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庄子》的比喻形成的现代汉语成语

2020-01-17 19:29熊浩莉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庄子

熊浩莉

(重庆师范大学 文学院,重庆 401331)

成语,是中国非常有特色的固定熟语词汇,大多为四字的格式。早在先秦时期,汉语词汇就已经形成了大量的成语,有学者认为:“成语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应用中压缩凝练而成的固定短语”,“这种格式的基础在先秦已经奠定”。[1]学术界也对成语的划界、定型和释义等多有讨论。部分成语,在历史上形成且曾有较多使用,但到了当代则极少使用或不再使用,这些成语不在本文重点讨论之列。本文重点讨论的是自古至今仍在使用的成语。

先秦时期的重要文献《庄子》,有的认为现代汉语有500多条成语源自《庄子》[2],有的认为《庄子》形成成语有213条[3]。尽管意见不同,但共识是《庄子》形成了众多的成语,是现代汉语成语的重要来源,至今仍是经典。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为了更好地宣扬各自的思想,他们的文献中往往会运用比喻来增强说服力与表达效果,因此比喻也是先秦时期形成成语的重要来源。相比先秦时期其他的诸子散文,《庄子》一书对于比喻的运用更为丰富,但《庄子》运用比喻而形成的成语,学者却缺乏深入研究。本文主要从成语构成的方式与类型来研究《庄子》用喻形成的成语。本文的《庄子》引文均出自陈鼓应最新修订重排本《庄子今注今译》[4],不注书名与篇名而仅注页码。

一、《庄子》用喻形成成语的方式

《庄子》用喻形成成语的方式,主要分为抽取型和概括型,每类各有若干下位类型。

1.抽取型。抽取型主要是从文献原文的比喻句中抽取部分字词组成固定搭配以构成成语,依据抽取内容与抽取方式的不同,又可分为原文抽取与变换抽取两种下位类型。

(1)原文抽取型。原文抽取型主要是指成语抽取于文献比喻句原文的关键内容,即将比喻句的三要素——本体、喻词、喻体全部或部分原文照录地摘抄出来,直接固定为一个成语。依据照录摘抄比喻三要素的不同,又可分为三种下位类型:

1)原文抽取本体、喻词与喻体。如:

色若死灰,抽取于“目茫然无见,色若死灰”[4]829。

齿如齐贝,也抽取于《盗跖》原文。

2)原文抽取本体与喻体,如:

置锥之地,抽取于“尧舜有天下, 子孙无置锥之地;汤武立为天子, 后世绝灭”[4]827。

绳墨之言,抽取于“而强以仁义绳墨之言衒暴人之前者,是以人恶育其美也”[4]120。

3)原文抽取喻体,如:

骈拇枝指,抽取于“骈拇枝指, 出乎性哉!而侈于德”[4]253。

膏火自煎,抽取于“山木自寇也, 膏火自煎也”[4]156。

(2)变换抽取型。变换抽取型是指成语抽取于文献比喻句原文的关键内容,但不是原文照录式的摘抄,而是将比喻句关键内容的字或词进行保留,而其他无关紧要的字或词,根据需要或增加或减少或替换或调序或改意,灵活地变换字或词,从而形成成语。因此,依据变换字或词的不同方式,此类变换抽取形成的成语又可分为增字、减字、换字、调序与改意五种下位类型。

1)增字。增字型是某一成语的关键文字或核心文字是由文献比喻句原文的字或词照录式地抽取出来,而该成语其他的字或词是在原文基础上根据需要额外增加的。如:

鹏程万里,抽取于“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4]6,增加了“程”字。

欢呼雀跃,抽取于“鸿蒙方将拊脾雀跃而游”[4]308,增加了“欢呼”一词。

如蚁附膻,抽取于“羊肉不慕蚁,蚁慕羊肉,羊肉膻也”[4]700,增加了“如”与“附”字。

2)减字。减字型是某一成语的关键内容或核心文字由文献比喻句原文的字或词照录式地抽取出来,但在照录本体或喻体时,在保留原文原意的前提下,将“而”等虚字或虚词删除,或者将不影响原文原义的实字或实词删除而形成的成语。如:

得鱼忘荃,原文抽取于“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4]772。此成语保留了“得鱼”与“忘荃”二个关键内容,删除了虚字“而”字。

尸居龙现,抽取于《在宥》的“尸居而龙现”[4]296。此成语保留了“尸居”与“龙现”二个关键内容,删除了虚字“而”字。

3)换字。换字型是某一成语的关键内容或核心文字来源于文献的比喻句,但在抽取此比喻句的本体或喻体时,在保留原文原意的前提下,根据需要,将本体或喻体的某个字或词替换成另一个字或词而构成成语。如:

初生之犊不怕虎,抽取于“德将为汝美,道将为汝居,汝瞳焉如新出之犊而无求其故”[4]604,但将“新出”一词替换为“初生”。

枯木死灰,抽取于“形固可使若槁骸,心固可使若死灰乎”[4]690,但将“槁骸”一词替换为“枯木”。

4)调序。调序型是指某一成语的关键内容或核心文字来源于文献比喻句的喻体,但在抽取喻体时,并没有依据原文喻体的先后顺序,而是将喻体的先后顺序进行了互换,从而构成成语。如:

一饮一啄,抽取于“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4]113,但“一啄”与“一饮”调换了先后顺序。

5) 改意。改意型是指某一成语的关键内容或核心文字源于文献比喻句原文的字或词,但在凝练为成语时,改变了原文原意,或者肯定意义的词更改为否定意义的词,或者将否定意义的词更改为肯定意义的词,从而构成成语。如:

中规中矩,抽取于“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4]35,但将否定意义的词“不”删除,变更为肯定意义。

2.概括型。概括型是指选取文献原文的比喻句中最能概括全句或选取文献的篇章类比喻最能反映全段意义的字词,再根据需要,灵活地将原文字或词重新组合,或附加其他的字或词,共同凝练为一个成语。根据概括文献来源的不同,又可分为句式概括型与寓言概括型两种下位类型。如:

(1)句式概括型。句式概括型是指概括文献来源原文的比喻句,根据比喻句全句的意义与内涵,进行归纳与概括而形成的成语。如:

薪尽火传,概括于“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如其尽也”[4]114。

白驹过隙,概括于“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4]608。

(2)寓言概括型。《庄子》一书有大量的寓言,甚至“寓言”一词也最早见于此书。这些寓言往往属于篇章类比喻。《庄子》寓言所反映的故事,大多作为成语流传下来。这类成语几乎都是根据寓言故事,并挖掘寓言寄托的哲理,为了形象生动的需要,大多选取寓言里的关键动词或名词,概括整篇寓言的内涵,组合为四字格成语,据此成语即可窥探整篇寓言的意义。如:

朝三暮四,根据著名寓言概括而成。什么是“朝三”呢?以下有个故事,对此可以进行说明。有一养猴之人,去喂猴子们吃栗子,他对猴子们说,早上喂你们三升栗子即“朝三”,而晚上喂你们四升栗子即“暮四”。猴子们听了很生气。养猴之人见此,马上说,那么早上喂你们四升栗子即“朝四”,而晚上喂你们三升栗子即“暮三”,猴子们听了都很高兴。本来,名和实都没有改变,但是猴子的喜怒却由此不同,这其实是顺着猴子的主观心理作用。所以圣人往往不会执着于“是非”的争论而依顺自然均衡之理,“是之谓两行”[4]70。此寓言核心内容是玩弄手法或诈术以欺骗人,但概括此寓言时,选取原文最形象的“朝三”与“暮四”二个关键词固定为成语,以比喻变化多端,反复无常,捉摸不定。

东施效颦,根据寓言概括而成。西施心病,在村里皱着眉头,邻里丑女看到觉得此时的西施很美,回去也在村里捧着心皱着眉。村里的富人见了她,紧闭大门不出;穷人见了她,带着妻儿躲开。东施知道“颦美”,却“不知颦之所以美”。[4]403

目无全牛,根据庖丁解牛的寓言概括而成。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时,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4]106-107

二、《庄子》用喻形成成语的类型

根据描写或说明方式的不同,《庄子》用喻构成成语,主要有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类。每类也有若干下位类型。

1.明喻类。明喻类成语主要选取《庄子》文献中的明喻类比喻句。这类成语的字面上一般会呈现明喻的三要素——本体、喻体与喻词,少数会省略明喻的本体,且本体与喻体之间必须要用喻词连接,明喻的特征非常明显,一般在成语中会出现“若、同、似、如”等等喻词。其下也有若干下位类型。

(1)AB 如 C 式。其应若响,“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4]935。昭然若揭,“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故不免也”[4]545。栩栩如生,出自庄周梦蝶的典故。庄周梦蝶时,“栩栩然胡蝶也”,梦醒后蝴蝶复化为己,“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4]99-100。

(2)A 如 BC 式。心如死灰,“形固可使如槁骸,心固可使如死灰乎?”[4]690又见,“儿子动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身若槁木之枝而心若死灰”[4]642。

《庄子》中类似的成语还有:源于《盗跖》的“齿如齐贝”[4]826,源于《达生》的“呆若木鸡”[4]521等。

(3)如 ABC 式。如蚁附膻,“羊肉不慕蚁,蚁慕羊肉,羊肉膻也”[4]700。此成语明显省略了本体。

(4)其他。君子之交淡如水,“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4]549。这是《庄子》中明喻类的非四字格成语。

2.暗喻类。暗喻类成语,主要是指成语字面上会显示本体和喻体,但没有喻词。其下也有若干下位类型。

(1)偏正式,其下有二类。

1)AB 之 C 式。拘墟之见,“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4]442。《庄子》一书中类似的成语还有:源于《人间世》的“绳墨之言”[4]120,源于《盗跖》的“置锥之地”[4]827等。

2)AB 修饰CD式。蜗角虚名,据《则阳》篇记载,触氏与蛮氏因细事而引发大规模战争,“伏尸数万”。君曰:“噫!其虚言与?”[4]722此成语是用蜗角来修饰虚名的微小。

(2)并列式。鹑居鷇食,“夫圣人,鹑居而鷇食,鸟行而无彰”[4]332。冰肌玉骨,“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4]25。

3.借喻类。借喻类成语,主要是指成语从字面上看仅有喻体呈现,而没有本体和喻词。其下也有若干下位类型。

(1)并列式,其下有三类。

1)“偏正 / 偏正”式。骈拇枝指,“骈拇枝指,出乎性哉,而侈于德”[4]253。类似的成语还有源于《大宗师》的“虫臂鼠肝”[4]208。

2)“动宾 / 动宾”式。窃钩窃国,“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4]280。息鲸补劓,“庸讵知夫造物者之不息我黥而补我劓,使我乘成以随先生邪”[4]222。摇唇鼓舌,“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摇唇鼓舌,擅生是非”[4]826。

3)“主谓 / 主谓”式。冰解冻释,“南荣趎曰:‘然则是至人之德已乎?’曰:‘非也。是乃所谓冰解冻释者,能乎’”[4]642。类似的成语还有源于《让王》的“上漏下湿”[4]806。

(2)陈说式。

1)肯定式。庖丁解牛,“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4]106。类似的成语还有源于《徐无鬼》的“郢匠挥斩”[4]685,源于《齐物论》的“庄周梦蝶”[4]101等。

2)否定式。初生之犊不怕虎,“德将为汝美,道将为汝居,汝瞳焉如新出之犊,而无求其故”[4]604。夏虫不可语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4]442。

(3)偏正式。

1)定语+中心词。洋洋大观,“夫道,覆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4]323。姑射神人,“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4]25。吞舟之鱼,“吞舟之鱼,砀而失水,则蝼蚁能苦之”[4]634。类似的成语还有源于《逍遥游》的“跳梁小丑”[4]35,源于《则阳》的“蜗角之争”[4]722等。

2)状语+中心词。以火救火,“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4]120。以管窥天,“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4]468。以珠弹雀,“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4]800。

(4)承接式。捉襟见肘,“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衿而肘见,纳屦而踵决”[4]809。得鱼忘筌,“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4]772。薪尽火传,“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4]114。 类似的成语还有源于《列御寇》的“探骊得珠”[4]901等。

(5)补充式。巢林一枝,“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4]23。扶摇万里,“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4]6。惮赫千里,“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赫千里”[4]753。类似的成语还有源于《田子方》的“失之交臂”与“奔逸绝尘”[4]571-572,源于《大宗师》的“相濡以沫”[4]195-196等。

(6)兼语式。使蚊负山,“其于治天下也,犹涉海凿河,而使蚊负山也”[4]233。

(7)缩合式。

1)因果关系缩合。得意忘形,“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蜋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4]560。

2)目的关系缩合。越俎代庖,“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4]23。螳臂挡车,“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4]142。

3)对比关系缩合。鹤长凫短,“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4]257。绠短汲深,“褚小者不可以怀大,绠短者不可以汲深”[4]490。

三、《庄子》用喻形成成语的特点与影响

纵观《庄子》一书,由于大量运用比喻,构成了数量众多的成语,其形成成语的特点与影响主要表现如下。

1.《庄子》用喻形成的成语以四字格为主。中国比喻理论和比喻实践起源于先秦时期[5],这一时期诸子运用了大量比喻。因此,运用比喻而形成的成语也是成语的重要来源。而成语一旦形成,就容易被人们接受和长期沿用。《庄子》一书大量运用比喻,构成了众多的成语。这些成语以四字格为主,成为中国语言学史上独特的固定搭配的词组或熟语,使用频率高,完全可以清楚明白地表情达意。一般而言,成语都有字面和隐含的两层含义,字面意义往往表达的是文字表面上的浅显意义,这往往表明的是成语的来源或典故;而隐含意义则内容丰富,又有引申义与比喻义,运用成语时更多地是为了表达引申义与比喻义。《庄子》因比喻而形成了大量四字格成语,这些成语彪炳史册,树立了中国语言独特的四字短语或词组。从文字学的演变来看,现今出土的夏商西周时期甲骨卜辞没有发现我们现在经常使用成语的四字格形式,但四字格形式的成语在传世或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诸子文献中逐渐多了起来,尤其以《庄子》用喻形成四字格成语为代表。

2.《庄子》用喻形成成语大多形象生动而蕴含哲理。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或争霸,或兼并,战乱频仍。这一时期,大批的“士”脱颖而出,特殊的知识群体——先秦诸子产生了,他们纷纷发表演说,撰书立说,积极宣扬他们的思想主张,以求实施自己的政治理念与远大抱负。当时盛行的游说论辩之风,让诸子们尤其注重语言的修辞之术,进而促使他们注重书面语言尤其是比喻的写作技巧。现今传世的或出土的先秦诸子作品,其内容无论是叙述事实,还是阐明事理,唇枪舌战时,往往擅长运用比喻。诸子百家学说的宣扬也离不开比喻,可以说善用比喻为先秦诸子文献的一大特色,既增加了诸子散文的魅力,又使诸子散文兼具趣味性、说服力与感染力,致使文章锦上添花。

相比先秦时期其他的诸子散文,《庄子》一书对于比喻的运用更为丰富,运用比喻形成的成语更是数量众多。《庄子》一书运用比喻构成的成语,不管是字面的浅显意义,还是隐含的意义深远的引申义或比喻义,常常形象生动而蕴含哲理,易为人们接受并使用。《庄子》由比喻形成的成语往往词型固定,广泛地应用于口语与书面语,形成了稳固的群众基础与悠久的文化传统,成为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的成语,不仅词义稳定,而且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至今仍是经典,千古传诵。

3.《庄子》用喻形成成语的方式与类型结构齐全完备。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作品中,普遍地运用比喻,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熟语固定词汇——成语。甚至可以说,这一时期,因运用比喻而形成成语的方式与类型齐全完备,影响深远,开辟了后世用喻而形成成语的先河。秦汉以后,中国词汇史上因运用比喻形成成语,几乎全部受到先秦诸子用喻形成成语的方式与类型的影响。由此可知,在中国词汇史上,因用喻形成成语的历史源远流长。先秦诸子用喻形成成语的方式与类型,在《庄子》一书几乎全部具备,可以说,《庄子》运用比喻形成成语的方式与类型结构齐全完备,在先秦诸子文献中别具一格,成为经典。

4.《庄子》运用比喻形成独特的多字格式成语。《庄子》运用比喻形成的多字格式成语,此类属于特别类型的成语,字数非固定的四字,一般多于四字不等,几乎为《庄子》一书所独有。如前述“初生之犊不怕虎”“夏虫不可语冰”等多字格式成语,打破了成语的一般四字格形式,又是否定陈说式的成语,在先秦诸子用喻成语中可谓是独树一帜的。又如成语“君子之交淡如水”。这种多字格式的成语,在《庄子》中数量相对较多,极大地丰富了汉语成语的内容。

四、结 语

《庄子》运用比喻形成成语的方式与类型,对此后汉语成语的形成、定型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现仅从成语的类型结构上,按明喻、暗喻和借喻三大类别,分别举例来进行简要说明。如,成语“如狼牧羊”,《史记·义纵传》:“宁成为济南都尉,其治如狼牧羊。”[6]属于原型抽取型,如 ABC 式明喻类成语。又如成语“隐若敌国”,《后汉书·吴汉传》:“(光武)帝时遣人观大司马何为,还言方修战攻之具,乃叹曰:‘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7]其属于减字抽取型,A 如 BC 式明喻类成语。成语“唇枪舌剑”出自(金)丘处机《神光灿》:“不在唇枪舌剑,人前斗,惺惺广学多知。”[8]其属于原型抽取型,并列式暗喻类成语。成语“杯弓蛇影”源自东汉应劭《风俗通义·怪神·世间多有见怪惊怖以自伤者》。此篇寓言记载:县令应郴宴请主簿杜宣,杜宣喝酒时有弓弩照於杯中,其形如蛇。杜宣以为有蛇在酒中,勉强喝下,即疑虑生病。后杜宣仍在原处饮酒,“杯中故复有蛇”,明白了“壁上弩影”非蛇的真相后,疑虑消失,沉疴顿愈。[9]杯弓蛇影属于寓言概括型,AB 修饰CD式暗喻类成语。成语“一丘之貉”,《汉书·杨恽传》:“若秦时但任小臣,诛杀忠良,竟以灭亡,令亲任大臣,即至今耳,古与今如一丘之貉。”[10]其属于原型抽取型,“定语+中心词”的偏正式借喻类成语。成语“冰清玉洁”,《艺文类聚》卷四九三《三国·魏·曹植·光禄大夫荀侯诔》:“如冰之清,如玉之洁,法而不威,和而不亵。”[11]其属于减字抽取型,并列式的“偏正 / 偏正”式借喻类成语。再如(唐)枊宗元《三戒·黔之驴》[12]是一个寓言故事,形成成语“黔驴技穷”,属于寓言概括型,陈说式的肯定式借喻类成语。

猜你喜欢
庄子
跟庄子学说话
《樗树·社栎(读〈庄子〉)》
《庄子说》(三十九)
《庄子 逍遥游》
《庄子说》(二十七)
《庄子说》(二十三)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一)
《庄子说》(二十)
《庄子说》(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