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校科研水平的思考

2020-01-17 07:04郑江华
黑龙江科学 2020年21期
关键词:教学科研民主主体

刘 翠,郑江华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四川 德阳 618500)

高校办学质量的优劣,主要体现在科技创新水平、科研成果的水准,以及对社会经济所发挥的作用方面。高校应与时俱进,遵循自身规律和民主法制的精神,不断提升和改善科研管理水平[1]。

1 民主管理机制建构的原则

1.1 形式化与程序化的关系问题

有章可循是管理的依据,规章制度的制订是管理的核心问题。按照民主的法制理念,法制的制订只有建立在广泛的民主的参与之上才是有效的,才能是民众自觉遵守的规范,才能体现法治的民主精神,也是法制有效性的民主自觉,所以现代法制强调程序化,以一定的程序规程保障民主的参与,为形式化的法规制定提供合法性的基础。由此可见,程序化是法律制定的前提基础,而形式法律是程序法规的约定和成果。当前高校行政管理的空白主要是程序化程度不高,很多程序形式化的现象明显。缺乏商议,流于形式,不能很好地发挥程序过程的民意表达的功能,过分侧重形式规范的制订,后果是只关注有章可循,忽略了公正、公开。

1.2 意见民主与集中的关系问题

意见的表达是程序民主的关键,意见的执行需要一个集中的机制。民主的集中是建立在普遍认同的基础上,普遍的认同并不是简单的少数服从多数,而是大家都普遍认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是意见得以统一和付诸执行的前提规则。但它仍是可以检验的,如果依据客观的分析,如此执行和实施并不能达到主观的目的,就会出现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上的情况。所以,集中恰恰是普遍民主的原则,集中是建立在不论少数和多数都认同的基本规则之上的。

1.3 代表与民众的关系问题

现实社会专业化水平越来越高,角色分工越来越复杂,专家以其专业素养为民众的民主权益实现提供科学客观的意见和保障,也使民主法规能得以高效实施和执行。对于高校,这个问题又是双重的,一方面,专业教育是高校的重要功能,所以高校管理应该改变单一的“管理”的行政职能,以“教学”为中介,更多的确立教师的专业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就高校的管理本身来说,尊重教学规律,以教育专家团队来治理学校同样重要。

2 努力实现高校民主管理,提升高校科研教学水平的方法

2.1 以人为本,确定教师的科研主体地位

高校的发展应该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同时紧紧抓住学科建设这个龙头,大力加强科学研究,不断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协调发展[2]。进一步确立教师的高校主体地位,更好地激发教师主观能动性,营造更好的教学科研条件,实现教师的成长与学校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是当前高校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包括改变以往单一机械僵化的行政管理模式,改变只注重选拔而不注重培养的发展模式。真正“以人为本”,服务师生,不再简单地做到学校管理有章可循,更应关注规章的合法性、民主程序性、师生参与性,将规章的制订建立在师生自觉遵守的基础之上。

2.2 建立民主规范的管理机制

教师的专业能力增长不仅需要自身的努力,同时还与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形成一个尊重专业技能,凸显教师主体地位,科学民主的管理机制是不断激励教师提升教学科研水平的前提。高校的管理应以此为突破口,不断强化民主管理的理念,变侧重于“管”为侧重于“理”,通过民主管理机制激活教师在专业建设中的主体能动性,确立教师民主管理的主体地位,形成以教师专业素质的成就感与荣誉感的提升,促进高校教学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现在的高校在选人上十分严格,严把教师的录用关,以增强学校的综合竞争能力和教学科研能力。这样的入口关固然重要,但缺少了学校科学有效、公开透明的民主机制的建立,就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一些高校偏重教师的选拔,不重视教师后天的培养。没有确立教师的主体观念,熟于行政权力,疏于民主管理机制思考和探索,极大地制约了高校科研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挫伤了教师的教学科研积极性。

作为高校行政管理部门,关键是服务于广大师生,从这样的理念出发,需要牢固树立民主决议的理念。更多地凸显教师的主体地位,形成民主决议的机制规范,高校领导应善于将权力放在科学规范的规章制度中加以实施,坚持民主科学决策。

以民主制度建设为核心,推进学校部门的科学专业化建设水平,将简单对人的管理的行政模式转变为对“事”的服务模式,确立广大教师的主体地位,激发其主人翁意识和能动性。

2.3 树立高校管理的“专业”理念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的要求。在明确教师德才兼备的同时,也强调了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意义。

当代社会专业分工越来越细,对人才的专业要求越来越高。教师作为学生培养者,将自身的专业水平视为自身素质的重要内涵,是其自信地从事教职工作,并从自身专业水平的提升中不断获得自身成就感和荣誉感的力量源泉。对其专业素质和能力的认可,也成为激励教师不断进取的巨大动力。

要使教师的潜能得以实现,一个好的制度和文化环境至关重要。高校要因势利导,构建一个有助于教师实现潜能并生产知识的制度和文化环境[3]。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需要教师有高尚的师德、良好的师风。教师良好的师德师风与教师对于专业的热爱和精益求精的专业品质是密不可分的,尤其现代社会对人才专业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没有过硬的专业素养的教师很难得到学生的认同。所以,对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视是学校培养人才的关键,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需要有专业教师的指导才能完成。但教师的专业素养除了与教师不懈的个人努力有关,还与“教学相长”的教学活动有密切的关系,而这就需要确立教师在高校的主体地位,才能促使教师更好地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淡化机械的行政管理,制定规范有效的制度措施,秉承民主法治的精神,努力实现凸显师生的教学主体和学校主体的地位,以建构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为教师以专业的态度和方式开展教学改革,进行科研工作提供更多的制度保障和校园环境,以此为契机提升高校教学科研的水平。

猜你喜欢
教学科研民主主体
论碳审计主体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中国式民主
完善论与民主工具论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何谓“主体间性”
“云上中文”教学科研数字化资源平台助力一流学科建设
独立学院转设过程中如何构建合理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管理体系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南非大学的能力建设研究——以教学科研策略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