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可洋,梁玉婉
(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2)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生存质量是指不同文化和价值体系中的个体对与他们的目标、期望、标准以及所关心的事情有关的生存状况的体验[1]。医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考虑到其学制长、学习任务重、教育水平要求高、行业准入严等特征,其生存质量受到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2-3]。然而当前相关研究却仍然较少,本研究基于此现状,选择合肥市某高校在校医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WHOQOL-BREF量表以期从不同领域层面了解在校医学生的生存质量现状并探究其影响因素。
1.研究对象。2019年3月以合肥市某高等医学院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不记名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91份,有效回收率为95.5%。
2.研究方法。(1)一般情况。采用自制调查问卷收集研究对象一般特征信息,通过在线填写问卷的方式获得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和教育水平指标。(2)生存质量量表。本研究使用世界卫生组织的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4]。量表共26个问题条目,其中24个问题条目可以反映生理、心理、社会关系和环境四个领域的生存质量状态;另外两个问题条目可以反映总体生存质量和总体健康状况,这两个条目合并为一项总体指标。(2)统计学处理。使用Microsoft Excel 2003进行数据双录入并进行一致性检验;使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1.医学生生存质量与常模的比较。分析结果显示,生理领域(14.08±2.18)、社会关系领域(12.82±2.57)、总的生存质量及健康状况得分(12.54±3.06)均低于常模[5](均为P<0.001);环境领域得分(12.90±2.31)高于常模(P<0.001);心理领域得分与常模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医学生生存质量得分与常模比较
2.医学生生存质量在一般人口学特征中的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组、不同教育水平组以及不同年龄组的医学生在各个领域和总体生存质量及健康状况的得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
3.医学生生存质量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与生理领域得分成负相关(β=-0.184,P=0.032),教育水平与社会领域得分成正相关(β=0.222,P=0.010)(见表3)。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已经从过去的躯体健康转为同时注重精神心理健康和生存质量的提高[6]。本研究结果显示,医学生在生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以及总体生存质量及健康状况领域的得分均低于常模,环境领域的得分高于常模。在控制多种混杂因素后,本研究进一步发现,生理领域得分与年龄具有负向统计学关联,而教育水平较高的医学生在社会领域的得分更高。这提示年龄可能是医学生生理领域生存质量的独立危险因素,较高的教育水平可能是医学生社会领域生存质量的独立保护因素。
表2 不同一般特征医学生生活质量得分比较
表3 医学生生存质量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当今社会,医学生学制长、学习任务繁重、课余时间偏少、昼夜活动紊乱等已经严重干扰到医学生正常健康的生活方式。大量研究[7-8]显示,低水平的体育锻炼同样是医学生不良健康状态的重要因素。学习任务繁重影响到医学生社交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影响其生存质量。此外,医学生环境领域得分高于常模,可能是对自己的生活环境、卫生保健及信息交通等环境较为满意[9],与社会整体经济的发展,公共设施的不断发展,校园微环境持续改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些方面的改进使得医学生生存的外部环境越来越好。
针对医学生得分较低的领域,学校可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和发放补助来改善现状。增加奖学金种类,适当提高奖学金金额;提供勤工助学的岗位。同时,校方应多鼓励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对课程的设置进行调整,可以定期举办一些课外活动,使学生的日常不仅限于教室和宿舍。除了校方的努力,学生也应科学合理地规划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劳逸结合。
综上所述,医学生的整体生存质量并不理想,应考虑到不同专业、不同年龄和不同教育水平的医学生在各项生存质量上的差异,通过政策支持等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以提高在校医学生生存质量水平,促进医学生健康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