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性研究:现状与前瞻

2020-01-17 02:37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实效性马克思主义理论

许 烨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12)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性不言而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当前,大数据和“互联网+”已经成为时代大背景,同时也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亟待研究的新课题。应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就要把大数据看成是重构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重要因素和力量。高校应当以品德和人格的塑造为重点,将思政教育贯穿学生教学管理的各方面,以做到全过程和全方位培养人才,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仅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高质量推进,也是事关中国高等教育事业新局面能否开辟的重要影响因素。

一、大数据时代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性研究的重要性

从多视角、多层次透视了大数据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变革和挑战,深入地剖析了大数据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新情况、新机遇和新挑战,努力探究优化内容体系、形式、方法及其有效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首先,从信息交往出发科学阐述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涵,能够夯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基础。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从价值上重新回归于现实生活,而这也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活力来源。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当代中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产生了变革和优化的强烈诉求,要求我们基于更加宏观和更具深度的时代背景,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方法、观点去积极探究新形势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效性问题,探索“科技理性”与“教育伦理”辩证融合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性体系构建之路,实现“技术理性”与“伦理理性”的合理衔接。

其次,有利于创新和丰富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方法路径。大数据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做到坚持马克思主义沿着中国化的道路前进,筑牢主流意识形态的坚强阵地,启发人民群众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科学认知信息化导致的社会变化,主动适应和掌握其中的机会,要求尽早更新落后的思想观念,不断改良工作方法手段,在与时俱进中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为社会、为人民、为时代培养造就优秀人才。

总之,深刻分析大数据和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辩证逻辑,要直面现实,把大数据作为提升实效性的突破口,明晰价值功能导向,丰富教育内容、途径;充实内涵,着眼于宏观环境变化,高度结合时代发展,大力建设与社会现状、高校实际、学生思想相契合的提升教育实效性的内容体系;注重实效,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全过程的监督与管控,科学设计量化考核指标,以效果评估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效果提升;思维开阔,系统开展相近、相关学科的理论研究,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学科理论基础对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意义;关注长远,正确定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价值归属,其最终目的是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培养优秀人才,使大学生在走出校园后承担起社会责任,为生产力的发展、优秀文化的建设和传播以及人民利益做出应有贡献,同时在此过程中也能实现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二、大数据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性研究的现状

在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如何趋利避害,最大化地利用大数据时代实现自身教育实效性的提高,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考的重要问题[1]。

(一)有关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效性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获得了较快较好发展[2],过程呈现出持续性、复杂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必须结合时代背景主动寻求创新突破。进入“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技术已经是一项重要的生产力和战略资源,引起了各国的高度关注,并作为产业得到了大力发展。大数据时代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开展创造了诸如更丰富的授课资源、更广泛的教育对象辐射面、更多元的传播路径以及更便捷的智能平台载体等有利因素,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袁贵仁曾指出,“近年来,大力推进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从总体上看,各地各高校的工作还很不平衡。”通过对全国21所高校所作的调研显示,高校学生网络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上的精准性有限,实际效果有待提升,进网络力度不够[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实效性不足,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性的缺失[4]等,具体原因如下:一是部分高校学生接受社会负面思潮的影响,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产生偏差,学习的主动性不足;二是传统教育观念没有随着网络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对学生心理特点捕捉不到位;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参与不足[5];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者的网络素质缺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更新缓慢,管理能力不足;五是相关网站资源不够集中、内容重叠、缺乏新意,导致浏览量有限、知名度较低、影响力有限。[6]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价值出发,赖雄麟提出“任何对灌输论立场的退缩,都是在向自由主义教育靠拢,同时也就是放弃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权利观点的坚持”。[7]

(二)关于大数据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关系研究

从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欧美学者开始研究“信息社会”,70年末80年代初,国外学者开始研究信息化条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他们把伦理道德的概念引入到信息资源学科理论建设和实践过程中,围绕伦理道德分析信息资源管理的实效。进入80年代中期,相关研究成果大量涌现,比如说摩尔的《什么是计算机伦理学》、罗格逊和拜努的《信息伦理学:第二代》等。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日益提升,使得这一时期出现的成果对于信息资源和伦理道德二者关系研究更为深入,这些成果也从信息伦理学的学科视角对德育教育的有效性进行了探索。一些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的国家在推动信息德育教育理论发展和实践运用上已经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对当前中国进一步利用信息技术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8]

目前来看,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涵盖了马克思主义教育基础理论、教育发展和教育评价三大研究领域,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而前者也是后者传播的主要途径和手段。[9]在当下高校的教学当中都少不了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在一起,虽然两者从内容、决策、方法等多个角度来看都有很多的不同之处,但是两者之间却又有着莫大的关联[10]。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得以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从定性转向定量、线性转向非线性、局部转向整体、模式化转向多样化[11]。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大数据时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12],大数据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13],大数据改变了人们探索世界的方式,使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主体行为具有关注学生信息的全面性、混杂性、相关性等品质特性,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不小的机遇,也制造了相当多的挑战,例如海量数据计算分析工作量大繁杂、西方网络信息霸权冲击及缺乏专业技术人才支撑等问题[14]。

(三)大数据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实效性的路径研究

一是思维与原则方面。要更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观念[15],做到认识到位、经费到位、组织到位、覆盖到位和工作到位。李怀杰,夏虎提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的三个新理念:量化集成、精准预判和个性化理念,探索出三个实践新原则:可视化原则、个性化原则和即时性原则。[16]布超指出“互联网+”时代增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性的主要原则包括创新性原则、主动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17]

二是内容与形式方面。马克思主义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在欧洲主要分为马克思、恩格斯论诸育,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论诸育,乌申斯基、苏霍姆林斯基论诸育,维果茨基、赞科夫、鲁宾斯坦论智育,石里克论智育、德育,鲁吉克、加加耶娃、保高莫洛夫、凯里舍夫、切尔尼柯娃论体育,德米特里耶娃论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克鲁普斯卡雅、加里培林、凯兴斯泰纳、塞德尔、勃朗斯基论劳动技术教育等这几类[18]。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性的内涵在效益上表现为内在与外在、个人与社会的一致性以及低投入与高产出的统一性。有学者认为,应创新网络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新体系[19],强化大数据理念,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大数据分析有机融合,进行整体性、多样性、动态性、开放性和复杂性的思维变革,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提升主流话语权和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赵耀辉从加强互联网传播手段扩大宣传,利用互联网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习,专注网络舆论主动权,借助互联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性进行及时有效地了解和反馈这四个主要方面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容。[20]

三是方法与途径方面。应运用大数据提供信息的全面性、预见性和相关性,需要以大数据理念为指导,优化大数据计算分析能力,促进信息共享;还要以技术为支撑,开辟网络教学平台,克服大数据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技术困难;同时还要发展教育大数据,驱动教育模式改革,推动个性化教学真正实现。[21]必须从健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机制,畅通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渠道入手,有效地发挥广大教师队伍在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建设中的积极作用。[22]

四是手段与创新方面。大数据时代要通过树立大数据意识、建设大数据工作队伍等工作[23],并结合新媒体技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传播力,持续推进工作观念更新、方法变革,盘活基层思政教育过程;[24]进一步优化“互联网+”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原则、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制度、育人队伍、育人生态、“互联网+”服务能力[25];进一步改进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评价研究;进一步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话语转换,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队伍建设,用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传播载体,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政治环境。[26]

五是队伍与机制方面。强化和改进队伍与机制建设的着眼点是提升吸引力和实效性,主要是在内容上和方法方法上寻求突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只有在心中有“真经”的同时做到教学有“高招”,才能称之为优秀,才能算得上掌握了“看家本领”。[27]陈宝生指出,要发挥好高校党委作为核心的作用,使党支部充分彰显战斗堡垒的地位,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理清“三级”领导机制、建立健全管理体系、完善配套运行机制;[28]立足于学生自建的网站和学校各级组织创建的网站“两类阵地”;要从机制建设的角度强化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调节控制能力(如组织协调、检查考核、导向激励、教育教化等),并落实相关保障(如法律法规政策、人才队伍、资金投入等。

三、大数据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性研究的述评与展望

概括看来,近年来国内理论界学者们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及其与大数据技术的结合研究上取得了一定成效,这是进一步深入探讨大数据背景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性优化路径的参考和依据。但大数据是一个新兴事物,现有研究对大数据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要特点和基本规律缺乏较为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对于在信息传播理论的指导下,怎样结合学生群体的心理与行为逻辑,有指向性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逐渐提高其针对性和有效性等问题上相对成熟和系统的理论成果还没有大量出现,与此相关的实证研究和跨专业研究也开展的不多。

首先,基本问题将得到更加清晰和更深层次的分析。一是大数据时代下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理论研究。如今信息网络技术已得到迅速普及,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如何以大数据时代的发展为背景来深入研究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理论问题,在研究中突出前瞻性和深入性,应成为研究的重点。二是大数据时代高校信息文化研究,包括大数据交往中信息文化的形成、发展与特征等。信息交往实践具有场景虚构、边界开放和形式多样的特点,这些特点对现实有着深刻而持续的影响。高度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主体参与了信息文化的生产过程,而后者也形成了反向作用力,帮助重塑了前者。三是大数据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之间的关系研究。大数据提供了技术和数据支撑,导致了高校思政教育主体和客体二者关系衍变,这导致无论是相关学术研究还是实践环节都必须积极做出相应改变。所以,应当对教育过程主客体的变化和主要特点进行研究,并据此对思维观念、手段措施展开更深入的研究。

其次,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将侧重学科交融。针对目前理论研究的不足和实践的需要,应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研究方法,从大数据时代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变迁的现实出发,立足于大数据综合信息管理平台,系统判断大数据背景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宏观环境与内部生态两个方面产生的变化,从教育理论和实践变迁的视角来思考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如何优化提升,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指导探索研究过程,用更宏大的眼光来对待网络信息技术发展下呈现出的大数据这种全新的数据形态和资源,衡量其对中国高等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践的历史与现实、空间与时间的新的意义,去考量和探索大数据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性的变迁与特征、出场路径与评价变革。

第三,主题研究将注重实效性策略的整体协同效应。大数据时代适应交往变迁发展特点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性提升模式研究应注重策略的整体协同效应,在分析大数据时代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围绕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性问题,从总体格局、有效性模式和评价变革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猜你喜欢
实效性马克思主义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