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盛幸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近年来,随着大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大学教学环境的不断优化,使得大学的教学质量不断向好。但是“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大学教学过程中仍难以避免地存在一些病理现象,这些病理现象制约着大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因此,探究大学教学病理的致病因素及其防范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学教学病理症状产生的原因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在老师和学生的相互影响下导致的,具体体现在教师的教授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两方面。
首先,从教师的教学理念对教学的影响来看,由于传统的“教师中心论”在一些教师的理念中还占主导地位,这导致师生关系表现为一对一或一对多的主从关系。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上即教师单方面传授,学生埋头记笔记、做练习;表现在课程设置上即必修课多选修课少;表现在课堂管理上即以统一标准要求学生,没有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等等。
其次,从教学内容来看,第一,部分教师存在浮于理论的问题。高校有一部分教师,尤其是新进青年教师,多从学校毕业,再到学校工作,缺乏社会实践经验,理论知识的学习较为充足。但纸上得来终觉浅,相对经验丰富的资深高校教师,新进青年教师往往缺乏实践经验,因此在授课时,容易存在浮于理论,难以联系实践的问题。第二,部分教师存在教学内容不够深入的问题。高校新进青年教师多为博士或者硕士,虽然对相应研究方向的理论掌握较为深厚,但一部分博士在本科或硕士期间并非就读同专业。这就导致一部分高校教师对该专业的本科课程内容并不熟悉,甚至自己都没有学过,很难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解读。
再次,从教学方法来看,根据邵士权博士在其博士毕业论文《我国高等学校教学方法创新研究》中的问卷调查显示:在学生看来,36.4%的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是满堂灌、填鸭式;36.1%教师使用的是启发式;10.2%的教师使用的是讨论式;10.5%的教师使用的是研究式;还有6.8%的教师使用的是其他方式方法。从调查数据来看,学生接触最多的仍然是传统的“灌输法”和“启发式”,“研究式”和“讨论式”明显不足[1]。刻板、迂腐的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法虽然不到25%,但也是一个不小的比例,而独创性较强的方法虽相较以往有一定的发展但比例均严重偏低。从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情况来看,师生互动虽然不是很少但也不够频繁,大部分感觉一般。
首先,从学习态度来看,大学生的两极分化比较严重。这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不同的同学之间的学习态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同一个课堂,同一个老师上课,可能前排的同学在认真听讲,中间的同学偶尔会发呆,而后排的同学可能在睡觉或者玩手机。第二,同一个同学对待专业相关度高的与相关度度低的课堂的学习态度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为了增加学生知识面的广博性,学校会安排各种各样的课程,这其中有的与其专业高度相关,但还有一些课程十分必要,但相关度相对较低。于是学生对待不同课程虽然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也很不一样,平常表现优秀的同学也可能会在他认为不重要的课堂上选择性地逃课或者上甲课做乙事。
其次,从学习习惯来看,网络便捷的信息获得方式使得学生的学习习惯越来越趋向于碎片化。忙碌的工作,紧张的生活节奏,使得人们的可自由利用的时间越来越短。等公交的几分钟,课间休息的几分钟,都情不自禁地打开手机来“犒劳”一下自己的大脑。于是,网络上的信息获得方式也越来越趋向于碎片化,视频越来越短,文章越来越“标题党”。信息的发布者希望能在流量时代,在最短的时间最快地吸引大家的注意力和流量。久而久之,人们越来越习惯这种短时间的强烈刺激,对相对枯燥乏味,需要花大量时间,静下心来细心钻研的专业学科知识望而却步。作为流量时代的主力军,大学生首当其冲。大学生所需要学习的专业知识,构建的专业知识体系是需要大量集中的时间与精力才能完成的。在网络时代“碎片化”学习模式的冲击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45分钟甚至更久就显得愈加困难。
再次,从学习方式来看,手机已成为学生的“心头宝”,也成为一部分教师的“心头恨”。部分高校教师对待学生在课堂使用手机的问题比较矛盾:一部分教师认为手机已成为便捷的学习辅助,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用手机查阅资料,或使用学习软件进行课堂点名、答题等。但一部分教师对手机深恶痛绝,认为手机吸走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沉迷游戏或者刷剧,而无法专心于课堂学习。是引导学生合理利用手机?还是用手机袋将手机“高高挂起”?如何摆正手机在学生课堂中的位置,这也是大学教学中面对的新问题。
大学教学病理的症状表现多样,而其症状的发生并不是偶然的,它有着特定的致病原因。这里的致病因素指的是导致教学疾病或病理性教学的发生、发展或传播的各种因素[2]。
一方面,我国高校教师的思维方式过于经验化。实践中,多数教师主要以经验而非理性维持日常的教育教学。在经验的维系下,教师使自己的教学成为一种缺乏理性的重复。因此,其思维也自然被定格在这些简单重复和相似的框架之中,教学也就成为了缺乏寻求新的更高目的和意义的行为[3]44。
另一方面,我国高校教师的思维方式过于一元化。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智力的基本性质是多元的,每个人都至少具备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音乐智力、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关系智力和内省智力。后来,加德纳又添加了自然智力。而在高校教学中,教师往往只关注到学生的语言或逻辑数学智力等。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也会将课程资源一元化,过滤掉其他有利于学生多元智力发展的诸多资源,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等,使得教育与生活相对立、抽离了教育的生活本性等等[3]55。
教与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大学与高中不同的管理模式与教学模式都是导致学生难以适应大学教学的主要致病因素。
首先,从管理模式来看,高中较多实行的是封闭式的管理,老师对于学生的管理比较严格,学生很多时候是在压力与严格管教下进行被动学习。而大学相对开放与自由的,没有时刻监督的老师,没有每周每月的成绩排名,有的是更多自由的时间与空间,来自社会与网络等的多重诱惑。这一切,都需要学生快速对自己的学习思维进行转换与适应。但是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以后,受之前高中的学习所影响,不能很好地转变自己的思维方式,要么还用高中的那种学习思维来指导自己的学习,要么在紧绷后的放纵中迷失了自己。
其次,从课堂教学模式来看,相比于中学教学的系统包揽式灌输,大学教学更多采用开放的知识传授。大学的课堂教学,更多的是对课程中的海量知识进行针对性的取舍以及从专业视角出发的讲解和传授。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堂外就要主动获取大量的相关知识,从而能相对从容地跟上教师的授课节奏,构建和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系统。而相对于中学时代的被动学习,学生初入高校一时很难完成相应的思维转变[4]120。
大学教学病理的滋生难以完全阻断,但这并非意味着对于教学病理的习焉不察、习以为常。因此,大学教学需要加强防范,引导教师与学生转变思维模式,构建起大学教学应有的防范与屏障体系。
首先,从教学理念来看,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考虑安排讲授内容及课堂教学,用学生最喜闻乐见的语言及形式,做到教学内容深入浅出的传授。同时,要摒弃传统教育中教师一言堂的教育理念,明确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多元关系——教学上是师生关系,彼此都要严格要求;学术上是平等关系,彼此应该平等对话;生活上是朋友关系,彼此之间不必太拘泥[6]88。
其次,从教学内容来看,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其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与前沿性非常重要。特别是新进青年教师更应尽快完善自己的知识框架体系,深入了解掌握所授课程的内容,并适时地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内容,以此保证教学内容的深入性与前沿性。同时,还应顺应时代潮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技术所带来的便利去了解大学生的所想、所爱,充分将大学生所感兴趣的内容穿插在自己的教学当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再次,从教学方法来看,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思维,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突破教材框架,整合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多注重运用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学生没有兴趣就不要先主动去讲解知识点,适当地通过提问或者案例引发学生的兴趣,再去循循善诱,一起探寻答案,会比“满堂灌”的效果好得多。在一门课程开始讲授时,先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程,于他们的学习与今后的工作有什么样的益处,让学生觉得确实是他们需要学,而不是学校要他们学,并在之后的课程学习中时不时提及学习课程的目的,为学生学习这门课程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首先,在学习态度上,学生要把高中的“被动”学习态度转变为大学的“主动”学习态度。学生在大学及中学的学习,既有相似性,但更有重要区别,要想顺利过渡到大学阶段的学习,学生必须转变学习态度。不同于中学教学包揽式的知识灌输,大学的知识传授相对开放。大学教师需要对海量知识进行取舍,采用不同的角度进行讲解,这就要求学生既要充分消化课堂讲授的内容,又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主动学习大量相关知识,进而建立与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4]121。
其次,在学习习惯上,尽管大学图书馆、自习室里仍能看见不少学生认真学习的身影,但仔细观察会发现,部分学生学不了多久就习惯性地掏出手机玩一会,更有一部分同学是在自习室里玩手机,以获得“今天我学习了”的自我安慰。这样看上去很认真地学习,其实收获的知识并不多,也并不深。现代的大学生更应避开网络时代所带来的碎片化学习模式的困扰,锻炼自己慎独的能力,做一个坐得住、静得心、挖得深、学得透的新时代大学生。
再次,在学习方法上,学生要积极拓宽自己的学习思维。在“互联网+”的时代,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手机和电脑由于其本身便利性、多元性、共享性的优点,除了用来休闲娱乐外,更应该成为很好的学习工具。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教会学生学会在网上海量、复杂、多元的信息中有效地查找、筛选有用的信息,为学习所用,这也是在大学教学病理防范过程中应重视的一元[5]。但是,凡事皆有利弊,手机作为一个网络终端,连接的是纷繁万象的网络世界,学生可以利用其作为学习工具,但也有可能被其娱乐的一面所吸引甚至沉迷。因此,大学教学课堂上,如果不是教师的特殊要求,还是建议避免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
当代大学是我国最主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大学的教学质量关乎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因此,面对大学教学中的病理现象,大学教师要结合时代特征,积极转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创新求变,减少学校教学过程中病理症状的产生。同时大学生也应转变学习思维,以一种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面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不断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为其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