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娟
(天津工业职业学院,天津 300400)
职教改革强调三个转变,由量到质的转变,由单一教学到多元化办学的转变,由普通教育到产教融合及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的转变,这些转变体现出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正在逐步融合。高职院校必须双向发展,既要开展学历教育,又要充分发挥教育资源优势,为社会提供培训服务。
与教育机构培训相比,高校在培训形式上普遍采用课堂式讲授,运用的现代化手段较少,不够重视学员需求,课堂往往不够生动活泼。而社会培训机构则能够贴合学员需求,采用沙龙式培训,运用现代化手段,在学员中授课,能够与学生及时互动。
社会培训机构重视招生、营销,对市场极具敏感性,能够充分掌握市场信息,对受训人进行需求分析,从而制定课程。而学校教育培训重管理规范,有时会忽略市场需求,不能快速采取合适的应对措施,缺乏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在教育培训中处于劣势。
大多高校对培训工作、培训市场的认识不全面,没有把非学历教育和学历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来看待。
2.1.1 建立目标体系
教师讲课需要明白每堂课的教学目标,在培训过程中亦然,要培养独立思维意识,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要培养学生的实操技能,使其能够适应市场职位需求。建立目标体系过程之前,应充分调研和走访各个企业,明确企业人才的需求方向及数量。还可以通过微信等多媒体手段来进行培训过程的跟踪服务,并结合实地走访和电话回访等方式来咨询企业意见,从而完善课程培训管理,提高培训质量。每个学生和学员都是独立的个体,要因材施教,了解不同学生和学员的个性需求,制定适合其职业发展的课程,提供个性化服务。
2.1.2 创新教育培训机制
建立责任机制,完善激励政策。需实现学院行政和系部联动,保证培训机制的高效运转。学院应制定相关培训制度,科学分工,协调化解难题。系部要从各自专业特色发掘亮点和优势,积极建立特色培训课程、重点课程,完善培训流程,双方要共同配合,实现高效合作。同时,还需要各行政部门的全力配合,为教育培训提供舒适环境。人事部负责制定完善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将教育和培训融为一体。具备面向社会需求将授课和实训有机结合的培训教师可以根据学员评价及就业情况来获得相应奖励。
强化管理服务,提高服务水平。要强化管理团队,成立专门的成人继续教育培训部门,聘请高素质人才管理。在管理过程中,首先,应有一套较为完整、严谨的工作流程,从培训建设的每一环夯实基础,包括培训计划、培训流程、学员服务、管理制度、团队建设、市场开发,等等,都需要专人专岗,高质输出。其次,结合国家扩招计划、企业支持及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一套较为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充分调动培训团队的积极性。最后,强化团队建设,不断学习、调研,吸收新鲜血液,紧跟时代和市场步伐。
在这个市场竞争激烈的时代,质量竞争已经逐渐被服务竞争所取代,现在的市场拼的是服务,教育培训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提高服务意识。在一项培训工作开展后,需通过双方接洽沟通来明确培训主体目标,要根据学员特色分配相应的培训项目及培训老师,制定科学的培训方案。开训之后,建立微信群,方便在群中解疑答惑,时刻关注学员的学习动态和生活动态,还可根据学生和学员的个体差异进行生活起居安排,解决他们的生活、学习难题。后期,还要不断加强师生沟通,建立互评机制,通过过程跟踪和考核来分析学生及学员的学习情况,还要通过调研来了解学生和学员对培训课程内容(实用性、针对性、新颖性)以及培训方式方法的评价反馈,发现问题要及时纠正解决,让学生和学员享受满意的配套服务。
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率。随着科技化手段的不断进步,教育培训应充分利用好线上、线下这两个平台。可以运用信息化、数字化手段搭建网络教育培训App平台,建立多级菜单,提供丰富的课程套餐、培训方式、培训时间、授课教师选择。结合后台大数据分析,能够筛选出优质课程、优质教师,还能够根据数字化分析合理搭配课程体系和作息时间。多重选择不仅能够体现培训管理和服务的全面性,而且能够满足学生和学员的个体化需求。新颖、开放、高效的培训方式更能适应新时代发展趋势,让教育培训不再局限化,有效节省师生的时间成本,提高培训效率。
完善评价机制,构建和谐关系。传统的培训模式只注重单方面的灌输和成绩的评定,忽略了学生和学员的信息反馈,致使培训效果有些不尽如人意。在教育培训融合创新过程中,应对教师和学员给予足够的重视,不断创新和改进评价体系。在新形势评价体系中,应降低考试成绩在整体评价中的比重,重点考察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过程表现、交际能力等综合素质,不能从单方面或单角度来进行考核评价。学生和学员对授课教师及整个培训团队的评价至关重要,这不仅直接关系着培训效果,还能为培训团队的不断创新、改革和提升提供支持。这种互评机制的建立更有利于师生的和谐相处及共同进步。
2.1.3 丰富培训课程,优化培训形式
高职院校在教育培训资源(课程、师资、设施、条件)、科技和工艺开发、技术技能积累、知识储备和生产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能够服务产业和区域发展。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要突破原有的思维局限,注重理论联系实践,由过去的技能培训向知识型技能和管理型技能培训转变。过去的培训往往是阶段性培训,而在目前终身学习的影响下,更应侧重阶段性培训、长期培训和终身培训的有效结合。结合课程计划,可针对学员的学业要求、就职方向、业务要求来安排出更加合理、全面、切合实际需要的培训课程。在课堂培训过程中,可结合企业特色、行业特色、职业特色来进行一些现场教学及案例分析,邀请资深的从业者、专家来进行经验分享,这种现身说法更具说服力、吸引力和影响力,能够提高培训效果,达到培训目的。
高职院校需改革培训方式,注重培训的灵活性和学生的参与度。培训方案和课程并非一成不变,培训团队和培训教师应结合培训实践和过程跟踪来及时了解学生和学员的学习动态,并根据问题对培训计划进行动态调整,促进培训方案的不断完善,帮助学生和学员更好地获得知识和技能,有效提高培训的整体质量。在培训过程中,授课形式也应有所调整,教师应站在学生和学员中,及时进行沟通。教师在培训中不能一味地输出,而是要做课堂的引导者和参与者,把课堂还给学生和学员,帮助他们自主进行合作和研究。教师不能只教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和学员正确的学习办法、技巧、态度和思维。
2.2.1 注重能力建设
教育培训要重点关注师资队伍的业务能力水平。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教师的专业能力建设,积极构建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校内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培训和实地调研,不断提高能力水平。同时,还要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和能工巧匠来担任兼职教师。通过培养内部教师和聘任外部专家,使高职院校教育培训团队的综合能力逐步增强,培训亮点日益突出,培训影响日渐扩大。
2.2.2 引进优秀的师资力量
高职院校教师资源雄厚,但这些教师中的一大部分人仍局限在全日制学生的授课工作当中,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教学和科研上,与教育培训机构教师的工作形式有极大不同。高职院校要把教育与培训相融合,引进培训专业人才、其他高校教师、企业高管等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并对这些多样的师资来源进行整合,打造出优秀的师资阵容。
加强校企合作,发挥出企业重要的办学功能,进一步挖掘整合校企资源,引导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与培训过程,主动承担学生与学员的实习实训任务,更好地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借鉴国际职业教育培训普遍做法,探索实行“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具体可从教育部推进的五大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华为认证体系、《悉尼协议》起步,逐步拓展实践范围,加大实践力度。
高职院校需建立反哺社会的组织架构,发挥学校教育资源优势,配合产业转型升级、科技革命、终身职业技能教育,满足社会培训和继续教育的需求,组建专门的继续教育和终身职业培训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