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转型中胡同文化传播发展研究

2020-01-17 04:34董世斌单富博
河南社会科学 2020年2期
关键词:胡同受众转型

董世斌,单富博

(河南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一、引言

我国正处在新一轮的城市高速发展时期,在城市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探索城市转型发展、优化城市产业结构是很多城市面临的现实问题。为了突破自身发展瓶颈,实现跨越式的可持续发展,很多城市都在积极探索寻求转型发展的新路径。在这一背景下,作为中国特有文化现象的胡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就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如何使胡同文化在城市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实现自身发展,并作为重要因素推动城市的发展与转型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二、胡同文化的前世今生

(一)胡同与胡同文化

关于胡同的由来众说纷纭,但大都与蒙古人有关,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在蒙古语的叫法中胡同被称作“浩特”,在蒙古人建立元朝后,沿袭了“浩特”的叫法,久而久之,“胡同”一词就产生并延续下来。二是“忽洞”是井的蒙古语读法,而水源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人们生存、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慢慢地就成了人们居住地的代名词,其发音“忽洞”也逐渐演变成“胡同”,但是这种说法受到王越等一些学者的质疑,他们认为,我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用井作为名称早在元朝建立以前就已经出现,并且就“井”的读音来讲,蒙语的读法与汉语中的胡同并无关联。第三种说法则与蒙古人建立元朝有关,胡同取自“胡人大同”之意。同南方的里弄一样,胡同是对我国北方特有建筑特点的一种描述,是把街与街之间、住宅与住宅之间衔接在一起的通道。

胡同文化正是依托于胡同这一载体并经过长期的发展、积淀而产生的文化。关于其定义,学界并未给出一个准确的概念。有学者认为,胡同文化是城市特别是古都长期以来的文化积淀,是历史的沉淀与缩影。也有学者认为,胡同文化是风土人情民风民俗以及建筑等共同形成的文化。基于此,笔者认为,胡同文化既是城市长期以来的历史文化积淀与缩影,也是居住在胡同里的人们在长期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特性,是基于地缘关系所形成的具有“和为上”“远亲不如近邻”等具有传统文化特征的文化,并在时代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入新的要素,产生着新的内涵与意义。

(二)城市转型中的胡同文化现状

我国历史悠久,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众多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胡同便是其中之一,而在众多的胡同里以北京、天津、开封等地的胡同尤为出名。“有名的胡同三千万,无名的胡同赛牛毛”描述的就是北京胡同,可见其数量之多。据统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北京的胡同大概有6000条之多。但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城市发展速度加快,对城市基础设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出于此种原因,一些存在了多年的胡同被拆除。据统计,北京城内现存的胡同仅1000 多条。而在仅剩的胡同中,能够完整保留胡同传统风貌和特征的仅占三分之一,并有不断减少的趋势。无独有偶,古城开封也出现了同样的情况。《开封风物大观》记载,开封的胡同在20 世纪40 年代有80 条左右,但随着旧城改造、城市基础设施改善等措施的实行,城市内胡同的数量急剧下降。

随着胡同数量的减少以及现代化风潮的涌入,越来越多的原住民逐渐搬出了居住多年的胡同,居住人口的大量减少也使得胡同空心化现象逐渐显露,而依托于胡同而产生、存在的胡同文化也在逐渐没落。

三、城市转型中胡同文化传播发展的必要性

(一)充分利用文化资源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发挥文化的重要作用,增强文化自信,是实现发展最有效的途径,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没有任何一种资源可以完全取代文化的角色,中华优秀文化的力量是无可比拟的,是亟待我们去开发的。我们要重视文化的力量,发掘中华民族深厚的优秀文化资源与内涵,并将其转化为新时代城市转型甚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力量,提高文化软实力,以实现城市的顺利转型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胡同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具有丰富的内涵,蕴含着中国人的人格形成和习惯养成的哲学性思考,不仅对社会、个人有着深远持久、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维系家庭关系、邻里关系、朋友关系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所蕴含的中华传统美德构成了人们的基本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同时,对胡同文化资源进行挖掘并在最大限度上加以利用,发挥胡同文化的感召力,对于唤起人们的文化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城市的转型发展过程中,对胡同文化资源进行开发,是一个具有高度理论价值和现实可行性的思路。立足实际,尽可能地在最大限度上利用好当地独特的胡同文化资源,发挥文化的重要作用与价值,不仅有利于城市软实力的增强,也有助于城市转型质量的质的提升。

(二)建构城市形象

城市形象由多方面元素构成,包括城市建筑设施、自然景观等可视化元素,也包括长期积淀下来的方言、习俗、文化等非可视化因素。大体来讲,城市形象元素是城市的历史文化积淀、遗存和集体文化记忆,以及城市物质文明的发展水平与精神文明的状况和追求等汇聚而成的纵横贯通的识别性符号与共识性话语。事实证明,片面地依靠资源的消耗和同质化的竞争来实现城市的发展已经不再是最佳选择,越来越多的城市根据自身独特的优势与特点构建自身形象,并以此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河南淮阳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淮阳地处中原地区,历史悠久,自然条件优越,同其他平原地区城市一样,有着得天独厚的农业优势,农业也就成了当地的经济支柱,对外形象也和其他农业城市没有多大区别。但是近年,当地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作为城市形象的要素对外进行展现,使人们对其印象有了很大的改变。现在说起淮阳,首先想起的是伏羲、太昊陵,这不仅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增强了人们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发挥文化资源对于城市建设的重要作用是我们解决当前城市转型问题的有力抓手。这是党中央关于实现城市转型的重要论述,也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规律。因此,随着城市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在城市的转型发展背景下,形象的建构与传播显得尤为重要,它关系到城市转型能否顺利实现。

胡同文化是在长期社会发展中积淀下来的城市独特的文化,蕴含着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特点,而在胡同之外,这种不因血缘关系发展起来的亲密的邻里关系因各种原因正逐渐淡化。因此,在城市的转型过程中,注重胡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并将其作为城市形象建构的要素,发挥胡同文化的感召力,展现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仅有益于城市转型发展的实现,对唤起人民的文化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三)承载精神寄托

胡同既是城市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居住在此的人们的生活场所,它记录了城市的历史变迁,蕴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和人们深厚的情感,在深深烙下生活印记的同时也承载着人们的精神寄托。

汪曾祺在其作品《胡同文化》中讲道,从小生活在胡同里的原住民大都有着安土重迁的思想,一辈甚至数辈都会在一个胡同里生活,哪怕是已经破旧不堪、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的房屋,他们也不愿意“挪窝”,外面的高楼大厦并不足以改变他们破屋值万贯的思想。同时他们也早已习惯从小就在经历着的生活节奏与生活方式,胡同里不管谁家有点事,都会“随”上些“份子”,因为这样看起来会更符合“礼数”。闲下来与棋友“杀”上几盘棋,与酒友小酌几杯,或是与鸟友逗鸟闲侃,“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情况很少出现。这种基于地缘关系形成的亲如异姓兄弟、姐妹的群体,为胡同文化的产生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和基础。长此以往地处于这种生活中,使这些原住民即使搬离了原来生活的胡同,也会去寻求这样一种生活方式,某些生活场景的缺失,会让他们感到不踏实,由此可见胡同文化对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影响之大。胡同文化作为他们的精神寄托,是胡同原住民在日常生活中为人处世的准则,是他们的精神支撑。因此,在城市转型的过程中,要注意到胡同文化对人们的深层影响这一隐性层面,注重胡同以及胡同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充分理解胡同的文化内涵、胡同居民的关系逻辑以及“胡同化”的生活方式,并融入城市转型的环节当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为人们保留心灵寄托的同时,也为城市转型的实现打下基础。

(四)增强文化力量

胡同是中国特有的建筑现象,它是生活方式的体现,也是文化的载体。胡同的精神风貌、胡同居民的待人接物以及胡同中的各种活动,处处都体现着中国文化的特质。生活在胡同里的居民是胡同文化最原始的缔造者,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秉持中华传统文化当中的优秀品质,从事文化活动、生产经营活动,生产出大量的文化符号和文化产品,既创造了胡同文化,又丰富着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正是胡同文化大众性的体现。另外,胡同文化中遵循的“远亲不如近邻”的邻里观念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和为贵”思想的体现,邻里之间互帮互助,彼此依存,这种由道德伦理主导的体系支撑使“长幼有序”和“尊老爱幼”看似矛盾的理念仍能同时成立,这既是胡同文化的优势,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优越性的体现。

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在城市转型发展的过程中,既要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保障配套设施的完善,更要搞好精神文明建设,避免出现文化断层。这就需要挖掘并利用好胡同文化所蕴含的凝聚力与引领力的作用,这是胡同文化当中最具有力量的部分,在此基础上对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进行合理的引导,发挥其作为“本土文化”的优势,使胡同文化中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品质深深融入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之中,增强胡同文化对人们的引导力,这不仅是处理城市转型过程当中产生的问题的有效途径,也能增强文化对人的影响作用,增强文化的力量。

四、城市转型中胡同文化传播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讲好胡同故事,深挖文化内涵

文化是故事的灵魂,故事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新时代传播胡同文化,最重要的途径是讲好胡同故事,通过讲故事的形式使传播的对象具象化,让人们更乐于接受并且主动传播。“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诗所讲述的就是发生在明朝“胡同里”的故事。明朝的吏部尚书郭朴的弟弟建房时因地界与邻居产生争执,于是想请在朝为官的哥哥为他撑腰。郭朴遂作诗回应弟弟,弟弟收到信后,被郭朴的话所折服,便主动让出了一墙的距离,邻居见此情形,自知羞愧,也主动让出了一墙,于是便形成了一条巷子,也就是后来广为人知的“仁义巷”。这个故事充分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的谦让、宽厚、仁义,这也是胡同文化很好的体现。如果直接给人讲仁义道德的价值观念,或许没有多少人能形成记忆,但通过“仁义巷”这样的方式讲述出来,宽厚仁义的优秀传统文化就会深入人心。

故事是文化得以传播的载体,人们的很多知识技能,都是从故事中习得的;人们很多价值观念的形成,也都是在扮演故事中的人物角色当中实现的。通过故事,可以实现一种文化的传承,使文化可以冲破时间的限制,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通过故事的叙述,所传播的内容才可以融入人们的认识领域,使人们得以理解,并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讲故事是胡同文化实现其传承的必要手段,通过符号化的手段把胡同文化编码融进胡同故事当中去,受众通过对故事的接受解码,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并把这种内涵编码融到自己的意识形态当中去,从而使传播效果得以实现,使古城胡同的文化价值得以实现。因此,在城市的转型发展过程中,要深入挖掘胡同文化内涵,发挥胡同文化的凝聚和引领作用,在此基础上对人们的认知进行合理的引导,发挥其作为“本土文化”的优势,使胡同文化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品质融入社会发展当中;同时,讲好胡同故事,有利于增强人们对胡同文化以及城市的认同感,为城市转型发展的顺利实现打下基础。

(二)打造胡同旅游,融合旅游传播

一直以来,旅游传播都是一种较为有效并被游客乐于接受的文化传播方式。在旅游过程中,游客不但可以观赏旅游地的自然、物质景观,还能近距离地感受到当地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近年,胡同旅游逐渐成为游客旅游的重要内容,在北京、开封、成都等古城胡同内经常可以看到外地纷至沓来的游客乘坐人力三轮车或者步行着在胡同里游览,参观胡同居民的生活环境,感受胡同里的生活方式与氛围。胡同也一改往日的冷清,不再仅有走街串巷的小贩的叫卖声与为数不多的原住民的说话交流声,还有游客们的感叹与欢笑声,胡同正在逐渐热闹起来。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北京的南锣鼓巷、什刹海等胡同,成都的宽窄巷子等。胡同游不仅能让游客暂时远离现代化大都市的喧嚣,感受城市中的宁静,还展示出了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增强游客的文化认同也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北京、开封、成都等胡同旅游的事例告诉我们,像胡同这样的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对外来游客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它既是社会发展变迁的见证,也是人们寻求认同、提升自豪感的载体。尤其在城市转型发展的背景下,更应该加大对这些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尽最大可能地保存好胡同的原封原貌,完善胡同的基础设施建设,对胡同内原住民的生活加以保障,因为胡同内的原住民的日常生活呈现才是胡同文化的精髓所在,才是最吸引游客、使游客感受最深的地方,商业化的店铺是无法提供胡同原住民真实的生活场景的。同时要提升胡同的承载力,使胡同既能满足原住民与游客的需要,也不失历史文化底蕴和胡同的风貌特色,以更好地展示当地的风土人情与文化习俗。另外,将具有胡同文化特征的产品与其他胡同旅游资源加以整合,使胡同文化的传播更加系统化,这不仅对城市形象以及胡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大有好处,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大有裨益。

(三)发展胡同文创,传播文化符号

近年,故宫文创风靡全国,受到了许多人的欢迎,就连对传统文化了解逐渐减少的年轻人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成为故宫文创的粉丝,继而在全国各地掀起了一阵文创热潮,比如山东泰山、陕西皮影戏等都纷纷推出了既有深厚文化气息又具有自身特点的系列文创产品,不仅实现了对当地文化的宣传,还带动了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文创已然成为文化对外传播与展现、促进经济生态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

旅游是载体,是文化与游客之间交流的桥梁,旅游的内容与形式表现在文化的熏染中得以丰富,文化才是旅游的灵魂和最终目的。胡同游的兴起为胡同文创的实现提供了现实基础,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胡同并走进胡同。国家组建文化和旅游部更是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和制度上的保障,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必将推动新的产业形态和趋势的出现,故宫文创产业的良好反响就是一个很好的体现。正如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在接受采访时所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每一处文物古迹每一个人物与每一种文化背后都是一个巨大的宝藏,都蕴含着巨大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而这些独特的特点都是进行文创产品开发的资源。因此,胡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也应该对故宫的成功经验加以借鉴,将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胡同文化通过一系列文创产品表现出来,挖掘背后的感人故事与人文情感,塑造自身品牌,创建具有独特性同时又能表现自身文化内涵的符号元素,避免同质化、庸俗化情况的出现。特别是城市在寻求转型发展的背景下,文化产业发展的生态性与可持续性更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更要激发胡同文化的生产力和再创造力,在胡同文化的基础上开发出更多的文化产品,挖掘开发路径,并联合其他产业,实现跨界生产与营销,生产出具有地方胡同文化代表性同时又有传播力的文化符号与文创产品,满足消费者不断提高的审美水准与需要,体现胡同文化在城市转型当中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四)结合时代潮流,洞察媒体环境

结合当下的社会环境和受众的接受逻辑是胡同文化实现良好传播效果的现实保障。受众的碎片化阅读习惯是我们在进行胡同文化传播过程中必须考虑的现实,新媒体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信息的泛滥,各种信息充斥在受众的生活当中,分散着受众的注意力。受众从以前被动接受的地位转变成了信息的主动索取者,有了更多样化的选择,内容市场已经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如何获得受众的注意力成了一个普遍关注的问题。

基于当下的新媒体环境,要实现胡同文化的有效传播,我们要结合新媒体环境的特点,在内容、传播渠道以及受众的传播主体性等方面多下功夫。在内容上,要讲故事,要讲关于胡同的故事,讲有地方特色的故事最能吸引受众注意,引起受众的共鸣,实现差异化传播。要增强开放性,让受众的主体性最大化地展现出来,并加入故事的讲述中去,使受众成为胡同故事的讲述者,胡同文化的生产者、见证者、传播者。在传播渠道上,要结合时下较为流行、有影响力的传播方式,如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平台,将传播渠道、传播方式多元化,以便更好地传播胡同文化。在受众方面,结合受众碎片化的阅读习惯,把握受众的接受心理,同时要兼顾受众之间不同年龄、不同文化水平的差异,尽可能地满足受众需求,力求胡同文化的广泛、有效传播。在城市的转型发展过程中,我们更需要通过不同的角度,对胡同文化进行多维度传播,在感性诉求的层次实现与受众的情感共鸣,用现代化的视角去看待有历史感的文化,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实现胡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五、结语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促进城市发展的基础性力量。胡同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在城市形象建构、增强文化力量、人们的精神寄托等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对城市的转型发展也大有裨益。因此,在城市转型发展的背景下,胡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更应该得到重视,立足地方特色,深入挖掘胡同文化的内涵,讲好胡同故事,打造胡同旅游,创造出胡同文化文创系列产品,塑造自身品牌,避免同质化现象出现,传播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同时结合时代媒体环境,发挥受众的主体性,以促进胡同文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和多维度的传播。

猜你喜欢
胡同受众转型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最不像胡同的胡同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Preserving and Honoring Beijing’s Hutongs
胡同凶案
网络时代受众心理的分析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