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对脊柱骨折患者脊髓神经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

2020-01-17 05:47刘鸿博
淮海医药 2020年1期
关键词:伤椎融合术后路

刘鸿博

脊柱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5%~6%,因车祸、高空坠落等事故发生率居高不下,脊柱骨折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临床主要表现为脊柱结构遭到破坏,脊髓神经受到压迫,若不及时治疗,极易损害患者躯体支撑功能,严重者甚至会引起下肢瘫痪[1-2]。目前,临床主要采用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骨折,但该术式可分为前路手术和后路手术,有研究显示,后路手术创伤小,利于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效果高于前路手术[3]。本资料旨在探讨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对脊柱骨折患者脊髓神经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9月—2019年2月本院收治的脊柱骨折患者50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2组,每组各25例。观察组男16例,女9例;年龄23~57(38.62±10.37)岁;致伤原因:车祸19例,摔伤3例,重物压伤2例,暴力致伤1例。对照组男17例,女8例;年龄25~60(39.46±11.03)岁;致伤原因:车祸18例,摔伤4例,重物压伤1例,暴力致伤2例。(1)纳入标准:①经影像学(X线、CT、MRI)确诊为脊柱骨折;②均为胸腰段骨折;③均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①病历资料不全者;②凝血功能障碍者;③恶性肿瘤者。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前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患者取仰卧位,行全麻,取左侧入路,充分显露伤椎及相邻椎体,切除伤椎中后2/3骨质,清除上下椎间盘组织,充分减压椎管前侧,将纵韧带前方致压物彻底清除,复位脊柱高度及弧度,测量受压椎体高度及深度,植骨融合,使用内固定系统固定后,逐层关闭手术切口。观察组:采用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患者取俯卧位,腹部、下腹部悬空,行全麻,用C形臂X线机定位伤椎,以患侧椎体为中心行纵切口,充分显露伤椎及相邻椎体,通过X线透视引导,利用探针对椎弓根探测,钻孔需再椎弓根四周骨壁中,置入椎弓根螺钉,固定良好后,行椎管减压,使用撑开器复位伤椎并固定,行植骨融合术,完成后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逐层关闭切口。两组术后均随访3个月。

1.3 观察指标 (1)脊髓神经功能:术前、术后3个月,采用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标准[4]判定脊髓神经功能,共划分为5个等级:A级(骶段S4~S5无感觉,运动功能保留)、B级(神经平面以下包括骶骨S4~S5存在感觉功能,但无运动功能)、C级(神经平面以下存在运动功能,超过半数的关键肌肌力<3级)、D级(神经平面以下存在运动功能,超过半数的关键肌肌力≥3级)、E级(正常)。(2)脊柱功能:末次随访,采用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5]评估患者的脊柱功能,该量表满分50分,评分与脊柱功能成反比,据评分划分为优(0~20分)、良(21~40分)、差(41~50分)。(3)并发症:随访3个月,统计期间出现的并发症情况。

2 结果

2.1 2组患者脊髓神经功能比较 术前2组患者脊髓神经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脊髓神经功能均得到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手术前后脊髓神经功能比较 [例(%)]

2.2 2组患者脊柱功能比较 观察组ODI评价优秀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脊柱功能比较 [例(%)]

2.3 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3 2组患者并发症情况比较 [例(%)]

3 讨论

脊柱是人体负重、运动、平衡肢体和吸收震荡的重要结构,受到外力压迫后极易出现骨折,又因其结构特点,同等的外力作用可造成不同的损伤程度,临床脊柱骨折的损伤较为复杂,常见的是压缩性骨折及爆裂性骨折,临床采用内固定融合术对骨折进行复位,重建脊柱的稳定性,解除骨折对脊髓神经的压迫,但因手术时入路不同,术后恢复效果也不同。故,临床寻求一种有效的手术入路方式尤为重要。

本资料结果显示,2组脊髓神经功能无明显差异,观察组ODI优秀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表明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有助于提升患者的脊柱功能,安全性高。前路内固定融合术将伤椎的大部分骨质切除,手术彻底,但风险较大,对于手术医师的操作要求极高,若操作不当,可增加并发症发生率,给患者带来痛苦,并且虽然该术式可完成伤椎复位,但远期看,椎体稳定性差[6]。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固定的节段较少,可预防相邻节段退变,符合生物学原理,可维持脊柱的稳定性,使得脊柱功能最大程度达到受伤前状态。另外,后路手术利用伤椎的椎弓根置入人工骨,将椎体内空腔填充满,在术中还可处理后部的结构损伤,可恢复脊柱的正常冠状面和矢状面曲度,增强伤椎的负荷,提高脊柱的稳定性,并且有利于减少对神经的压迫,促进神经功能恢复[7]。因后路手术的创伤小,操作简单,故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为患者早期功能康复训练创造条件,既可促进脊柱功能恢复,也可避免患者长期卧床造成负性情绪,影响术后恢复效果[8]。

综上所述,对脊柱骨折患者采用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有助于患者术后脊柱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效果优于前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

猜你喜欢
伤椎融合术后路
经斜侧方入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应用
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椎管狭窄伴退行性腰椎侧凸的疗效观察
膝关节融合术治疗挽救性人工膝关节感染可以获得持久的效果
踝关节融合术治疗足踝创伤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肘后路结合多种固定治疗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
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经伤椎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观察
单节段胸腰椎骨折两种内固定方法的比较研究
蚕宝宝流浪记
“猎狐”断掉贪官外逃后路
珍惜今天才有“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