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谨,夏 萍,王艳丽,魏力更
(齐齐哈尔大学图书馆,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20世纪 50 年代,美国和加拿大的研究型大学图书馆提出学科服务理念。1977年,Lawrence Miller明确提出关于学科服务问题。1993年,米歇尔·鲍文斯(Michel Bauwens)首次提出“嵌入式”概念。学科服务是高校图书馆的核心服务之一,以学科为对象,依托具有相关学科背景且具备较高信息素养的学科馆员,深入到学科研究领域,提供深层次的知识服务。清华大学图书馆在国内率先引入学科馆员制度,而后学科信息资源的组织管理、学科服务的宣传推广与成果展示及用户“交互式”的强烈需求催生了学科服务平台。学科服务平台主要以学科导航系统作为学科服务的线上平台,依托开源软件自建学科服务平台等。学科服务平台是以计算机软硬件系统为依托的能实现学科服务相应功能模块的应用系统,在学科馆员与用户之间创造了虚拟的交互空间,是实现学科服务的技术保障。近些年,移动网络技术的进步以及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丰富了信息获取的渠道,终端设备即时、便捷等特性与嵌入式学科服务“将服务的触角延伸到一切有用户存在的地方”的理念不谋而合。
短信和WAP(Wireless Application Protocol)是图书馆移动服务的初模式,微博、微信、APP以及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催生了新的媒介形态,丰富了图书馆移动服务,也提升了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在为齐齐哈尔大学校内项目“基于学习通的学科服务平台建设研究”做立项准备的过程中,以“学科服务”与“移动客户端”、“手机客户端”等组配为主题在中国知网检索论文时,也得到了很多关于新媒体、全媒体、微媒体、微服务、微模式、微博、微信、APP等有关的检索结果。查询发现,虽然用词不同,文献探讨的多是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及移动终端的各类应用程序开展学科服务的问题。胡秋玲认为,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广电技术,在电脑、手机、平板电脑和数字电视中传播文字、动画、视频和音频的媒体形态。杨莹认为,全媒体是利用不同媒介形态,实现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终端获得任何想要的信息。微服务、微模式都与微博、微信相关,一些学者探讨了移动客户端应用于学科服务的可行性、优势、问题及发展前景等,有些学者则关注实践及怎样使新技术支撑的学科服务平台更加优化。杜辉认为高校图书馆开展移动学科服务,可完成信息素养教育、学科资源建设、学术信息推送、学术交流平台建设以及其他各类学科服务内容。
博客因技术简单、存储、交流和共享知识功能强大,很早就成为国内外高校学科服务青睐的平台,但学科博客更新周期较长、即时性不强。微博(Micro-Blog)源于博客,是一种广播式分享简短实时信息的社交网络平台,具有极强的移动终端适用性,不需烦琐注册,关注即可免费发布接收信息,实现点对面的广泛传播和宣传,这种信息功能也可通过传统的网络、IM工具实现,其离线功能更可减少消息回复的滞后,便捷、实时、交互是它的优势。此外,微博的短信提示、微群、微访谈、微媒体、微空间、短链接等功能,更适合学科信息的发布与推送、参考咨询等个性化服务。信息可以通过相互关注的用户间接传播,不仅为高校师生,甚至可以为社会读者提供学科服务。基于信息表现形式与传播方式的特性,微博应用于图书馆学科服务也存在一些问题:发布信息仅限140字内,上传文件限100 M内,无法与学科博客、电子邮箱、QQ等相比。此外,用户关注的多个微博的信息显示在一个界面,较早信息会被较晚信息覆盖,易造成遗漏和视觉疲劳。博客和微博相结合会更好地提供学科服务,微博的便捷、实时更适用于推送信息、咨询解答,而专业性较强的学科服务内容学科博客则更具优势。
腾讯QQ始于1999年,随着移动技术和智能手机的普及,QQ也有了移动客户端。以“QQ+学科服务”为主题在中国知网仅能检索到6篇文章,都是探讨QQ群如何应用于学科服务。其实,高校图书馆很早就开始利用PC端QQ、QQ群深入师生中开展学科服务,而移动端QQ可实现学科服务的泛在化,QQ的交互性、开放性符合学科服务的要求,可以实现“一对多,多对多”的咨询效果。可通过文字、截图、音视频交流,可收发离线消息,可直接群内或是小窗口咨询,还可以通过远程协助等功能对数字资源的使用进行现场指导。具有点对点传递文件、断点续传文件等功能,无须到馆就可获取学科资源。学科馆员还可以利用群文件、群公告、群直播把整合优化的信息推送到学科群,实现信息共享、文献传递、定题服务、项目跟踪等服务。但是,资源导航类的学科服务无法通过QQ实现。
微信(WeChat)于2011年推出,是为移动终端提供即时通信服务的应用程序。微信衍生于即时通信却不局限于信息传递,一直着力于提升其连接服务与内容的能力。2012年8月推出“公众平台”, 一年后升级为订阅号和服务号两种类型。2017 年,微信小程序正式上线。以“微信+学科服务”为主题在中国知网可以检索到141篇相关论文,内容多关注微信公众平台对学科服务的助力。
王一认为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学科服务优势是用户基数大、开发运营成本低、贴合用户信息行为和习惯、可精准推送信息、与用户互动性强、用户黏性高、传播及时、打破空间及时间地域限制等。虽然几乎所有的大学图书馆都开通了微信公众号,且有些同时开通了订阅号和服务号,以期利用前者提供菜单式自助服务功能和后者开发服务功能的双重优势,但专门用于学科服务的不多。目前,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为不同学科开设了各自独立的学科服务平台,哈尔滨师范大学图书馆建立了专门的学科服务微信平台,2017年初成立了学科服务部,设有独立的公众号。杜辉等提出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学科服务方式,包括信息推送、互动交流、表单处理、在线课程以及学习小组等,指出应注重平台推广、平台类型选择、读者黏性等问题。杨毅、郑显玲等关注了微信小程序的优势:“寄生”于微信,无须下载,关注或扫码即可,不占内存及界面信息。小程序可实时更新,搜索便利,可与公众号互通,便于分享推广学科资源,可应用于学科服务的许多场景。小程序的“个人中心”,可以个性化管理收藏的书刊、资料,查询服务申请及结果等。但是,微信或只发布信息而非提供服务,或服务上形式大于内容,忽视了学科针对性、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超星学习通是基于神经系统原理打造的知识传播与管理分享平台,注册后同时支持移动终端、PC端访问本馆数字资源,并随时获取本馆的信息推送、在线咨询等服务。此应用基于社交的服务系统,用户可通过专题领域或学习圈子进行交流、互动和分享。超星学习通可提供全方位、深度学科信息服务,同时通过云模式提供数据资源存储空间,用户可随时随地共享与利用。它具有强大的“域”编辑功能,以“学科域”的方式重组学科资源,可基于丰富、动态的资源建立学科、教学、科研、参考咨询等一系列开放的专题知识域;提供图书馆资源、超星资源和网络资源;可获得图片、文档、音频、视频、概念知识等多种信息资源,实现富媒体效果。但是超星学习通用户数量较少,用户黏性不高,推广营销的压力比较大。应用于学科服务的尝试还需时间,需要用户更多反馈以进一步提高服务效率。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也在与时俱进,依托网络技术及移动客户端开展了学科服务相关研究,以微博、QQ、微信及其他移动APP为载体,学科服务更加贴近师生需求,更加便捷、高效。希望能够利用移动客户端应用开展学科服务,促进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