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雨坤
(东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
幼龄犊牛(0~60 日龄)是否应饲喂粗饲料一直存在争论。虽然精饲料能够提供碳水化合物以促进瘤胃发酵,进而为犊牛提供生长所需的能量,然而仅饲喂精饲料可能会降低犊牛瘤胃pH值,特别是饲喂颗粒料,可能导致瘤胃内壁角质化严重以及乳突结块,因此,提供适当的粗饲料在理论上有利于犊牛瘤胃健康。但是也有专家提出反对意见,理由有4 项:一是哺乳期犊牛瘤胃发育不全,粗饲料利用率低;二是粗饲料代谢产生乙酸,影响瘤胃上皮绒毛发育;三是粗饲料会在瘤胃积累,导致开食料摄入量降低;四是饲喂粗饲料会使犊牛日增重降低。
一项荟萃分析表明,在0~60天犊牛开食料中补充粗饲料可以增加犊牛干物质采食量[1]。粗饲料对干物质采食量的积极影响,可能与其改善瘤胃环境和增强瘤胃肌肉发育有关。一些报道也证实,粗饲料通过对瘤胃环境的积极影响,可以预防瘤胃酸中毒,增加犊牛的总干物质采食量[2]。另一个给犊牛补饲粗饲料的优势是可以显著提高犊牛的咀嚼和反刍行为,大幅降低非口腔性行为。对增加粗饲料的异质性检验结果发现,粗饲料的利用与其种类、添加水平、饲喂方式、饲喂时间、粗饲料长短以及开食料的物理形式有很大关系。建议的方案是通过精粗分饲的方式,在犊牛14 日龄时,添加5.0%的燕麦草或苜蓿,切割长度在3.0~4.0 cm。
奶牛舒适度是保证奶牛健康和生产力的基础。在生产中容易忽视的因素通常会限制奶牛的正常行为,如饮水、卧床、光照、空间等,这些因素会在某些时刻导致奶牛产生应激反应,从而影响奶牛的健康及产奶性能。因此,保证奶牛舒适度,即满足动物福利应成为牧场建设与管理过程中的重要考虑因素。动物福利主要指3 个方面,一是正常的动物机能,是牧场最为关心的方面,如疾病、繁殖效率下降、产量不足等问题。二是良好的身心健康,牧场也比较关心,如动物是否正在遭受痛苦、恐惧或饥饿等不愉快感受。三是自然的行为活动,牧场通常关注较少,即动物是否能够过着相对自然的生活,是否能够表达自然的行为。
卧床对奶牛的舒适度起着关键作用。卧床垫料的选择,一般倾向于稻壳、锯末或沙砾等材质。在观察卧床利用情况时,躺卧率和落膝试验是重要的考核指标。卧床上每多添加1.0 kg锯末或稻草,奶牛每天的躺卧时间可增加12 min。此外,卧床厚度与飞节的损失有关。据报道,如果垫料厚度大于10.0 cm,则飞节受伤的风险就会降低[3]。卧床的舒适性与奶牛的乳房健康也有着密切关联,卧床垫料的选择对于清洁乳房和抑制环境菌群的污染起着重要作用。一些研究发现,不同垫料类型会影响附着乳房的细菌数,如沙子垫料通常比有机垫料更有利于奶牛乳房的卫生,而有机垫料中加入石灰也可以提高pH值,并降低含水量,有效抑制细菌生长[4]。
跛行被广泛认为是奶牛的主要福利问题。目前,步态评分是牧场常用的管理方法,以此来评价跛行的严重程度,但随着群体数量的增加,管理者对跛行较为轻微的奶牛关注较少。而且由于采用人为判别的方法,具有较强的主观性,缺乏关于奶牛跛行时预期发生的步态具体变化细节,或者仅依赖于步态中的一个或几个特定变化,如弓背等。这些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效的,但单独的特征可能会降低判断跛行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跛行可能是由于感染性疾病(如指端皮炎和足部腐烂),或由蹄部破裂引起的病变(如溃疡、出血、白线分离)导致的,牧场管理策略也是引起跛行的潜在因素,如坚硬物块的踩踏,会加重奶牛的行走负担;阻碍行走的羁绊会使蹄部出现微小的破裂;地面积水导致细菌滋生,从而引起蹄部感染,这些管理疏漏都是导致跛行发生的潜在因素。因此,为了预防并减少跛行的发生,建设牧场时应顺应奶牛习性,在通道或转角处减少尖锐物体的出现,及时清除通道积水和坚硬杂物,保持地面的干爽、洁净,并按时修蹄等。
很多牧场的奶牛出现的一些非口腔性行为,例如甩舌头,咬栏杆等,会增加其患病的几率。虽然没有明确的文献表明出现这些行为的原因,但是一些数据证实,更多异物可能会通过非口腔性行为进入奶牛体内,比如铁钉、绳线等。因此,在奶牛生活区应尽可能减少异物的出现。
奶牛对应激源非常敏感,如对挤奶时的奶牛进行恐吓、鞭打,或者回牛时快速驱赶等都会使其产生严重的应激反应,即使是在陌生的环境中独自呆上几分钟,也足以引起奶牛皮质醇分泌和心率的大幅增加,并抑制牛乳排出。因此,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需要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
长期以来,人们已经认识到热应激会降低奶牛的生产效率,给牧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热应激对奶牛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最初表现为产奶量快速下降,这是直观的也是可以量化的,随后导致奶牛繁殖效率下降,不易量化,影响既是直接的,又是长期的,如在夏季的几个月中,受孕率可能下降20.0%~30.0%,甚至导致奶牛因繁殖失败而被淘汰。
为了减少奶牛热应激的发生,牧场通常会采用先进的降温系统,但这些系统的效果却不一致,没有任何单一的策略能够将奶牛的生殖性能或泌乳性能立刻恢复到正常水平。在牧场使用任何热消减策略前,必须仔细评估成本效益比例。如牧场经常将喷淋设备置于采食栏或奶厅等待区,而设置在采食栏上方经常会让地面积水,导致大部分时间奶牛不会主动靠近喷淋区,大大降低了喷淋系统的作用,而且地面积水容易滋生细菌,导致出现蹄病等更多的健康问题;而喷淋系统设置在奶厅待挤区多会出现只吹风没有喷淋的情况,也会减弱喷淋系统的效果。因此,笔者建议,在回牛通道设立单独的淋浴通道,或者建设单独的淋浴房,而且奶牛的喷淋必须强制进行,并且集中喷淋,小循环喷淋15 s左右,吹风5 min左右,每次降温30 min,6 h循环1次;当环境温度超过30 ℃时,每天进行5~6 次。
相比之下,干奶牛因为没有产奶,所以在热应激中的损失容易被忽略,然而,此时期的奶牛在为下一个泌乳周期做准备,正在经受生理上的压力,因此,热应激会加重奶牛的身体负担,对妊娠后期、产后健康、生产性能和随后的生产繁殖均会产生不利影响,所以干奶期奶牛的降温不仅可以增加产奶量和犊牛出生体重,还可以改善初乳质量和产犊相关的健康状况。
牧场自动化、信息化系统的使用逐渐成为一种趋势,信息化能够帮助牧场解决劳动强度大和劳力成本日益增高的问题,使牧场能够以较少的劳动力满足管理更大牛群的需求。牧场信息化目前主要应用于挤奶管理、发情监测和精准化饲喂等方面。
如挤奶厅的功能除了挤奶外,还能够提供每次的奶量数据,在经过专业软件分析后,能够预警可能出现的健康问题。国内自动化水平较低的牧场,管理者通过目视来观察奶牛乳房健康问题,但为了降低奶牛应激水平,加快挤奶效率,每头奶牛的观察时间极为有限,导致管理者很少,甚至没有时间观察奶牛的健康状态。而系统监测奶量异常变化成为了及时筛查病牛,减少被动淘汰和突然死亡的关键。
一项综述性研究认为与产奶量相关的主要因素包括反刍时间、活动量和体重,以及自动挤奶系统的使用情况,如是否成功挤奶、是否发生掉杯和挤奶频率高低[5]。目前在疾病检测的研究中,对于某一类单独的模型(即产奶量、反刍时间、活动量等)是片面的,并不能反映全部的真实情况。因此,牧场最大化地利用挤奶系统应该考虑如下4 个方面:一是将各类信息纳入泌乳牛群,同时考虑泌乳牛的泌乳阶段和胎次;二是评估奶牛健康值时需要对比其自身平均轨迹的偏差,以及相对于其他牛群健康值的偏差;三是将几个变量的使用结合到健康警报中;四是区分可能的健康障碍类型。
虽然使用自动挤奶系统能够便于数据的获取,但也存在某些缺点,如监测奶牛发情、乳房炎和其他健康状况的传感器稳定性不高;不同设备对不同疾病的预警参数的设置范围不同,导致大量汇集的数据可能出现数据误读或漏读的现象。以上这些均会造成管理策略的缺失或错误。而随着传统管理方法逐渐被大数据分析系统所替代,硬件系统故障将严重影响牧场的决策,因此,牧场需要配备相关技术人员以保证管理策略不受硬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