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国家形象战略思想的发展理路、定位与伟大实践

2020-01-17 18:55陈秀梅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战略思想民主国家

陈秀梅

(湘潭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0)

国家形象是一个多角度的概念,从不同的研究角度有不同的定义。从公共管理学角度来看,国家形象是国家公众对国家本身及其行为活动、成果所给予的总评价。从哲学上来看,国家形象是主体作用于客体的对象性活动所留下的对象性产品对主客体的影响。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角度界定,国家形象是国家领导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多方位设定与践行目标,产生相应效果进而促成的国家整体印象。这种印象是经过长期检验的一种文化积淀,对于国家各方面发展有重要影响。一个国家具有的国家形象力越强大,其争取到的国家利益便越大。为提升国家形象力就必须有正确的国家形象战略指导。国家形象战略是“主权国家为了实现国家利益而综合运用政治、经济、文化、传播等手段来调动、挖掘、协调、整合各种战略资源来追求和塑造国家理想形象的科学与艺术。”[1]理解与把握国家形象战略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理解国家形象战略的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第二,把握国家形象战略的实施阶段,包括国家身份的定位、目标的确立以及手段的运用;第三,对国家形象战略的效果进行评估。本文将主要从第二个方面来论述毛泽东国家形象战略思想。

一、毛泽东国家形象战略思想的发展理路

中国近现代史上,抗击外辱、救亡图存,建立新社会、新国家是中国有识之士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奋斗主线。然而,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分别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思想文化层面的探索,都一一宣告失败。俄国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让爱国志士们看到了希望和曙光,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人从稚嫩走向成熟,从弱小走向强大,从中国革命的跟跑者变成领跑者,思考的主题也从抗击外敌、赢得国家独立转变为建设怎样的国家、怎样建设国家。而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人物,毛泽东对于国家形象战略问题的思考就更为深刻与深入。其间经历了一个从萌芽、形成到成熟、发展的过程。

(一)毛泽东国家形象战略思想的萌芽阶段

1919至1931年,是毛泽东国家形象战略思想的萌芽阶段。民众大联合思想与分省自治思想是毛泽东国家形象战略思想萌芽的体现。1919年7月,毛泽东将《民众的大联合》一文在《湘江评论》上发表。此文认为改造社会、改造国家的根本方法在于民众大联合。他倡导把工人、农民及学生等人联合起来,学习并模仿他国革命方法推进中国革命。此构想宣传了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思想,是在未完全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下对民主形象的初步描述。翌年9月,毛泽东在长沙《大公报》新开辟的“湖南建设问题”专栏上发表《湖南建设问题的根本问题——湖南共和国问题》[2]一文,提出分省自治后建立共和国的主张。此后,谭延闿企图以地方自治,包办“制宪”。毛泽东等人发表文章揭露谭延闿的官办“自治”,提倡建立民办的“自治”。谭延闿为继续推行“制宪”,在长沙《大公报》上发表请愿书,并召开各工团的联席会议,湖南自治运动以毛泽东等人拒绝在联席会议上表决而宣告失败。虽然这次建国方案的尝试失败了,但是在某种程度上展现了毛泽东等人的国家民主形象要求,是国家民主形象的初步定位与践行。

(二)毛泽东国家形象战略思想的形成阶段

1931至1936年,是毛泽东国家形象战略思想逐渐形成阶段。毛泽东在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席后,其描绘国家形象的旅程正式开始。毛泽东把国家形象定位于团结形象。1935年,毛泽东在谈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当前任务时表示,现在是要求大家团结一致,誓死对抗公敌的时候,无论何种团体、派别或个人,如自愿抗日反蒋,我们便十分情愿与其组成联盟。此后,毛泽东在回答斯诺关于苏维埃共和国的外交政策时,表示:日本不仅是中国的敌人,更是世界的敌人,除日本及帮助日本的国家以外,所有国家都可以组成反法西斯世界联盟。苏维埃政府是十分欢迎外国投资的,但对影响中国独立的投资或借款坚决持反对态度,中国的独立和自由对世界的发展有巨大贡献。由此可见,毛泽东在此阶段定位的团结形象具有国内外两方面内容,为更好地践行团结提出了指导性意见。综合民主形象和团结形象,加之中国需独立的实际,毛泽东国家形象的定位逐渐形成。1936年9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着重强调了建立民主共和国的问题,标志着毛泽东国家形象战略思想的形成。民主共和国虽是资产阶级性质,但与西方国家有着明显的区别,它本质还是工农民众的国家,前提是要保证中国共产党的独立性。提出建立民主共和国这一口号,目的是为了团结一切社会力量共同抗日。

(三)毛泽东国家形象战略思想的成熟阶段

1937至1945年,是毛泽东国家形象战略思想逐渐成熟阶段。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第一阶段的任务即国内和平基本完成。国民党三中全会的召开,预示着第二阶段的开始,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团结一切力量争取民主。在此阶段中,毛泽东国家形象战略思想进一步发展,并趋于成熟。首先,民主形象与团结形象的作用更为突出,两者的关系进一步明确。民主自由对巩固国内和平、增强国内团结、动员人民抗战具有重要作用。因而,民主自由是一定要争取的,这是一个长期且艰难的过程。争取民主是为团结有生力量积极抗战,中国要以民主促团结。其次,践行独立形象变得更为迫切。毛泽东在延安讲话中多次提出,独立是中国缺少的东西之一,当前我们的历史任务就是要争取独立。无产阶级争取独立是否能依靠他国?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争取民主、自由、独立的过程中,毛泽东关于国家形象的目标定位逐渐清晰。他明确表示:“战后的中国,应当是独立的、统一的、和平的、民主的、民生幸福的、经济繁荣的中国,应当是各党派合作经过人民普选的民主共和国。”[3]这一大致形象的描述,既是抗战的信念支撑,也是毛泽东国家形象战略思想逐步成熟的表现。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报告指出:从当前形势来看,人民需争取的前途是“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4]《论联合政府》关于国家形象的论述,标志着毛泽东国家形象战略思想走向成熟。

(四)毛泽东国家形象战略思想的继续发展

1945至1976年,是毛泽东国家形象战略思想的继续发展时期。抗日战争结束后,和平建设阶段即将到来,毛泽东多方面强调新中国的国家形象。政治和军事方面,毛泽东提出新中国应该在民主、和平、团结的基础之上寻求解决政治、军事问题的办法。外交方面,毛泽东认为,中国建立民主、和平、统一的新中国对于世界各国的发展是相互受益的。文化方面,毛泽东以建设民主、和平、独立的新中国作为文化事业的奋斗目标。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国家形象目标付诸实践。此后,毛泽东的国家形象在各方面进一步加强。首先,坚持并进一步加强民主自由的国家形象。一方面,对人民采取民主的方法,说服、教育他们积极参加政治活动。一方面,在政府干部配备上增加党外民主人士,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示范作用。其次,在特定阶段对独立形象的进一步强调。如在朝鲜战争中,毛泽东希望人民军队能坚持自力更生的总方针。朝鲜战争可能具有长期性,也可能快速解决,但是朝鲜方面还是要做好长期抗战的准备,在准备过程中要以自立更生为主。再次,团结统一的国家形象进一步加深。建国以后,毛泽东对团结形象的强调次数增多、范围增广。重视中华各民族的团结。毛泽东在庆祝西藏和平解放的宴会上指出,以前我们的民族是不团结的,现在,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像亲人般团结起来了,今后我们要在这种团结下共同进步。注重团结民族资产阶级和各界民主人士。民族资产阶级和各界民主人士是我们必须团结的对象,团结起来对推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注重对国际团结的呼吁。毛泽东在接待印度来使时表示,中国与印度的友谊很不错,我们两国要继续团结起来。不仅如此,苏联、印度、中国等一切爱和平的国家都要团结起来,为世界和平做出贡献。1956年9月,毛泽东在中共八大预备会议和开幕词中表示:“我们要团结全党,团结国内外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的中国而奋斗。”[5]由此可见,团结形象一直是毛泽东在国内国际上所倡导的形象,中国也日益成为一个团结的大国。

二、毛泽东国家形象战略思想的目标定位

毛泽东关于国家形象的目标定位主要有三个特质,一是民主自由,二是独立自主,三是团结统一。

(一)民主自由的国家形象

毛泽东从新中国成立以前就将国家的目标形象定位为民主自由。这从上述毛泽东国家形象战略思想的演变中可以看出。建国以后,毛泽东塑造的民主自由形象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民主形象、文化民主形象、外交民主形象等。政治民主形象主要通过人民民主专政来体现。人民民主专政是民主与专政的统一,民主是指对大多数群众的一种政治管理方式,而专政只针对少数敌人。在民主自由的氛围下,人民有自愿参与政治的权利。党中央也十分鼓励人民直接或间接参与政治决策、议事等环节。文化民主形象主要通过“双百方针”来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双百方针”,这实际上是党联系群众的一种体现。外交民主形象主要通过和平统一的外交政策来展现。与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思想、霸权主义相悖,毛泽东主张和平对外。侵略思想中国以前没有,现在没有,将来更不会有。他还呼吁和支持一切爱好和平的民族共同抵抗帝国主义与霸权主义。

(二)独立自主的国家形象

独立自主国家形象的确立,标志着主权国家有能力独立处理本国各项事务。中国独立形象目标的定位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自鸦片战争后,中国被沦为半殖民地,人民的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为挽救这一病危的国家,毛泽东认为独立是中国必须要走的道路。爱国人士曾认为反法西斯同盟国是站在中国立场上的,认为中国的权益争取可依靠他国。但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使他们的美梦落空。国民党也一度认为美帝国主义是我们的救助神,而事实告诉我们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帝国主义的本质是侵略的,国与国之间只有永远的利益诉求。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成立,其各大决策一直由共产国际指导,但共产国际提供帮助存在不及时、不正确的问题。经历第五次反围剿、湘江战役等一系列失败危机的情况下,中共中央在遵义会议上独立做出决策,并在独立决策指导下夺取了长征的胜利。这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毛泽东对独立形象的肯定。在一系列事实的证明下,毛泽东等革命者看清了帝国主义的本质,认为中国要想独立,必须自力更生。毛泽东从建国前就肯定自力更生的重要性,建国后更是坚定这一思想。

(三)团结统一的国家形象

团结是为达到一个共同目标,把各方面力量聚拢起来的一种状态。毛泽东认为团结的对象是不尊重自己、跟自己有矛盾且斗争过的那部分人,对那些犯错误且想要改正的人,我们要帮助他改,这就是团结。毛泽东将团结定位为国家形象目标之一有其历史原因。中国无产阶级力量较小,需要团结农民、知识分子和小资产阶级等。中国无产阶级作为一个新兴阶级,数量和质量都与他国无产阶级存在一定的差距。国民党是一个较大的党派组织。在孙中山先生的带领下,国民党在中国的地位与分量较高,并且拥有先进武器装备和军事人才。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就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包括敌对立场的力量。事实上,立场相左的两方在某些事情上也有可能取得一致意见。中国面临的敌人多且强。日本作为侵略中国的主要敌对势力,经过明治维新等改革后,其政治、经济、文化都有快速的发展,具有技术型军事人才、先进武器设备的强大优势。综合各种因素,国民为建立一个独立的国家,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三、毛泽东国家形象战略思想的实施路径

毛泽东关于国家形象的目标定位不是凭空产生的,其民主自由、独立自主、团结统一的国家形象目标各有相应的实现方式。

(一)通过群众路线理论与实践塑造民主自由的国家形象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观的重要观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这一观点,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群众路线。群众路线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政治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无产阶级政权的巩固都离不开群众的实践。例如,在五四运动时期最早起来反抗且较有成效的群体是学生和工人群众;党的建立和发展离不开群众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支持;抗日战争中游击战的顺利开展也离不开根据地广大农民群众的配合,等等。经济上,毛泽东指出,在革命战争时期,动员人民群众从事各项经济建设很有必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济恢复、经济建设工作更为突出,群众路线的倡导也更为重要。文化上,毛泽东认为文艺家的工作只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才能显示其意义。他提出的“双百方针”,是一种尊重群众、联系群众的特殊方式。毛泽东的群众路线塑造了民主形象。在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长期依靠群众开展各种革命活动,形成了民主作风,塑造了民主形象。如国内革命时期,我们发动群众反对蒋介石,在土地改革运动中,我们发动农民群众争取土地,都取得较大胜利。这在毛泽东看来是“大民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中央继续坚持群众路线,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如在1951年的镇压反革命时期提出,我们必须坚持实行有效的工作路线即群众路线,防止关门主义等。

(二)通过自力更生理论与实践塑造独立自主的国家形象

毛泽东思想中的自力更生战略是在统一战线中酝酿形成的。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虽说客观上是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等因素造成,但主观原因在于幼年的党缺乏理论和实践经验,以及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和共产国际代表对国民党右派的妥协。从主观原因中可见,中共中央的失败是因为缺少独立决策的能力,放弃对革命力量的领导权。国共第二次合作吸取了第一次合作时期的经验教训,提出并践行:“在一切统一战线工作中必须密切地联系到独立自主的原则。”[6]中国抗战主要依靠自力更生、独立决策,才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引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继续坚持自力更生战略。政治上,人民与党的关系保持相对独立,人民群众既有服从党领导的义务,也有言论自由等权利。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既统一又独立。在中央统一领导,地方保持其独立性,方便为人民干实事。经济上,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独立自主干农业、工业、科技革命等。例如,工厂在统一领导下要保持独立,坚持统一性和独立性的对立统一,如此各个生产单位才能发展的更为活泼。外交上,以自力更生为基础,兼顾学习一切国家的优点。在上世纪50年代以前,我们以苏联的发展为楷模,学习苏联的政策、思想、方法等,但没有忘记自力更生这一基本点。在承认中国独立主权的前提下,中国愿意与他国建立和平外交关系,这在国际上进一步塑造了中国独立形象。

(三)通过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塑造团结统一的国家形象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在毛泽东思想萌芽、形成及发展等阶段中各有体现。在毛泽东思想萌芽时期,出现了国共合作、反帝反封建的统一战线。它在一定程度上粉碎了帝国主义想要迅速瓜分中国的大梦,初步彰显出团结的力量。在毛泽东思想基本形成时期,出现了工农民主统一战线。这一战线的组成推动了第二次国内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军阀混乱时代,这是中共成立以来统一战线的一次大胜利。在毛泽东思想成熟时期,出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战胜利的事实告诉我们这个统一战线是正确的,它给人们树立了一个中国人民“拧成一股绳”战胜外国侵略者的团结形象。在毛泽东思想继续发展时期,出现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它是团结奋进、爱国统一的战线组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所开展的统一战线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果。正如毛泽东所说:“没有统一战线,革命不能胜利,胜利了也不能巩固。”[7]其中最大的成果之一就是给人们提供一种具体的革命、建设方针即团结,并在此过程中塑造了中国人民团结的形象。由于新民主主义时期主要以政治革命为主,因而上述大都是政治统一战线中塑造的团结形象,而经济、外交方面所塑造的团结形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更为突出。如在团结工农群众的基础上实现爱国增产运动、在团结爱好和平国家的过程中开展多国外交。

毛泽东国家形象战略思想经历了萌芽、形成、发展与成熟四个阶段,在理论指导实践过程中实现了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指导当代国家形象战略设计的科学理论。在当代中国,民主自由的国家形象需坚持并扩大其影响力。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民主自由是绝大多数国家所倡导的。中国要在群众路线的指导下,继续丰富国内民主自由,扩大国际和平发展。独立自主的国家形象需坚定并持之以恒。独立自主的国家形象和思想一方面对中国自身生存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一方面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某国优先论具有抵制作用,必将得到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拥护。当代中国是拥有独立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的主权国家,需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进一步坚定独立形象、维护主权利益。团结统一的国家形象是当代国家形象设计的必要因素。国家富强、社会稳定、人民幸福需要群众团结一致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才能实现。只有广大人民群众拧成一股绳,共同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反对霸权主义、推进世界和平发展,才能最终共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猜你喜欢
战略思想民主国家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中国式民主
完善论与民主工具论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中国梦思想的世界意义与实现进路
大学生内化“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思考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选举年的民主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