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翠华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注重语用训练价值的深度发掘,对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有重要现实意义。依托文本,多维度开发语用训练价值资源,是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追求。教师应立足实践,结合相关理论,从意义解析、文本诵读、语言品析、读写训练等方面做出积极探索,对语用训练价值展开深入分析,揭示语文学科教学的核心要义,强调人文性和工具性的高度统一,为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创造良好条件。
[关键词]小学语文;依托文本;语用训练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是语文学科教学的最终追求。传统教学一味追求语文知识的学习,教师传授知识成为主要任务,这是应试教育的必然要求。新课改大背景下,推动主体意识的渗透,加强核心素养培养,需要语用和人文的和谐统一。教师以文本为依托,多维度开发语用训练价值,实现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健康成长,是当下语文学科教学的核心要务。
一、解析文本意义,发现语知积累价值
教材文本是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载体,也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材料。教师在引导学生解析文本含义时,需要有语用训练意识,深入到文本之中,对文本语用训练价值展开深度发掘,让学生在语用知识积累过程中形成学科综合能力。语用训练包括众多内容,识字、释词、句式、语段等语文知识,以及修辞、语感等表达技巧,还有文体、作者、背景等内容,都与语用能力培养有重要关联。教师从这些角度展开教学探究,深入发掘语知积累价值,能够为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成长提供丰富助力。
以教育部编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草原》为例,教师先为学生做示范诵读,然后要求学生结合手中的教辅材料认真阅读内容,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对文本进行“圈点勾画”式阅读。学生进入自主阅读环节,教师与学生进行个性互动,对学生的阅读学习进行个别指导。在课堂交互环节,教师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阅读心得,对不明白的内容进行集体研读,达成更多共识。为让学生对文本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对语用训练内容有更清晰的把握,教师利用小测验的形式,对识字、典词、修辞和文体等方面的知识进行反馈调查,让学生形成语用知识积累。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没有过多地讲解文本内容,而是要求学生自行借助教辅材料进行独立阅读,并通过小组互动形式扫除阅读障碍,初步完成语用训练任务。教师适时投放小测验,对学生学习进行及时反馈,为语用知识积累创造条件,学生需要对文本内容和相关知识点进行梳理记忆,这样才能应对小测验。
二、诵读文本内容,开发语用情感价值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些名言都是对阅读训练做出的精辟解读,特别是诵读训练,这是语文学科教学最为常见的学法应用。在语用训练价值发掘过程中,诵读是不可或缺的训练手段,教师要利用诵读技巧传授契机,为学生提供更多诵读学习机会,让学生在反复体味中建立语用情感价值。
教学《丁香结》时,教师先要求学生展开梳理性阅读,然后利用多媒体播放配乐诵读音频,让学生认真聆听,从抑扬顿挫等角度展开思考。学生进入聆听环节,能够积极进行仿读训练,揣摩诵读技巧方法的运用。课堂进入诵读训练环节,教师深入课堂,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对诵读方法的应用进行对话探讨。为进一步激活学生参与诵读训练的主动性,教师推出了诵读比赛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诵读初赛,每一个成员都要选择一个文本段落进行诵读展示,小组其他成员做出评价,最终选出小组诵读代表,参与班级复赛。学生开始行动起来,根据教师的指导进行相关操作。教师再次播放配乐诵读音频,给学生提供学习机会,并现场为学生做技术讲解,对一些经典的语言特点进行专业分析,给学生提供启示。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开助学操作,为学生提供难得的学习机会。专家的诵读肯定是经典的材料,教师反复播放诵读音频,目的是让学生得到强化训练。教师为学生提供多层次的诵读感知学习训练机会,促使学生顺利进入到互动环节,在自然推进中建立学科认知基础。
三、品析文本语言,发掘语感成长价值
品析文本语言,发掘语感成长价值,教师需要在方法传授方面做出积极探索。小学阶段的语言鉴赏,要求学生从语言特点角度展开思考和分析,不需要运用更多专业术语和方法。教师在方法传授时,也要考虑学生的接受实际,从语感成长角度进行设计和引导,为学生提供学习和训练的机会。修辞方法的运用,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角度;典型词语的分析,学生也能够有更多回馈;特定句式的解读,学生比较陌生,教师需要做出更多对比分析,为学生提供技术支持;主旨、情感和构思等方面的鉴赏操作,学生接受有难度,教师要适当取舍。
教学《夏天里的成长》这篇课文时,教师先要求学生进行梳理性阅读,画出文本中一些经典的语段,然后选择一个语段,说说其语言的特点,体会其语言表达效果。学生根据教师布设展开行动,很快进入语言鉴赏环节。有学生找到这样一段:“一块白石头,几天不见,就长满了苔藓;一片黄泥土,几天不见,就变成了草坪菜畦。”教师指导学生语用鉴赏:“白石头”和“黄泥土”这两样东西放在一起分别描述,这是什么方法运用呢?学生找到了对比的修辞方法,教师引导学生从对比角度体会其用法的表达作用,学生很快建立了崭新的阅读认知。师生互动逐渐进入佳境,课堂学习气氛渐浓,语言鉴赏效果逐渐呈现出来。为巩固学生的语用认知,教师布设仿写训练任务,要求学生找出文本中的一句话,结合自身生活实际做出仿写操作,将语用学习推向深入。学生行动迅速,教师跟进指导,课堂学习呈现良性互动局面。
教师组织学生自行阅读文本内容,自行找出经典片段,自行展开语用鉴赏学习,体现了主体学习意识。语用学习没有固定格式需要遵循,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接受实际做出设计和调度,获得了丰富的教学成效,为学生语用认知成长创造良好条件。
四、延伸文本训练,拓展文感培养价值
阅读训练设计时,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对训练内容的选择和训练方式的创新,都需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在训练中全面渗透语用价值内容,教师需要对各种制约因素有前瞻性预判,以读写结合为基本训练手段,在操作方式和呈现方式上做出更積极的探索,特别是借助信息技术平台进行语用训练活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主动性参与。语用训练包括诸多内容,文感培养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为学生设计更多对接生活认知的语用训练内容,对学生形成的训练冲击会更为显著。
在教学《青山不老》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信息,要求学生结合文本阅读,对这些图片进行内容解读,学生很快就完成阅读梳理,基本掌握文本的主要内容。在课堂训练环节,教师推出读写任务:这些坚守者就是一株株不老的青松,时时焕发出耀眼的光芒,我们应该为这些坚守者点赞。每人写一句话,可以表达敬佩之情,也可以进行歌颂和夸奖,要写出真情实感,注意语言的经典性。学生开始个性创作,经过反复修改,最终形成个性点赞语言。在课堂展示环节,教师要求学生用最富有情感的语气诵读自己的赞语。学生开始展示,教师将一些经典的点赞收录到黑板上,要求学生集中欣赏,训练活动获得圆满成功。
教师为学生准备了一句话点赞训练任务,这个任务看起来很简单,其实不然,因为要创造经典,给学生带来的压力是比较大的。学生对经典的理解很丰富,自然会用更高标准来要求自己。教师及时做出提示,为学生提供学习动力,并在改进思考中逐渐形成语用认知基础。教师利用创造经典的机会鼓励学生展开语用训练和学习,其目的比较明确,就是要通过这样的方式,给学生一些学习的启示。
依托文本展开语用训练价值发掘,教师需要从更多角度展开思考和探索。文本内涵解读、文本内容诵读、文本语言鉴赏、文本读写训练等环节,都要渗透语用训练价值发掘的意识,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历练机会,并在不断实践体验中形成学科核心素养。语言应用是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训练关注点,教师利用多种教学辅助手段,创新语用训练,必然带来更多训练价值。
参考文献:
[1]林秀霞.小学语文教学的多维度延伸[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8,(03).
[2]钟锦炎.多维度的小学语文诗意课堂构建[J].教书育人,2019,(11).
[3]叶云凡.触摸语用温度 提升语用品质[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01).
(责任编辑 史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