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艳枚,陈燕宜
(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惠州 516025)
物理因子治疗技术也称为理疗学,是指将天然或人工物理因子应用于人体,以改善健康状况,预防和治疗疾病,恢复或修复身体功能与结构、活动以及参与能力,达到康复目的的治疗方法[1]。该门技术是康复治疗师必须掌握的核心课程,是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内的核心技术。为了化解物理因子治疗技术实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难题,搜寻研修了有关模块化、结构化、项目化职业教育理论知识体系,在物理因子治疗技术实训教学中,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掌握技能为核心,以服务患者为宗旨,以工作流程为主线,设计了情境模拟教学法这一实训教学手段,并进行了初步运用。基于工作流程指导下,于“物理因子治疗技术”实训教学课程中运用情境模拟教学法进行探讨。
该课程知识体系涉及物理、生理、临床等多个领域,其教材内容涵盖15个单元内容,包括概论、直流电疗法、低中高频电疗法、光疗法、超声波疗法、磁疗法、温热疗法、生物反馈疗法、自然疗法等,每个单元内容中又囊括了多种具体治疗方法。虽然每种治疗方法均遵循概述、治疗原理及治疗作用、治疗技术、临床应用等共性学习流程,但其理论原理抽象生涩,知识要点繁杂,重点难点混淆度高且联系密切;实践操作要点众多且注意事项颇多,理解、记忆、掌握相关知识目标困难,熟练选择、运用、操作物理因子治疗技术治疗临床疾病难度颇大。
该课程教学过程中虽强调理实并重,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受传统教学方式影响和教学课时数的限制,导致出现重视理论原理,忽略实践操作的问题。传统教学多采用单纯地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其已不能适应用人单位对康复治疗师的多元化需求。理论课时和实训课时比重不合理,理论课时占比较大,理论和实践授课多分开教学,故造成学生在实训操作过程中,理论原理部分缺失、讲与练存在脱节,影响实践教学效果。
实训教学操作过程可以概括为实训前、实训中、实训后。实训教学操作不规范存在于上述三个环节,具体可以归纳为下面几个方面。实训前:康复治疗师仪容仪表不规范,如披头散发、指甲过长等;电极、衬垫清洗、消毒不完全;仪器开关或剂量输出等旋钮未处于关闭或归零状态就接通电源;未按要求清理佩戴的手表或饰物。实训中:大小衬垫的选择、使用不正确;电线缠绕;电极或衬垫未均匀接触皮肤;关键肌定位不准确;剂量、强度旋钮调节速度过快;部分仪器空载。实训后:未正确按照仪器开关顺序进行操作;剂量未归零直接关闭电源;取下电极时未体现人文关怀,如毛发较浓密部位,直接快速撕取。
课程教材更新换代速度较慢,落后于临床实践,未紧跟先进技术和手段;实训教学项目与临床实际脱节,临床实践中对康复治疗师的岗位要求和素质较高,但在校实训教学的项目设置较简单;过程中过度强调仪器实训操作,忽略学生临床诊疗思维的培养。在校实训教学评价过于单一,比较重视操作流程和技术的掌握,缺少多元的评价体系,较少关注到医患沟通交流技能的培训。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2]首次明确“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对新时代的职业教育做出了全面部署。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强调必须具备职业领域工作要求的基础、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专业实践。在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上,强调“理论够用,技能过硬”的教学原则,优化整合原教学课程设置,重视理实一体化教学,梳理完善工作流程,运用情境教学法将临床过程与实训教学对接,设计系统化、模块化的实训项目,最终达到培养具有临床诊疗思维、满足行业准入条件、良好的医患交流沟通、团队协作能力的康复治疗师。
物理因子治疗技术工作流程应遵循康复医疗工作流程,整个主线可以概括为信息采集-建立病案-功能评定-制订计划-实施计划-记录治疗文书-评定再计划。物理因子治疗文书需简要概括患者的主观资料、客观资料、物理因子治疗处方[3]、治疗记录、随访记录、治疗总结。物理因子治疗处方需详细记载选取的治疗方法、治疗部位、治疗方式、治疗强度、治疗频次、流程。物理因子治疗强调综合运用多种治疗手段,兼顾药物、因子治疗作用。在物理因子治疗技术临床实践操作过程中,始终贯穿工作流程,康复工作开始得越早,其功能恢复得就越好,越能帮助患者尽早复归家庭和社会生活。
开展情境模拟教学设计时,以临床实践常见疾病康复项目为前提,将“物理因子治疗技术”课程内容设计为多个实训教学项目,每一个实训教学项目均按照临床诊疗思维进行设计,构建学习情境、工作情境,让学生模拟演练完整的工作流程,以期获得较直观的工作感受,累积相关实践经验,培养相应的职业技能,实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
以超声波疗法为例,对该疗法进行情境模拟教学,情境模拟教学具体实施过程如下:第一,以物理因子治疗技术工作流程为主线,于开课前一周预先提供教学病例资料和相关仪器使用书给学生,其中病例资料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体格检查、专科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辅助资料等。超声波疗法提供3个典型病例进行情境模拟教学:肱骨内上髁炎、肩周炎、急性支气管炎。第二,接收到教学病例资料和相关仪器说明书后,每5~6名学生组成一个康复团队,安排3个团队分别就病例的不同,通过教材、文献、网络平台等资料的整合,就本节实训课程的重点难点进行记录,并对该知识要点进行有针对性的了解。通过分析病例,选取不同的超声波治疗手段:超声波常规剂量治疗法、超声药物透入疗法、超声雾化吸入疗法。第三,康复团队中,包含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患者、演讲者等角色。肱骨内上髁炎病例中,康复医师负责对患者进行主客观资料的采集,并根据相关资料就选取超声波常规剂量治疗法进行阐述,阐述内容为选取该治疗方法的原因、该治疗方法的适应证、禁忌证;康复治疗师针对患者相关情况进行物理因子治疗文书的撰写和运动处方的实践操作。演讲者讲解实践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第四,课程中各康复团队内部成员进行角色互换,就实际情况提出问题。如康复治疗师可询问患者体内是否有金属异物;在超声波常规剂量治疗中,须避开儿童骨骺端;在超声雾化吸入疗法中,可询问患者是否有胸闷等症状,并密切关注患者是否有呛咳等不适反应。第五,每组病例康复团队选取1名演讲者汇报学习成果,分享自身团队整一个工作流程指导下的临床诊疗思路。第六,教师进行总结,深入分析每组康复团队的优缺点,学生就仍存在的盲点或不理解的知识要点进行提问,最后就超声波疗法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梳理。
物理因子治疗技术是康复治疗师必须掌握的核心课程,是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核心技术。除了掌握治疗方法、仪器设备的实训操作技术、适应证、禁忌证、注意事项外,仍需培养学生思考、创新的能力,增加团队协作能力,有利于日后学生顺利步入临床实践工作。基于工作流程的情境模拟教学法,采用临床真实病例,设定实训教学项目,让学生通过资料查找、角色互换、汇报总结等任务和实训操作,实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达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的新课程标准要求下的教学观念,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观察、思考、选择、体验,从而提升了临床实践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加强了专业协作团队合作,构建了良好的临床诊疗思维,强化了语言沟通表达能力,缔造了良好的医患环境。所以,其在物理因子治疗技术实训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