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造园艺术的沧海遗珠
——琉球识名园

2020-01-17 02:33杨欣宇
广东园林 2019年6期
关键词:庭园琉球造园

杨欣宇

历史上的琉球王国是中国东海上的一个岛国,曾经拥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政权制度、文化习俗,在深受中日两国文化影响的同时,也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创造,其中造园艺术即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琉球王国规模最大的园林是位于王宫首里城以南的识名园,其作为琉球造园艺术成就的最集中体现,融汇中国、日本、琉球三国的造园匠意,成为东亚造园艺术的珍贵标本,对于研究中日造园文化传播,具有独特且重要的意义。但由于琉球国的灭亡,琉球文化在日本边缘化,识名园长期被归为普通的日本大名①大名是指古代日本在地方上拥有大量土地的武装封建领主,在自己的领地内有绝对的统治权,但服从于幕府将军,并对将军负有军事、经济义务。庭园,在中日两国均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与研究。

1 琉球国的历史与外交

1.1 琉球国历史

琉球国位于现今日本冲绳县境内,由南北绵延约1 100 km 的一系列岛链构成,总面积约2 000 km2。琉球国的早期历史散见于中国和其他东亚国家的文献中,到17 世纪,琉球编写了《中山世鉴》《中山世谱》《球阳》3 部本国史书[1]。早期琉球政权于13 世纪分裂为山北、中山、山南3 个政权,并先后向中国明朝称臣。1429 年,中山国统一三国,建立第一尚氏王朝,并接受明朝册封,成为中国藩属国。1609 年,日本萨摩藩入侵琉球。1872 年,明治天皇废琉球国,设琉球藩。1879 年废藩置县,更名冲绳县,完全并入日本,琉球国彻底灭亡[2]。

1.2 与中国的交往史

关于琉球最早的记录出现在《隋书·东夷列传》,隋炀帝遣使出海,发现一片岛屿,“流求国,居海岛之中,当建安郡东,水行五日而至”,历代史书均沿用此说。《宋史》《元史》中有专门的章节记述琉球风俗,说明这一时期两国间有较频繁的民间、商业交往[3]。自1372 年始,朱元璋遣使琉球,册封琉球尚氏,建立了官方交往,琉球纳入中国朝贡体系。两国互派使节,商业、文化交往频繁,大量中国工匠、商品进入琉球。至1875 年,日本政府禁止了中琉两国的官方交往[4]。

1.3 与日本的交往史

日本历史上长期战乱,与琉球国没有官方外交,但民间交往一直未中断。日本海上贸易发达,琉球是日本商船往来中国东南部、东南亚的重要中转站,大量中国、琉球特产经此运往日本,日本商品也经此销往中国[5]。由日本商船带来的中日两国书画、书籍、折扇等文化商品,对琉球当地文化产生了不可小视的影响。1609 年开始,日本九州岛萨摩藩开始武力侵占琉球岛屿,琉球逐步变为日本藩属国[6]。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彻底吞并琉球,施行同化政策,至今琉球的语言文字已被日语取代,琉球民族文化近乎消亡[7]。

2 琉球国的造园历程

2.1 琉球造园的发展史

琉球国作为一个远离大陆的岛国,生产力长期处于较为低下的水平,200 余年的分裂状态更是加剧了这一点。从考古发现来看,御岳可能是琉球园林的滥觞,其是琉球文化中一种原始自然崇拜的宗教祭祀场所,多围绕山林中的涌泉设立[8]。琉球作为海岛,淡水资源异常珍贵,天然的淡水涌泉作为神迹,成为了崇拜对象。这一传统延续后世,首里城一处庭园即以御岳为核心修建。

图1 识名园卫星图

园林的产生需要稳定的生活状态和较高的财富积累水平。尚氏王朝建立后,贸易稳定发展,统治层积累大量财富,伴随着琉球王宫首里城的修建,琉球上层开始了有意识的造园活动。这一方面是模仿中国贵族生活,同时也有向中国使节展示琉球富足生活的目的[9]。

这一时期开始,到琉球亡国为止,出现的园林数量众多,但历经战火后留存至今的实例较为有限。除规模最大的王家御苑识名园外,还有规模级别不等的小型庭园,如伊江御殿别墅庭园、伊江殿内庭园、石垣氏庭园、首里城书院锁之间庭园、宫良殿内庭园、仲本氏庭园、旧仲宗根氏庭园、圆觉寺庭园。园林主人包括王室、士族、寺观。

2.2 中日两国造园文化的输出与影响

琉球国长期受中国文化影响,尚氏王朝更是对儒学推崇有加,首里城门悬挂“守礼之邦”匾额,王宫建筑布局、形制有意模仿中国紫禁城[10]。因此,在琉球园林中,中国传统造园要素随处可见,如匾额、楹联、碑刻、亭台、拱桥等。中国园林文化至今对当地仍有巨大吸引力,1992 年那霸市落成了以中国闽南园林为蓝本的福州园公园。

日本在不断吸收中国造园艺术的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庭院文化,出现了茶庭、洄游式、枯山水等多种类型风格。琉球大型庭园在整体风格上明显偏向江户时期流行的“大名庭园”风格,而中小型庭园则有日本寝殿造庭园意味。

3 识名园的由来

3.1 概况

识名园是琉球王室最重要的王家御苑,位于日本冲绳县那霸市,琉球王宫首里城南,因此也称“南苑”,面积约42 000 m2,是琉球国规模最大的庭园(图1)。识名园同时融汇了中国、日本、琉球三国特点。园林整体布局围绕中心部位的池塘展开,包括宫殿、山岛、拱桥、亭台,因此从整体上看,识名园大致可以归属为日本庭园3 大类型之一的“洄游式庭园”。但和典型的洄游式庭园还有很多区别,一些庭园建筑明显模仿了中国园林[11],而热带植物和当地产石灰岩的大量应用,则体现了琉球的地方特色。

识名园以陆上游览为主,水上游览为辅。陆上游览路线为正门—育德泉—御殿—石拱桥—泷口—劝耕台,从正门进入,经真珠道向南,穿过茂密的树林,途经育德泉,到达御殿,从石桥向东跨心字池①心字池是日本江户时期造园大师梦窗疏石创立的一种庭园理水固定模式,即“心”字形的水池,池中配置两个及以上的小岛,小岛被称为“中岛”。凡是采用这种模式的庭园水池,都可被称作“心字池”。,走过山林小径,登上西南方的劝耕台,远眺琉球风光。水上游览路线为船扬场—育德泉—石拱桥,船扬场为停靠小舟的码头,位于心字池南端,岩石堆砌的台阶平缓没入水中。

3.2 历史

识名园始建于第二尚氏王朝第14 代国王尚穆(1752—1795 年),完成于1799 年(清嘉庆4 年)第15代国王尚温统治期间。识名园既满足了王室家族游憩、修养、避暑的需求,也被用来接待来自中国的册封使[11]。

1941 年,识名园录入“日本文化财36 处特别名胜”,但1945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冲绳战况惨烈,识名园大部分建筑被烧毁。直到1975 年,冲绳政府着手修复工作,历经20 年,到1995 年才宣告完成,现有建筑基本都是这一时期复建的。2000 年,识名园作为琉球王国遗迹的一部分,收录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4 识名园要素分析与比较

4.1 选址与布局

识名园距离首里城王宫约1.3 km,是一处低于首里城的台地。庭园布局有较明显的轴线关系,南北方向以御殿和六角堂为轴(图2),东西方向以两座中岛为轴,主要景点围绕心字池布置。不同于坐东朝西遥望中华的首里城王宫,识名园御殿坐北朝南,仅考虑景观需要[12]。园内既有山林,也有泉池,造景巧妙利用原有立地条件,颇有《园冶》“高方欲就亭台,低凹可开池沼;卜筑贵从水面,立基先究源头”的意味。

4.2 地形与景石

识名园位于台地之上,地势四周高、中心低,既可在边界形成登高望远的景致,也可在内部形成较封闭内敛的空间。这种地形布局在江户时代的庭园中很少见。园内高差变化丰富,高台、山路、缓坡等各种地形营造出了多样的空间体验。

石灰岩是园内的一大特色,既有整形砌筑的块石,也有点缀水岸的原石,石灰岩叠石与苏铁Cycas revoluta、黑松Pinus thunbergii等植物搭配,形成了独特的假山石景观。

4.3 水景

图2 御殿与六角堂

图3 泷口

庭园的主要水体为心字池,面积约3 800 m2,最宽处约130 m,池中有2 座小岛、3 座石桥。2 座石拱桥和1 座小岛沟通了东西两岸,并将水面分为南北两部分,另一座小岛上建有六角堂。心字池水面开阔平静,除御殿一侧的草坪外,被树林紧密环绕。2 座小岛的布局是江户时代庭园理水的典型做法,但用桥、堤、岛划分水面,则是中国园林的做法。心字池主要水源是池北的育德泉,出水口是池南的泷口。

北侧的育德泉隐匿在林中,是石灰岩砌筑的两口水井,泉水缓缓溢出,顺着石渠汇入心字池。南侧的泷口瀑布(图3)并不显眼,是由高处的石槽和下方的石渠构成的小水景,仅在雨季池水高涨外溢时,才会形成跌水的效果,落差约3 m。

4.4 建筑

图4 正门

图5 劝耕台八角堂

1)正门、通用门

识名园共有2 座园门,均位于庭园北侧。正门(图4)专供王室、册封使、贵族使用,现已封闭不用。通用门供仆役通过,今天供游客出入的大门就在通用门附近。2 座门形制相似,均带屋檐,门两侧有石块砌筑的矮墙,这种样式在日本皇居、大名宅院中很常见。两者区别在于通用门比正门略小,且有3 级台阶。

2)御殿

御殿是识名园最大的建筑,占地159 m2,位于心字池北。御殿专供琉球王室游园居住,在册封使登岛期间则成为册封使的别馆。御殿为一组单层建筑,庑殿顶,琉球建筑风格,屋瓦为只有琉球上等阶层才允许使用的红瓦,但屋檐、窗户等细部却采用了琉球民居的做法:被称为“雨端”的屋檐伸出较长,以避夏日阳光;窗户是简洁的上悬窗,没有繁细的装饰;室外的檐柱是原木的圆柱,室内的为木质方柱;建筑内部隔为15 间,包括面向心字池的礼仪房间“第一座”,以及茶之间、厨房等,房间通风顺畅,以适应潮热气候[13]。

3)六角堂

建在岛上的六角堂既是心字池的视觉中心,也是从御殿方向观赏的主要景观。六角堂是一座重檐攒尖六角亭,不同于御殿的红瓦,此处使用黑色屋瓦,木构部分不施油彩。虽然整体偏中国北方建筑风格,但黑瓦与原木却是中国南方园林元素。直到1916 年,六角堂还是四角歇山顶,重建时因何改为六角攒尖顶已不可考。

4)劝耕台八角堂

劝耕台为全园制高点,“劝耕”是中国皇家园林常见的主题,此处立有1838 年(清道光18 年)尚育王册封使林宏年题写的“劝耕台”石碑。旁边建有一座八角攒尖的亭子—八角堂(图5),在此处可以俯瞰那霸市东南城区。琉球国王有意选择在这里修建观景台,因为由此南望,视线被远山阻隔,无法看到大海,只能看见大片田地,给册封使营造出琉球土地广阔、并非小岛的假象[11]。

园内其他重要建筑还有驾笼屋(轿屋)、番屋(警卫所)。识名园内的建筑,除御殿外,都偏向中国风格,琉球统治者希望能借此略微疏解册封使的思乡之苦,同时也能向册封使展示琉球国对中华文化的追随之心[9]。

4.5 植物

琉球属于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四季如夏,但识名园的植物配置依然考虑了季相变化,强调四季特色。园内在不同区域种植了不同季节开放的花卉植物,力图营造出四季交替变换的气氛。园林东部山坡上栽植有成片的梅Armeniaca mume林,在春季开放;林中道路两侧种植竹类,有夏季的意趣;秋季水岸边有桔梗Platycodon grandiflorus绽放。

受到中国造园文化影响,园内大量种植梅,而非樱花Cerasusspp.,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园林植物景观风格。竹类在中国和日本均广泛应用,但识名园栽植的种类是黄金间碧竹Bambusa vulgaris‘Vittata’,其在中国园林常见,但在日本本土极为少见。姿态遒劲的黑松、水岸坡地平整的草坪、修剪整齐的灌木,有明显的大名庭园植物景观风格。而最具琉球特色的植物是苏铁,苏铁与石灰岩搭配,形成了别致的琉球风格。

图6 两座风格不同的石拱桥

图7 育德泉

4.6 石作

1)石拱桥

心字池南部中岛的东西两侧各有1 座石拱桥。石拱桥是具有显著中国特色的园林要素,日本庭园大多采用平桥或木拱桥。东侧的石拱桥由切割打磨过的石灰岩砌筑,规整精致,是中国园林中常见的样式。而西侧的石拱桥,桥面由规整的石块铺筑,但桥体却是用未经打磨的自然石灰岩砌筑而成,展示了独特的琉球风格。两座形态相似、风格迥异的石拱桥相映成趣(图6)。

2)育德泉

泉水井由切削过的石灰岩堆叠砌筑(图7),井口上方立有两通石碑,左碑“甘醴延龄”为1838 年(清道光18 年)册封使林鸿年题写,右边横卧石碑“育德泉”为1800 年(清嘉庆5 年)册封使赵文楷题写。

3)真珠道

真珠道是王室从首里城去往识名园的专用道路,现仅剩正门至心字池一段留存。路面用大小相近的卵石铺筑,“真珠”即“珍珠”,以卵石比拟珍珠。

5 识名园的造园风格

5.1 中国风格的影响

中国皇家园林“移天缩地在君怀”,将各地山水形胜写仿入园,展现皇家威仪与气度,私家园林则以“壶中天地”为傲,以巧妙的构思,用借、障、点、框等手法营造出精致丰富的空间。

识名园虽是御苑,但琉球土地紧张,其面积仅为颐和园的1.4%。不过面积虽小,但巧借山形地势,营造出了不亚于大型园林的气势,山林环绕,水面开阔,搭配亭子与拱桥,小中见大,既有水乡田园的精致雅趣,又不失王家的庄重风范。

5.2 日本风格的影响

江户时代以来,日本各地大名喜好在城郊修建大型庭园,以洄游式布局为主,杂糅多种庭园样式,形成独特的“大名庭园”风格。大名庭园明显影响了同时代识名园的布局,以园池为核心,在水滨布置御殿,都是大名庭园的明显特征。

但其与大名庭园的区别也很明显。大名庭园的选址通常地势平坦,山地较少,重视舟游,景点和园路紧紧围绕园池排布,茶室是必不可少且重点表现的建筑。而识名园地处台地,高差变化丰富,水陆游览并重,也没有专设的茶室建筑。

5.3 琉球造园特色

琉球地处亚热带海岛,以石灰岩地貌为主,可耕种土地有限,也不适宜种植可成材的树木,黏土砖和木材均属稀缺品。在这种条件下,储量大且易获取的石灰岩成了造园用材的不二之选,识名园的墙垣、道路、桥梁及部分建筑墙体,就地取材使用石灰岩砌筑。不仅在识名园,琉球其他庭园也是如此。石灰岩的普遍使用,形成了鲜明的琉球造园风格,既不同于中国,也不同于日本。

此外,识名园中种植的苏铁、芭蕉Musa basjoo、棕榈Trachycarpus fortunei等热带植物,也突出了琉球海岛特色。

5.4 识名园的不足与局限

识名园汇集了中日两国造园艺术,但受于时代和生产力等因素的限制,也存在一些不足与局限。1)景观层次不丰富:识名园面积并不算小,但景观空间略显单一,缺少变化,无论是处在六角堂还是御殿,园内大部分景观都能一眼望尽,做不到中国古典园林中步移景异的效果。2)平面构图松散:识名园并非一开始就有明确的建造意图和规划,是逐步增筑而成的,因此园内各景观建筑之间的联系不强,呈散点式布置,整体性有所欠缺。3)游览空间有限:园内景点紧紧围绕心字池布置,外围大部分山林地没有布置景点,也没有通行路径,这可能是由于琉球王室的需求和财力都有限。4)缺少竖向变化:园内景观给人的视觉感受以横向线条为主,各景观依次横向展开,缺少竖向线条的景观,尤其是御殿,整体呈匍匐状,这是深受日本庭园建筑风格影响的结果。

6 结语

识名园建成已有220 年,如今是那霸当地重要的市民公园,那霸政府与民间团体合作,每年定期在此举办黄锦花短歌会、舞狮会等民俗活动,传承琉球民族文化。识名园已成为冲绳当地人维系琉球民族意识的重要载体。琉球文化在吸收中日两国文化的同时,并未失去自己的本来面目,依然有众多独特的创造。识名园作为中日琉三国造园艺术的结晶,其所承载的政治、历史、文化意义是绝无仅有的,对识名园的研究,将是研究中国文化在海外传播情况的重要实证。

注:图1改绘底图来自Google Earth,图2 来自参考文献[9],其余图片来自维基媒体网https://commons.wikimedia.org。

猜你喜欢
庭园琉球造园
中国琉球语研究现状
壹 造园·纳瑞集祥
里巷庭园
天井庭园,幻境犹深
日本庭园的物象与心境
剧本
浅谈古诗文与中国园林
现代园林植物造景意境初探
关于“园理”研究的点滴思考
悲愤琉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