以及戈夫曼的微观研究方法之精华,创造性地提出了互动仪式链理论,被视作当代微观社会学的重要理论之一。该理论是关于人类个体或群体瞬间际遇的理论,认为意识与情感可以通过以往的际遇链进行传递,并由特定微观情境下的个体之间的不断际遇而延展,从而产生互动结构,际遇者之间以各自不同层次的文化资本与情感能量进行交换形成日常程序化活动中的互动仪式,而这些互动结构相互关联形成“互动仪式链”[5]。柯林斯认为,形成互动仪式的必备条件如下:①不少于两个人面对面的互动所形成的群体;②排除外来者的文化制度屏障;③参与者有共同的关注目标或行动;④参与者有相同的情绪、情感;⑤参与者共同的关注目标和情感具有叠加与强化特征[6]。互动仪式链理论为研究CBA球员球场暴力现象提供了崭新的理论视角。根据互动仪式链理论推导,CBA球队双方赛场之内的互动仪式链的断裂和球员先前经历的互动仪式有关。球员在球场暴力这一微观情境发生之前,在俱乐部的训练与生活中必然面临各种各样的微观情境互动,这些微观情境互动仪式不断进行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球员职业生涯际遇的走向。

2 赛前CBA俱乐部球队内部成员互动仪式链分析

CBA联赛俱乐部是一个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多部门交互运行的复杂系统,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球队成员以自身所具有的权威、知识、经验等文化资本与情感能量进行情景互动。正如皮埃尔·布迪厄所认为的,文化资本是一种涉及各种文化知识、秉性与能力的存在形式[7]。情感能量和文化资本占主导地位的一方会促使另一方按自身的价值标准行事。拥有不同的情感能量与文化资本的个体之间会产生不同的际遇。以新球员a、老球员b与教练员c三人的际遇为例,可能出现以下3种互动逻辑:①a与b互动,b占据主导地位;②a与c互动,c占据主导地位;③b与c互动,c占据主导地位。

2.1 俱乐部球队内部成员之间的文化资本互动

球队成员具有不同的职能,教练员主要负责球员的日常训练与比赛安排。队员按照来队时间可划分为老球员与新球员,按照对球队的重要程度可以划分为重要球员与“板凳球员”,但所有球员都要服从教练员的指挥与安排。新球员和“板凳球员”资历、比赛经验等文化资本偏低,在球队日常训练和生活等互动仪式中,受到老球员、重要球员与教练员的合力影响,多会选择按后者认可的规则行事。

CBA联赛的竞争格局早已经从建赛初期的八一队“八年七冠”、广东宏远队“十年八冠”的“两极”局面进入到四川、北京、辽宁、新疆等多队都具有冲冠实力的“超竞争时期”[4]。胜利至上、夺取冠军等工具性主义思想成为各俱乐部的主导思想。在这种群体氛围之中,如果新球员与“板凳球员”长时间表现出“弱者”的心理状态,那么被教练员和老球员惩罚和歧视的概率将大大提高,将被视为与球队文化格格不入的“异类”,这直接导致其不能参加正式比赛。因此,新球员与“板凳球员”想要证明自己、想要更快更好地融入集体之中,必须先要经受教练员与老球员的考验,如在球队训练中表现得凶悍、强硬,在更衣室里,充满男子汉气概与反抗精神等。

老球员、教练员拥有一定的话语权,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球队集体的意志。如果不能很好地通过球队集体的考验,新球员与“板凳球员”就会受到无情的排挤或压制,严重降低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产生自卑、消沉与抑郁的不良心理,表现为对球队夺冠、争取胜利的目标不再感兴趣。著名的“阿希实验”证明了群体之间的压力可以导致群体成员达成趋同化行为,使他们共同去从事他们认为道德上容许的活动。因此,为了能更快、更好地融入球队集体以及向球队表现出对胜利的渴望,他们必然要将教练员和老球员的价值观念内化于心,在比赛任何时候都表现出“强者”的状态。赛场上维护球队荣誉和为队友“两肋插刀”成为一种本能。

2.2 俱乐部球队内部成员之间的情感能量互动

在互动仪式链理论视域下,情感能量互动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是社会互动的必备条件。情感能量指的是“采取某种行动时的自信、满腔热血和积极进取的感觉”[8]。它是一把双刃剑,不仅可以激发某些个体或群体,同时也能压制某些个体或群体。因此,在社会互动中,互动的双方将更加重视富有理性的情感能量互动,从而获得更多的情感能量以此来压制住对方的能量输出。情感能量与文化资本互相关联,两者都是个体或群体进行互动的桥梁。文化资本与情感能量回报成正比,文化资本的高低决定着情感能量的回报程度,CBA俱乐部球队中,球员与球员之间、球员与教练员之间在长期特定的球队文化互相渗透和能量支持下,形成相应的属于自己球队的群体亚文化,同时表现出趋同的球队群体动机。趋同的群体动机是球队成员之间互为主体性的标志,即高度的互为主体性与高度的情感连带,经过球员之间互相唤起参赛球员的神经系统,从而关联在一起,促成认知符号互为关联的球员身份感。与此同时,情感能量的互动,使球队成员感到有责任、有信心、有意愿在球场上从事他们认为道德、伦理容许的活动。球员之间的互动仪式一经构成,暴力行为就可能作为球队的一种仪式特点。球队成员之间将会互为关注与监督,球队目标将会内化于心并遵行相应的球队行为规范,在球队日常程序化的训练与生活过程中形成集体的情感表达与情绪宣泄方式。这种趋同的群体动机将会非常牢固,不容易断裂,并随着互动时间的延长,阻隔外来文化者的屏障将愈发牢固。

3 比赛中CBA俱乐部球队间的互动仪式链分析

在正式比赛中,球队在赛前形成的情感能量与文化资本会发生新的际遇,产生新的情境互动。球队球员间会进行频繁、积极的情感能量互动,产生集体情感共鸣,形成强大的团队凝聚力与战斗力。对阵双方的球队、球员也会进行新的微观情境互动,产生强烈的、此消彼长的情感能量互动。篮球项目属于同场对抗性运动项目,比赛对抗较为激烈。如果双方球队实力不相上下,率先获取情感能量主导权的一方胜率更高。两支球队的群际间情感能量互动是以双方球队个体之间的情感能量互动为基础的。为了获胜双方都在激烈地争夺情感能量的主导权,逐渐由球员个体间情境互动过渡到双方球队群际间的互动,这构成CBA双方球队正式比赛中的互动仪式链。

3.1 互动仪式链的暴力传递与扩散

对阵双方进行情境互动形成的最好结果是实现情感能量的均衡状态,使双方球队都产生群体性兴奋,形成具有仪式性的群体团结,展现精彩的竞技水准。如果一方以暴力的行为方式获取了情感能量的主导权,并取得了本场比赛胜利,这种胜利有可能成为下场比赛暴力延续的“种子”。球队只要经历过暴力情境,无论比赛结果输赢,都会将暴力因素纳入球队的赛场策略之中,实施到与其他球队的比赛互动中。假设球队A与球队B在比赛中发生暴力行为,它可能会通过长长的互动仪式链条传递到球队C与球队D之中,甚至传递到整个比赛队伍中。当先前的有过暴力冲突的两支球队再次交锋时,球队会以一种集体复仇的心态面对对手。如果在CBA赛场上,暴力以一种大家都默许的仪式出现在不同球队间的微观互动中,会极大破坏CBA联赛的正常秩序以及品牌形象。

3.2 暴力情境的塑造因子:恐惧与冲突性紧张

互动仪式链理论强调,没有暴力的个体,只有暴力的情境。情境是微观社会学研究的起点和重点,暴力情境由恐惧和冲突性紧张共同塑造形成,而恐惧与冲突性紧张能否转化为情感能量是CBA球场球员能否产生暴力行为的关键。球场球员发生暴力行为实质是形成了不对称的情感能量,即暴力实施者会通过克服恐惧和冲突性紧张产生高于暴力接受者的情感能量,暴力接受者的情感能量则受到压制,双方产生不对称的情感能量。在压制与反压制的情感能量博弈中,双方均会体验到持久性的紧张感,这就是冲突性紧张。随着竞争加剧,一方意识己方的情感能量处于被压制状态时,持续性的紧张感就会转化为恐惧感。此时,如果某个球员通过一定的方法克服自己的恐惧与紧张感,就可以增强情感能量,建立自身优势。但不是每一位球员都能如此,能做到这一点的往往是擅长利用暴力行为的球员,这也是为什么CBA球场球员暴力现象经常出现在个别球员身上的原因之一。球员发生暴力行为之际,实质就是抢占情感能量主导权之时。

甚至,CBA球员球场暴力所发生的情境先于比赛发生。这是因为,在比赛之前,教练员会事先安排某些球员学会用身体、言语和暴力行为去威胁、袭扰对方球员,企图打乱对方比赛节奏,这些被看作球队战术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球员作为球队暴力战术的实施者,不要求有很高的技术特点,只是需要坚决完成教练员交代的任务,即通过暴力行为去扰乱对方比赛节奏,将比赛期间的恐惧与冲突性紧张转化为本球队的情感能量,以在与对方抗衡的过程中占据优势。

4 CBA俱乐部球场暴力行为的治理路径

4.1 规范球员行为表现,防止球员暴力惯习的形成

不管是日常生活、训练还是同场竞技,球员的认知能力都是有一定限度的。通常情况下,面对复杂多变的球场内外环境,球员的行为反应主要依靠惯习。根据布迪厄的惯习理论得知,惯习实质是一种倾向性系统,来自于个人的社会化而实现的社会结构的内化[9],人们通过社会化经验将某些结构性因素内化为相应的倾向,这种倾向很大程度上引导着群体或个体的实践行为。球员的惯习是在特定的球队环境下长时间习得的,是将俱乐部球队的文化传统、行为规训等结构性要素内化形成的行为倾向。

在日常情境互动中,教练员占据着主导地位,其一言一行将直接影响球员的思想和行为。因此,教练员应注重提升自己的职业修养,以身作则,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教练员要向球员传输正确的竞技观念,绝不暗示或允许球员的暴力动作,更不能教授球员违反体育运动精神的技术动作和战术行为。对于有明显暴力倾向或行为的球员,教练员要及时疏导,加强思想教育。CBA相关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教练员的职业素养培训,球队要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建立相关规章制度,规范球员的行为表现,防止球员暴力惯习的形成。

4.2 加强球队球员间的沟通交流,修复断裂的互动仪式链条

在“超竞争格局”下,CBA联赛各俱乐部球队虽然都以胜利至上、夺取冠军等工具性主义思想为主导,但是并不阻碍双方球队进行具有仪式性的互动。各为其主的球员在赛场上需要进行更广泛的善意交流,因为具有善意的沟通是构成共同存在仪式的基础,它是双方球队对抗互动的象征符号。双方球队应注重言行举止,尊重对手,比赛再激烈也要做到野蛮却不失理性,狼性却不失儒雅。要加大宣传力度,恶意的战术犯规要严格禁止,暖心的保护动作要大力提倡,挑衅的言行举止要扼杀于摇篮。如此,双方球队的情感能量互动才能从无序走向有序,最终实现集体兴奋,产生规则之内的良性互动,为观众贡献精彩的比赛。赛场之外,CBA相关管理部门要通过各种形式扩大俱乐部之间的际遇链,增进球队之间、球员之间的认识与了解,消解之前的误会或恩怨,建立起良性的合作竞争关系。如相关管理部门可以在休赛期搭建俱乐部技术交流平台,组织俱乐部公益活动等,以修复断裂的互动仪式链条。

4.3 注重裁判执裁能力建设,维持现场球队双方情感能量的平衡

裁判员执裁能力不足及执裁不公常会成为球场暴力行为发生的“导火索”。裁判员是赛场秩序的维护者,是双方球队情感能量平衡的维持者。裁判员要坚持公平公正的执裁原则,把握判罚尺度,尽量减少错判、漏判与反判错误的发生。执裁过程中,裁判员要集中精力,提高敏感性,密切观察球场上的形势变化,一旦察觉到赛场氛围有变,应主动加强与球员、教练员的沟通,化解即将形成的暴力情境,做到提前将个别球员的暴力行为扼杀于萌芽之中。相关部门要完善裁判员培训制度,建立裁判员执裁动态评价机制,不断提高裁判员执裁素养,为创设健康有序的比赛环境提供保障。

4.4 营造有序的观赛环境,激发球迷潜在的道德情感

比赛现场的双方球队、现场观众、裁判员与相关工作人员会形成一个闭合的微观情感能量互动场域。比赛双方可能会受到来自外部情感能量的刺激,这可能会引起微观情境的改变,尤其是现场球迷的情感能量的注入影响较大。当主队处于落后状态时,现场的主队球迷所凝聚的情感能量会反馈到赛场上。一是反馈给主队,补充主队的情感能量;二是与反馈给客队,通过过激的言语或行为,压制客队情感能量的输出。总之,都会转化为赛场上球队双方的情感能量互动。当双方战况激烈时,球迷情感能量的非理性注入可能会加剧球场的紧张关系,诱发球场暴力行为。因此,CBA赛事主办方一方面要做好维护球迷有序观赛的管理工作,正确引导球迷理性看球,适度表达感情支持。另一方面,要预先设计、安排可缓和球场紧张氛围的情境互动仪式,比如在中场休息期间,可播放一些传递体育正能量的视频,增设球员与球迷的游戏互动环节等,营造轻松友爱的比赛氛围,激发球迷的潜在道德情感,降低球员暴力行为的发生概率。

猜你喜欢
暴力行为球场教练员
岛上球场
论足球教练员的角色定位
体育教练员面临的新挑战
球场之外
被清理球场全名单
媒介分析:动画暴力对儿童的影响
第一次遭遇家暴该怎么处理?
教练员的执教艺术
所暴力行为
暴力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