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天平的诡异倾斜:得一人得天下,失一人失天下

2020-01-17 13:59蒋青林
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官渡吴三桂曹军

蒋青林

一个看似不太起眼的人,有时会倾斜力量对比的天平,从而改变历史的走向。在某些特定时期,历史进程显得波诡云谲,是非成败在转念之间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得一人得天下,失一人失天下”的情况真真切切发生过,并非史学家的夸大之词。

让我们将目光聚焦到一千八百年前的官渡。在这里发生过著名的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事情的进展远远没有结果描绘的那么简单,因为双方力量对比实在是有些悬殊。说个整数吧,袁绍足足有十万精兵,而曹操的兵力就有点少了,三四万而已。袁绍来势汹汹,恨不得一口就将曹操给吞了。曹操当然不敢硬扛,只有采用打游击的办法,绞尽脑汁,千般算计,不时占点小便宜。虽然在几场小规模的战斗中曹操都取得了胜利,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削弱袁军的力量。

袁绍有点恼羞成怒,准备霸王硬上弓,同曹操决一死战。袁绍军中当然也有人才,监军沮授就相当有眼光。他对形势作了细致而全面的分析:袁军吃了败仗,士气低落,不宜急于决战;曹军虽然赢了一些小仗,但兵力就那么点,粮食也十分缺乏,要不了多久曹操就会撑不下去。因此沮授提出建议:那就跟曹操耗呗!但是袁绍不太喜欢他的意见,可能觉得搞持久战不痛快,而且会给人留下“胜之不武”的口实,就拒绝了他的建议。袁绍大军确实有气势,黑压压地逼近官渡。曹军凭借地理优势,再加上作战勇猛,打退了袁军几次进攻。但在总体形势上,袁军还是占绝对优势。还有更多令曹操头疼的事情,其中最突出的有两点:一是官渡位于南北交通的咽喉,距离许昌相当之近,不到200 里,一旦官渡被破,后果不堪设想;二是军队的粮食十分匮乏,官渡被围月余,粮草供应难以为继。曹操死熬硬撑,找不到有效的解决方法,万般无奈之下决定向许都撤退。留守许都的荀彧知情后,写了一封信,让曹操继续坚守,认为事情可能会有转机。但啥时候会转,荀彧也说不清楚。不过曹操收阅之后,还是改变了主意,继续死守官渡。

后来,形势的发展还真让荀彧给猜中了。转捩点在于一个人,此人就是许攸。他其实只是个读书人,袁绍的谋士,但对战况的分析切中肯綮。他向袁绍建议派一支精锐骑兵去突袭许都,一定可以占据先机。为什么呢?因为曹操就那么点兵力,此刻大部分集中于官渡,那么后方自然就没有多少人了。出其不意去攻击许都,应该可以攻下,活捉汉献帝,再杀个回马枪,说不定也可以擒住曹操。退一步讲,即使许都不能攻下,曹操也会顾此失彼,战败也是早晚的事了。很可惜,计谋虽好,袁绍却听不进去。许攸在袁绍手下不被重视,自然没有崭露头角的机会。再次受挫后,许攸认为有必要改变一下了。看到对面的曹营,想起曹操原来是自己的老朋友,心想何不干脆投靠曹军算了。于是一不做二不休,他连夜跑到曹营去了。曹操正在烦恼不已,头都大了,仍然没有头绪,于是脱鞋睡觉。听说许攸来了,可把他高兴坏了,光着脚板,一路小跑出来迎接。

许攸也不拐弯抹角,直接将袁绍的核心机密告诉了曹操。原来袁军的后勤基地在乌巢,里面存放着一万多车粮食以及大量军械。乌巢的守将是淳于琼,防备相当松懈。如果曹军派出一支轻骑去偷袭,一把火烧光乌巢的粮草,那么袁军估计撑不了三天。曹操可不比袁绍,他立刻嗅出了这条军情的极端重要性。于是,曹操当机立断,布置好军营防守,亲自带领骑兵五千,一刻也不耽搁连夜奔向乌巢。曹操不仅懂得兵贵神速,也明白兵不厌诈的道理。他们顶着袁军旗号,大模大样地快速行军,碰上对方检查的岗哨,就说是袁绍命令去增援乌巢的。五千骑兵就这样神不知鬼不觉地顺利到达乌巢,到了就放火烧粮,可惜了那一万车军粮,顿时化为一堆灰烬。乌巢守将淳于琼不明白怎么突然就发生火灾了,等他发现是曹军偷袭时,赶紧招呼应战。哪里还来得及,守军被打得大败,淳于琼也在慌乱中被杀死。

袁绍当然不是等闲之辈,他得知粮草被烧后,并未自乱阵脚。他决定再狂赌一把,袁军弃下乌巢,转而进攻官渡大营,切断曹操的归路。大将张郃、高览在接到这项艰难险重的任务之后,深感不妥。张郃本着自己的责任心,劝袁绍不要意气用事,现在赶紧撤兵还来得及,保存实力要紧。没奈何,袁绍还是不听。当然,顽固不化、刚愎自用的袁绍自此失去了最后的机会,败局已酿成。张郃、高览率领几万大军,硬着头皮往曹营里冲。人家早有准备,当然冲不进去啦,很快背后又受到从乌巢返回的曹军的攻击。张郃对袁绍失望透顶,于是同高览一起率军向曹操投降。受此打击,袁军军心大乱,丧失了战斗力,七万多人被杀。

从上述官渡之战的大致经过可以看出,曹操积小胜为大胜,尤其是得到许攸这一关键人物之后,战局发生了根本性扭转。得一人得天下,用在官渡之战的曹军一方,应该是比较恰当的。

再将眼光转移到1644 年的明朝末年。李自成由于种种原因,失去了吴三桂的支持,导致了战局的急转直下。结果,历史的天平几乎是以一种令人惊讶的方式倾斜了。李自成本来有机会拉拢吴三桂,从而牢牢把控住局势的,但他搞砸了。关于这一段历史有很多研究和反思,将其前因后果梳理起来,形成一本专著应该没啥问题。本文择其要者概述一下,力求弄清其来龙去脉。

吴三桂翻脸最为直接的原因,应当是起义军抄了他在北京的家,抓了他的老父亲,夺了他的爱妾陈圆圆。李自成攻下北京之后,让刘宗敏、李过等人主持追赃工作。从史料上来看,刘、李对于工作是相当卖力的。明朝的官员,除了那些已经被大顺政权录用者外,都要求交出金银财宝。如果交出的数量不够,那么就会享受棍棒待遇。周皇后的老爸周奎,交出了五十万两银子,仍然没能保住一条老命,被活活夹死。吴三桂的父亲吴襄自然也逃不掉,但命还是暂时保住了,因为有人了解到他的儿子是明宁远总兵,还守着山海关呢,手握重兵。而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没能被保护起来。大约确实是长得漂亮,她被刘宗敏看上了,并得到了老刘的热烈追求。

吴襄按照义军的授意,写了一封信给儿子,希望三桂尽早向大顺军投降。吴三桂收到信后,担心老同志被撕票,就先答应了下来。李自成得知后,心里自然高兴,接着又犯下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错误。他派了一个级别不太够的将领去与吴三桂接洽,而且还是位降将,名叫唐通。另外,唐通带的见面礼也不是那么阔绰,只有白银四万两。唐通带了两万人,兴高采烈地向山海关出发了。那边吴三桂也带领兵民向北京方向行进,到了滦州,碰到一些从北京逃出来的人,找了几个来打听消息。当他得知家里情况后,十分不爽,尤其是知道心爱的小老婆圆圆被抢,其男人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他勃然大怒,决心与义军对抗,“冲冠一怒为红颜”确有历史依据。吴三桂迅速改变主意,返回山海关。当唐通带着部队来到关前时,还没弄明白是怎么回事,就被吴三桂的人马打得晕头转向,只得灰溜溜地败退。

李自成知道吴三桂反悔之后,就决定来硬的,准备亲自带兵灭掉他。但李自成再次对形势作了错误的判断,他认为吴三桂一直与清军打来打去,应该不会与他们搞在一起。1644 年4 月21 日,李自成大军到达山海关,立即围攻吴三桂军队,吴军眼看就快要撑不住了。当天夜里,清军赶到了山海关外。清军怎么会出现得这么及时呢?多尔衮原计划领军从蓟州和密云那里将城墙破个大洞,然后攻占北京。途中遇上吴三桂的使者,多尔衮了解其来意后喜出望外,立即改变行军路线,马不停蹄地奔向山海关。如果清军晚到一天,山海关估计就被李自成攻下了,历史很有可能被改写。但事实就是那样,清军非常及时地赶到了,于是吴三桂剃掉头发,投向了清军怀抱。第二天,即4 月22 日,改变历史的一天终于来临。起义军大败,李自成匆匆退回北京。在皇宫里当了一天皇帝,第二天清早他就带军向西安退走。

李自成起义大业功败垂成,背后当然有许许多多的原因。例如军队进入北京城之后,李自成也想制止部下无休止地追索钱财的行为,但没有成功。有些将士还扬言:皇帝让你做,金银妇女总该让我们得一些吧!法不责众的后果,就是大顺将士上上下下都狠捞了一笔,人人都想富足还乡,而玩命打仗的勇气慢慢消退了。此外,在追赃过程中犯了扩大化的错误。不仅是官员,还有大商人乃至当铺、饭馆等小老板,都在追缴之列。单是徽商这一群体,被拷掠者就多达千人。1644 年的北京城,哀号不断,恐怖至极。上述做法,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大顺军的一些局限,体现了其从成功走向失败的必然性。然而,局势的发展其实还是有挽回的空间。而吴三桂反戈投清,实实在在地促使了战局的根本转向。因此,说李自成“失一人,失天下”,虽然有些夸张,但也不无道理。

猜你喜欢
官渡吴三桂曹军
多尔衮巧降吴三桂
古渡熙攘千帆竞 滇池北岸谱华章 守正创新强承载 起航奋进新中心——这里是官渡,这就是官渡
从《秋风纨扇图》谈珂罗版书画复制及发展
昆明官渡古镇休闲旅游的发展研究
细雨中奔跑的官渡小鹿
连长今年四十一
三十六计之釜底抽薪
清初吴三桂控制下的云南社会
吃货康熙定三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