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透视未来我国体育学学科建设

2020-05-10 09:46吴鲁梁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学位师资队伍学科

吴鲁梁

(1.宜春学院 体育学院,江西 宜春 336000;2.北京体育大学 中国武术学院,北京 100084)

学科建设是当今高校基础性、综合性、战略性的工作,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明确了“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的基本原则[1]。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2]明确高校要以“双一流”建设为引领,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任务,为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做出积极贡献。学科评估是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简称“学位中心”)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简称《学科目录》),对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含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授权)进行的整体性水平评估,其目的有三:一是服务大局,建立学科评价的中国标准和中国模式;二是服务高校,帮助学位授予单位了解学科优势与不足和发展过程的不平衡、不充分的情况;三是服务社会,为社会各界了解和分析学科水平与质量提供信息服务[3]。学科评估作为第三方开展的非行政性评估项目,自2002年启动后平均4年开展一轮(已于2002—2004年、2006—2008年、2012—2013年、2016—2017年组织完成四轮),经过16年的发展,学科评估业已成为较成熟的中国特色评估品牌和与国家学科目录对接的评价系统,有效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参评体育学学科的高校共计78所(全国具有体育博士授权的21所高校全部参加了本次学科评估)。本次评估先后在16个省市召开了18场指标体系调研会,13 000多名专家和23万学生参与其中,调研力度空前。2017年12月28日,学位中心公布了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本次评估的信息资源毫无疑问将成为我国学科建设的风向标和优化调整高等教育资源的重要参考。基于此,本研究通过对本次评估(体育学学科)基本情况的分析,探究我国体育学学科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新目标,提出指向性、可行性的建设路径,以期为我国体育学学科的内涵式发展提供决策支持,最大限度发挥“以评促改、以评促建”的作用。

1 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体育学学科)的构成与剖析

指标体系是评价学科发展成效的依据,它在学科评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的指标体系坚持“质量、成效、特色、分类”的基本导向[4],并按照学科特点对“社科”“人文”“理工”“医学”“农学”“管理”“艺术”“建筑类”“体育”等学科分类设置指标体系。体育学学科的评估指标体系紧扣体育学发展的时代主题,从侧面对体育学学科的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通过对评估指标的剖析有助于体育学学科明确发展方向、理清发展思路。

1.1 指标体系的构成

本次体育学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共设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9个,三级指标15个(表1)。

表1 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体育学学科)

1.2 指标体系的解释与剖析

1.2.1 师资队伍与资源

师资队伍是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撑。本次评估针对师资队伍设置了“师资队伍质量”和“专任教师数”2个三级指标。在对“师资队伍质量”的评价中,高校需要提供师资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海外经历、国际化程度等方面数据,评分专家将通过“师资队伍结构”(其中要求青年教师的数量高于一定比例)和“代表性骨干教师”相结合的方式对“师资队伍质量”进行主观评价,这有效避免了单纯从数据进行量化评价的倾向。本次评估对“专任教师数”设置了上限,克服了学科评估中“唯数量”的倾向,是对传统师资评价方法的改革和创新。

1.2.2 人才培养质量

本次评估指标体系针对“人才培养质量”建立了“培养过程质量”“在校生质量”“毕业生质量”三维评价模式。“培养过程质量”包括“课程教学质量”“导师指导质量”“学生国际交流”3个指标,其中,“课程教学质量”涉及的内容有国家教学成果奖、研究生教育成果奖、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等;“导师指导质量”是通过对在校生进行大量问卷调查的方式来评价的;“学生国际交流”是指赴境外学习交流的学生人数及来华学习(含攻读学位)的境外学生人数(学习交流应连续超过90天),以及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情况。“在校生质量”主要考察“学位论文质量”“学生体育比赛获奖”“授予学位数”3个方面,“学位论文质量”通过对全国学位论文的抽检情况进行评价;“学生体育获奖情况”主要对在校期间获得世界级、国家级比赛单项前三名或者集体比赛前六名的学生人数进行统计;“授予学位数”包括授予博士和硕士的学位人数(授予1个博士学位算1人,授予1个硕士学位算0.2人),该项评价同样设置上限。“毕业生质量”(“优秀毕业生”),由专家对就业率、就业去向等毕业生就业情况和列举的20名优秀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情况两个方面进行主观评价。

1.2.3 科学研究水平

科学研究是高校的重要功能,也是做好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本次评估中“科学研究水平”包括“科研成果”“科研获奖”“科研项目”3个二级指标。“科研成果”主要从“学术论文质量”和“出版优秀教材”两方面进行评价,“学术论文质量”除了包括师均被SCI、SSCI、EI、A&HCI、CSCD、CSSCI等收录情况,还要求提供规定数量的代表性论文(要求有一定数量的中国期刊,一人最多5篇),并由专家进行主观评价,避免了以往唯论文数量和盲目崇尚国外期刊的弊端,充分体现了以质量为导向的学术论文评价方法;“出版优秀教材”的评价内容包括国家级规划教材和“马工程”教材数。“科研获奖”主要关注教育部高校科研成果奖、省级哲学人文社科奖等国家级和省部级政府奖,除此之外还选取了部分在行业有突出影响力的社会力量设奖。“科研项目”主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国家体育总局奥运科研攻关项目等。

1.2.4 社会服务与学科声誉

本次评估的“社会服务与学科声誉”指标包括“社会服务贡献”和“学科声誉”2个指标。“社会服务贡献”是本次评估中首次出现的指标,主要反映本学科服务社会发展的总体情况,要求被评单位提供“代表性案例”,包括但不限于:发挥智库作用,为政策、行业标准的制定提供建议,弘扬优秀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引领学术发展等方面。由专家进行主观评价。“社会服务贡献”是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其能够有效克服“一把尺”评价的弊端,也能够提高那些对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学科的地位,推进高校在不同定位上争创一流。“学科声誉”是学科长期积累和培育的过程,是学科建设的宝贵资源,但是其很难量化,由同行专家参考《学科简介》(包括学科定位与目标、优势与特色、学科方向设置等)进行主观评价。

2 未来我国体育学学科建设的路径选择

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可以有效推动我国的学科发展,服务国家发展大局[5]。我国体育学学科应以本次评估为契机,合理制定学科发展规划,有效配置学科资源,有的放矢地进行学科建设。宏观上,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要求我国体育学学科建设从外延式发展转变为质量优先的内涵式建设。微观上,本次评估侧重于突出人才培养质量、高水平科学研究成果的产出、师资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对社会的贡献度和国际化程度。基于此,未来我国体育学学科建设应重点从以下方面着手。

2.1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评价学科发展水平,最主要的是看该学科的人才培养质量[6]。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把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首位,坚持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本次评估改变了过去只对在校生进行评价的作法,而是从“培养过程质量”“在校生质量”“毕业生质量”3个维度进行综合考察。未来我国体育学学科建设要及时转变人才培养理念,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更要关注学生的“职业”,不仅注重体育人才培养的过程,也要注重学生毕业后的表现和工作中的能力素质,从而为社会培养宽口径、重实践的创新型、应用型体育人才。首先,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过程的总体设计,作用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国体育学学科应首先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为抓手,通过深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科与术科并重的方式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体育实践相结合。各高校在具体实施中,需结合自身体育学学科发展特点将培养要求分解成具体的指标点,逐项落实到教学活动和考核评价中去。其次,世界一流体育学科是指具有一流体育科学研究和一流体育人才培养的学科[7],在体育学学科建设中,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并非两个独立的内容,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高校课程发生着快速的变化,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科学运用最新的、一流的科研成果,可以让学生及时接触前沿理论的同时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创新精神,达到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效果。最后,高校体育学学科人才培养不能一味扩大规模,而应集中优势资源和精力围绕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做文章。

学位论文质量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提高学位论文质量是提高体育学学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各高校应加强硕士生、博士生培养的过程化管理与精细化管理,弘扬刻苦钻研、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学术精神,营造求真务实、潜心研究、诚信严谨的学术风气,重点抓好论文选题、中期检查、论文评审、论文答辩等环节,并坚决杜绝学位论文弄虚作假、抄袭剽窃、投机取巧等学术不端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中明确指出,硕士学位论文要求“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的见解”,博士学位论文要求“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8],相关高校应严格按照程序和要求淘汰未达标的学位论文。与此同时,结合本次评估的要求,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导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强化导师责任、延长导师指导时间,提高导师对学生科研活动和学位论文的指导质量。

2.2 注重科学研究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科学研究能力是学科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本次评估弱化了科学研究的数量和规模,注重科学研究的质量,提高了对中国期刊的支持力度。科学研究源于实践,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服务实践,高质量是科学研究成果得以充分利用的重要前提条件,这也是评估突出科研质量导向的原因。我国体育学学科在今后发展中应继续凝练学术研究方向,破除“贪大求全”的误区,以产出重大成果为重要目标,创造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志性成果。前期科学研究水平较高的体育学学科应进一步完善自身建设,在科学研究方面坚持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规划、高层次推进,产出更多高水平创新型成果,并优先在中国期刊上发表。

各高校在科研评价上也要树立“质量”导向,破除“唯数量”倾向,引导师生形成“学术为本、追求卓越”的科研价值观。不断加大科研设施设备的建设和投入力度,为体育科研工作者提供有力的平台支持,激发师生从事高水平科学研究的动力。破除“单兵作战”思维,不断整合学术资源,通过深化校际合作、校企合作、交叉学科研究等模式不断产出重大、标志性成果,以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做出实质性贡献。

2.3 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构建精干的学科队伍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2018年5月2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将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作为基础性工作抓好[9]。我国体育学学科在未来建设中要继续实施人才战略,将人才工作摆在学科建设的重要位置。本次评估围绕新时代对师资队伍的新要求、新特征、新变化,改革了依靠人数、层次和规模来评价师资队伍的片面做法,突出了师资队伍发展的可持续性。未来,我国体育学学科在师资队伍建设的过程中,也要摒弃简单“增量调整”,强化高层次人才引领和支撑作用的同时注重培育职称、学历、学缘、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梯队,从而保持学科活力,防止人才梯队的快速老化。

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构建精干的学科队伍,前提是“摸清家底”,在明晰自身学科发展现状、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统筹考虑教学、科研、学科体系构建等因素,确定各领域所需要的人才类型、数量、层次,制定具有前瞻性的中长期人才规划,为人才工作提供明确的发展目标和稳定的发展方向。未来体育学学科人才队伍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建立符合中青年教师成长规律的制度环境,优化科学合理的岗位设置、人员聘任、考核评价制度,通过年度考核、平时考核、不定期考核、聘期考核等多种方式不断完善竞争机制,纠正“晋升前拼命干、晋升后松一半”的现象。二是打造高精尖人才脱颖而出的工作环境,鼓励中青年教师学历进修,支持中青年教师对口攻读博士学位。三是建立稳定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完善人才优惠政策,保障优秀教师培养、骨干教师境外研修等项目经费,为建设强劲的学科队伍提供保障。四是引进高素质人才一定要以充分考虑本校体育学学科建设需要为基础,避免出现“抢帽子”等人才争夺现象。

2.4 强化学科特色建设,提高服务社会能力

学科建设要以满足社会需要为导向。本次评估强化分类评估,通过代表性案例考察体育学学科对社会的贡献度,尊重了体育学学科在服务社会时的差异性。因此,不同高校应根据自身体育学学科的基础和优势,坚持特色发展,围绕国家、地方、行业经济发展需求培养体育人才,转变“贪大求全”的倾向,避免“千校一面”的现象。未来体育学学科建设,既要重视应用型见长的高校,又要有基础性、创新性为主的高校;既要有瞄准世界一流的体育学学科,也要有服务地方发展的体育学学科。在具体实施中,要求不同高校立足自身的发展基础和条件,进行明确的学科定位;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打破资源配置平均化,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通过长期凝练形成相对稳定、集中的学科特色。与此同时,在不影响正常教学活动的情况下,应不断深化与社会的合作机制,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社会服务实践活动,实现学科特色建设和服务社会的双赢目的。

2.5 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推进学科国际化水平

世界一体化进程对我国体育学学科建设提出了新的衡量标准,国际化业已成为体育学学科建设的重要内涵之一。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我国的体育学学科发展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10]。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是推动我国体育学学科发展的重要手段,加快体育学学科国际化步伐、提升学科的国际影响力是大势所趋。为此,《北京体育大学一流学科建设方案》中明确指出“坚持把国际化作为建设世界一流体育大学的必由之路,不断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11]。在本次评估中,出现了“海外经历比例”“外籍教师比例”“学生赴境外学习交流”“境外学生来华学习交流”等评估指标。在未来的建设中,各高校应结合自身体育学学科发展实际,选派更多优秀教师到美国、德国、英国、法国等先进国家学习进修;加大全球范围内引进体育人才的力度,建立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水平的师资队伍;通过改革研究生的联合培养招生制度、开展国内外科研合作、鼓励国内专家在国际重要学术组织中任职等方式,提升我国体育学学科国际化水平;鼓励教师利用国际性学术会议、国际学术出版物等渠道引导教师学习、借鉴国外体育学学科建设的理念和思路,并将这些先进的国际化“元素”融入课程教学内容、方法、手段之中。

2017年9月20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了《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的体育学学科被评为“双一流”建设学科。本次评估结果显示,北京体育大学和上海体育学院的学科建设继续保持明显优势,为我国体育学学科建设的国际化打下了良好基础。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应继续加大对这两所学校国际化发展的支持力度,努力争创世界一流的体育学学科,提升我国体育学学科的世界话语权。其他高校的体育学学科应充分考虑自身发展水平和我国教育体制的实际,合理配置学科资源,因地制宜地制定多样化的国际化发展战略,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体育学学科的国际化,防止盲目冒进,造成学科发展的方向性偏差。

3 结语

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既客观反映了2012年以来我国体育学学科建设的整体情况,也为其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当今,高等教育强国的征程已经开启,我国体育学学科应以本次评估为契机,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和发展形势,坚持需求导向、效果导向,突出人才培养质量、学科特色、科研质量,实现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促进我国体育学学科建设迈上新台阶。

猜你喜欢
学位师资队伍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2022冬奥会背景下黑龙江省冰雪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教育部就学位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
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中职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及策略分析
『博士后』是一种学位吗?
英国大学本科一等学位含金量遭质疑
“超学科”来啦
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