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本土化探讨
——以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0-01-17 15:40马天芳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实务社工实训

马天芳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广州 511450)

自2006年十六届六中全会上做出的“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重大决策以来,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在社会工作机构以及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尤为突出。目前全国共扶持培育了7 511家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持证社工44万人。在人才培养方面,全国近500所高校通过学历学位教育,每年培养大约4万名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广东社会工作事业发展一直位于全国前列,截至2018年底,培育发展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达1 486家,持证社工8.2万人。广州市社会工作服务机构407家,持证者18 283人。已经形成珠三角领先发展,粤东西北地区全面开展试点的良好局面。政府购买服务不断深入,社会服务领域不断扩大,社工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知晓。 随着广东社会工作事业的大力发展,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院校也逐渐增多。据不完全统计,广东省高职类开设社工专业的院校约40余所。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青少年工作与管理(青少年社会工作方向)专业是学校顺应“广东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服务业,构建优质生活服务体系”的产业转型升级需要而新增的特色专业。该专业主要面向广东省社会工作行业,熟练掌握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方法与技巧,具备社会工作管理与服务的基本技能,能够在青少年儿童活动中心、社会服务机构及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社会工作和青少年事务管理,为青少年发展性群体、弱势群体、问题群体提供专业化服务的创新型女性专门人才。

一、女校青少年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介绍

女校青少年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开办约十余年,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一直非常注重学生的社会工作实务能力培养。本专业依托校内青少年社会工作实训基地、凤凰花社工志愿服务队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构建了“校内实训、社会服务、岗位实践”渐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经过“基础性、技能性、综合性”三个层次,循序渐进的增强职业能力,内化专业价值观,具有专业情怀,从而促进专业成长。校内实训主要是各个专业课程根据课程培养目标所安排的实训项目,实训室有个案工作实训室、小组工作实训室、青少年历奇辅导基地、青少年艺术治疗活动室等,为学生课程实训提供了仿真模拟的空间。通过实训,学生可以更好地消化、吸收课程重难点,掌握社会工作技术和技巧,具备良好的社会工作素养。社会服务指以社会工作机构为平台,以项目为载体,以服务为目的,学生通过主持或者参与某一机构具体服务项目的实施全过程,在校内外专兼职教师的指导下,充分选择、整合、利用最优化学习资源,在情景体验、理解内化、探索创新中,掌握较为完整而具体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以培养学生探索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岗位实践是以校企合作为基础,要求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跟岗实习或顶岗实习,让学生真正接触到一线岗位,直接参与生产或服务工作过程,完成岗位所设定的工作任务,从而提升专业技能、内化专业价值的一种实践教学模式。

二、调查情况简介

广东社工行业的迅猛发展带来的是各机构人才处于匮乏的状态,一方面机构迫切需要引进具有实务能力的一线社工或管理者,另一方面社工专业的毕业生在技术技巧、动手能力这方面又比较欠缺,很难达到机构的要求。那么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如何更进一步提升学生社会工作实务能力?如何培养技术性、应用型的人才?如何将外来的社会工作价值理念与知识体系融入中国本土化的实践体系中,并发挥作用?有介于此,在2019年3~6月期间,课题组成员开展了关于青少年工作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调查。调查对象是该专业一二三年级的学生共计213人。调查采用的是全面调查,运用问卷法来采集数据。发放问卷213份,收回有效问卷202份。有效回收率为95 %。在年级层面,一年级占34 %,二年级占35 %,三年级占31 %。

三、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问卷主体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实践教学体系认知,第二部分是实践教学体系评价。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认知这个模块中,对于实践教学的内容,同学们都有一个明确的认知,有90 %的学生清晰了解到实践教学包括校内实验室实训,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参加各种专业和非专业的技能大赛,校外兼职,校内外各种志愿者活动或义工活动,校外暑假调查研究活动和军训等。对于整个三年期间的实践教学体系安排,85 %的学生表示有大概了解,有15 %的学生表示不够了解。对于本专业开展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学生大都能够有正确认知,认为非常有必要开设。对于专业理论学习和实务训练,有56 %的学生认为两者都很重要。在实习安排上,87 %的学生更倾向于学校统一安排实习。在校外实习中,76 %的学生回答学校和实习单位各自都有安排导师指导,但指导要求不够严格,有的仅流于形式。对于“本专业的教师重视学生的操作技能培养吗?”65 %的学生回答大多数老师重视,35 %的学生回答少数老师重视。当问到“通过实践教学,您的实践能力情况”时,78 %的学生回答提高很快,10 %的学生回答有所提高,12 %的学生回答没有提高。在实践教学体系评价模块,对于“您所在专业实践氛围如何”,45 %的人选择老师和学生都很重视。对于本专业实践教学时间和理论教学时间分配,59 %的人选择理论时间过长。对于校内开展课程实训,总体来讲,学生认为做得比较好的是,实训内容安排合理占67 %,校内老师给予了充分的指导占55 %。学生认为做得不足的是,实训时间安排不合理占53 %,优质的校内实训基地少占48 %。对于校外实习,总体来讲,学生认为做得较好的依次是:实习管理制度完善占76 %,实习内容安排合理占58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校外实习基地给予指导的少占64 %,时间安排不合理占54 %,优质的校外实习基地少占50 %,经费投入少占48 %。“为了优化校外实践教学模式,您认为哪些方面需要作出改善?”在回答中,加强实习前的培训占56 %,加强实习后的总结交流占54 %,建设更优质的实习单位占51 %,加强与实习单位的沟通占49 %,建设合理的校外实习评价机制占36 %。在调查中,学生对本专业的校内外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评价为满意占23 %,基本满意占31 %,不满意占46 %。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于该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给予充分肯定,普遍认识到社会工作是一门应用型的学科,非常强调社会工作实务能力的培养。通过各种校内外实践活动,自身的实务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对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他们认为理论也要够用才行,尤其是撰写各种社会工作文本资料时,显得尤为重要。在实习安排上,学生认为实习时间不能太短,至少是5周以上,这样才能深入接触到各类社会工作手法的使用。对于专业教师的素质,学生也给予肯定,认为大多数专业教师非常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锻炼,对于学生指导工作也很认真和负责,也仍有部分老师教学偏重理论化。对于校外实习,学生认为实习单位的指导老师大多流于形式,若在实习中遇到问题,他们给予学生的实质帮助不多。对于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学生认为要建设更优质的实训实习基地,能够让学生有真实的情景体验,能够让学生真正接触到实质的社会工作内容,而不是打杂或局限在一般的日常办公事务处理中。

四、加强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本土化探讨

(一) 根据职业标准,深化专业课程改革

根据社会工作行业的从业要求以及职业岗位能力和工作任务的分析,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立足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对专业核心课、职业能力平台课,如《青少年社会工作基础与实务》《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工作项目管理》《艺术治疗实务》等课程,在课程目标的设定、课程内容的选择、工作任务与工作过程的分析、实训项目的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采用等方面进行优化、整合,并加以深化改革。比如,在课程实训项目设计上,可以尝试做一些探索,如依托校外实习基地,建立真实情景下的校外实训课程体系,将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等实务课程的部分教学环节以及工作岗位认知等放在真实情景中进行,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探索形成“工学交替”的“参与式实习”机制。

(二) 根据专业岗位工作过程,完善专业实训实践条件

青少年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主要的职业岗位是青少年社会工作社工,其典型工作任务包括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工作流程是:接案、资料收集与诊断、制订服务目标和计划、介入或干预、结案和评估,涉及的主要专业技术包括个案辅导、团体辅导、项目策划、艺术治疗、心理咨询等。对接本专业工作岗位过程,需整体规划、精心构建 “学做交融,能力渐进”的青少年社会工作实训实践基地,不断优化实训实践条件。如,在校内,课程实训大纲的修订和完善,实训指导书或手册的编撰,实训项目的设计,实训方案的优化等等工作都需要发挥集体的智慧,集合优质的师资去筹划、探索和构建,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训练学生掌握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核心能力与技巧。在校外,要建设一批稳定的、规模大的、技术与管理先进的优质实习基地,要加强和完善校外实习基地的长效管理机制,主动与机构沟通与交流,对于表现卓越的个人和机构给予表彰与激励。在校内实训、社会服务、校外岗位实践等实践教学平台上,实现学生与教师、学校与机构、课内与课外、课程与岗位的多方位对接,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的掌握和应用,有效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

(三) 密切关注行业发展动态,提升专业社会服务能力

作为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应充分发挥“产、学、研”综合能力,积极参与社会工作行业协会组织的各类活动,联合业内的技术骨干或精英,为社会提供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教研、科研成果推广等服务。同时,打通课堂学习、校园实训、社会实践三个育人平台,通过实施学生职业成长,即服务一个机构、开展一个社会工作项目、辅导一个个案、参与一次专业技能大赛,从而实现课内学习与课外教育相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为一体,专业课程和拓展课程相融合,使学生在系统的学习、实训和实践中沉淀“助人自助”的专业价值观,树立“平等、接纳、自决”的专业理念,培育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品质。同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将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服务紧密联系在一起,密切关注行业发展新动态,整合跨学科的新技术,如舞蹈治疗、园艺治疗、绘画治疗、音乐治疗等新技术,将专项技术、学习任务、社会工作项目整合于课堂学习,应用于工作实际,实现“教、学、研、用”融会贯通为一体的目标。

(四) 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共同构建协同培育机制

高职院校和社会工作机构应充分发挥各自拥有的资源优势,双方建立长期的、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一方面高校为社工机构提供社工督导和专家资源,在机构评估以及开展活动需要人手之际,可以提供人力资源,协助机构运营;另一方面,机构为社工专业学生提供优质的实习基地,让学生近距离地了解社工专业知识,学习实务技巧。双方可就培育专业人才协商建立完善的实习流程及制度,制定详实、可操作的实习生手册,制定可行性的实习契约,建立良性的互动沟通机制和有效的实习评估制度。

目前我国社工机构需要一大批专业的社工人才,而现行的社工高等教育难以满足机构的需求。机构可与学校合作,如委托培养、订单培养,学校为机构输送优秀学生,机构根据自身优势为学生提供专业的、优质的实习岗位,安排机构实习督导和高校老师一起培养学生,为机构选拔优秀人才,保证机构人力资源储备。这种协同培育机制发挥了高校和机构资源利用最大化的优势,双方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打造出一支具有坚实社工理论知识,掌握实务技能的大学生社工人才队伍。

猜你喜欢
实务社工实训
A Social Crisis
青春社工
BOPPPS教学模式在产科护理实训课中的应用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ICC TA858rev实务应用探讨
加保兑贴现信用证处理实务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
样规制作的任务实训
ODI实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