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灵犀:捕捉眼前一亮的感觉

2020-01-17 05:25蒋青林
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张良黄石秦始皇

蒋青林/文

唐朝大诗人李商隐有一首流传很广的《无题》,前四句如下: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很多时候,大家将这首诗引用于恋人之间那种“来电”的感觉。其实,除了情人之间会产生这种强烈的心理感应之外,在其他人际关系中也会出现类似情况,如英雄惜英雄,惺惺惜惺惺。传统文化非常强调感悟,渐悟也好,顿悟也好,都是要求用心去领悟。中国人在相人当中,也十分重视直感,经验老到之人,一眼望过去,就大致知道对方是不是自己要找的人,八九不离十。秦末著名隐士黄石公寻找和发现张良的历史旧事,就是当事人凭借“直感”找到了事业传承人的典型案例。

据明朝慎懋赏《黄石公传》记载,黄石公并非姓“黄”名“石”,他究竟叫什么姓名,已经无法考证了。黄石公之所以名垂青史,主要在于他做了两件事情:一是写了一本《素书》;二是将书传给了得意弟子张良。很显然,黄石公是沾了弟子的光而声名远播。当然,现象的背后还是有许多深刻原因值得我们探究,因为黄石公得到张良这位传人可不是偶然的,而是黄老先生经过千难万难而终于找到意中人,并巧妙布局从而说服张良的。

事情还得从秦朝开始说起。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之后,秦始皇终于荡平六国,建立了空前强盛的大秦帝国。按常理,如此强大的秦朝应该国运长久。秦王嬴政当然比普通老百姓站得高、看得远,他认为皇位从他开始应该后传一万世,而自己则是开天辟地的第一代,故自命“秦始皇”。即使悲观一点,哪怕退后一万步,秦朝绵延百来年应该是板上钉钉的事吧。上至秦始皇,下至所谓黔首,基本上都是上述想法,但也有少数异类除外。其中就有一老一少,老的就是黄石公,少的即张良。

黄石公以其卓越眼光穿透历史乱象,看到秦王嬴氏家族依靠严酷法治达到了大一统的目的,百姓积怨日久,愤怒在平静的地表之下暗潮涌动,火山就要喷发了。《周易·文言·坤》有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嬴氏家族看似强大无比,但又怎能逃过历史循环的定律与冥冥之中的宿命呢?对于行将就木的腐朽势力,黄石公决定推上一把以加快其倾倒速度。但他年纪大了,无法亲自去实践自己的想法,于是他转而将思想观念与行事方法诉诸文字,凝结成书,于是就创作出了《素书》。估计当时刻书实在是太费事,因为要在竹片上一刀一刀地刻写,黄石公不好长篇大论,只能惜墨如金:《素书》全书只有六章、一百三十二句、一千三百六十字。书也写好了,得找个能明白自己思想,并且有能力去践行的优秀弟子啊。到哪里去找呢?黄石公确实也很犯愁,再难也得去做啊,于是带着些许不安上路了。

而当时还是愣头青的张良,实在是不甘心秦始皇就这么千秋万代下去,因为他咽不下这口气。张良的祖辈世代做韩国宰相,没想到轮到他这一代没得做了,不是韩国不让他做,而是因为韩国没了,被秦国灭掉了!饭碗被人砸了当然得找对方拼命,更何况被打碎的还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钻石饭碗。张良就是这么想的,而且没怎么想清楚就立马动手去干了。年轻人嘛,一腔热血,想要报仇第一反应就是直接找对方拼命。张良稍微好点,没有撸起袖子亲自上阵,可能还是出身太好,打架不是强项。于是他转而发挥钱多的个人优势,到处交游,聘请刺客去干掉秦始皇。年轻人的优点是有热情,动作快,缺点是欠考虑,失败也快。张良也不例外,他没想到秦始皇的护卫那么多,而且防卫还特别森严和隐秘。刺杀自然没有成功,自己也遭到秦国通缉,狼狈出逃。秦始皇龙颜震怒,居然还会有人对自己下黑手,那还了得,一定要抓捕此人,严加惩罚,以儆效尤。张良搞暗杀不是很在行,逃窜倒是相当高明,毕竟是聪明人嘛。秦始皇布下天罗地网,大肆搜捕,居然还是让张良给溜掉了。张良从此明白一时半会还干不过秦始皇,但他心里不服软,嘴巴依然十分硬气,放出狠话:老子早晚要割掉秦始皇颈上吃饭的家伙,挂到太白旗上,那才叫一个快活!话是说得爽快,可是人还得走啊,张良一路流亡来到下邳。

公元前218 年(始皇二十九年),一老一少两位奇人终于在下邳的一座桥上偶遇了。虽然两人素昧平生,但黄石公此时的内心被一股强大气场所深深地吸引。年轻的张良徘徊桥上,张目四顾,举手投足之间其内在气势直冲云霄,似乎要凌驾于宇宙之上。自古英雄出少年,年轻的张良把天下第一人秦始皇都不放在眼里,他的内心是何等的无所畏惧、无上的强大!就在一刹那,黄石公明白了眼前的年轻人正是自己苦苦寻觅的可以托付精神生命之人。

本身也曾是孤傲不羁之人,黄石公当然知道如何说服自负而狂浪的青年人来继承衣钵。要想镇服心高气傲之人,就要比他更为傲慢张狂,黄石公使用的就是这一招。黄石公端坐在桥栏上,在张良经过他的身边之时,假装不小心将鞋子掉到桥底下去了。一抬头,正好看到张良,黄石公就对他说:“年轻人,你看我的鞋掉到桥下去了,帮我给捡上来吧。”张良很惊讶,看了看老头,发现他是认真的。作为读书人,张良当然懂得尊老爱幼的基本道理,于是他到桥下将老人的鞋取了上来。张良跪着将鞋递了上去,没想到那老头并没伸手来接,而是伸出一只散发着汗臭味的脚,生硬地说:“帮我穿上!”张良心中的火气滋滋地往外冒,但他的文化修养阻止了他采取不礼貌的行为,他又恭恭敬敬地给老人穿好了鞋。黄石公笑眯眯地走了,留下张良站在桥上,一脸惊愕。张良伫立许久,思绪有点乱,心情也逐渐低落下来。那边黄石公走了一里多地,估摸鱼儿已经上钩了,于是又折返回来。黄石公见到张良,拍拍他的肩膀,一脸严肃地说:“年轻人,我看你是块料子,值得调教。五天后的早晨,你来这里等我,怎么样?”张良又惊又奇,再加上自己正感迷茫,急需高人指点,也就不加思考地答应了。

时间不快不慢地过去了,第五天早晨,张良将信将疑地来到桥上,发现老人已经在那里了。张良正想说“不好意思”时,老人已抢先开口了,一脸怒气:“同老人约会,你居然还来晚了,我看你诚心不够。回去吧,五天之后再来!”老人扬扬手,不容张良分辩,径自离开了。张良被噎得够呛,灰溜溜地回去了。又过了五天,张良不敢怠慢,鸡一叫就去了。可是,他怎么也没想到,那老人早已站在桥上了,银发随晨风飘扬,一派仙风道骨模样。张良心里直嘀咕:这老头难道晚上不睡觉?那老人又吼开了:“怎么回事?又来晚了!不用解释,你走吧,五天后再来!”五天之后,张良这回长记性了,也不等鸡叫,半夜就起来,直奔桥上而去。到了目的地,看看没见人影,张良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放安稳了。过了一会儿,老人来了,显得很高兴,说:“小伙子,这就对了嘛!”他拿出一本书,郑重其事地叮嘱张良:“这本书是我一辈子的心血,你好好去读,读通了就能够为帝王之师!”说罢,老人转身走了。张良惊喜之余,急忙问老人:“以后我到哪里去找您啊?”老人头也不回,丢下一句话:“十三年后,济北谷城山下。”话毕,老人的背影消失在逐渐发亮的晨曦中。

张良得到的老人赠送的书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奇书《素书》。他如获至宝,从此潜心读书养性十年。学成之后,张良出山,辅佐刘邦同项羽争霸。张良真正将《素书》读通了,他熟练运用法则计谋,屡次帮助刘邦化险为夷,遇难呈祥,最后刘邦成功打败项羽,平定天下。汉高祖刘邦后来发出一句很有名的感慨:“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西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刘邦将张良排在韩信、萧何之前,对他作出了高度评价。

张良与老人的十三年约期到了,他满怀希望同时又思绪纷飞地到了谷城山。张良找来找去始终不见老人的影子,他对着谷城山大声呼喊:“老爷爷,您在哪儿?我是张良,我赴约来了!”山风阵阵吹过,除了空谷折返过来的回音,他没有听到任何应答。张良感到一丝沮丧,没有办法,他只好一步一回头地离开了。就在即将离开谷城山时,他突然发现路边有一块黄灿灿的石头,就像十三年前矗立在桥上微笑着,充满慈爱和希望瞅着他的那位老人。张良的心像是被一股强烈的电流击中一般,他久久地凝视着这块石头,仿佛再度见到了老人的音容笑貌。张良突然明白了:老人并没有爽约,他一直在路边默默等候呢。张良的眼眶禁不住湿润了,他用衣服小心翼翼地将黄石包起来,捧到家中供奉,常年香火不断。

黄石公与张良的邂逅,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千年之后依然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类似事例还有不少,在此不一一赘述。选人用人当然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但其关键之点还是将对方当作血肉丰盈的“人”来看待,而不是一堆抽象和冰冷的数据与模型。由此来说,那种让人怦然心动的“直感”,时至今日依然不应该被刻意忽视。

猜你喜欢
张良黄石秦始皇
桥头会
黄石国家公园庆祝150年蛮荒岁月——这是怎样的历史
奋力创造建设现代化新黄石的崭新业绩
黄石俱乐部度假别墅
张良受书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张良拾鞋
黄石高速公路改造项目中互联网+工程建设管理系统的应用
秦始皇忆师
三十六计之偷梁换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