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部地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

2020-05-10 09:45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空间体育

杨 琦

(南昌大学 体育学院,南昌 330031)

1 问题的提出

一个地区在社会变迁中遗留下来的文化事象,集中反映了当地人们的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审美心理和道德标准等精神形态,也成为当地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和全民族最宝贵的文化遗产。21世纪以来,《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政策的出台,为我国各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工作指明了道路。我国中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历史文化悠久且特色鲜明,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中华文明的核心传承区,孕育了丰富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建设体育强国和坚定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对中部地区体育非遗项目的分布状况及影响因素进行摸底和分析,就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

2 研究区概况、研究方法与数据

2.1 研究区概况

中部地区是贯穿南北、承东启西的关键地带(图1)。该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湖南、湖北、河南、江西6省,共81个地级以上城市。2017年数据显示,中部地区面积共102.8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68亿。本研究将中部地区81个地级以上城市做为研究单元,分析中部地区体育非遗项目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图1 研究区域

2.2 研究方法

GIS空间分析法是地理信息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该方法以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和形态特征为基础,以空间数据运算、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综合运算为特征,提取和产生新的空间信息[1],适用于本研究的需要。本研究利用ArcGIS10.3软件对我国中部地区的国家级和省级体育非遗项目的空间分布进行描述,对其类型及项目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测算体育非遗项目核密度,从中部地区的地域环境、民族文化、经济特征等方面的差异性来分析该地区体育非遗项目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2.2.1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ESDA)是一种利用统计学原理和图形图表相结合的方式识别空间信息的本质属性,并对其性质进行鉴别和分析的研究方法。该方法用以引导确定性模型的结构和解法,包括趋势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等[2]。

(1)趋势分析。即根据所提供的空间抽样数据拟合成数学曲面,反映各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和变化趋势。设Si(xi,yi)为第i个城市的体育非遗项目的数量,xi,yi为城市平面空间坐标。则根据趋势面定义可得:

Si(xi,yi)=Zi(xi,yi)+εi

式中Zi(xi,yi)为趋势函数,εi为自相关随机误差。

(2)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该方法的处理结果能够反映研究对象的相关程度,常用Moran’s I指数来衡量,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n为研究对象的数目;xi为第i个空间位置上的观测值;y为xi的平均值;W(i,j)是空间权重矩阵W;S0是空间权重矩阵W的所有元素之和。Moran’s I 的取值范围为(-1,1),若0

2.2.2 核密度分析

式中K表示的是核的权重函数,τ>0,称作宽带,即以S为原点的曲面在空间上延展的宽度,τ值的选取会影响到地理事件分布密度估计的光滑程度;S-Si表示的是密度估值点S和Si之间的距离[6]。本研究对中部地区的体育非遗项目进行核密度运算,目的在于观察中部地区的体育非遗项目是否存在密集区,进而通过对密集区的分析得到影响其密集分布的因素。

2.3 数据来源与处理

2.3.1 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数据取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先后公布的4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包含扩展名录),以及中部6省文化部门公布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包含扩展名录)。

2.3.2 数据处理

鉴于学界对于体育非遗的概念还未达成共识,笔者参照“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建设”阶段成果汇报中“我国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别涉及体育竞技与杂技、民间舞蹈和民俗3个门类”的表述[7],选取中部6省国家级、省级非遗名录(含扩展名录)中的体育竞技与杂技、民间舞蹈、民俗项目,并对收集到的项目统一作如下处理:①剔除“杂技”“马戏”“魔术”“训猴”类项目;②剔除“游艺”等体育属性不明晰的项目;③剔除“节庆”类项目;④剔除省级项目中与国家级重复的项目;⑤对于多个地区联合申报的项目,进行属地拆分。最终得到体育非遗项目514项,其中国家级79项,省级435项(表1)。

表1 中部地区体育非遗项目各省分布数量

3 结果分析

3.1 中部地区体育非遗项目的类型结构

依据2014年“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建设”阶段成果汇报和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上的讨论成果,笔者将中部地区的体育非遗项目分类如下:杂舞类、武艺武术、田径活动、棋类、角力、球类、冰雪活动、御术马术、射箭、练力与举重、保健养身、水上活动、舞龙舞狮、综合类竞赛(表2)。

表2 中部地区体育非遗项目分类表

由表2可知:中部地区体育非遗项目中杂舞类数量最多(58.9%),其次是武艺武术(19.3%)和舞龙舞狮类(15.1%),而没有球类、射箭和冰雪活动。

3.2 中部地区体育非遗项目的空间分布特征

利用ArcGIS10.3软件的Spatial工具对中部地区的体育非遗项目进行运算得到其空间分布图(图2)。结合表1和图2可知:中部地区体育非遗项目的分布有明显的空间聚集性。主要表现为整个中部地区体育非遗项目呈簇状分布,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江西赣州市、抚州市、吉安市、宜春市,山西临汾市、晋中市和河南焦作市体育非遗项目数量较多,而中南部大部分城市体育非遗项目分布稀疏且数量少,甚至很多地区没有体育非遗项目。

图 2 中部地区体育非遗项目空间分布图

3.3 体育非遗项目ESDA数据分析

3.3.1 总体趋势分析

本文将中部81个市的体育非遗项目数据投影到一个东西方向和南北方向的正交平面上,模拟出一个三维透视图(图3)。由图3得知:中部地区体育非遗项目在东西方向和南北方向上的变化特征基本相似(即两端高中间低)。也就是说,整个中部地区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城市中的体育非遗项目较多,而中间地区数量较少。具体来看,东西方向城市体育非遗项目数量差异相对较小,而南北方向上表现为更明显的“U”形特征,且北边高于南边。

图3 中部地区体育非遗项目分布三维透视图

3.3.2 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利用GeoDa软件计算出中部地区体育非遗项目的全局Moran’s I指数,并选择999次空间排列次数判断其显著水平。计算结果(表3)显示:中部地区体育非遗项目的Moran’sI指数为0.190 14,所对应的Z值为2.559 3,大于置信水平为0.05时的临界Z值(1.96),说明中部地区体育非遗项目表现为显著的正的空间自相关,也就是说体育非遗项目数量较多的城市较为聚集,数量较少城市也较为聚集。所以,中部地区的体育非遗项目具有明显的聚集性,即体育非遗项目呈现多—多集聚或者少—少集聚。

表3 中部地区体育非遗项目全局Moran’s I指数

3.4 核密度分析

利用ArcGIS10.3软件当中的Spatial Analyst中集成的Kernel Densist工具对中部地区体育非遗项目进行核密度运算,在经过多次的试验之后,选择1.3 km为搜索半径,最后生成中部地区体育非遗项目的核密度分布图(图4)。由图4可知,中部地区体育非遗项目的分布呈现出4个高密度聚集区和3个次密度聚集区,高密度聚集区分别是山西临汾市、晋中市一带,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一带,河南焦作市一带,江西赣州市、抚州市、吉安市、宜春市一带。次密度聚集区分别是山西运城市、晋城市;河南濮阳市、周口市;安徽宣城市、黄山市。

图4 中部地区体育非遗项目核密度分布图

4 中部地区体育非遗项目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

由上文分析可知,中部地区的体育非遗项目分布形成了若干高密度聚集区和次密度聚集区。对这些聚集区形成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体育非遗项目的产生发展问题。

4.1 地理环境

文化生态学理论是非遗区域性保护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8]。该理论指出:“‘文化生态’是由自然、经济、社会环境三个层次所构成的‘自然—经济—社会’三位一体的复合结构”[9]。不同区域之间由于自然、经济、社会环境的差异性,形成了区域特色鲜明的文化形态,进而影响区域非遗的分布。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形成发展影响巨大,体育文化对空间依赖性强,决定了其受地理环境的影响更大,如河流、地形等[10]。

4.1.1 河流

河流水系具有重要的沟通和联系作用,它为人类孕育了生命延续的肥沃土地,也为人类文化的形成和互动提供了场所,同时加快了人类不同地区文化之间的竞争与融合[11]。梁启超在《中国古代思潮》一文中曾经提到:“凡人群第一期之文化,必依河而起,此万国之所同也。”基于河流水系一系列特性,自古以来人们都会傍水而居,因此河流就被视为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人类文明产生交流与融合的场所[12]。河流同样对体育非遗项目的分布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利用ArcGIS10.3软件进行多次运算,选取30 km为缓冲半径,为中部地区1—3级河流建立了一个缓冲区(图5),再通过相交分析计算出中部地区河流缓冲区内体育非遗项目总数。结果显示,中部地区河流缓冲区内有体育非遗项目393项,占整个中部地区体育非遗项目总数的76.4%,充分显示了体育非遗项目傍水聚集的特性。

图5 中部地区河流缓冲区的体育非遗项目分布情况

4.1.2 地形

一般而言,那些地形平坦开阔、交通便利的地方会形成人口的大量集聚,促进人类文化的交流融合与发展进步。中部地区处于长江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带,地域广阔,从而孕育了包括众多体育非遗项目在内的丰富多样的文化形态。

本文以中部地区地形图及81个市分别拥有的体育非遗项目为基础数据,利用ArcGIS10.3进行运算得出中部地区体育非遗分布地形图(图6)。从图6可知,除地势较高且地形较为复杂的山西省和河南西部局部地区以及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一带外,其余大部分地区较为平坦,这些地区所拥有的体育非遗项目相对较多,约占中部地区体育非遗项目总数的80%。

图6 中部地区体育非遗项目分布地形图

4.2 民族

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民族特征都会塑造文化独特的地域性、历史性与民族性。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受多元民族文化的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展现出丰富的民族文化特色[13]。民族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即便在传承过程中受外来文化影响与改造,依然能够鲜明地展现民族文化的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性从深层次上来讲是指该文化事象体现着本民族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同时在文化交融的过程中突出其审美意识与情感表达[14]。农业文明的相对封闭性,成就了我国民族文化的多元色彩;而各民族的集聚进一步影响着非遗项目的分布,体育非遗项目也不例外。

我国中部地区是由多民族杂居所形成的多元文化区域,其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差异明显。一般而言,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体育非遗项目也相对丰富。如湖北恩施的土家族撒叶儿嗬和龙舞等,这都是当地独具民族风情的体育非遗项目,且少数民族体育非遗项目占了很大的比重。

4.3 经济发展水平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其必然受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而发展演变,其中经济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我国幅员辽阔且东西部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明显,总览全国非遗项目的分布情况可以发现,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当地非遗项目数量之间呈现一定的正相关关系。总体来讲,经济的发展不仅能够促进人们对于体育文化与精神生活的需求,还可以为非遗传承与保护工作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和物质保障。换言之,经济发展会提升政府和社会对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投入程度与保护效果,从而影响当地非遗项目数量。

为细致探究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体育非遗项目的关系,本文以81个市体育非遗项目数量为横坐标、各市GDP为纵坐标生成中部地区各市体育非遗项目数量与GDP矩阵图(图7)。从图7可知,从总体来看,体育非遗项目数量与GDP呈正相关关系。其中不乏反例,如恩施、湘西、张家界等地区,虽然GDP水平不高但体育非遗较多,主要是由前文所述的民族多元文化所致;而长沙市和合肥市,虽然经济较发达,但受历史、区位及非遗申报制度等因素影响,体育非遗项目数量较少。但以上均为个别现象,不影响二者之间总体上的正相关关系。

图7 中部各市体育非遗数量与GDP矩阵图

5 结论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精粹,在人类历史变迁中承载着不可替代的象征意义。中部地区的体育非遗项目分布广泛,从空间层面探究发现,其所呈现的是簇状聚集分布,主要集中在江西省南部城市群(赣州、抚州、吉安、宜春)、山西中部城市群(临汾、晋中)、河南焦作和湖北恩施;从类型结构上来看,中部地区体育非遗项目中杂舞、武艺武术等占据优势,但球类、射箭、冰雪活动还为空白。受自然环境、民族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中部地区体育非遗项目分布呈现出傍水聚集、平原地区较多、少数民族聚居区较多、经济发达地区较多的特性,此外,也发现人为因素(如评审制度等)的影响。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空间体育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与文化遗产相遇
空间是什么?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创享空间
Tough Nut to Crack
我们的“体育梦”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