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涛
(中共哈尔滨市委党校,哈尔滨 150080)
所谓大学生群体的网络舆论引导,是指针对大学生群体通过互联网对社会热点问题公开发表自己意见、态度、评价的做法,加以规范引导的行为。科技进步带来了媒体创新,人们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海量信息,思维方式亦呈现出多元、多变、多样的特点。当前的社会舆论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网络舆论逐渐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群体作为青年一代典型代表,他们的思想意识、行为模式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1]。他们思维活跃,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是网络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群体。他们在网络上发表的意见、态度、观点在网络舆论场乃至整个社会舆论场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中明确指出:“高等教育是我国人才培育的关键,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者以及国家未来接班人得到全面培养的阶段。”如何在这一阶段加强大学生群体网络舆论引导,帮助他们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大学生群体的网络舆论活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们对社会热点事件极其敏感,而且反应速度快,立场鲜明,能迅速带动社会舆论引发热议。
依托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自媒体成为当下最便捷、最迅速的信息传播渠道,自媒体包含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迎合了年轻人“个性张扬”展现自我的特点。尤其是大学生群体被自媒体的发展彻底激发了内心的主体意识,他们利用网络平台自由交流和发表见解,摆脱了传统媒体对舆论交流的限制。抖音、快手等自媒体平台迅速崛起就是得益于大学生群体的热烈追捧。据不完全统计,在党的十九大召开期间,大学生群体采取小视频、短视频、GIF图等多种内容形式就大会讨论的热点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积极弘扬社会主旋律,充分展现了自己的主人翁意识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美好愿景。
互联网的开放共享打破了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世界政治、经济、文化通过网络进一步融合,各国之间的地域壁垒被不断打破,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观挣脱了政治枷锁的束缚在各个国家相互渗透,发生剧烈碰撞。在互联网冲击下,大学生群体的文化需求变得多样化,这一变化直接影响其行为模式的多样化。当前我国改革开放程度进一步加大,文化也在不断地融合发展,在多元化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出现了多种文化和价值观并存的现象,西方价值观、传统价值观、主流价值观、非主流价值观相互影响,相互冲击,形成的巨大张力对大学生群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网络舆论中他们的思想也随着网络媒体的变化产生了多元化的追求。
大学生群体随着年龄和知识结构的增长对社会交往的需求日益增强,网络社交媒体平台的出现刚好迎合了这一需求。据相关网站的舆情监测记录显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来自微信朋友圈、微博、微视、抖音、快手等社交媒体平台,同时这些平台也是引发网络舆论发酵的主要渠道。大学生群体具有在特定范围内群居生活的显著特点,同龄人之间共同话题居多,很容易就某个热点问题产生共鸣,鲜明的个性使他们相当敏感,加上辨识信息真伪的能力还不够强,因此容易被社会舆论中不和谐、偏激的声音“诱导”,发布一些缺乏理性思考带有严重情绪倾向性的言论。在当下言论自由的大趋势下,这种言论很可能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在大学生群体中迅速转发传播,传播速度可能以几何级数倍增,远远超过传统媒体的传播速度。另外不乏一些人为了吸引眼球,彰显自己另辟蹊径的观点,不去深究事实真相,专门转发一些负面言论的行为。这会激发负面情绪的滋生蔓延,甚至可能引发网络舆情。大学生群体中网络舆论演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值得关注。
网络舆论就像硬币的两面,正面的网络舆论可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使人们追求“真”“善”“美”,有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负面的网络舆论可以使事态恶化,激发不满情绪影响社会稳定,使人们只看到“假”“恶”“丑”,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大学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群体发布网络舆论是参与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标志,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在社会范围内营造良好的网络氛围。新形势下,大学生群体的网络舆论引导工作事关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安全和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事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事关打造风清气正、清朗规范的网络空间,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
大学生群体的网络舆论安全关系到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该群体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意义重大,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仍存在诸多不足。
过去高校对于网络舆论的管控和引导相对容易,学生获取网络信息的渠道主要来自校园论坛和校园贴吧,网络舆论风险处于可控范围[2]。随着网络社交媒体的井喷式发展,学生与网络舆论的接触日益紧密,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便捷,移动终端上网门槛不断降低,使大众只要通过手机终端连入互联网就能搜集到海量的信息。这些信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近年来,西方国家一直觊觎通过网络平台有针对性地向我国青年群体渗透资本主义价值观。他们利用大学生独立意识强,渴望自己观点被社会认可、成为热点事件意见领袖的心理,抓住其社会阅历不足的短板,使用“盲人摸象”的方法,针对某些社会现象片面地用西方错误价值观和文化观点进行解读,制造网络舆论,误导大学生群体,使他们易于在未经证实信息真实性的情况下盲目跟风转发,出现散播不实信息的行为,从而造成虚假网络舆论传播,为监管和引导带来重重障碍。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占世界经济体量的比重逐年增大,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质生活极大丰富,贫富差距逐渐拉大,各种社会矛盾集中显现。在物质文明高速增长的同时,我们也出现了精神缺钙的现象,一些利益集团为了达到获取巨额利益的目的毫无道德底线,大量占用网络资源肆意炒作,宣扬他们的 “拜金主义”思想和 “享乐主义”观念,极大影响了大学生群体的价值判断。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为了迎合大众娱乐口味,吸引眼球,电视节目娱乐为主,头版头条娱乐优先,甚至不惜捏造事实,制造虚假新闻。这些对娱乐话题的过度关注和无原则的产出导致恶俗文化滋生,破坏了意识形态环境。为最大限度减少错误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我国高校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列为必修课,目的是让大学生群体提高思想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正确的思想引导网络言行,然而从实际运行效果看并未达到预期。在网络时代来临前,教师与学生的教育资源不对等,教师是教育资源的绝对占有者。在网络普及后,学生与教师在网络空间拥有同等获取教育资源的权力,但是一部分教育工作者仍然只强调自身权威性,运用老套、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相关引导,特别是在针对网络热点舆论进行说教引导时,没能很好地与学生沟通,不了解学生心理,仅仅单方面输出,引起学生逆反心理。
当前,大学生群体网络舆论引导的主要内容是突出党的执政地位,弘扬社会主旋律,主要形式是以课堂讲授为主。这种内容与形式的优势是能在短时间内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目的明确、高效率地吸收与教学直接相关的学习内容。缺点是当今时代是网络时代,这种内容与形式过于单一,仅局限于课堂理论灌输,没有紧跟时代脚步,忽视了社会进步与学生思想相结合的实际问题。网络时代的大学生喜欢通过多媒体技术和自媒体平台进行碎片化学习,更乐于在轻松愉悦环境下接受主流舆论的教化和影响。教育内容创新不足、形式不够多样导致网络舆论引导与实践结合不紧密。尽管高校近年来一直强调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要由过去的基础理论教育逐渐向理论联系实际转变,突出强调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但是在网络舆论引导需求与实践效果最大化方面,取得的进展却仍十分有限。当学生广泛关注社会焦点问题引发激烈讨论,甚至出现负面舆论和虚假传播时,高校工作人员往往缺乏将课堂专业理论知识与引导实践相结合的能力,造成面对网络舆论引导问题无法快速有效解决的尴尬局面。同时,网络舆论引导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使引导效果无法真正体现出来,致使校园网络舆论引导流于形式。
面对大学生群体网络舆论引导工作,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政府宣传部门应紧紧围绕存在的问题及成因,三方形成合力,注重实效,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加以引导。
人的思想意识可以指导行为模式,思想意识的提高能带动行为进步,从而增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大学生作为网络舆论的主体,需要通过正确的教育引导方式提高对网络信息的辨识能力。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工作要紧紧抓住课堂教育的主渠道,打破传统教条思维模式,及时了解学生网络需求,通过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强彼此间信任,使学生在接受思想意识教育的同时减少抵触情绪。要创新教育引导模式,把枯燥的书本教学融入声情并茂的多媒体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提高思想意识,规范个人网络言行。高校的网络舆论引导工作者应清醒地认识到网络时代对大学生群体的重要影响,要顺应这种趋势,在日常网络课程教学中穿插实际的典型案例,帮助学生主动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析网络舆论,识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错误思潮的渗透和和平演变的阴谋诡计,通过自我思想意识的提高,强化对网络舆论信息来源的辨识能力。
大学生群体的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最根本的原则就是实效性原则。实效性原则是开展所有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核心原则,没有效果的引导工作就是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高校的网络舆论引导要在注重实际效果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各种引导手段,创新引导内容。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和多变性既给舆论引导的实效性增添了难度,也带来了新的机遇。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工作要正视时代发展现状,丰富引导手段,规避不良舆论倾向,达到正确引导的目的。强调引导的实效性不是做表面文章,而是将线下引导转向线上线下合力有效推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精神所需,防止被错误意识形态侵害。增强引导实效性还需要有科学的方法,要遵循网络舆论引导的内在规律,使网络舆论引导制度化、系统化。要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合学生网络舆论实际诉求并加以正确的引导,以达到最佳的实际引导效果。
我国网民数量众多,知识结构错综复杂,面对虚拟的网络空间,分享成为最大的特点。网民在互联网上不仅分享信息,还分享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尤其在网络舆论传播中,事件的进程总是伴随着社会情绪的共振。当网民的群体情感或价值观被别有用心的破坏分子利用,这种情绪分享就很容易使一部分人将网络舆论当作情绪宣泄的主渠道,肆意在网络上散播谣言,挑起事端,破坏网络环境。传统媒体时代网络舆论传播以“天”和“小时”计算,网络时代则是以“秒”来计算,不良网络舆论短时间内就可能迅速发酵,给社会的安定团结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面对严峻的网络舆论形势,大学生群体的网络舆论引导工作要主动出击,高校要在危机出现后第一时间抢占网络舆论制高点,夺取引导的主动权,不回避不实网络舆论,积极主动与学生群体沟通,了解他们的合理利益诉求,主动处理负面舆论,维护大学生群体网络舆论的正向安全稳定[3]。在引导内容上要不断创新优化,这种优化是在原有的课堂思想教育引导基础上结合新时代网络发展的现状和特点,加入适合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的新鲜元素,例如师生间互动,通过自媒体平台录制正能量小视频,不定期在校园网络平台推出爱国主义文化活动等。通过这些引导形式和内容,随时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满足他们实际发展需要,真正做到引导内容与实践相结合。
大学生群体网络舆论是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大学生对社会公共事件的意见和态度,反映着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有助于抵御西方错误思潮的侵蚀和渗透,有助于推动社会舆论的发展进步,有助于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有助于巩固我党长期执政的政治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