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 鉴 刘煜蔚
(云南大学,云南 昆明 650091)
当今世界,国际形势风云变幻,西方国家乱象频出,全球治理困境增多。在此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九届四中全会。此次会议对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以及全力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等重要问题提出了理论指导,对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建设新时代国际统一战线、提升国际影响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要坚持和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在坚持适用性原则的基础上推动国际秩序渐进变革。在国际秩序的完善过程中,中国不否认西方文明在国际秩序中体现出的价值与发挥的指导作用,但国际秩序转型势在必行。虽然一方面,既有的国际秩序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长期以来在维护国际社会和平共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另一方面,现今国际秩序依然是西方国家占据着主导权,对广大非西方国家并无公平性可言。同时,随着各国实力的变化,国际形势发生了改变,国际体系变化潮流不可阻挡。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中国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难点问题,反对动辄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坚持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永远做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1]中国的崛起是和平的崛起,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完善过程,不是为了彻底颠覆全球政治格局,其重点在于改善,而不是革命。中国的目标是在坚持适用性原则的基础上推动国际秩序渐进变革,使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顺应客观的权力格局与形式变迁,这不仅符合中国自身的利益,也有助于调整国际体系,促进世界公平正义。
2.重视联合国和其它相关国际组织的地位与作用。全球化体系需要国际组织来处理一些复杂的高成本问题,如越来越严重的不平等问题和跨国威胁等,这些都属于非常棘手的政治问题。[2]当前,联合国依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组织,是最有效的国际合作协调机制,为国家间的合作与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平台,在全球治理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具有专业性、权威性、稳定性和自主性的特点。中国全力支持联合国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核心作用,中国同其他新兴发展中国家还力图促进上合组织等新兴多边治理机制或平台发挥引领作用,为全球经济与治理做出贡献,有效应对挑战和危机,建立新型国际机制。对此,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我们要维护联合国在全球治理中的核心地位,支持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二十国集团等平台机制化建设,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治理体系。”[3]
3.通过中国特色主场外交提升全球治理话语权。“主场外交”指在本国范围内举办的一系列外交活动,内容涉及诸多领域,包含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其特点兼具能动性与多边性。举办主场外交的目的在于增进国家利益,提升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作为中国特色外交重要形式之一的主场外交,一直以多种方式呈现出来,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博鳌亚洲论坛、世界互联网大会、夏季达沃斯论坛、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和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等机制或平台的形成,充分发挥了中国的“主场优势”,取得了良好的国际传播效果:既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国家实力的提高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又体现了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程度的加深;既丰富了中国的大国外交经验,又显示了中国对国际制度演进的推动力。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我们要完善全方位外交布局,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维护全球战略稳定,永远做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4]中国的主场外交不仅丰富了中国的外交形式,扩充并升级了中国的“朋友圈”,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中国的软实力,增添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活力,同时还为世界其他国家提供了新的交流平台。
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5]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第一次在外交场合提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6]此后,习近平又在多个重要场合对如何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建构一个什么样的共同体等问题做出了阐释。十九届四中全会会议决定进一步强调,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作出贡献。
长期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事务,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充分发挥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优势,为世界创造更多的机会,提供更多形式的平台,促进国际社会共同利益的达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背景下,在国际统一战线新理论的指导下做出的新尝试。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指导下,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的外部形势,党中央实施中国特色外交战略,立足全人类共同利益,将统一战线理念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相结合,来解决全球治理中出现的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创造性提出的方案,体现了中国智慧,不仅推动了新时代国际统一战线的建设,对新型全球治理观的实现起到了推进作用,还能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重要力量。
世界经济和气候问题是传统全球治理的主要内容。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陷入低谷,经济困难、失业问题、收入差距扩大化等全球性问题使各国纷纷意识到,全球经济机制必须进行调整。现在是国际经济治理机制变革的重要时刻,十九届四中全会决议强调:“我们要推进合作共赢的开放体系建设。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多边主义和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变革。”[7]
为了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变革,中国致力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参与全球经贸规则的制定,坚持互惠互利与贸易自由化,坚持双赢、多赢、共赢,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第一,明确变革目标,即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有效的方向发展。第二,贡献新的理念。习近平指出,全球治理体制变革离不开理念的引领,全球治理规则更加公正合理的要求离不开对人类各种优秀文明成果的吸收。中国将坚持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主张,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推动各国在国际经济合作中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努力使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更加平衡地反映大多数国家的意愿和利益。第三,分享中国发展经验。中国40多年改革开放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在经济体制改革、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创新宏观调控、扶贫减贫、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可以通过与国际社会共享经验,促进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第四,贡献中国倡议。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热烈响应。要深入研究各国的共同利益,积极提出国际合作新议题、新倡议。此外,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要基于满足自身发展需求和促进全球经济合作的双重利益,实行内外双赢的战略。这就要求中国结合自身发展转型的优先领域和节奏步骤,规划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相应战略,以G20和地区机制建设同步推进为抓手,促进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更加包容、有效。
近年来,气候变化及其导致的环境问题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重要性逐渐上升。全球变暖带来了一系列关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问题。它已经不单单是一个生态问题,而上升到国际问题,是全球治理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
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战略上实行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坚持发展中大国的定位,制定并实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在捍卫自身发展权益的同时,承担与我国国家实力相符合的义务,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进程,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我国积极开展南南合作、建设性地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谈判,率先提出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自主贡献方案,引导和推动了《巴黎协定》《斐济实施动力》等重要成果文件的达成。十九届四中全会决议指出:“我们要推动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公平、各自能力等原则基础上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8]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海洋、极地、太空、网络成为全球治理的新疆域。在这些领域中,由于国际规则的缺失或不合理,导致了一些不平等现象的发生,同时也对生态环境等各方面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作为一个新兴大国,中国在这些领域里也有着重要的国际利益和安全关切。2017年1月18日,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召开的“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上,习近平发表了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他特别提到:“要秉持和平、主权、普惠、共治原则,把深海、极地、外空、互联网等领域打造成各方合作的新疆域,而不是相互博弈的竞技场。”十九届四中全会会议决定指出:“我们要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9]
二十一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成为国际社会竞争的主要领域,除了其作为通道的主要作用之外,丰富的海洋资源也成为各国角逐的目标。当前,全球海洋治理问题呈现出多样化状态,多种威胁并存,如海洋污染、海洋安全等问题,没有任何国家能够单独解决这些问题。全世界必须联合起来,共同治理全球海洋问题。
近年来,中国国家实力迅速增强,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国家地位稳步提升,中国积极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在享受海洋带来的各种经济、资源利益的同时,也面对着海洋带来的困扰。面对全球海洋治理中出现的众多问题,中国提出了自己的方案。
2019年4月,在庆祝中国海军成立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大家应该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增进互信,加强海上对话交流,深化海军务实合作,走互利共赢的海上安全之路,携手应对各类海上共同威胁和挑战,合力维护海洋和平安宁。”[10]并首次提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部分,“海洋命运共同体”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进行了细化与深化,它以海上丝绸之路为载体,深化务实合作,其目标是“和谐海洋”“和平海洋”“健康美丽海洋”,是中国在海洋治理方面的理论创新,是中国愿意携手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共同面对人类困境的表现,这既符合中国人民的需要,能够指导中国建设海军强国、发展海洋经济、实现海洋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又有助于帮助全世界解决现实问题,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及海洋生物多样性、推动海洋资源的有序开发、有力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当今世界,极地问题是一个重要的地缘政治问题。极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秀的战略军事价值吸引着世界各个极地国家和非极地国家,谁拥有极地,谁就拥有重要的战略资源和战略要地。目前,极地问题主要包括极地的资源开发与利用、环境生态保护以及合作与治理等问题。气候变暖使北极的资源开发变得更加容易[11],全球气候的变化也显示出极地环境的脆弱性。新的经济可能性给北极区带来了新的机会,但也带来了新的风险。
由于中国能源相对紧缺,不可避免地需要对极地进行开发。在对极地资源进行开发的同时,中国还注重对极地环境的保护与秩序的维护,从而建立有效的极地治理模式。基于强国战略,中国在1983年加入《南极条约》,并一直积极参与北极政策制定,体现了中国的大国责任和担当。
随着人类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在太空的活动不断增多,由于外层空间的特殊性质,所有国家在外太空都享有平等的开发与利用权力,这也导致了人类在外层空间的争夺愈演愈烈。除了国家间竞争外,太空问题还涉及到环境方面,太空环境的恶化会使地球上的所有国家都受到严重的威胁。太空问题治理的特殊化与复杂化导致了一定程度上治理困境的出现。太空治理不仅是为了维护一国的利益、促进一国的发展,而是关乎全人类的命运。
中国很早便将太空纳入到发展战略中。作为一个太空大国,中国在太空治理中起着重要作用。中国勇于承担大国责任,积极参与太空治理,帮助建立太空制度并使其不断完善,建立新的太空治理体系。
无论是太空经济治理方面还是太空环境治理方面的中国方案,都贯穿着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并以此为核心,以和平与平等为基本原则,努力构建太空命运共同体。太空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不仅有助于推动中国成为真正的太空强国,增强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与主导权,还能够增进各国的战略互信,促进各国共同关注太空治理议题,弥合国家间利益分歧。
除了生态环境与资源方面产生的治理问题外,网络虚拟世界的争夺也日渐激烈,导致了一些网络治理问题的产生。
截至2019年6月,全球网民已有43.88亿人,其中中国网民达到8.54亿人,居世界首位。互联网的发展使整个世界的联系变得愈加紧密,整个世界成为一个共同体,人类生活更加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网络空间秩序不合理、发展不平衡加剧等问题困扰着人们,霸权思维限制了全球网络的发展。网络治理是全球治理的新内容、新领域、新命题,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
目前,中国互联网的发展虽然还停留在网络大国的阶段,但中国致力于建设成为一个互联网强国,并以此为基础,积极参与建设全球网络治理制度,构建“多边参与”和“多方参与”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
21世纪以来,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实力增强,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此背景下,发展中国家要求参与国际事务的呼声越来越大。中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都希望国际秩序变得更加公正合理。因此,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在全球治理过程中的全面参与,大大增强了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事务的信心。而且中国以全人类共同利益为出发点的初衷,也使众多发展中国家人民真正受益。中国着眼于世界和平与发展大局,推动中国与世界的良性互动,扩大国际统一战线,引领国际秩序产生新变革。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在努力保持自身良性发展的同时,愿意树立大国责任感,帮助世界人民建立新型国际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与共产主义的实现具有本质上的共同性,所以中国共产党一直将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自己的使命担当。我们将中国梦与世界梦结合起来,最终通过完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来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