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红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河北 承德 067000)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外来思想传入我国,大学生成为受外来思想影响的主要群体,一些外来思想的渗透对辨别能力较差的大学生会引起误导,甚至会影响其做出有损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行为。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如何更好的继承和吸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用先进的思想和文化武装头脑,是值得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中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立什么德”“树什么样的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在高校开展立德树人的实践过程中,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立德树人的实践中去,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塞罕坝精神植根于五十多年塞罕坝建设者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大庆精神等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脉相承,是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资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充分阐释塞罕坝精神的丰富内涵,深入挖掘塞罕坝精神的时代价值,用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引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建设,有效探索在高校中弘扬塞罕坝精神的路径,提升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实效性。
塞罕坝是蒙汉合璧语,意为“美丽的高岭”。塞罕坝的建设故事发生在河北承德,塞罕坝精神发育的土壤位于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的塞罕坝机械林场。从1962年开始,几代塞罕坝人以坚韧不拔的斗志和永不言败的担当,人工造林112万亩,建成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场。2017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的重要指示中指出:“55年来,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1]2017年12月,塞罕坝荣获联合国环保最高奖项“地球卫士奖”,成为全球环境治理的“中国榜样”。塞罕坝人造就的不仅仅是一座“美丽高岭”,更是一座受人景仰的“精神高地”。
最初,塞罕坝精神体现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随着人们对塞罕坝精神认识的深入,塞罕坝的精神内涵也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意涵。本文将塞罕坝精神的内涵总结为三个方面:牢记使命、艰苦创业和绿色发展。牢记使命体现了一种责任和担当,是对于自身责任和担当的时刻铭记。艰苦创业是指为了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在艰苦的环境中奋斗拼搏,体现为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是对可持续发展的继承和发展,体现为持续、协调、环保的发展理念。
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面临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现实,建设均衡充分发展的美丽中国是当代大学生的使命和担当。面临产业结构调整、新旧动能转换等一系列改革,需要大学生具备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等时代精神。因此,将塞罕坝精神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丰富内涵融入高校思政工作的实践,引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所指的大学生是指在公立院校就读的大学本、专科在校生。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包括理想信念、爱国精神、政治认同、责任担当等诸多方面。根据研究需要,本文的问卷内容和访谈内容主要围绕大学生的使命担当、生态文明意识和艰苦奋斗精神等方面展开。2019年3月至4月期间,研究者在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承德医学院、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和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成效问卷180份,有效回收率为90%。期间,与20余名学生进行了访谈。通过调查研究,得到如下数据:
1.样本的基本信息
学校构成。在180份有效问卷中,其中29.7%的学生来自承德医学院,28.4%的学生来自河北民族师范学院,27%的学生来自于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14.9%的学生来自于河北旅游职业学院。
年级构成。受访者中,大一学生占16.2%,大二学生占60.8%,大三学生占16.2%,大四学生占6.8%。
性别构成。所有的调查者中,男生占32%,女生占68%。
2.大学生的思想动态
大学生的使命。在大学生的使命是什么这个问题后,设置了八个选项,分别是:创新创业、工作赚钱、乐于奉献、艰苦奋斗、继承传统、充实知识、提升修养和报效国家,选择要求可多选并按重要程度进行排序。提升修养、充实知识、艰苦奋斗和乐于奉献获得了最多的认可,分别是41.9%、28.4%、39.2%和43.2%。此外,37.8%的学生将充实知识作为自己的首要使命,24.3%的学生将提升修养作为自己的首要使命,另有13.5%和9.5%的学生将乐于奉献和艰苦奋斗作为自己的首要使命,没有学生选择创新创业、工作赚钱、继承传统和报效国家。
大学生生活中是否有浪费行为。在被问到大学生是否有浪费行为时,91.9% 的学生选择了是,8.1%的学生选择了否。
大学生是否会制止他人的浪费行为。有5.4%的同学选了会;47.3%的同学选了不会;还有47.3%的同学选了不会强行制止但会进行劝告。
大学生是否会提醒家人低碳生活。91.9%的同学选择了会,8.1%的同学选择了不会。
大学生对艰苦创业的态度。在被问到现代人是否有必要艰苦创业时,100%的学生选择了有必要。
大学生毕业后工作地区倾向。在未来工作地点的选择上,60.8%的学生选择了沿海或发达地区,33.8%的学生选择了中部发展地区,仅有1.4%的学生选择了西部欠发达地区,另有4.1%的学生选择其他。经访谈发现,很多学生将毕业后回家就近择业作为自己的选择,这也是部分学生选择其他的原因。
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倾向。在被问到毕业后最好的职业选择时,设置了八个选项,分别是:国家公职人员(如公务员)、社会工作人员(从事医疗、教育、公益服务等)、国家贫困地区急需岗位、基层工作者、参军、自主创业、普通上班族、其他,答案可多选。71.6%的学生选择社会工作人员,48.6%的学生选择自主创业,40.5%的学生选择国家贫困地区急需岗位,32.4%的学生选择国家公职人员,24.3%的学生选择基层工作者,14.9%的学生选择了普通上班族,还有16.2%的学生选择参军。
3.大学生对塞罕坝精神的认知情况
对塞罕坝精神了解程度。在被问到对塞罕坝精神了解多少时,2.7%的学生选择非常了解,59.5%的学生选择一般了解,35.1%的学生选择知道但了解不多,2.7%的学生选择了完全不了解。
对塞罕坝精神的态度。90%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学习,10%的学生认为无所谓。在访谈过程中,很多学生认为实地参观是最好的学习途径,在学校开展主题教育和网络宣传也非常必要。
根据上述问卷调查结果,通过对部分学生的深入访谈,发现当代大学生政治立场坚定、学习和竞争意识强烈,能够比较清晰地辨别社会上的不良思想,基本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尽管如此,当代大学生思想动态方面表现出来的下述特点仍然值得关注:
1.在实现自身发展与服务国家建设方面难以平衡
当代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了北京奥运会的成功申办、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建国65周年大庆、建国70周年大庆等国家大型活动,国家自豪感和荣誉感强烈,因此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爱国精神。同时,当代大学生生长在考试和就业竞争均非常激烈的当下社会,具有很强的自我提升意识。我国经济的发展存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不均衡,西部落后地区、偏远地区、基层行业需要大批的工作人员,需要当代大学生的奉献精神和报效国家的情怀,到农村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把充实知识、提升自己作为自己的首要使命,没有人选择继承传统和报效国家,说明当代大学生更注重自身发展,忽视服务国家建设,忽视了作为未来国家建设者的责任、使命和担当。
塞罕坝三代务林人听从党的召唤、响应国家号召,从条件优越的国家机关、城市来到条件恶劣的塞罕坝,始终忠于“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的使命,始终为了履行这个使命奋发努力。当代大学生应该学习塞罕坝三代务林人听党指挥、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的时代精神。
2. 践行节约行为与具备节约意识之间存在差距
当代大学生由于从小所受教育、周围环境熏陶以及网络媒体宣传的影响,具备很强的节约意识,但是将节约意识落实到自身节约行为方面仍存在很大差距。调查显示,91.9%的学生选择会提醒家人低碳生活,表明大部分学生具备节约意识。91.9%的学生认为大学生存在浪费行为,可见当代大学生浪费现象非常普遍。在面对他人的浪费行为时,只有5.4% 的学生表明会制止,可见当代大学生对他人浪费行为的漠视。当代大学生的节约意识仅仅停留在较为浅显的认识,并未将绿色发展理念真正根植于思想深处从而真正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才会出现践行节约行为与具备节约意识之间的巨大差距。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塞罕坝人以对绿水青山的不懈追求,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把寸草不生的荒地变成了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鸟的乐园,为建设美丽中国画上色彩斑斓的一笔。塞罕坝机械林场获得“联合国地球卫士奖”,收获了世界人民的肯定。当代大学生应该学习塞罕坝人的绿色发展理念、生态文明理念。
3.认同艰苦奋斗与自身落实艰苦奋斗无法统一
当代大学生普遍认同艰苦奋斗、奉献精神是优秀的道德品质,根据调查结果,100%的学生都认为现代人有必要艰苦创业,也有很多学生将艰苦奋斗和乐于奉献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大学生在认同艰苦奋斗精神的同时,自身在落实艰苦奋斗行为方面却大打折扣。在未来的工作地点选择上,仅有1.4%的学生选择了西部欠发达地区,大多数学生选择沿海发达地区。通过访谈了解到,这几所学校的生源为河北及周边省份,很多学生将与家乡的距离作为择业的重要考虑因素。在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倾向方面,社会工作人员(从事医疗、教育、公益服务等)是大多数学生的选择,与调研学校的专业特点呈现高度的相关性,一少半的学生选择国家贫困地区急需岗位,通过访谈了解到选择贫困地区急需岗位是在权衡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国家贫困地区急需岗位较低的择业门槛后所作出的被动选择,这种选择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听党指挥,迎难而上,怀着坚定的信念来到塞罕坝,面对塞罕坝艰苦的自然环境和时刻出现的生存危机,本着“功成不必在我”的品格和“以苦为乐”的乐观主义情怀艰苦奋斗、攻坚克难、绵绵用力,在塞罕坝的光山秃岭上建成百万亩人工林海。当代大学生应该学习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并用这种精神指导自己的行为,努力写好新时代大学生的奋进之笔。
“牢记使命,艰苦奋斗,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绝不是拓荒一代的偶然成就,它是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代的生动体现和拓新,也必将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2]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对塞罕坝精神的认识还停留在表层,同时,在牢记使命、艰苦创业和绿色发展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乏,应深入挖掘塞罕坝精神的时代价值,将塞罕坝精神融入高校立德树人工作实践中去,让塞罕坝精神走入高校思政课堂、走进学生活动和课余生活,让塞罕坝精神成为滋养学生成长的重要养分。
在塞罕坝精神的宣传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高校的强大社会影响,充分发挥其传授理论知识的历史使命,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思想发展的引领性作用,以在校内宣传作为主要方式,让塞罕坝精神在校园的广阔天地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3]高校课堂主要分为三部分,一是专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二是从事专业知识传授的专业课的课堂,三是进行通识教育的课堂。[4]
其一,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传播塞罕坝精神的主渠道作用。将塞罕坝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找准塞罕坝精神与课程教学的契合点,将塞罕坝建设者的的优秀事迹融入课堂教学的具体知识,丰富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通过与学生互动,教师的引导与总结,让塞罕坝精神入心入脑入行动。[5]此外,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将塞罕坝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等时代命题相结合,充分挖掘其深刻内涵。[6]
其二,将专业课和通识课的课程思政建设作为传播塞罕坝精神的有益补充。在教育领域,教师本身就是教育的重要手段,教师的言传身教、示范效应至关重要,教师用塞罕坝精神严格要求自己,并将这种影响带给学生。此外,教师应该在专业课和通识课的课堂教学以及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中,通过课程思政的形式,将塞罕坝精神与专业知识和通识知识有效结合,作为引导学生的重要抓手。
隐性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教育而言的,是一种潜在于班级、学校、社会之中无明确教育目标、教学内容的教育形式,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学生,往往能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隐性教育主要包括校园环境与景观、学校教风学风、党政群团活动、学校文化内涵建设等内容。提倡隐性教育,就是倡导开门办课办学,课上课下都下功夫,校内校外都尽责任,从而形成协同效应,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7]
其一,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弘扬塞罕坝精神。充分发挥塞罕坝精神的隐性教育功能,将塞罕坝精神融入高校第二课堂教育,积极开展以弘扬塞罕坝精神为主题的党政群团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的活动形式,实现对学生的引导。将塞罕坝精神融入学校文化内涵建设,建设与塞罕坝精神相关的校园环境和景观,积极营造学习塞罕坝精神的氛围。
其二,以科学研究建设为抓手弘扬塞罕坝精神。围绕塞罕坝精神,召开专题学术研讨会,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塞罕坝精神进行深入研究,形成塞罕坝精神的研究团队和研究基地。依据学校优势资源,组建与塞罕坝精神有关的历史、农林、资环、文化旅游等重点学科和研究团队,不断拓展塞罕坝研究的外延。
当今社会碎片化的知识结构和多元化的传播方式正在影响着学生的阅读习惯和知识接纳方式,现实生活之外的网络传播对大学生的影响日益扩大。因此,拓展文化传播渠道,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一,立足塞罕坝精神,讲好中国故事。以广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挖掘塞罕坝建设者的真实故事,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反映塞罕坝精神的电视剧、电影、公益广告、话剧、网络文艺作品、网络文学等艺术形式,塑造有血有肉的榜样形象,通过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手段进行传播,拓展塞罕坝精神对大学生的影响渠道和方式,使学生更容易接受。
其二,立足塞罕坝精神,传播好中国声音。塞罕坝建设者的感人事迹对人们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以塞罕坝建设者的事迹为基础凝炼出来的塞罕坝精神不但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而且对世界具有重要的价值影响和贡献。尊重网络传播规律,利用多种传播渠道,向世界展示全面、真实、立体的塞罕坝精神,让世界人民通过塞罕坝精神了解社会主义文化的的深刻内涵,是值得思考的时代命题。
因此,立足塞罕坝精神,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不但有利于当今社会学习塞罕坝精神,而且对于将塞罕坝精神进行文化输出,增强文化自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 “四个自信”,突出强调文化自信“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地位,为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注入了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领导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些文化将作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塞罕坝精神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种,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凝炼和总结出来的优秀文化,对当代社会具有巨大的激励和引导作用。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认真学习塞罕坝精神,用塞罕坝精神引领自身思想建设,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