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 丹
(湖北工程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湖北 孝感 432000)
堂屋在中国农村传统民居中处于核心位置。人们一进门,就要正面直对堂屋,使得堂屋在人们心中占有特别尊贵的地位。在《中国土木建筑百科辞典》中,“堂屋”一词的含义是:“传统民间住宅中,正房中位于中间的一间,大多做起居、会客及供奉祖先使用。”
在空间布局上,堂屋是整个民居住宅的核心,而两边的厢房呈现出延伸作用。在功能上,堂屋也是联系和沟通的枢纽,平常可以用来接待客人,婚丧喜庆时可以用来摆设宴席。在文化上,堂屋是祭祀先祖,凝聚家族成员精神的重要空间。
1.孝感农村堂屋的作用与功能。湖北孝感,中国孝文化之乡。“孝感”是全国唯一在名称中直接含有“孝”字的地级城市。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多元的地域文化特色,造就了孝感独有的传统民居建筑风格。在孝感市农村,传统民居的堂屋主要用于敬奉先人和接待宾客。堂屋首先是敬奉先人的场所。一般而言,在一进门的墙上排放历代宗先香位,有时候也悬挂伟人画像或照片。位置居于正中的这面墙,由于位置特殊,常被称为“中堂”。正对着中堂下面,人们通常布置一张长条案几,案前再放方桌。逢年过节的时候在案几上置放香炉烛台,供祭祀行礼之用。“孝”被认为是中国传统儒家伦理的最核心概念之一,“祖宗崇拜”又是封建统治阶级“忠孝教化”普通民众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孝感人有重孝道的传统和基因,这在孝感的民风、节俗、婚丧嫁娶等习俗中都能体现出来。每家每户不论富贵贫穷,“天地君亲师”的牌位都被摆放在堂屋的正中,即“中堂”之上。堂屋另一个实际功能是接待宾客。在堂屋的四周,人们往往放置有茶几、椅凳或半圆桌,是平常用来招待客人的。普通农家堂屋还具有餐厅、生产和储藏等功能。
2.孝感农村堂屋的传统文化内涵。堂屋并不是简单而普通的一个居室,不能只从建筑的技艺特征和审美角度来看它。要想真正了解堂屋,离不开某种特定文化语境。应把整个建筑比作是船,而堂屋和堂屋文化则是乘船的人。[1]
堂屋的装饰和布置能直观体现出房屋主人的文化生活和精神境界。在孝感,农村堂屋里常常悬挂字画或摆放古玩等传统装饰物件,而中堂字画和中堂书法则更严谨。中堂字画的内容大多选择锦鲤鳜鱼、荷花牡丹、松鹤等题材,体现主人对年年有余、荣华富贵、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而中堂书法,也多是治家理财、保佑全家平安为主要内容。
在孝感民居的堂屋中堂上,还常常能看到张贴着毛泽东等革命领袖人物的画像,在案几上摆放着毛主席的白瓷挥手像。一方面是对革命领袖的无限敬仰,另一方面也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1.九房沟古民居建筑群和其堂屋。九房沟地处湖北省孝感市大悟县丰店镇与彭店镇之间,既是红叶景区,也是全省著名古民居建筑保护群。九房沟古民居建筑群是孝感市为数不多的保存相对完整的古村落。九房沟古民居建筑的主人是颜氏家族,据《颜氏族谱》记载,九房沟的古建筑村落为明末颜氏五世祖所建,距今已300多年的历史。整个建筑群共有5进、31个天井、165间,古建筑群面积大约为10000平方米。整个建筑群为砖木结构,总体保存得比较完好,只有少量的建筑由于年久失修及人们的保护意识不强而被破坏,有部分墙体已经脱落,部分建筑改成了现代砖墙结构。整个九房沟古民居建筑群由多座独立建筑组成,主要包括颜氏祠堂、明堂、青龙台、颜氏老宅等。
九房沟古民居建筑的外墙面修葺成青砖到顶,墙面上的彩绘花纹色泽鲜艳,砖雕双龙雄居在屋顶,用小青瓦做屋面。九房沟古建筑群非常重视门窗装饰,并主要以方形为主。九房沟古建筑群的窗扇多采用直线、斜线、曲线构图的门格窗格装饰。窗格排列密集,雕刻有瑞兽、动植物或几何纹样进行装饰。九房沟古民居堂屋建筑装饰形态最具特色的无疑是雕刻。木雕,一般用于门窗、屏窗、梁架、梁头、出檐托木等构架上,通常在家具、陈设木质材质的地方也有很多应用。石雕,则多用于栏杆、柱础、台阶、门槛等部位;砖雕一般在一些重要的建筑构件,例如大门、墙面、照壁上作装饰装。
九房沟所在的孝感市大悟县属于鄂东北地区,是中国古代八大移民聚集地之一。鄂东北移民在分布上形成了大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单一姓氏聚居村落。这种血缘型聚居村落的形成,源于祖先崇拜的历史传统。建筑群以宗祠为核心,形成由内而外的发展格局。整个家族的住宅,按血缘关系由近到远分布于祠堂周围,空间布局工整严格。九房沟就是以单一姓氏“颜氏”为主的村落,家族住宅以颜氏祠堂为中心展开。
据史料记载,元末明初的“江西填湖广”中,有70%的江西籍移民来到湖北,尤其以江西饶州为主的先民源源不断迁徙至湖北黄冈、麻城、红安和大悟等地。九房沟古民居因此也具有比较明显的江西传统民居特征,普遍利用天井来进行平面布局,呈现为“堂厢式”结构。“堂”即堂屋,面向天井或院落的正房,“厢”便是厢房,布置在堂屋的两边。堂屋、厢房一起从三面或四面围合天井。
2.石榴红村的新农村建设及其客厅形式与实质。石榴红村曾是湖北省武汉市东西湖区慈惠街的一个偏僻小村。2005年开始,通过积极发展特色乡村旅游,现已成为“湖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石榴红村坐落于汉江之滨,整个江段风景优美、水流平缓;汉江沿岸宽阔平整的江堤,江堤旁是风景样的草地和防洪林。石榴红村的天然和人工植物资源丰富。在多年的开发建设中,石榴红村着力打造自己的文化特色,修建了民俗文化展馆、民居博物馆等具有丰富中国农村文化生活习俗特点的景点。石榴红村位于武汉市城市郊区,是乡村一日游的理想去处。
石榴红村的整个民居,按照徽派建筑风格进行了统一改造,并按照星级宾馆的要求进行建设,以适应乡村旅游的需要。“粉壁、黛瓦、马头墙”是徽派民居最为典型的特征。在内部结构上,石榴红村民居多为两层住宅结构,已具有功能分区合理,室内交通便捷,相互干扰小,空间利用充分等现代城市住宅设计的明显特征。但堂屋仍旧位于房屋中间位置,从大门进入房间必须先进堂屋,是家庭的核心部分。堂屋的室内装饰和陈设上,布置有沙发、茶几、电视、灯具、柜子等,并粘贴有大量现代化机械印刷图画。
相比于传统的堂屋,石榴红村的堂屋有了更为丰富的陈设与功能。尽管有大量的家庭活动仍在堂屋里进行,但是堂屋不再是传统大家庭的统治核心,传统堂屋已经转变为现代客厅。
对“九房沟”古民居堂屋和“石榴红村”新农村客厅的实地调查,能明显看到伴随着农村地区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改变,在现代建造技术的推动下,农村民居及堂屋的结构、建筑装饰、功能组合、文化内涵都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改变。
1.农村民居结构的变迁。由明清时期到当代农村民居建筑的结构变迁主要表现在由传统的四合院到现代独立庭院的变迁过程。从九房沟古建筑群落遗留的明清民居建筑中可以看到当时显赫的家族大院里盛行的建筑风格和文化。这些明清建筑多为院落结构,整体上为统一的大院落,而内部分为多个小院落;在房屋内部结构设置中则更注重结构细化,受儒家文化的深厚影响,尤其注重礼仪细节,具有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特征。[2]
在现代农村民居建筑中,多以庭院式楼房为主,独立的院落表现在文化层次上则是打破了封建等级制度,村民与村民之间地位平等,再也没有了尊卑之别。[3]纵观中国农村建筑风格,上世纪五十年代使用的是土木混合平房,六十年代的时候变成了砖瓦房,到了七十年代则在入口处加了门廊,而八十年代起盖起了小楼房,九十年代盖洋房等,可看出农村住房条件一步一步地得到改善和改进。[4]相比以前,农村的住房条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农村住房建筑材料、结构与形式由平房向楼房发展;由使用传统的简单材料向使用工业化生产材料变迁;由小面积向大面积过渡;由满足农民基本生存向满足农民生活舒适需要发展。[5]
2.农村民居建筑装饰的变迁。农村民居建筑装饰方面的变迁则表现为从明清时期的精致讲究变迁为现今的简洁明快。明清时期的建筑装饰体现出了儒家文化和民俗传统文化的深厚影响。建筑装饰在每一个历史阶段中都有其确定的历史含义,包含了明确的文化主题,负担起某种历史的任务,代表着某种历史存在。建筑装饰中所采用的各种色彩、各式雕刻、各种纹饰等,是我们判断和深入理解其建筑风格和所包含的文化内涵的关键线索和信息。[6]
现代农村堂屋建设初期类似砖木混合平房阶段堂屋做法,中后期墙面主要采用石灰浆或墙漆刷面,墙漆主要采用瓷砖贴面。装饰风格上没有变化,但饰面材料运用的不同使得内部变得焕然一新,同时砖木混合平房的做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体现了从传统向新型现代的过渡。室内家具受到传统观念与文化的影响,既有老式家具的传承,也有与时代相适应的新形式。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家具更新较大,实用与美观相结合的现代家具逐步取代了传统家具。
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民居的一些建筑装饰风格已经不能适合现代人快节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不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需要对这些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建筑装饰风格进行重新提炼和设计。首先需要将复杂的装饰进行简化。传统农村堂屋的建筑装饰采用了很多复杂的装饰手法,需要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简化。其次是加强装饰的功能性。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往往有很强的观赏性,但其功能性一般都很差,因此要强化传统建筑装饰的功能性,实现观赏性与实用性的统一。第三是将设计元素规格化。为方便后期的使用和更换,需要将不适应现代化批量加工生产的建筑装饰元素进行分解和简化,实现建筑装饰尺度的标准化和规格构架的统一。
21世纪前农村流行在屋中挂一副“中堂”来装饰屋子,其形式类似于对联上面书写励志类的格言,从而彰显文化气息。在现代建筑中,则大多以电视墙或是大幅的十字绣来装饰,其中多以鱼、牡丹、马、山水等预示吉祥的图案为主。电视墙的装饰则更多出现在年轻人的房间,现代化、年轻有朝气且更加时尚。
3.堂屋功能的变迁。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环境的逐渐改善,住宅布局已从原有的单层小青瓦砖木结构的院落转变为几层楼高的砖混结构房屋。在平面布局方面更加随性也更加自由,堂屋不再处于房屋绝对中心的位置,但仍是房屋的交通枢纽,从大门进入整栋房屋的任何其他部分都必须经过堂屋。相比以前,现代农村住宅堂屋在空间上和功能上被弱化了,但仍然是房屋的核心组成部分。[7]
现代人居住的房屋中的堂屋一般被认为是城市生活中居住空间中的客厅。但相比于客厅的功能,堂屋还兼有祭祀、酒宴、储藏和生产等一些其他功能,堂屋是一个多功能的活动空间。堂屋空间宽敞而明亮,主人在此摆设香案和神龛用于祭祀,在传统上,它首先是祭祀功能。人们也会在堂屋摆放会客桌椅,起到会客的功能。受到城市住宅的影响,很多现代农村住宅也出现了脱离堂屋而单独存在的客厅、餐厅,使得堂屋不再起到会客、用餐之类的作用。[8]而现代农业的推进,堂屋也不再具有储藏和生产功能。餐馆酒店的兴起,也逐步取代了堂屋的酒宴功能。
4.堂屋文化内涵的变迁。传统中国社会是一个以家族为核心的农业社会,宗族组织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体现在方方面面。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农村民居堂屋在文化内涵上也经历了深刻的历史变迁,堂屋逐渐从家族的公共空间转变成家庭的私密空间。回顾这一变迁过程,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1949年以前是第一个时期。由多个单姓氏组成的家族自然村落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聚居在一起而组成的村落共同体。家族内一般建有家族祠堂,由家族长者组织和主持整个家族的重要活动,例如在祠堂供奉祖先、祭拜神灵,举行家族内成员的婚、丧、嫁、娶等人生典礼。而各家庭自己的堂屋都只作为家庭成员的公共活动空间和会客场所。[9]
从新中国成立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为第二个时期。这一时期,农村经历了以土地所有关系变革为中心的从“土地革命”“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到“农村改革”的四次社会变革。这四个时期前后相互继承,给中国农村带来深刻而又持续的影响。这些社会变革从根基上触动了农村、农民的经济基础,也对传统中国村落家族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社会基层结构方式上,传统农村以家族血缘为中心逐步转变为以大队、村、乡等社会组织为依托。与之相适应,家族祠堂的地位逐渐下降。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人们几乎不再在家族祠堂里进行带有整个家族色彩的仪式活动。村民建起了独体土坯瓦房,房屋中均有各自的堂屋,在不同程度上承担了以往祠堂所承担的诸多功能。乡村社会生活第一次回归到以家庭为中心。
第三个时期始于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次解放了农村劳动生产力,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大量出现青砖瓦房和多层小洋房,体现出农村生活都市化的变化趋势。尽管现代农村民居中仍然保留着堂屋,但人们更喜欢称其为庭堂或客厅。
堂屋在中国农村传统民居中处于核心位置。农村堂屋文化现象本身就是研究中国农村历史变迁的良好素材。堂屋历史变迁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从祠堂到堂屋、再从堂屋到客厅的演变过程。现代化在改善农村人民生活的同时,也冲击着传统堂屋空间中人们之间原本紧密的联系。从孝感“九房沟”古民居到武汉“石榴红村”新农村,能清晰地看到农村堂屋在民居结构、建筑装饰、堂屋功能、文化内涵等四个方面的变迁。堂屋是传承中华历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增加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文化遗产传承,这是农村民居堂屋变化中的“不变”。[9]农村堂屋文化现象本身就是良好的研究素材,怎样保护堂屋在民居建筑中的核心地位,传承中国传统的民俗文化特征,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是我们的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地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