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洲里红色文化历史脉络梳理及内涵研究

2020-01-17 13:54李天源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满洲里红色文化

李天源

(内蒙古大学满洲里学院 满洲里俄语职业学院 内蒙古 满洲里 021400)

素有“东亚之窗”美誉的内蒙古满洲里,西邻蒙古国,北接俄罗斯,融合中俄蒙三国风情,是我国最大的陆路口岸城市。一百多年前,随着中东铁路的开通,革命使者们冒着生命危险往返中苏两国之间探求革命真理、传播革命火种,满洲里红色文化应运而生,经过百年的发展呈现出独特的、厚重的历史内涵。寻根溯源、正本清源、不忘初心,审视满洲里红色文化的形成脉络及内涵,对于传承和发扬宝贵的精神财富,推动区域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满洲里红色文化的历史脉络

满洲里红色文化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的,经历了一个不断积累、丰富和深化的过程。统整思维,研究梳理将红色文化的历史脉络分为形成、发展和深化三个阶段。

(一)形成阶段

满洲里红色文化的形成绝非偶然现象,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1901-1902年中东铁路在满洲里地区建成火车站,1903年中东铁路建成并通车,以哈尔滨为中心的中东铁路沿线城镇随之加快了建设进程。1919年共产国际的成立及1922年前苏联的建立,吹响了世界共产主义的蓬勃发展的号角。时称“东北王”的张作霖,视俄国十月革命为洪水猛兽,对边境实行全面戒严,不许华人越境归国,也不准无官方证件的人出境赴苏,以防被“苏俄”赤化。在此危机四伏之际,为保证往来中苏之间中国革命同志的安全,1920年后,共产国际伊尔库茨克远东书记处责成国家联络部的丽娅.伊萨耶芙娜专门主持此项红色国际交通工作,曾在上海、北京、哈尔滨等地设立了交通联络站(处),并在赤塔、86号小站、满洲里和绥芬河等地设立了秘密交通站。[1]1921年以后,苏俄红军总参谋部、苏俄内务等部门,也各自在满洲里及扎赉诺尔、二卡等地陆续组建一些秘密交通站。[2]这条由哈尔滨经满洲里前往苏联的国际交通线,不仅拓宽了马列主义传播的渠道,也加快了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步伐。

(二)发展阶段

满洲里红色文化的发展是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国革命的进程紧密相连的。1926年,中共北满地方委员会在中东铁路沿站,建立和发展党团组织。1928年6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莫斯科郊区小镇隆重召开,大会召开前夕,满洲里地下交通站交通员们冒着生命危险相继把瞿秋白、周恩来、蔡和森、李立三、邓颖超、项英等20余位六大代表安全送出中苏国境,为中共六大的召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31年底,中共北满特委派纪中发、李方创建以“晋丰泰”杂货铺为掩护的满洲里秘密交通站,主要任务是护送出入中苏边境的中国、越南、朝鲜的中共党员安全。1932年至1934年间先后护送70余人过境。1935年,根据东北地区形势的需要,中共中央决定由共产国际交通局负责交通联络工作,并在哈尔滨设立国际交通局,接收了满洲里和扎赉诺尔交通站。1936年4月,共产国际哈尔滨国际交通局派李子文、宋恩来以“承和顺”估衣铺为掩护创建了满洲里直通交通站,并制定了严格的工作程序,该交通站横向上不与满洲里交通站发生任何联系。1937年,日本对中国发动全面侵略战争之前,对东北地下组织实施严密围剿,满洲里地下交通站被破坏,地下交通员被逮捕和遭到枪杀。满洲里在被日本占领期间,一直没有停止与日本侵略者的地下斗争,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气概。1945年8月,苏军发起对驻满洲里日军的猛烈进攻并全部歼灭,1946年10月,中共满洲里市工作委员会成立,率领满洲里市人民为支援全国解放战争,做出了卓越贡献。[3]

(三)深化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这条红色之路增进了中共和前苏联共产党之间的联系,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宋庆龄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途径满洲里出国访问。一些前往前苏联学习的烈士遗孤和中共领导人子女途径满洲里回国,他们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五六十年代满洲里军民团结一心、克服重重困难,顺利完成抗美援朝、抗美援越等军用物资的交接和换装重任。经过改革开放40年、延边开放30年的发展,满洲里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都取得了全局性进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满洲里全面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基本形成了国际运输体系(公路、铁路、航空立体化)和口岸特色产业体系(对外贸易、边境旅游、进口资源落地加工)。红色文化在传承发展中吸取了时代赋予的新特质,2005年满洲里红色国际秘密交通线教育基地被列为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008年《红色后代展厅》落成并开馆,2011年中共六大展馆对外开放。此外,红色文学作品和红色影视作品也层出不穷,向人们再现红色历史,诠释红色文化,升华红色精神。新时代新使命开启新征程,满洲里将成为“一带一路”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重要枢纽,在国家和自治区向北开放战略布局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满洲里红色文化的内涵

红色文化源于革命战争年代,在新时代中得到提炼和升华,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遗产和精神财富。满洲里红色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形成和创造的各种精神及其物质载体的总和。为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激活红色基因,必须深入挖掘时代赋予其的深厚内涵。

(一)满洲里红色文化的物质载体

1.红色遗物、遗址类。满洲里红色资源禀赋优异,较为丰富,主要有:满洲里国门红色展厅(包括红色后代展厅,中共六大展馆等)、满洲里市博物馆、苏联红军烈士陵园、苏联红军烈士公园、晋丰泰杂货铺、满洲里交通站、满洲里红色国际秘密交通线教育基地、苏联红军总参谋部二卡地下交通站。

2.红色文学艺术类。满洲里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形成了丰富的红色文学艺术作品,艺术再现并完美诠释了红色精神和价值认同观念,这些作品主要包括:(1)红色文学作品,如:《名人与满洲里》(2001)《满洲里与抗美援朝》(2006)《满洲里与红色之路》(2009)《刘复初与满洲里》(2010),红色诗歌《满洲里·你正年轻》;(2)红色影视剧,如:《红色满洲里》(2006)《国际秘密交通站》(2012);(3)红色歌曲,如:《边城满洲里》(1985)《我们相聚在边城》(1992)《途径满洲里》(2016)《我爱满洲里》等等。这些众多的红色文学作品已成为激励满洲里市人民不断进取的精神符号。

3.红色人物英雄事迹类。革命人物是革命历史的创造者,这些血肉之躯的历史事件和历史故事使得满洲里红色文化得以产生和传承,至今满洲里大地上仍然传颂着英雄的名字和事迹,如:1931年中共北满特委派纪中发、李芳假扮夫妻以开“晋丰泰”杂货铺为掩护,建立满洲里秘密交通站,共计安全护送去苏联和回国的同志70余名;1934年,杨永和、林凤珍来到“晋丰泰”杂货铺工作,先后护送了12名往来于中苏国境的革命者。抗日战争胜利后,“刘复初担任中共满洲里第一任市工委书记兼市长,为建立和巩固人民政权,支援东北战争、全国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4]

(二)满洲里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

红色精神是红色文化的内核,满洲里红色文化在经过百年的沉淀和发展,已经融汇于当地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精神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精神

伴随历史的演变和时代主题的更替,红色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都被赋予了不同的内容,使得红色文化的内容更加丰富、表现形式更为多样。在革命战争时期,依托满洲里当时地广人稀、反动势力薄弱、交通便利的环境优势,开拓性的创立了国际秘密交通站,在边境小城白色恐怖险象环生的情况下,交通站工作人员艰苦奋斗、临危不惧,灵活应对,成功确保了红色之路的枢纽作用;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满洲里涌现了很多优秀的共产党员,他们自强不息、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开拓进取,为全市繁荣稳定做出了卓越贡献;改革开放后,特别是1992年满洲里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延边开放城市以来,逐渐成为中国向北开放的桥头堡,经过改革开放40年、延边开放30年的发展,全市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锐意进取、开拓创新,2009年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2010年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等诸多殊荣,初步形成了以国际贸易、旅游、进出口加工、能源开发为主的口岸特色产业。

2.责任担当,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精神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情感,它同为国奉献、尽职尽责联系在一起。满洲里红色文化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题材,讲述中国共产党在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所表现的英勇不屈、不怕牺牲的崇高品格。在战争年代,国际交通线的革命先辈凭着舍“小我”为“大我”的爱国主义情怀,在护送出入境人员、搜集情报、传递信息、沟通联系等方面做了大量艰苦的工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后,满洲里市各族人民团结一心、砥砺前行,依靠“鸡鸣闻三国”的地缘和区位优势,抓住改革开放和向北开放重大历史机遇,把爱国热情凝聚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事业中,逐渐成就了从边境小城成长为中国最大陆路口岸的发展传奇。

3.甘于奉献、国际主义精神

满洲里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枢纽地位,必然使其红色文化打上了国际主义的印记。在革命战争时期,维经斯基、马林、李德等共产国际多位代表冒着生命危险经满洲里进入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满洲里国际秘密交通线先后完成了护送陈独秀、李大钊、张太雷等多位共产党早期领导人赴共产国际参加重要会议的任务,对中国革命胜利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满洲里作为转运援朝军用物资的重要枢纽,军民团结一心,克服天寒地冻、人手短缺、换装机械少、货运巨大等实际困难,把数以百万吨援朝军用物资不分昼夜地抢运到朝鲜,为夺取朝鲜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世纪60年代,满洲里又承担起“抗美援越”军用物资的交接和换装重任,为越南人民打败帝国主义侵略做出了重要贡献。

4.坚定信念、薪火相传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在长期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历经曲折而不畏艰险,屡受考验而不变初衷,由小到大,由弱变强,靠的还是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5]。正是这种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国际秘密交通线工作人员在面对敌人时才能不畏艰苦、不屈不挠,冒着生命危险护送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往来于中苏之间,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及民族解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建国后,满洲里口岸克服设施落后、气候恶劣等实际困难,承担起苏联援华“156项”工程设备的交接换装转运的重任,为推动中国实现工业化和加快社会主义建设起到重大作用。经过改革开放40年、延边开放30年、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10年的发展,满洲里市各族人民秉承薪火相传、代代永续的坚定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在对外贸易、工业经济、旅游产业、城市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用勤劳和智慧、坚定和执着谱写恢弘的历史新篇章。

满洲里红色文化融合了独特的区域风情和历史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强大的育人功能。它是先进的文化、与时俱进的文化,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人民群众的不懈努力下,其内涵会不断丰富和发展,将成为全市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砥砺前行的精神动力。

猜你喜欢
满洲里红色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谁远谁近?
追忆红色浪漫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