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幸俊
《红色中华》是在中央苏区人民群众中影响最大的新闻媒体和舆论阵地,是中央苏区和各级苏区党、政府、团和工会的耳目喉舌。《红色中华》积极配合党政要务与指导苏区工作,注重发挥导向与鼓动工作的作用,营造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建设的浓厚氛围,依靠苏区广大人民群众,办群众通俗易懂和编辑灵活的看得到与看得懂的报纸,以提高苏区工农兵群众的文化素质。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建革命根据地以来编辑出版的第一份中央机关报,《红色中华》针对苏区党内外不良风气和腐败现象开展斗争和无情打击,从政治高度主动介入宣传教育和批评揭示苏区现实问题和错误倾向。正如《红色中华》创刊号《发刊词》所言:“要引导工农群众对于自己的政权,尽了批评、监督、拥护的责任”,“要指导各级苏维埃的实际工作,纠正各级苏维埃在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1)《发刊词》,《红色中华》创刊号,1931年12月11日。。通过对《红色中华》的历史考察,阐述《红色中华》对苏区党政权力舆论监督的专栏设置、主要内容和历史特点,对了解苏区党政权力舆论监督有着重要的作用。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色中华》作为苏维埃工农革命政权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创刊伊始就明确了报刊对苏区党政权力舆论监督的价值取向和功能定位。面对国民党对苏区军事战争和“九一八”侵华事变等紧张形势,苏维埃各级政府亟需创办《红色中华》等大众媒介与舆论阵地来扩大其对苏区人民群众的影响力。同时,为了巩固苏维埃新生政权和进行苏区社会的移风易俗,公开揭示苏区党政现实中的不健康和不坚定等思想行为,也有必要利用大众媒介和舆论阵地来修正错误和打击此类现象与行为。
《红色中华》通过开设对苏区党政权力舆论监督的具体专栏,公开报道和批评指责苏区政府及其人员贪污腐化等问题与现象。其中,“苏维埃建设”和“党的生活”是苏区党建方面的舆论监督专栏,间或刊登苏区党政权力舆论监督的批评性文章。《红色中华》还开设“突击队”等新闻批评的监督专栏,以刊登对苏区党政权力舆论监督等专题文章。“轻骑队通讯”“生活批判”等非常规栏目,零星散落于各期报纸中,不时揭露苏区贪污浪费问题。根据苏区突击队、轻骑队同《红色中华》报“突击队”“轻骑队通讯”专栏的紧密联系,强调《红色中华》对苏区党政权力舆论监督的组织联系,同苏区党政权力运行过程中的贪污浪费等作斗争。
1932年3月9日出版的《红色中华》第13期,最早开设“突击队”专栏以刊登批评性稿件。“突击”经常出现在苏区党政权力等各类文件报告与号召指令中,强调其对苏区党政权力舆论监督工作的督促检查,以“突击队”监督专栏推动苏区党政权力工作顺利开展。由此可见,《红色中华》“突击队”等舆论监督的部分专栏,与当时苏区突击队等实体性监督与调查组织关系密切,通过批判性文章发挥其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职能。苏区工农检察部门设立了“突击队”组织,是监督苏区党政权力运行的实体机构,也是《红色中华》“突击队”等部分专栏的称谓渊源。两者紧密联系,苏区党政权力机关“突击队”监督组织可将其有关意见发表在“突击队”监督专栏。
苏区党政权力舆论监督的“铁棍”专栏,在第59期制作通栏的监督专题,“无情的严厉打击贪污腐化官僚主义份子”(2)陈信凌:《〈红色中华〉与〈青年实话〉之间的一段公案评析》,《党史研究与教学》2011年第2期。。《红色中华》的“铁棍”监督专栏,先后发表了9篇批评性的文章,批评军医、女干部等不良风气,但“铁棍”专栏很快就被“铁锤”替代。苏区党政权力舆论监督的“铁锤”专栏,最早出现在《红色中华》第65期,该期第二版刊登了整版的批判性文章。《红色中华》主编沙可夫撰文《给以铁锤的痛击》,以反对官僚主义和消灭逃兵现象作为该栏目宣言,但这并未完全概括“铁锤”监督专栏的所有内容。《红色中华》“铁锤”监督专栏具有固定作者群,并在苏区党政权力监督机关拥有紧密联系。
同样,《红色中华》设置的“轻骑队通讯”监督专栏,也与苏区工农检察机关有着密切的关系。张闻天在《斗争》杂志第37期刊发了《苏维埃工作的改善与工农检察委员会》一文,强调:“工农检察委员会的工作,必须同群众报纸与报纸的通讯员以及轻骑队等有密切的联系,它必须依靠工会与青年团等群众组织,同他们合作,或委托他们以一定的任务”(3)张闻天:《苏维埃工作的改善与工农检察委员会》,《斗争》第37期,1933年12月5日。。为此,《红色中华》第138期“轻骑队通讯”的监督专栏,刊登了《瑞金县苏的浪费揭发了》,新闻批评和舆论监督瑞金县贪污浪费等现象,轻骑队批评瑞金县苏工作人员相互包庇等污化现象(4)《瑞金县苏的浪费揭发了》,《红色中华》第138期,1933年12月26日。。1932年7月,轻骑队作为苏区共青团公开成立的党政权力监督组织,主要检查苏区党政企等组织的官僚主义、贪污腐化和懈怠浪费等现象。
中央苏区时期,苏维埃党政军群机关及其党员干部主体是清廉的,但是难免存在贪污现金、侵吞公物、随意浪费、挪用公款、官僚作风等现象。(5)夏静雷、张娟:《〈青年实话〉对苏区党政权力舆论监督的历史考察》,《苏区研究》2016年第2期。针对苏区党政权力监督等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和不良现象,党和苏维埃政府及《红色中华》等相关主体,构建了苏区党政权力舆论监督的联动机制。根据《红色中华》对苏区党政权力舆论监督的指向范围,可以将其对苏区党政权力监督的主要内容分为四个方面:
由于国民党军队“围剿”和经济封锁等原因,致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等区域的物质条件异常艰苦,为此,苏维埃政府多次领导和开展经济节约运动,把节俭经济反对浪费列为当时的重点工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副主席项英在《红色中华》第10期发表《发展生产,节俭经济来帮助红军发展革命战争》,号召苏维埃区域广大工农兵群众开展节约运动。苏区中央人民委员会的第三号通令《帮助红军发展革命战争实行节俭经济运动》,以更为具体地详细部署苏区经济社会的节俭运动。《红色中华》多次向苏区社会发出节省经济的号召,以节省为诉求在不同时期不断推出,并成为苏维埃经济节省运动的直接组织者。《红色中华》第58期通栏标题为《节省经济!一切帮助给予战争!》,发表《本报号召立刻开始节省一个铜板,退回公债,减少伙食费的运动!》的文章,该号召得到中央苏区各类机构和广大工农兵群众的热烈响应。
在经济节省运动的革命环境与战争背景下,《红色中华》刊登的新闻批评与舆论监督文稿,反映苏维埃区域人民群众对贪污腐化与挥霍浪费等行为深恶痛绝。第136期刊登了《吃洋参炖鸡子的军事部长》文章,客观反映苏区借打土豪机会贪污钱财以用于集体挥霍,有病不吃药却购买洋参炖鸡子进补。第92期刊登《又高又大的贪污腐化官僚主义者滚出去》,第132期通栏标题为《建立确实的预算决算!开展反浪费贪污斗争!》,刊发《反对虚浮的预算案》《一个戏台预算一百八十元》等文。第16期刊登了《好个石城县主席的迁家大喜》,披露石城县革命委员会的主席搬家之喜,周边群众放鞭炮、收受贺礼和众多花边。此外,第48期刊登了《热闹(!)区苏主席的婚礼!》《马上的文化部长》等文,第137期在“浪费的模范”专栏发表了《大兴土木的洛口县政府》。
动物学家发现,在自然界中,很多动物都非常重情谊,会对死亡的同类进行悼念,其“葬礼”五花八门,有些“葬礼”还非常隆重呢!
鉴于中央苏区革命战争的特定环境、工作任务和实效期待,当时苏区很多党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对所从事的工作缺乏经验,更没有经过任何有针对性和系统性的培养训练,致使苏区整体工作状态与现实要求存在明显差距。《红色中华》第11期刊登项英署名文章《实行工作的检查》,指出中央政府颁布了许多训令、通令、决议、条例等来指导苏区各级政府,但各级政府的执行情况非常令人不满。究其原因,苏区上级政府部门尚未执行自己的职权,特别是缺乏对苏区各项工作的督促和考察,下级党政部门工作程序也尚不健全。为此,《红色中华》第12期刊登了苏区中央人民委员会第五号命令《切实执行工作检查》,提出了立即对各级苏区政府执行上级训令、通令、决议、条例等情况的检查。
《红色中华》对苏区党政工作人员工作作风的新闻批评和舆论监督,主要集中披露三个方面:工作懒惰而缺乏活力、有令不行和有禁不止、应付差事简单草率。正值第四次反“围剿”战争即将进入关键阶段,苏维埃各级党政机关都进入紧张的备战状态,苏维埃党政部门应更加充分地布置战争动员工作。《红色中华》第60期刊登了《大梦沉沉的区苏主席》一文,指出其他各个苏区参会人员连夜赶路赴会,批评乱石区苏主席刘经波同志未到会。第9期刊登了《反对忽视上级命令和敷衍塞责的恶习》,文章针对有令不行和有禁不止现象进行新闻批评的舆论监督,揭示了苏区有些下级政府不注意执行上级政府的命令和决议。第129期刊登的《强迫命令的乡苏主席》指出,宁化武层区黄金乡主席黄龙标,竟然用强迫欺骗的手段“扩红”,骗到了二十余个老头子,结果闹了一场大笑话。文章还批评了有些公务人员简单草率地应付工作。
由于中华苏维埃基层政府机构任职人员多为农民出身且文化教育水平普遍不高,苏区文化教育需大力加强。为此,《红色中华》第139期刊登《斗岭县石螺区石螺乡主席朱文盛支书王奇松》的批评文章,反映出苏维埃基层机构及其公务人员竟然完全不识字的现状。1934年,毛泽东在《乡苏怎样工作?》中,就曾经提到写对区苏的报告、帮红军家属写信等文书工作,要将上级文件读给不识字的乡苏主席副主席听,可知当时基层公务人员完全不识字并非偶然现象。(6)毛泽东:《乡苏怎样工作?》(1934年4月10日),《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8页。第34期刊登《受文书指挥的太拨乡苏主席》,苏区党政工作因文化教育水平而完全受到文书支配。第14期刊登了《威权无上的区苏秘书》,反映会昌洛口区还曾出现过威权无上的秘书。
根据中央苏区对江西县级干部的调查统计数据,当时苏区县级领导干部的文化教育水平普遍较低,绝大多数苏维埃县级以下干部的文化程度就更低了。为此,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非常重视苏维埃文化教育,提升当地苏维埃领导干部和广大工农兵群众的文化水平,以正确理解和贯彻执行苏区党和政府的政策路线。虽然苏区临时中央政府内务人民委员部和教育人民委员部等都曾作出明确规定,指定以《红色中华》《青年实话》及墙报讨论和记载的政治消息作为辅助教材,但苏区文化教育政策和措施却并未取得理想效果。究其原因,苏区基层公务人员对文化教育具有明显的抵触情绪,经常在苏维埃工作中流露出漠视甚至排斥态度。如《红色中华》第131期刊发《区教育部到底干什么》,批评全区八个乡就有五个乡的教委工作和文化教育等均未建立。第135期刊发《把文化工作于战争脱离起来》与《乱调教育部干部》等文,强调乱调苏区文化教育干部是制约苏维埃红色文化建设原因之一,致使苏区基层文化教育工作难以保证其运行的正确轨道。第92期刊发《扫除文化教育工作中的坏蛋》,比较全面地总结了一个时期内各地文化教育方面的问题,指出这些问题有些是教育部门及其相关人员的问题,有些是上级机构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中央苏区所在的赣南闽西多处于远离中心区域的边陲地带,该地区都具有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不发达和文化比较落后等相似特征。以寻乌县为例,1930年毛泽东撰写的《寻乌调查》所述“不识字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六十,能做文章的仅有百分之一”(7)毛泽东:《寻乌调查》(1930年5月),《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4页。,且寻乌还不是最典型的,从这篇文章可以反映出这些地区文化比较落后。虽然中央苏区和其他苏区普遍开设列宁小学、识字班、夜校等文化教育设施,但是长期以来闭塞环境所形成的封建意识和封建迷信思想,在较短时间内将难以消除其存在空间和文化土壤。苏区有些人将封建意识和迷信思想加以巧妙包装或者掩饰,甚至伪饰展现出来苏维埃新时代新风尚的迥异现象。一月半、七月半等农历日子在某些地方在过去是要扛菩萨、迎神拜佛日子。新泉南阳区有好几个乡就把这些日子改为乡苏的纪念日,如南坑乡的一月半,南阳乡的七月半。为此,《红色中华》第59期刊登了《封建俗例的季节变为乡苏纪念日》,批评这些地方借着纪念乡苏的名义,来维持封建残余。第86期刊登的《汀市教育科维护封建教育》指出,汀州市教育科的一个科长和两个科员,热衷于用旧教材教育学生。把共产儿童读本发给惯于使用旧教材的老师,让他们在有人参观检查时就把儿童读本拿出来,把旧教材藏起,等参观检查的人走了以后,又把旧教材拿出来。
与此同时,《红色中华》第43期刊登了《高田区政府八股文章式的禁烟布告》,文章记述了高田区政府发现一张禁鸦片烟的布告,批评布告用八股文的陈词滥调写法。封建八股文与苏区普通百姓原本就有距离,这篇文章则是包含有错别字的生硬假八股文,并与盛行革命文化的红色苏维埃区域格格不入,多重反差与错位集中彰显其荒唐性与不合时宜。长期流行于苏区民间非理性的封建迷信仍然具有巨大市场,第35期就刊登了《提倡迷信帮助封建的桃黄区三乡主席》的批评文章,作者以锐利的眼光和所站的高度严厉批评针对苏区民间流行女子抖脚碰到男子身上,男人及其全家都会死掉的迷信说法。
《红色中华》针对苏区党政权力贪污腐败等现实问题,舆论监督与新闻批评的理论研究和视野较宽,开门见山、有的放矢而无诸多限制与顾忌。同时,《红色中华》对苏区党政权力舆论监督力道强劲,新闻批评往往会直接针对贪污浪费等腐化行为,而一般不会采取躲闪回避等处置方式。
首先,舆论监督有错必究,新闻批评不顾情面。《红色中华》对苏区党政权力舆论监督,在于监督真假问题及其对象平等。新闻批评与舆论监督要始终坚持对事不对人的工作态度,《红色中华》对苏区党政权力直接在报上点名批评,而不将当事人双方职位高低等作为考量因素。《红色中华》针对苏区部分民众对待红军的不良行为,在《骇人听闻的新高利贷》和《兴国同广昌的群众工作比一比》等文章中进行公开批评。《红色中华》针对某些苏区领导干部的不良现象,专门公开批评苏区党政不当等相关行为,并撰写《与豪绅地主妥协的乡苏主席》《保守主义的游击队长》等文章。《红色中华》对苏区党政权力舆论监督不顾关系亲疏远近,下面将介绍两个批评不顾对象地位高低贵贱的典型案例:第17期刊发了《好排威风的一位中央女同志》,文章批评对象是中央苏区政府叫钱希均的“女同志”;第136期刊发《在突击运动中机会主义的动摇》一文,对梁广等三人在突击队很不理想的工作成效提出了严厉批评。
其次,舆论监督直击要害,批评表达形式奇特。《红色中华》对苏区党政权力的舆论监督,主要集中在“突击队”等新闻监督专栏之中,具有文章短小精悍和一事一记等形式特点。《红色中华》新闻工作者专业文字朴素执著,新闻批评与监督专栏直接弄清其内容脉络,不太注重文章迂回铺垫等写作技巧。《红色中华》对苏区党政权力舆论监督,彰显作者纠偏匡正的执着意识和猛烈力道,以达到直击要害问题的良好效果和实际作用。文章不拐弯抹角而直奔主题的典型写法,舆论监督标题直抒胸臆和慷慨陈词,直接将文章主题和核心要义揭示出来。《红色中华》篇幅短小的批评性文章,更加彰显其舆论监督的奇特表达形式,标题径直呼喊被批评监督的对象。第139期的通栏标题较为鲜明和明确,如《给那些消极怠工贪污腐化退却逃跑主义的人们》,批评文章包括《会昌彭迁乡主席松》《建宁县邮局李局长》《宁化鄂坊区土地部长徐高明》等9篇,文章采取同样表达形式且各有侧重。《红色中华》对苏区党政权力舆论监督的表达效果,就像新闻批评的监督者站在被监督者的面前,指名道姓数落和斥责苏区党政权力滥用现象。
最后,舆论监督效果明显,保障措施合理到位。《红色中华》通过对苏区党政权力的舆论监督,公开批评苏区党政权力的不良现象,以整顿苏区党政工作的歪风邪气。由于文化教育、政治意识和处理问题等诸多因素制约,《红色中华》对苏区党政权力的舆论监督,主要采取分析和解决问题方案以及持续追踪事件等方式方法。《红色中华》以分田运动和秋收突击运动为例,研究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制约因素和具体方案,巩固和强化新闻媒体对苏区党政权力的舆论监督。第5期刊登的《奇怪的河田乡分田》,针对苏区部分地区合理分配土地面临的现实问题,作者张鼎明确组织农会等分田的具体方法和基本原则。第218期的“警钟”监督专栏,发表《武装保护秋收尚未进行》,公开批评苏区赣县秋收委员会为准备武装保卫,并通告赣县领导机关要采取紧急办法纠正秋收情况。第220期又刊发《赣县储潭区赶走了敌人的抢禾队》,赣县储潭区通过秋收掩护队和游击队赶跑抢粮队,在收割谷子准备和布置方面成为苏区各地榜样,体现了舆论监督的实际成效。
《红色中华》对苏区党政权力舆论监督的意义在于,可以通过新闻舆论等媒介监督引起全社会,关注苏区党政权力存在的消极现象以纠偏正谬。针对苏区革命战争环境、党政监督意识淡薄等问题,《红色中华》对苏区党政权力的舆论监督显得更加复杂,实现高质量的舆论监督就成为当时苏区党政权力监督的有效方式。然而,新闻批评要始终保持双方当事人的平等地位,让舆论监督双方当事人拥有等量的话语权。《红色中华》对苏区党政权力的舆论监督,一直倡导、遵循和维护公开平等的监督原则和产生机制,通过报纸等新闻媒介刊登批评性文章以揭示事实真相,并保障被批评或监督者都有申诉辩解或者反击的权利。
首先,当事人双方都要保持积极诚恳态度,让争议在理性限度内得到舆论监督。《红色中华》通过客观报道苏区监督者与被监督者的思想交锋,当事人双方都积极而诚恳地参与问题讨论,通过新闻批评和舆论监督平台发表自己意见。值得注意的是,《红色中华》对苏区党政权力的新闻批评与舆论监督,始终将问题争议控制在合理限度内进行思想争锋,必须保持事实真相而避免断章取义、强词夺理和以势压人。
其次,舆论监督者发现问题立即自我更正,营造苏区党政权力舆论监督良好氛围。要想在苏区革命战争环境中顺利开展苏区党政权力舆论监督工作,就必须及时纠正对苏区党政权力新闻批评与舆论监督问题,督促挖掘事实真相和自我更正误解误判等工作的开展,积极营造苏区党政权力舆论监督的良好氛围。《红色中华》工作人员一旦发现工作问题,就会及时纠正舆论监督过程中的工作偏差,注意减少报刊媒体日常监督工作的错断概率。例如,《红色中华》监督专栏刊登《上杭县苏对扩大红军工作的谬误》文章之后不久,上杭县苏就写信给红军中央通讯社,希望编辑同志弄清楚事实原委才做文章,《红色中华》第40期以“一个更正”字样下刊登出上杭县苏的来信,这表明《红色中华》通过自己的方式掌握了解事实真相后作出了自己的判断,刊出来信表明对上杭县苏反映的情况属实。
值得注意的是,《红色中华》党政权力舆论监督专栏,一旦发现问题就立即更正的重大举措,营造了苏区党政权力监督的良好秩序和舆论氛围。第134期的新闻批评与舆论监督专栏,整版发表了《开展广泛的反贪污斗争!肃清一切苏维埃的孟贼!》等文章,第135期专门刊发了《重要更正》的文章。《红色中华》对苏区党政权力舆论监督,通过诸多途径和方式弄清事实真相,对前期报道失误及时发表更正以彰显其公正性。
最后,通过构建舆论监督公开透明的行为机制,被监督者拥有批评与辩护的平等话语权。《红色中华》对苏区党政权力的舆论监督专栏,需要构建公开透明的监督平台和行为机制,赋予被监督者对新闻事实自我辩护的同等话语权,允许被监督者对新闻报道偏差或失误的申诉或辩解。《红色中华》将被监督者申诉内容刊登出来,舆论监督专栏通过监督者的自我更正等方式方法,强调对事实真相说明和自我辩护等历史特点。《红色中华》通过刊登新闻批评与舆论监督的系列信息,维护新闻监督者与被监督者双方的同等话语权,以便于读者清楚了解事实真相的来龙去脉。
《红色中华》非常重视被监督者的自我批评,舆论监督专栏将直接标明“自我批评”,或者将自我批评内容穿插于新闻之中。如第92期发表了《粉碎贪污腐化官僚主义傅禄同志的自我批评》,第101期刊登了《火力向着贪污腐化——欧阳仪的自我批评》,这些文章标题就直接刊登了“自我批评”主题,披露和列举自身贪污腐化等官僚主义的实际表现,自愿揭发和粉碎贪污腐化的官僚主义行为。此外,《红色中华》第180期、第183期、第185期、第188期,连续刊载了《苏维埃剧团春耕巡回表演纪事》,主要讲述红军剧团巡回表演的事实真相,文章穿插剧团“自我批评”的监督内容。《红色中华》报通过监督者与被监督者的公平交流平台,彰显苏区报刊媒体监督的信息透明度和公信度,积极营造苏区党政权力舆论监督的良好秩序。
任何批评都建立在一定的立场和观念的支撑下。同样,《红色中华》对苏区党政权力舆论监督批评也是在特殊的战争时期开展的,具有其战时性特点,客观反映出苏区当时有些正确观念具有明显的相对性。苏区时期舆论监督及其正确性具有苏区时期具体的相对的外部特定环境,它们在这个特定的环境中是成立的,一旦离开了这个环境,其正确性就可能发生改变。
首先,关注苏区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日常起居,批评当时苏区党政机关存在的不良现象。由于中央苏区时期各地苏维埃政权都面临国民党政府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当时特定的战时环境与时代条件决定苏区经济社会的历史特点。在《红色中华》“突击队”的监督专栏发表《好安乐的民警局长》文章,作者方文接洽和会见汀州苏区民警局局长,在休息时间他看见局长在自己的宿舍围着火炉赤脚裸胸取暖,紧密结合苏区当时严酷的战争环境与革命氛围,方文将自己处在行色匆匆的行军途中与局长休息时的日常生活对比,感觉到两人的状态反差很大,作者认为一个干部在这种革命氛围中时刻应该保持紧张的生活状态,所以就撰文批评苏区这位民警局长官僚主义的腐化现象,其实局长这是在休息时间,换一个时期换一个环境就不会受到批评,但联系到当时的战争环境,作者的这种观念还是可以理解的。与此同时,《红色中华》第17期“苏维埃建设”的监督专栏,刊登文章《转变区乡苏维埃政府的工作习惯》,指出当时区乡苏维埃存在的四种不好“习惯”。例如:“起居工作无定时,普遍的早晨七时半才起床(未免太迟)。夜间说闲话,至十一二点钟才睡(可惜油)。没有规定工作时间,有计划的去做一切工作。”(8)张凤元:《转变区乡苏维埃政府的工作习惯》,《红色中华》第17期,1932年4月13日。当时《红色中华》编辑认为,苏区各地乡苏维埃不注重文件重要性,工作无组织性、系统性的详细计划,甚至不注意清洁和整理卫生等。建立高效的党政权力机关,是当时巩固和扩大苏区的第一重大问题。
其次,针对苏区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的艰难困境,批评苏区婚丧嫁娶等仪式的铺张浪费。《红色中华》的责任编辑“麟山”路途偶遇见闻,就在《红色中华》第48期的“突击队”监督专栏,刊发了《新式的吹鼓手》的新闻批评与舆论监督文章。这篇文章作者特别之处就在于其写作率性而为,作者由宁广回来经过壬田市的消费合作社休息,亲眼目睹苏维埃政府组织俱乐部的同志,就批评那些带红军帽为娶老婆吹弹唱同志。责任编辑“麟山”未经思虑就将自己的印象感触呈现出来,文章隐晦不明,却客观反映出作者反感铺张浪费的结婚仪式。在苏区物质条件非常艰苦的战争环境下,婚丧嫁娶举办仪式应当坚持节约原则,相关社会风俗习惯也应当删繁就简。
作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党政机关报,《红色中华》积极参与和监督管理苏区反腐倡廉建设,并成为苏区党政权力舆论监督的重要新闻媒介。作为近代以来最廉洁政府反腐倡廉的亮剑利器,《红色中华》广泛宣传苏区党政权力的思想路线和方针政策,积极营造党政军内部勤政廉洁的局部执政环境。作为苏区党政干部群众舆论监督的重要阵地,《红色中华》通过“铁锤”“突击队”“轻骑队”等舆论监督的新闻文章,公开批评和谴责揭示贪污腐败、以权谋私等不良现象,广泛宣传与表彰艰苦朴素与廉洁奉公的模范人物。中央苏区人民群众对苏区党政权力的群众监督,通过《红色中华》等报刊杂志对苏区党政权力及其工作人员开展舆论监督,构建起了苏区工农兵群众监督、报刊舆论监督等党内外监督网络和反腐倡廉体系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