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早,沈龙飞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医学技术学院,重庆 404120)
目前,国内外义齿数字化设计和加工发展迅猛,一般义齿加工企业均配置了CAD/CAM设计和切削加工设备,部分先进企业还使用了3D打印设备,数字化义齿加工占比大幅提升[1]。调查显示,国内大型义齿加工企业几乎都引入了CAD/CAM系统并投入使用,义齿加工企业已进入了全新的数字化时代。CAD/CAM和3D打印等数字化口腔修复技术已成为了义齿加工企业技术创新和增强科技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企业在市场竞争压力下大规模进行产业升级的同时,院校对于口腔技工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也有了不同的对应策略。在口腔行业发达国家,产学研整体实力较强,口腔技工培养模式处于领先地位。以德国为例,通过“双元制”教学模式[2],使口腔技工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前就在义齿加工企业进行了大量实践,对数字化设计和加工技术有着较好的掌握。日本则依托口腔技工较高的行业地位,与口腔医师共同制订职业标准[3],将校内考核与职业考核相统一,加大对校内实训设备的投入,同样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相比其他先进国家,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改革是根据自身环境和条件差异而采取了多种应对策略[4]。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如何开设义齿数字化加工相关课程是高职院校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本课题研究团队走访了国内多所高职院校,面向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师发放问卷,总结义齿数字化设计和加工相关课程开设的成功和失败经验,并在产业升级的背景下[5],要求高职院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探索出最优策略,以完成教学改革的目标。
选择国内高职高专院校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一线教师作为问卷发放的对象,每所院校只选取一人回答问卷,共发放35份有效问卷。院校分布注重地域均衡性,东北、华北、华东、华南、西南等地区均有被调查对象。
调查项目包括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实训室建设、具体问题调查四个部分,一共17个问题,涵盖了课程建设的历史和现状、教学团队的师资构成和教学水平、实训室硬件和资金支持,最终效果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等方面。问题主要针对专业数字化相关教学条件基本建设情况,各院校具体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实施的相异化未引入调查问卷,仅作为访谈内容。
方法为通过问卷来问询教师专业建设情况。问卷题目全部为选择题,包括14个单选题,3个多选题。通过前期排查,保证被调查人员为有一定年资的专业教师,对各自学校的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建设情况有相当程度的参与和了解。调查开始前,与被调查人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交流,保证其能正确理解问卷题目。为了对调查结果进行更深入地分析,项目组成员还走访了广东、广西、河南、上海、福建等多省市开设了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高职高专院校,和专业负责人进行了详谈,共同探讨分析目前数字化背景下培养口腔技工人才的举措。
68.57%的受调查院校开展了与数字化设计和加工相关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但开展年限较短,66.67%的院校在3年以下,33.33%的院校在4~5年。从开设课程的门数上来看,66.67%的院校选择新开设一门课程,20.38%的院校仅是在原有课程中加入了数字化内容。目前,选用教材来源较多,主要为统一出版材料(33.33%)和自编教材(33.33%),还有相当一部分(20.83%)院校没有教材。75%的院校,其数字化相关课程并非核心课程,但课时量并不少,33.33%的院校为32~64课时,41.67%的院校在65课时以上。
有50%的院校搭建了校内专任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教师队伍,全为校内专任教师的院校比例为33.33%,全为校外兼职教师的院校比例只有16.67%,但在教师角色分配上,58.33%的院校,其数字化课程的实训授课主要是由校外兼职教师来负责。从兼职教师的主要来源来看,87.5%的院校是由合作企业来提供口腔数字化技师,从社会上招聘的临时授课人员很少。从校内专任教师的能力培养手段来看,95.83%以短训班为主,两个月至半年的进修学习比例为41.67%,派教师进行长期数字化相关技能学习的院校很少。54.17%的受调查教师觉得数字化相关课程师资严重不足,25%认为稍有欠缺,20.83%认为能够满足需要,没有人认为师资实力强劲。
54.17%的院校在数字化教学实训条件建设上的经费投入小于100万,100~199万的占33.33%,200~499万的占12.5%。实训条件和课程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为省财政支持(58.33%)和学校支持(45.83%)。只有少量院校(29.17%)的操作电脑端口数量能保证一个教学班每人有一台终端。37.5%的受调查对象觉得数字化实训室建设水平严重不足,觉得稍有欠缺的占41.67%,觉得满足需要的只占16.67%。
66.67%的受调查教师对所在院校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开展数字化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太满意,比较满意的占33.33%。在主要问题的调查上,74.29%的受调查者选择了缺乏建设经费,选择缺乏师资和缺乏激励机制的占比都是48.57%,选择领导不够重视的占比有14.29%。
义齿制造和加工行业在所有制造业门类中,是拥抱数字化程度较深的产业之一。数字化口腔修复技术的兴起,使得义齿加工行业对口腔技工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6]。高职高专的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作为一门新兴专业,其培养出的学生属于口腔技工群体内学历较高的人员。为了学生日后能在生产一线从事较高技术含量的工作,迫切要求高职高专院校顺应数字化潮流[7],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化改革,以满足产业对人才的需求。
本次调查结果提示,大部分高职院校已经解决了从无到有的问题,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开设了义齿数字化设计和加工课程,成立了基本的师资团队,新建了义齿数字化设计加工实训室。但很多院校针对数字化趋势的口腔技工人才培养改革和实施只是刚刚起步,距从有到强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课程建设上,大部分院校为义齿数字化设计和加工而新开设了课程,课时数达到了一定量。这说明数字化课程的开设得到了足够重视,而且认为应将其作为独立课程来开展,而不是对固有课程的拓展。但目前来看,教学的开展年限普遍较短,因为义齿加工企业的数字化技术应用也是在近几年才开始流行,由行业反馈到教学必然会有一定程度的延迟。
在调查中发现,各院校数字化课程缺乏统一教材,数字化相关课程的开设时间较短,教育群体针对此类课程缺乏教学交流。在各院校专业内部,口腔医学数字化课程在专业课程群内的地位不高,基本上属于非核心课程,只是能做到开设并正常教学,但提升课程建设内涵、打造精品课程资源库、组建高层次课程团队却很少有院校实施,进一步说明了此类课程开展的基础较薄弱,缺少更深层次的内涵建设。
在师资水平方面,一半的院校都采用了专兼职教师搭配的师资结构,兼职教师绝大部分来自于合作企业,而且承担了主要的实训课程。此种师资队伍搭配方式和目前各院校专业人才基础息息相关,主要是各校的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已形成了较固定的模式,人员配备和培养都是围绕核心课程和重点版块来展开,面对数字化相关课程的引入,无法按部就班培养校内专任教师,只能采用校企结合这种见效最快的办法来迅速搭建师资队伍,以完成教学任务。在师资队伍中,校内专任教师的培养模式较为单一,主要为短训班,就是简单接触操作系统的原理和界面,对学生进行基本的界面引导并进行常规设计操作,缺乏长期的系统性训练。大部分被调查人员认为数字化教学师资严重不足,这其中既有重视程度和观念的原因,也与校内数字化实践资源较少,教师锻炼环境缺乏有关。总体来看,各院校口腔数字化技工人才教学的师资储备缺口较大,不能更好地支持专业教学。
在实训条件建设方面,大部分院校建设实训室的资金小于100万,相对于昂贵的数字化设计和加工设备而言,总投入量较少。资金来自省市地方财政的占比较大,说明国家和地方对职业教育非常重视,但也说明了义齿数字化设计和加工设备价格较高,仅靠学校自身难以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昂贵的设备使得大部分院校的操作终端数量较少,不能满足学生的实训要求。在走访中发现,面对有限的资源,各院校均把投入重点集中到了设计相关的终端设备上,即电脑加软件的设备购置方向。对于陶瓷切削加工终端,部分院校配备了1~2台,主要用于教学展示。还有更多类别的终端,如商用级金属雕刻机、3D树脂打印机,这些设备购置的极少,但却是在各院校资金和实训条件基础限制下最为现实的选择。在软件端的支持上,通过走访得知,各院校均开展了全瓷冠的设计教学,但种植导板、金属支架设计等内容只在极少数院校得到了开展,这再次证明了与数字化相关的教学内涵未能得到实质性的提升,实训室整体建设水平较为欠缺,不能为实训教学提供充分支持。
针对数字化设计和加工的教学整体效果不理想,教学建设缺乏经费、师资、激励机制多种问题,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校领导不够重视的占比很小,说明在战略层面上,各院校都充分认识到了义齿数字化设计和加工的重要性。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都对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产生了积极影响,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政策及资金方面的支持。被调查对象中,仍然有接近1/3的院校完全没有开展数字化相关教学。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结合课题团队对国内高职高专院校的实地走访和交流情况给出了如下建议:
合理调动多方资源[8],除学校支持资金外,还要积极申请省级以上建设项目,获得更多的专业建设资金,以购置数字化设计和加工设备,培养师资团队,加强软硬件建设[9]。
深化校企合作,搭建互助平台,既可以把企业当作校内专任教师的培训平台[10],也可以利用企业一线资深数字化技师充实师资队伍。在教师的培养上,要注重多样性和长期化,让专任教师积累丰富的岗位工作经验。
加强学校间的横向合作,集中各院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培养优秀人才,深入交流建设经验,和义齿加工行业协会进行联合探讨,对数字化设计和加工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标准进行明确,编写出高质量教材,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