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祥
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救国救民抛头颅、洒热血,尤其是自1921年开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浴血奋战28年后建立了新中国。中华大地上到处都留存着仁人志士们的足迹、到处都浸染着先烈们的鲜血,他们的丰功伟绩,我们不应忘记,也不能忘记。正因如此,党中央国务院界定了大量的红色旅游景点,以此彰显红色文化、进行红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我们应尽可能地发挥红色旅游彰显红色文化、进行红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的功能,而不应仅仅停留于普通旅游产业的层面。本文首先拟对红色旅游的兴起作一基本的梳理,旨在明确红色旅游的初心与使命,使其成为红色旅游研究者的旨趣;其次创新性地以点带面对红色旅游经验进行美学分析,旨在更好地将红色旅游景点的红色基因在旅游者的精神世界中显现出来,使其得以更好地传承;最后对红色旅游审美经验的德育美育价值进行揭示,旨在深入发掘红色旅游的文化内涵,使其社会效益更好地绽放出来,进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构与发展。
旅游在很久远的古代就有,但“红色旅游”的兴起却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的产物。
随着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旅游开始成为人们的向往。我国一些山清水秀的地区,在工业化进程中由于区位劣势,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但在政府的主动谋划下,适时地提出了发展红色旅游,谋求拉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如在1998年,江西省率先确定了“红色旅游,绿色家园”的宣传主题,并在2000年就推出红色文化旅游线路(1)周振国:《红色旅游基本理论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2004年8月,上海、江西、福建、广东、陕西、河北、北京等七省市旅游局鉴于各地区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决定携手共同打造“红色旅游”品牌,创设“上海—南昌—井冈山—瑞金—长汀—高州—延安—西柏坡—北京”红色旅游概念线路,共同开拓“红色旅游”客源市场,联合签署了红色旅游发展史上的《郑州宣言》(2)林福益:《七省市旅游局签署〈郑州宣言〉红色旅游连线高州》,《羊城晚报》2004年1月20日。。2004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该《纲要》成为了我国发展红色旅游的纲领性文件,有效推进了各地开展各种形式的红色旅游活动,红色旅游迅速形成规模,并成为在全国范围内引人注目的旅游新类型(3)周振国:《红色旅游基本理论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4页。。
如果说发展红色旅游的最初目的主要在于发展经济的话,那么《纲要》对红色旅游概念的界定,却是在强调发展红色旅游的社会效益。《纲要》将红色旅游定义为:“主要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4)《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中国政府网,http://zfxxgk.ndrc.gov.cn/web/iteminfo.jsp?id=112.之后,在201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二期规划》)中,又将自1840 年鸦片战争以来,在中国大地上发生的,为了国家昌盛和民族复兴,反对外来侵略、奋勇抗争、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充分显示伟大民族精神的重大事件、重大活动和重要人物事迹的历史文化遗存,有选择地纳入了红色旅游范围。显而易见,把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既要注重有形资源的保护,又要注重无形的红色精神的传承。(5)吴超:《红色文化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和对策》,《红色文化学刊》2019年第3期。发展红色旅游旨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国情感,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当然同时也为了带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在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2016—202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三期规划》)中,更加突出地强调了红色旅游的理想信念教育功能、脱贫攻坚作用及红色旅游的内涵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红色旅游要把准方向,核心是进行红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让干部群众来到这里能接受红色精神洗礼。”(6)《红色旅游不可走偏》,《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年3月19日。这正是我们发展红色旅游所不能忘记的初心与使命。
综观现有研究成果可知,发展红色旅游可以分为三个基本向度:发展经济、传承文化、推动思想政治教育。
发展红色旅游主要目的是为了发展“红色地区”的旅游,主要是奔着经济发展而来的。如《郑州宣言》签署之后不久,2004年1月20日,《羊城晚报》即有文章指出,高州成为七省市“红色旅游”线路重要一站的消息,令当地旅游部门兴奋不已,他们的目标是:“力争在‘十五’期末,年接待游客20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4亿元,其中旅游外汇收入300万美元。”(7)林福益:《七省市旅游局签署〈郑州宣言〉红色旅游连线高州》,《羊城晚报》2004年1月20日。2018年11月7日的《克拉玛依日报》刊发《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一文指出,克拉玛依市“发出了努力把克拉玛依建设成为全疆最佳商务旅游区、把旅游业培育成推进我市经济科学转型发展的支柱产业和重要引擎的号召”(8)《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克拉玛依日报》2018年11月7日。。2018年6月22日《闽西日报》刊发《开发红色文化资源 推进红色旅游发展》一文指出,长汀“应抓住难得的机遇,策应中央发展红色旅游政策,把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与历史名城、客家首府、生态长汀等资源要素进行整合,重点打造融合传统教育、休闲度假、参与体验为一体的红色旅游体系,形成重点旅游文化产业聚集区,促进区域特色旅游产业发展”(9)黄启元、郭添阳:《开发红色文化资源 推进红色旅游发展》,《闽西日报》2018年6月22日。,这体现了发展红色旅游主要就是为了发展经济的基本向度。
当然,也有将红色旅游当作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来对待的。如有学者认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加强革命文物资源整合、统筹规划和整体保护,迫切需要深化革命文物价值挖掘阐释传播,迫切需要发挥革命文物服务大局、资政育人和推动发展的独特作用”(10)徐万佳:《充分发挥旅游产业作用 助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中国旅游报》2018年8月1日。。还有学者认为:“在红色旅游开发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学习革命历史、弘扬优良革命传统,用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提振自律自强、奋发有为的精气神。”(11)张猛:《让红色旅游助推红色文化传承》,《西藏日报(汉)》2018年9月25日。这些都充分体现了通过发展红色旅游来传承红色文化的基本向度。
相对来讲,随着时代发展越往后也就越注重红色文化的社会效益,并且在着眼发展红色文化社会效益的过程中,细化和分化出了利用红色旅游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向度。如2005年第6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上钱兴成的《红色旅游:开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2011年第3期《旅游研究》上朱东国的《红色旅游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模式研究》、2016年华中师范大学陈健的博士学位论文《红色旅游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创新研究》等,都旨在利用红色旅游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实际上,党中央、国务院在2004年印发《纲要》时就已经明确,“积极发展红色旅游,寓思想道德教育于参观游览之中,将革命历史、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通过旅游传输给广大人民群众,有利于传播先进文化、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爱国主义教育效果,给人们以知识的汲取、心灵的震撼、精神的激励和思想的启迪,从而更加满怀信心地投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中”(12)《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中国政府网,http://zfxxgk.ndrc.gov.cn/web/iteminfo.jsp?id=112.。毫无疑问,真正更具可塑性、更有社会效益的群体是青少年。正因如此,《纲要》也特别指出:发展红色旅游“对于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增强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国感情,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13)《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中国政府网,http://zfxxgk.ndrc.gov.cn/web/iteminfo.jsp?id=112.,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由此可知,在寻求红色旅游的社会效益过程中,很自然就会形成针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向度。
红色旅游作为旅游产业的一个特色品牌,注重经济效益无可厚非,但是,红色旅游的底色是“红色”,因此我们对红色旅游的社会效益提出要求自然也是合理的。然而,目前红色旅游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存在扭曲红色文化的现象。本来,红色文化“要力戒红色旅游中的低俗、庸俗、恶俗现象,寓教于游,让游客通过参加红色旅游真正感受革命历史文化,领略革命历史精神,接受革命传统教育”(14)韩韫超:《红色旅游:有意思更要有意义》,《工人日报》2018年8月2日。。但事实上,一些景区甚至对领袖和革命人物作过分神话和迷信的处理,一些讲解员为制造噱头渲染野史秘闻、自编搞笑段子,一些景区的体验项目在设计上存在恶俗化倾向,诸如游客扮日军抢“花姑娘”、身着汉奸服装拍照留念等(15)韩韫超:《红色旅游:有意思更要有意义》,《工人日报》2018年8月2日。。2018年8月8日的《湖南日报》曾发文指出,少数景区的所谓“创新”让红色资源褪了“色”、变了“味”:有的商业气息过重,美食、购物、游乐设施“反客为主”;有的景区体验项目不伦不类,拿先烈开涮、拿史实戏说,渲染野史秘闻、自编搞笑段子,存在恶俗化倾向(16)邹晨莹:《红色旅游,要有意思还要有意义》,《湖南日报》2018年8月8日。等等。显然,红色旅游过程中出现的如上所述与“红色”不相称的现象,是有违发展红色旅游初衷的。
红色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时不时出现一些不良现象,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部分旅游景区的承包经营者过分看重经济效益而无视或忽视社会效益,对“红色”的严肃性、神圣性缺乏足够的敬畏意识。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部分人过度看重物质利益、拜金主义较为严重或受教育程度不够等原因,为了追求物质利益而违反社会公德的旅游项目也就难以绝迹;二是部分人文历史素养不高的旅游者有过度娱乐追求刺激的不良倾向。市场经济有高度的敏感性,只要有需求往往就会衍生出供给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部分人一味追求娱乐追求刺激的倾向逐渐显现,商家自然也是瞄准了这方面的“商机”而去违规逐利;三是相关法律法规对违反社会公德方面的监管难以到位、惩处手段也不够严厉。2018年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第13条明确规定,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应当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遵守旅游文明行为规范”,第41条规定,导游和领队“应当引导旅游者健康、文明旅游,劝阻旅游者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第101条规定,旅行社安排旅游者参观或者参与“违反社会公德的项目或者活动的,由旅游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责令停业整顿,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并暂扣或者吊销导游证”。(17)《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2018修正)》,中国人大网,2018年11月05日,http://www.npc.gov.cn/npc/c12435/201811/0c84f02fb5b84a648fa0b801bd88d8cb.shtml.显然,目前对于违反社会公德的旅游者还缺乏有力惩处,对于经营者开发违反社会公德的项目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惩处措施也不够严厉。对此,一方面需要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大法律法规的惩处力度和完善监管,另一方面则需要旅游开发部门进一步探索红色旅游的正确发展方式。
不少红色旅游是以纪念场馆为载体的,而旅游者在参观考察的过程中往往会对纪念场馆及其周边环境形成不同的审美经验。受历史因素影响,红色旅游景点多数处在山区,因而除了纪念场馆,也多有山水奇特的自然风光,如井冈山就属于这方面的典型。我们根据从具象到抽象、从形下到形上的程度不同而将红色旅游审美经验划分为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三个层次。
在红色旅游过程中,最先为旅游者所关注的是纪念场馆周边的自然风光。井冈山地处湘赣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距离井冈山市区最近处也有30多公里,海拔最高处1856米,年平均气温14摄氏度左右,年平均降雨量将近2000毫米。井冈山作为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摇篮,因为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发祥地而名扬世界,被称为“天下第一山”,是1982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5A级景区。这些是旅游者到井冈山旅游能欣赏到自然美的基本背景。
来井冈山旅游,只要开始上山,那郁郁葱葱的树木、森林的茂密、一望无际的绿色、高大的乔木等,都会映入旅游者的眼帘。如果能联想到毛泽东的诗词“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则会在看到那山高林密的景象时,有一种生机勃勃的审美愉悦;如果能够联想到无数文人对竹子的描写与赞美,则会对去往井冈山纪念场馆路上所遇到的竹子,因其象征坚贞不渝、刚直不阿的革命精神油然而生一种敬意,甚至有可能对古人“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的人生境界顿生感悟。稍微走了一段路程之后,那绵延起伏的山峦、并不高也不太奇特的山峰,也往往会引起旅游者的感触。正是那并不太高也不奇特、峰峦起伏、表土丰富的井冈山,才有可能孕育出茂密的植被、提供丰富的养料、提供天然的屏障,从而成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摇篮。这些就是当旅游者面对井冈山的自然景物时,其精神世界中已有的相关“红色记忆”,自然浮现出来而产生的审美经验。
红色旅游景点,都是显示出了伟大的民族精神、革命精神的重大历史人物与事件的纪念场馆所在地。对这些人和事的了解、理解与感悟,就构成了红色旅游过程中的社会美的审美活动。
井冈山有不少的革命活动旧址。如茅坪的“小井红军医院”,是当年收治红军伤病员的场所。只要走进这个“医院”里面,就能感受到当年缺医少药和异常简陋的条件,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那不怕苦、不怕死的伟大革命精神就会有一种仿佛就在眼前、仿佛就在当下的感触。革命者的勇敢、跟着共产党的坚决、对建立新中国的渴望,都会在那以简易木棚为病房和以老百姓的门板为病床的感知中,实实在在地体会到革命条件的艰苦、革命者的可歌可泣和新中国的来之不易。如在茅坪的毛泽东故居,那里有一块石头,是毛泽东当年经常坐在上面看书的地方。这块石头虽然是自然物,但是由于与毛泽东当年的言行举止关联了起来,所以也就可能成为旅游者的审美对象。只要顺着指示牌,看到了那块石头,就仿佛看到了当年的毛泽东在艰苦的生存环境中、在人民军队创建初期,在四处蔓延的悲观情绪中、国民党反动派一次又一次的“围剿”中,还能时刻不忘看书看报,仍然坚信一定可以打败国民党反动派的决心。如果以审美的眼光来看待这块石头,那么毛泽东那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执着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家国情怀、超凡的远见卓识能力、“不畏浮云遮望眼、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淡定自信等相关意象情境,就会再现在旅游者的脑海中。
对于红色旅游景点的红色人物与事件,除了有历史的记载使之留存于世之外,也有无数的雕塑、绘画、歌曲、文学等艺术形式留存于世。作为艺术,只有在审美主体审美时的精神再现中,那些红色基因才是活的。相对于前面所谓的自然审美、社会审美来说,艺术审美最为抽象。但在一定意义上,艺术尤其是文学艺术审美却更为根本。因为语言是存在的家,旅游者只有通过语言文字对过去革命年代的人物与事件的构想,才有可能产生自然审美和社会审美。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生活实践终将成为过去,但艺术审美却可以让过去的生活场景在精神的再现中得到永生。例如“井冈山朱毛会师”的主题雕塑或绘画,将毛泽东与朱德在井冈山会师的历史场景凝结在静止的人物雕像或绘画上,会师时大家的欢欣鼓舞和重大意义则只能通过旅游者凝视雕像时,对语言文字所述的情境进行构想,并在其精神世界中再现出来,该雕塑或绘画也因此具有了生命力。关于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的红色歌曲有很多,如《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就是一首广为传唱的歌曲。歌词写道:“红米饭那个南瓜汤,挖野菜那个也当粮,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餐餐味道香……”其实,毛泽东在井冈山进行革命斗争时期的生活艰苦是我们如今难以想象的,歌曲中所说的那些野菜汤并不好吃。据说有一次吃早餐时,一个战士嫌野菜汤太苦,毛泽东便舀了半碗喝下,之后随即又来了一碗。战士们见毛委员都喝,也就没有人再嫌苦了。而歌曲将那样的艰苦生活唱出来,既让人感受到毛泽东与普通士兵一起同甘共苦的理念和实际行动,又让人感受到战争年代革命者以苦为乐的乐观精神。当旅游者来到井冈山听到这首歌时,其审美感受要较在其他地方听来得更加真切,歌曲的内涵也因而在旅游者的精神世界中再现得更加丰富,红色基因的传承也就更加实在。至于与井冈山革命战争年代相关的无数文学艺术作品,则由于具有更加广泛和深远的影响,因而对于任何地方的读者来说都会有感染力。只不过,当旅游者来到井冈山时,那些文学艺术作品会因为触发自然审美和社会审美而得以再现,也因而使得艺术审美更加浓烈。
红色旅游只能通过红色文化来传承红色基因,而红色文化要实现红色基因的传承,必须以红色人物与事件在人的精神世界中得到具体再现为前提。而这一精神再现的过程也就是审美经验的形成过程。由于审美是一种积极主动的精神再现过程,有助于精神世界的丰富和发展,因此,在红色旅游过程中的审美经验具有抽象教化所难以实现的德育美育价值。
首先,红色旅游审美经验实乃旅游者在红色景点景物触发下的精神再现活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固有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构造。”(1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3页。也就是说,红色旅游景点的景物在触发旅游者的审美意识时,就成为了审美主体的审美对象,审美主体就会将自己内在的尺度再现到审美对象上去,也即在审美活动中将自己的相关精神世界对象化。根据马克思的揭示,离开了人类主体,也就无所谓对象(1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0页。。由此可知,离开了审美主体就无所谓审美对象,当然,反过来,离开了审美对象同样无所谓审美主体,二者是以审美意识的方式关联在一起的。审美意识与审美对象同时发生、相互依存,共同建构着对立统一的审美活动。在审美活动中,当审美主体感知到审美对象时,审美意识就会将自我精神世界中的本质性理解再现到审美对象上去,同时油然而生一种愉悦感。这种愉悦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审美愉悦。如前所述,自然审美中,对井冈山山高林密与郁郁葱葱的感受,会触发旅游者的审美意识,并将其生机勃勃、坚贞不屈的精神本质再现到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的革命人物与事件上去;社会审美中,对“小井红军医院”缺医少药和异常艰苦条件的感受,会触发旅游者的审美意识,将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本质再现到那些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的战士与医护人员身上去;艺术审美中,对野菜汤苦得难以下咽的回想,会触发旅游者的审美意识,将官兵一致、以苦为乐的精神本质再现到毛泽东身上去。这种精神本质的再现,也就是旅游者自己精神世界的对象化过程。正是在这些革命精神本质再现的审美活动中,红色景点承载的红色基因得到传承。
其次,审美主体在红色旅游景点审美活动中精神本质的“二重化”,将进一步提升旅游者的道德境界。红色旅游者在审美过程中将自己的精神世界再现到革命人物身上去,从而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构想出革命人物的意象来,这反映出人按照自己的尺度来构造外部世界的方面。而事实上还不止于此,人在构想出革命精神的“意象”对象时,会在审美意识中再次将其对象化,也即发生马克思所说的“二重化”,从而在再次的审美感受中接受革命精神的洗礼,继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使得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提升。例如旅游者在审美活动中将坚贞不屈、不怕苦、不怕死、以苦为乐等精神本质外化出来的同时,又在审美的愉悦中使得坚贞不屈、不怕苦、不怕死、以苦为乐等精神意象再次成为自己的直观对象,从而使坚贞不屈、不怕苦、不怕死、以苦为乐等精神在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中得到进一步的强化,旅游者也就在这样的审美活动中提升了自己的人生境界。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一个旅游者对井冈山革命人物与事件没有基本的了解,那么就好比带着一个3岁小孩到井冈山旅游,他(她)是不可能会在自然、社会、艺术的向度上有任何的审美意识的,当然也就不存在任何坚贞不屈等革命精神本质的外化过程,更不存在“二重化”的过程,其在审美活动中的提升也就更谈不上。换言之,审美意识的形成也是以基本的受教育水平和相关的了解为前提条件的。因此,在旅游者出发前,对红色旅游景点的红色文化作些了解或者宣传是非常必要的,也是红色旅游社会效益得以实现的基础。对个人自助旅游者而言,先有了解会收获更大,对跟团旅游者而言,先有宣传会效果更好。
最后,红色旅游景点的审美经验对旅游者具有多维的美育价值。美育是我国教育方针中所要求的德、智、体、美、劳五个基本方面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揭示出红色旅游审美经验的多维美育价值,将具有自觉促进其美育效果的作用。美育的价值,一是可以培养想象力。审美是审美主体的精神世界指向审美对象进行再现的活动,如黑格尔所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20)[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42页。,或马克思所说的审美的本质是“精神上的具体再现”(2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5页。。那么“显现”或“再现”主要倚赖审美主体的想象力来完成,因而审美活动本身就是想象力的运用锻炼过程,所以审美可以有效提高审美者的想象力;二是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审美活动是一种能给人带来愉悦感的精神活动。在审美活动中,“这种愉快是发自内心的感受,是通过对审美对象所蕴含的意义的感受、体验、领悟所获得的情感、心灵的震荡、洗涤、超越,这就是陶冶”(22)《美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第256页。,美育的陶冶能逐步改变人的性情,培养出一种超越功利主义的人生态度;三是可以完善人格。在审美活动中,审美对象所蕴含的意义既是审美主体的精神世界的再现,也会在再现中再次对象化而得到强化,因而在审美活动中,审美对象所蕴含的意义总是会“潜移默化地直达人心,使人进入高尚的审美境界,使人在感动中去掉‘小我’,去掉私利之心,在人们身上唤起那种真正具有人的价值的性质和属性”(23)《美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第257页。,而这就是在迈向人格的完善。诚如孔子所言“成于乐”,即通过音乐教育(美育)可以促成人的完美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