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基建要准确把握投资速度与规模

2020-01-17 05:25莫开伟
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基建投资领域经济

莫开伟

最近,新基建突然成为最具影响力和穿透力的热词,且也多次出现在决策层的部署当中。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在研究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稳定经济社会运行重点工作时,就提到要“加快5G 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同时,新基建成为舆论焦点,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后疫情”时期中国经济变化的新趋势。

很明显,新基建的内涵及其实质,应该是当下全社会最为关注的经济形态。从各种专家发言及舆论媒体发出来的观点看,新基建全称应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投资领域包括5G 网络、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轨道交通等。同时,新基建又是一个新的经济动态,它是有别于工业基础“铁公基”(铁路、公路、机场、港口),属于信息时代的基础设施。一般认为包括以下七大领域:5G 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除此之外,还有集成电路、量子信息、物联网、智能驾驶、工业机器人、氢燃料、石墨烯新材料及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基础设施。

相对于传统基建,聚焦于高质量发展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在今天无疑受到更多瞩目。所谓新基建,顾名思义,就是不同于老基建,不搞钢筋混凝土那一套。无疑,新基建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因为新基建将拉动新一代信息技术、装备、人才等要素的投入,对投资和运营模式的要求更高,覆盖面更广,参与主体也更多,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也更明显。同时,以信息基础设施为代表的新基建,不仅会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创新商业模式,还将拉动新材料、新器件、新工艺和新技术的研发应用,促进制造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为新技术的发展,新产业、新模式和新业态的形成与大规模商业化提供必要支撑。这对我国优化经济结构、支撑新型服务业和新经济、助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迎接更大挑战至关重要。

与此同时,新基建的管理涉及市政、交通、安全、环境、信息化等多个部门,基于数字化平台的集成管理,必将对政府公共基础设施管理模式带来巨大改变。很明显,新基建与传统大基建既有一定联系,而又具有一定“本质”上的区别,传统基建绝大部分侧重实物型的有形投资建设,是比较狭窄的一种基建形式;比如城市改造美化亮化及住房修建等等,而新基建则被赋予了更高级的、更深层的内容,既包括有形的实物基建投资,更包括无形的基建投资,且绝大部分倾向于数字智能化方面的建设。

有一个问题需要明白,全国这么多专家学者、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甚至中央高层都对新基建问题高度重视,并将新基建放到如此重要经济战略高度,绝非心血来潮应对经济下滑的权宜之计,而是经济发展的严峻现实及未来经济发展潜能释放需要新基建的有力支撑与推动。加上新冠疫情摁下了国民经济的“暂停键”,可谓一只巨大的“黑天鹅”,将居民隔离了,让工厂停工了,让我国经济被抑制并暂时失去了活力。同时,也缘于新基建在当前现实中的作用及对未来经济发展的深刻影响,不得不重视新基建的投入问题。

且从当前现实看,我国处在防疫与复工两大战役同时展开的特殊时期,在这个时期需要做到防疫与复工复产两不误,要求做到既能控制住疫情、不让其扩散蔓延,又能在疫情中实现各行各业的稳步复工复产,这里面的难度可言而知。这就说明要统筹打好两大战役,不仅需要技巧,更需要技术,没有技术力量就是一句空话。由此,当前全社会急切呼唤有一种新的数字智能技术等新基建来推进两大战役,才能实现抗疫与复工齐头并进。

尤其是新型冠状病毒的蔓延加剧了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使得从中央到地方都不得不面临保增长的严峻任务,在这种情况下,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越发凸显。作为政府托底经济的常用手段,基建发力的紧迫性也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考虑到传统“铁公基”的投资-产出效率不高,同时也为了防止产能过剩再次加剧,新基建可能比旧基建更适合当下的时代背景;另一方面,随着新兴科技和产业升级的持续推进以及居民消费需求向线上倾斜,5G、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行业也迎来了绝佳的发展窗口期,新基建进程的推进也就水到渠成。而且,从过往我国经济实践看,基建投资在扩大内需、稳增长、稳就业等方面具有较强的拉动作用;同时,在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中,新基建对弥补疫情损失、提升逆经济周期功能等方面也将起到重要作用。最为重要的是,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具有超前性,是未来经济支撑的新硬核,具有掀起科技信息兴国浪潮、注入强大数字活力、推动中国经济换档升级、打造世界经济“中国时间”的强大经济动能。而且数字经济是以AI、工业互联网为特征的“新能源”经济,有利更好展示未来经济发展的高质量魅力。

可以预见,在未来以“铁公基”为代表的传统基建的增长空间将会越来越小的情况下,新基建的投资规模虽没那么大,但是对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经济结构升级、建设新型城镇化等方面的作用更大。在当前和未来经济环境,逆周期调控政策势在必行,在传统基建扩张增速有限的背景下,大规模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将是未来长期的发力方向。对此,中国一定不能落后,各级政府一定要增强紧迫感,广泛发动,让更多科技攻关企业加盟到新基建投资中来,让全社会更多的资源与精力向新基建倾斜,以阿里云为示范榜样,形成全社会投入新基建合力,未雨绸缪,让我国在新基建领域再次占领世界制高点,展现经济领域“大国重器”的威力。

因此,新基建正在成为共识,是应对疫情和经济下行的最简单有效手段,是中美贸易摩擦下大国竞争和改革创新的胜负手。

然而,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应该对新基建进行认真研究和全面权衡,制定出一个正确的发展方略,防止顾此失彼、不分主次轻重缓急等不良倾向发生,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新基建不能盲目铺摊子“重走老路”,提高新基建整体投资质量和效益,我们更需要客观看待投资和新基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同时也要看到,新基建从2018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后,已经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在投资角度对GDP 的贡献率也不断上升。但新基建尚处于发展初期,与近100 万亿GDP 的总盘子相比,在短短的几年内还不足以成为整体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相比原来高速公路、轨道交通等投资,新基建能容纳的投资规模,其实是很小的,而且从投入到大规模使用,时间跨度往往比传统产业还要长。

同时还要关注新基建的投资回报率。当年应对次贷危机,推动的四万亿政策出台之际,中国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特别是高铁等尚属空白。在大力推动高铁建设后,的确给中国的铁路交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然而,除了京沪高铁等极少数线路能盈利,其他大多是亏损运行,部分线路装载率不高,几乎等于闲置。如此基础上,再推动公共基建项目,是看得见的浪费。

中国一系列经济刺激措施就是发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这包括各种减税降费措施,也包括大规模启动基础建设投资,比如看到的各省累计25 万亿规划投资额。按照凯恩斯的投资乘数原理,投资的增加会有乘数作用,会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引起连锁反应,从而增加其他部门的投资与收入,最终使国民收入成倍增长。现实是,如今基建环境已不同往日,投资回报率也出现明显下滑。

还有政府负债率。超前投资、低效投资未必不可,但必须撑得住、还得起。长期大量低效的基建投资,定然导致政府负债率高企。目前,中国整体政府债务(包含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占GDP 的比重约60%,若加上城投平台的负债,其实并不低。

在过去十年里,为了解决政府隐性债务问题,为了规范政府投融资模式,我们出台了许许多多错综复杂的文件。这些文件可能来自不同部门,这些政策可能来自不同层级政府。这些文件起到了很好的防风险和规范的作用,但同时也拉低了政府项目推进的效率。

还有行业门槛问题。无论是5G 还是人工智能,还是其他各种新基建行业,行业的门槛都越来越高,巨头的垄断能力也越来越大,很少有中小企业能够与巨头竞争。

基于此,我国提倡新基建,加大新基建投入力度,推进新基建具有较强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但无论如何都不能剑走偏锋,防止出现决策性失误而给国家经济发展带来损失。对此,要让我国新基建运行在科学发展和可持续轨道上,需要把好几个关键点:一是要量力而为,不能盲目铺摊设点和贪大求洋,要根据自身经济承受能力,统筹兼顾,使新基建投放与我国经济发展实际需求相适应,消除重数量忽视质量的倾向,尤其要重点突出民生领域、能够拉动内需的新基建,追求高精尖水平,消除什么领域都想搞而什么领域都搞不好的不良倾向,严防新基建投资浪费。二是要改变思路,不能将新基建理解为旧基建,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创新理念和方法,绝对不能再用过去那一套老的投资理念来推动新基建,坚决杜绝把过多资金投向基建领域,或以新名义走老基建之路的做法,避免影响数字智能化程度提高及新基建全面推进等的“新瓶装旧酒”现象发生。三是打破全部由政府或企业投资的做法,更不能搞财政过度负债或靠扩大货币信贷来刺激新基建,尤其要消除全部由各级财政买单的倾向,将新基建领域向民间资本全方位开放,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参与,让更多的民间投资成为新基建的有生推动力量,共同分享数字经济带来的巨大红利。四是积极加强新基建领域的对外开放,积极引进外资。新基建投资既要依靠自身力量,以本国技术水平做根本保障,走独立自主发展之路,但同时也不能排斥引入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在一些新基建领域甚至还可以与外国政府及其外资进行深度合作,对新基建带来的利益实行均沾,对外资实行优惠税收政策,调动外资参与中国新基建的积极性,加速中国新基建的发展速度。

唯有这样,才能确保我国新基建的投资方向始终运行在健康、可持续轨道上,让新基建真正发挥提振我国经济发展和提高民众生活幸福指数的作用。

猜你喜欢
基建投资领域经济
电子战领域的争锋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将现代科技应用于Hi-Fi领域 Perlisten S7tse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2020 IT领域大事记
领域·对峙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PPP投融资模式运作优势及实施条件分析
我国基建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基建领域加速推进PPP模式的策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