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进东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210013)
世纪伟人马克思的名言在当今世界仍然广为流传,其中,马克思晚年的一句名言最近十几年在中西方学界特别流行,它就是恩格斯1890 年9 月7 日在《给“萨克森工人报”编辑部的答复》中提到的马克思用法语说的“Je ne suis pas marxiste”这句话,中译为“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其完整的语境为:
在理论方面,我在这家报纸上看到了(一般来说在‘反对派’的所有其他报刊上也是这样)被歪曲得面目全非的“马克思主义”,其特点是:第一,显然不懂他们宣称自己在维护那个世界观;第二,对于在每一特定时刻起决定作用的历史事实一无所知;第三,明显地表现出德国文学家所特有的无限优越感。马克思在谈到七十年代末曾在一些法国人中间广泛传播的“马克思主义”时也预见到会有这样的学生,当时他说:“tout ce que je sais,c’est que moi,je ne suis pas marxiste”——“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1](P81)
这句话被视为马克思的名言。多卷本马克思传记作者海因里希(Michael Heinrich)认为,马克思用“他的名言”(in seinem berühmten Ausspruch)——“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表达对自己著作非全面的、非完整的世界观的看法。而且,马克思的这句名言几乎成了盖德(Jules Guesde)和拉法格(Paul Lafargue)的身份标识。法国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和政治家“盖德是卡尔·马克思名言的灵感来源”[2]。“拉法格是卡尔·马克思一句名言的主题。”[3]
自21 世纪以来,中西方学界较为聚焦马克思的这句名言。2005 年9 月21 日,李敖在北京大学演讲时提到了马克思说的这句话[4]。翌年5 月27 日,曼戈尔德(Sonja Mangold)以马克思这句名言“Je ne suis pas marxiste-Ich bin kein Marxist”的法德文为题,报道了海因里希在海德堡大学9 号演讲厅所作的关于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的演讲[5]。8 年后的2015 年,海因里希在题为“Je ne suis pas marxiste”一文中,论述了“马克思不希望‘马克思主义’成为创造身份的‘真相’(Marx wollte keinen >> Marxismus << als identit atsstiftende>>Wahrheit<<)。”[6]此后两年内,海因里希这篇文章先后被译为英文、荷兰文、西班牙文三种文字在网上发布,皆以马克思用法文讲的“Je ne suis pas marxiste”这句话作为题目。2018 年4 月,卢森堡基金会(Rosa-Luxemburg-Stiftung)以“社会理论马克思诞辰200 周年(Gesellschaftstheorie,Marx 200)”为主题举办了系列活动“Je ne suis pas Marxiste”,尝试在历史和社会背景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制定欧洲国家政策[7]。同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纪念马克思诞辰200 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从三个方面评价了“马克思的一生”并提出从九个方面“学习马克思”[8]。2019 年11 月4 日,北京大学思政课特别节目“新中国70 年七个重大理论问题”第一集推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孙熙国教授和陈培永研究员,在深入分析和讨论“马克思为什么行”这一话题时,对学生提出的“马克思为何认为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这一问题作出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回答[9]。
从李敖2005 年在北京大学演讲时引用马克思这句名言,到2019 年北大马院孙熙国和陈培永两位老师对这句名言的讲述,关于马克思这句名言的这15 年学术史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位。今天书写这段跌宕起伏的学术史,其在新时代的价值和蕴意自然是不言而喻的。无论是从文本和语境角度来看,还是从背景、阐释和启示维度观之,这段学术史所折射出的思想意向都是发人深省的,尤其是在理解马克思的理论著作的基础性内核、在把握马克思著作里呈现出的系统而完整的世界观、在梳理和整合马克思主义谱系(古典马克思主义、传统马克思主义或正统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以及新马克思解读)以及在方法论层面对马克思话语原生语境作深层历史穿透性的多维度解读方面。
从李敖在北大演讲到北大教授为学生答疑解惑,其深度反映出在具有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马克思主义对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起着科学引领和定位导航的无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为人们追求的凝聚着真善美统一的美好生活在方法论上设置了切实可行的实现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李敖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方面有着值得肯定的地方。从中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来说,人们最迟在20 世纪70 年代就从中阅读到了马克思的这句名言,但真正引起中国学者、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学者的考证和解读,应该说李敖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尽管他对问题的论述方式和得出的结论是值得商榷的。
2005 年注定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不平凡的一年。9 月21 日,李敖在北京大学作演讲,演讲结束后的第3 天即9 月24 日,网名为“想办法活的更好”的网友,把自己收到内容为李敖在北大演讲的邮件发到网上“深圳论坛”,其中有马克思的那句名言。这封邮件内容的作者是在北大现场听演讲者,其对李敖的这次演讲作出这样的评价:“这是中国16 年来公开场合最犀利、最勇敢、最智慧的一场演讲!”“尽管大家对李敖东扯西拉的演讲方式颇有微词,但是仅凭他讲真话的勇气就已经让这次演讲写入史册了。”就笔者所见,这封邮件的作者是在网上对李敖北大演讲作出评论的第一人。李敖演讲结束后的第4 天即9 月25日,一位焦点网友sA1wJE1 不辞辛劳将李敖演讲的全部内容整理出来发到网上,并附言“花了我整整一晚时间。里面的‘笑声’‘掌声’情形也是我加上去的”。这是我们现今在网上见到的最早李敖在北大的演讲稿全文。从这份演讲稿来看,李敖在演讲中提到北大有“马克思学院”并说:“最重要的是,1890 年8 月5 号马克思的好朋友恩格斯写封信给斯密特,里面一段话说,马克思亲口告诉他,马克思不是马克思主义者”[4]。
1.网友的评论
此后15 年间,李敖北大演讲稿在网上不断被贴出或转贴。14 年后,北大马克思主义学院老师对恩格斯转述的这句马克思的名言作出了阐释。2005 年9 月28 日,北京论坛>福提岛>转贴:李敖北京大学演讲实录(完整版);10 月26 日,网友newB 在水木社区网站贴出“20050921 李敖北大演讲全文”。2006 年11 月27日,生活小百科网发帖——“关于李敖在北大的学术报告”,“他说马克思的好朋友恩格斯写信说马克思说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当场在座的可能有马列学院的他们好像都不知道,只有李敖知道,请问李敖这么说是什么意思?”截止目前此帖浏览数近140 万。2008 年10 月10 日,网民“无@为zt”转发的“李敖北大演讲全文”一帖,浏览3436 次,转载354 次。2010 年10 月13日百度文库上传的“2005.9.21 李敖北大演讲稿全文”,“6090 阅读,161 下载”。2013 年5 月29 日,a531009095l楼主在天涯社区(全球华人兴趣社交平台)贴出“李敖在北大的演讲稿”。2016 年10 月13 日,学习啦网站贴出王燕整理的“李敖在北京大学的经典演讲”(附有李敖简介)。2018 年5 月18 日,秋天网贴出“李敖北大逆天演讲稿”(手机版)。2018 年10 月22 日,大学网贴出“李敖北大演讲稿”。李敖2005 年9 月21 日这篇北大演讲稿影响之大可想而知。同年10 月,网上出现对李敖北大演讲稿中涉及马克思言论的评价。10 月7 日,leilei在iask爱问网以“关于李敖在北大的学术报告?”为题发帖:
在报告中他说马克思的好朋友恩格斯写信说马克思说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当场在座的可能有马列学院的他们好像都不知道,只有李敖知道,请问李敖这么说是什么意思?”
网友“裸枪”跟帖:“他是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强加于马克思的。他只是在公开他的一些观点而且他的一生也在不断的更新纠正他的一些观点。而我们却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了一成不变的东西来加以利用,连马克思都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的时候他的话却被当作了真理。这是极不严肃极不科学的态度的!相比之下老马的态度倒真是诚实得可爱。人一生是在创造着自己的哲学自己的主义,而不是一生都在执行自己的主义。难道这些个主义不是在实践中得来的反而是与生俱来然后用一生去实践的吗?”(2005-10-07 15∶14∶00)
其他网友的评论:网友小小说,“他是黄土都能说成金子的人,谁知他是怎么想的。(2005-10-08
11∶42∶16,3625 评论)网友小纪说,“呵呵,断章取义,故弄玄虚而已。”(2005-10-07 21∶24∶41,3424 评论)网友143563……写道:“其实,马克思即便是给恩格斯写了这样的话,也没什么可奇怪的,马克思曾说过这样的话,“我播下的是龙钟,收获的却是跳蚤。”与马克思称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有相同之处。某些语言,需结合时代、地点来理解,断章取义只会歪曲说话者的原意。多年以来,对于教条主义的批判虽然总在进行,但教条主义者却越来越多。所以,提倡解放思想、标新立异总是需要的。李敖就是这样一个喜欢标新立异的人,当然他的标新立异比较脱离常规。其实,有这样一个人也有好处,尽管他的话有时比较匪夷所思,但有利于思想解放。”(2005-10-07 11∶33∶18,6819 评论)巴黎的黑夜说:“李敖找事来了吧,来者不善。”(2005-10-07 10∶48∶41,3524 评论)网友115145……说:“一个标新立异的举动而已。当一个人势必要做到语不惊人势不休的时候,还有什么话不敢说呢?如果是一个丧心病狂的人呢?一个歇斯底里的人呢?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人呢?一个盲目自大的人呢?如果这些特性都汇集在一个人身上,这个人还不能创造出天下所有奇迹吗?这个人就是李敖。如果李敖不敢说恩格斯说马克思说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还有谁敢说呢?”[10](2005-10-07 09∶33∶28)
据笔者所见,这是网友对李敖北大演讲中提到的恩格斯转述的马克思这句名言的最早评价,基本上是一种理性的评价,同时反映出回到马克思恩格斯文本的意向,反映出对李敖学术品格的看法,也预示着后来对马克思这句名言的理解和对李敖引用这句名言的评价的某种基调。
从2005 年李敖北大演讲至今,这15 年里为查考李敖引用的马克思这句名言的出处而有人多次回到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文本。李敖北大演讲结束1 个多月后的2005 年10 月29 日,Aioros(沉睡的小五郎)在水木社区发信:“[合集]有人查过上次李敖说的马克思信里说自己不是社会主义者这个典故?”[11]
bin06(Dave)(Sat Oct 29 12∶58∶36 2005)提到:突然想起来,上次李敖说的马克思在信里说自己不是社会主义者,我真的很怀疑马克思是否真的这么说过,或者是在特殊的语言环境下说的,李敖孤立的拿出来一句而已。
wujixing(marx)于(Sun Oct 30 17∶50∶03 2005)提到:“查了一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在第四卷,690-692 页,《恩格斯致康·施米特》(1890 年8 月5 日于伦敦)原文说:唯物史观现在也有许多朋友,而这些朋友是把它当作不研究历史的借口的。正像马克思就70 年代末的英国“马克思主义者”所曾经说过的:“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有两位网友跟帖:newB(多做实事|提高部队待遇|收复台湾|靓声靓颖)于(Sun Oct 30 15∶18∶45 2005)提到:mark!提倡这样的研究精神。clntq(息淮饕餮)于(Sun Oct 30 16∶07∶11 2005)提到:那他到底想表达什么那?
wujixing(marx)于(Sun Oct 30 17∶50∶03 2005)提到:“书信的前因后果交待不是那么清楚,文章前面是在批评一个叫保尔·巴尔特的人对唯物主义的评论,后面主要批评‘德国的许多青年著作家’,把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套语和标签来曲解历史,全文来看,我猜马克思说的这句话是为了反对当时很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公式化和教条化,潜台词也许是‘如果马克思主义是你们理解的那样,那么连我也不算马克思主义者’,李敖的演讲引用这句话,可以认为是对马克思原意的某种曲解,当然我觉得也可以做另一种解释,按照今天很多把马克思主义奉为圭臬式的理解,也许马克思活到今天同样不会被作为一个合格的马克思主义者。”
对李敖从恩格斯那里转引的马克思这句名言的含义,网友wujixing(marx)作出了使得其他三位网友非常满意的释述。十分清楚,网友们的态度是严肃认真的,也显示出回到马克思主义原典和紧扣具体语境的强大力量。但后来这句话竟然变成历史虚无主义者借以歪曲马克思主义的一种论据。理所当然地引起马克思主义者对此的严厉批评和反击。但也必须看到,引起对这句名言的全面而科学的理解以及由此引发的对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深度思考,其源头性工作被李敖不经意间做出了。2005 年10 月7 日,陈力丹在《新疆经济报》发表的“请李敖先生不要歪批马克思”一文中,就李敖北大演讲稿中关于马克思的几段话(其中包括马克思的那句名言)进行了批评。这是国内第一篇就李敖北大演讲稿进行批评的文章。此文后来又被陈力丹以博客形式加以呈现[12]。关于李敖引用的马克思这句名言,此后还有一些学者撰文加以评析。
在从李敖2005 年北大演讲到目前这15 年学术史中,马克思晚年这句名言出现在一些学者的文章中或文中涉及对这句名言的评析,甚至被出成大学试题,纳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库”(8436 题)。该题库围绕马克思这句名言,出了判断题和单选题这两道题目[13]。
判断题:
《马恩全集》中共有六处提到了“我只知道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单项选择题:
马克思说“我只知道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的真实含义是( )
A.马克思不满意“马克思主义”这个称谓
B.马克思主义在法国已经威信扫地
C.那个马克思主义是假马克思主义
D.给自己的理论命名还为时太早
2.学者的相关研究
学术研究涉及马克思晚年这句名言的有赵建文、夏禹龙、杨斯基、聂景芳、李忠杰、赵磊等学者的文章。赵建文的“怎样理解马克思所说的‘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2010)、夏禹龙的“还马克思主义原初真面目”(2011)、林坚、冯景源的“马克思曾说他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2011)、徐瑾的“浅析马克思“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2013)、安立志的“马克思说——‘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2013)、杨斯基的“驳历史虚无主义否定马克思主义的七种谬说”(2016)、聂景芳的“马克思为什么没有完成《资本论》的定稿工作——纪念《资本论》第一卷出版150 周年”(2017)、何建津的“如何成为名副其实的马克思主义者——纪念马克思诞辰200 周年“2018”、李忠杰的“马克思为何称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2018),以及赵磊的“‘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大方法论意蕴——基于《资本论》的方法论”(2018)。在赵建文看来,马克思的“这句话是在批评德国、法国的无产阶级政党党内一些自称‘搞马克思主义’的人”以便“同他们划清界限”[14]。杨斯基认为,这句话被历史虚无主义者当成否定马克思主义的论据之一,因此被他列入历史虚无主义者否定马克思主义的七种谬说之列而加以驳斥[15]。在“马克思为什么没有完成《资本论》的定稿工作——纪念《资本论》第一卷出版150 周年”一文第五部分即最后一部分中,聂景芳认为马克思这句振聋发聩的名言意在提醒后继者切勿将他的思想学说变成“超历史”的、“万能钥匙”的、“当作标签贴到各种事物上去”的、作为政治斗争工具的、垄断思想解释权的“马克思主义”[16]。在“马克思说——‘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一文中,安立志用8500 多字,从十二个方面全面论述了马克思这句名言。他从文本角度列出了基本文献资料,提及梅林的马克思传和麦克莱伦的马克思传,认为是李敖翻出了这个话题,就恩格斯转述马克思这句话的语境中所涉及的名词作了阐述。安立志就这个话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发人深省的看法[17]。尽管如此,对马克思这句名言也不能作过度解读,这就是说不能把马克思在19 世纪70 年代末对法国马克思主义的批评理解为对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切割,无论是从历史上、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这都是讲不通的,如梁树发所言,因为这个涉及“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者身份问题”其实是“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18]。
梳理从李敖北大演讲到北大马院老师讲述“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这段学术史,学者们围绕马克思这句名言作出论述时所依托的语境是至关重要的,任何语境的缺失或解读史料方面的错讹都致使原典的人为失真。就马克思说“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而言,有人把恩格斯的转述混同于马克思的“多次说”。2005 年,有学者说,“马克思不止一次说过这样的话”。2007 年,有网友说,“根据恩格斯的转述,马克思总共五次这么说。”2017 年,有学者写道,马克思“频频发出沉郁的慨叹”。这不只是反映出人们在文献的解读上粗心大意,更映衬出对文本语境把握上的错位或失去对称。在文本解读方面,断章取义实不可取,而借题发挥必然与发一己之愤懑情绪相勾连,试举一例。
马克思在西方史学影响很大,但只是千百家之一,并未定于一尊。但他整体的理论是有问题的。他有些个别论点是极为深刻的。这要分别来看。马克思本人就说他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他是用法文说的:“Je ne suis pas Marxiste.”但马克思是一个极端的实证主义者,把社会当作自然界一样,要寻找必然的发展规律和法则,这是19 世纪的陈旧的观念[19](P42)。
在这段话中,马克思这句名言处于一个完整的语境中,引用者的意图也一清二楚,但就这句名言来说,作者显然断章取义了,完全缺失了在恩格斯信中的原生语境。(在这里我们还没有考虑到政治立场、价值取向等社会历史文化方面的诸多因素。)这里再举一例。
马克思主义现在被某些人誉为“宇宙真理”[20],但马克思本人却说:“有一点可以肯定,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21](P487)。
在这里,法国工人党的“幼稚病”,只靠寻章摘句的做法,就大言不惭地标榜自己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情形消失得无影无踪。同样在这里,时间被引用者作了诗意的裁剪。马克思主义,无论是古典马克思主义(或传统马克思主义)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们对其的理解都离不开原生完整的特定语境,因此马克思主义不是任人“煎炸”的面团,而它在实践中产生之时就肩负着解决社会问题的责无旁贷的光荣而神圣的使命。在这里,笔者提供马克思这句名言产生之前的一个特定历史语境,它就是1880 年马克思向盖德口授导言的《法国工人党纲领》英译本编者说明[22]:
这份文献制定于1880 年5 月,彼时法国工人领导人盖德(Jules Guesde)赴伦敦拜访马克思。《法国工人党纲领导言》由马克思本人起草,而最低政治要求和最低经济要求这另外两部分则由马克思和盖德在恩格斯和拉法格(Paul Lafargue)的协助下制定。此时的拉法格与盖德共同担任法国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派领导人。1880 年11 月,在勒阿弗尔举行的法国工人党成立大会上,《法国工人党纲领》经过一定的修改而被大会代表采纳。
关于《法国工人党纲领》,马克思写道:“这个很短的文献,在其经济部分中,仅仅由劳工运动本身事实上自发产生的要求组成。此外,还有一个介绍性的段落,共产主义目标被用寥寥数语作了界定。”[23](P312)恩格斯将内容最多的第一部分,形容为“罕见的论证,颇有说服力的杰作,文笔清晰而简洁,是为群众写的;我本人对这个简明扼要的陈述感到惊奇”[23](P132)。后来,恩格斯在批评《1891 年爱尔福特纲领草案》时,向德国社会民主党推荐了《法国工人党纲领》经济部分[24](P438)。
不过,在《法国工人党纲领》达成共识后,马克思与其法国支持者之间产生了冲突,分歧在于内容最少部分的目的。在马克思看来,它是围绕在资本主义框架内可以实现的要求进行鼓动的实际手段,但盖德却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看法:“盖德贬低从资产阶级那里获得这些改革的可能性,同时也不把这些改革当作实际斗争的计划看待,而简单地……当作引诱工人摆脱激进主义的诱饵看待。”盖德相信,拒绝这些改革,将“使无产阶级摆脱其最后的改革者幻想,并将使无产阶级信服无法避免工人的……。”[25](P107)马克思在指责盖德和拉法格“散布革命性词句”和否认改革者的斗争的价值同时,脱口而出一句名言:如果他们的政治代表马克思主义,那么“ce qu'il y a de certain c'est que moi,je ne suis pas Marxiste”(“可以肯定的是,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25](P11)。恩格斯在《致爱·伯恩斯坦的信》中引用了马克思这句名言[26](P388)。
在这里,笔者将原文的注释放在了正文中,并略去了最后一段即第4 段,编译者对《法国工人党纲领》这个文本的翻译情况说明。英文本《法国工人党纲领》编译者所作的这几段说明,使得我们在恩格斯几封书信和马克思相关论述的基础上,又看到了马克思这句名言产生时特定的历史语境。因此,笔者以马克思这句名言为例,提出解读文本的四种社会历史环境。第一种是文本所处的大的历史背景。这也就是说马克思提出这句名言之前,法德两国乃至整个欧洲社会发展态势,例如社会经济因素、政治走向、文化因素、价值取向等,尤其是其中的政治哲学对其他方面的牵动,对人们的所思所行起到智慧的引领导向作用。每个人都无法跳出这个大的历史语境,就像人们无法超越自己的皮肤一样。运命恰似一只无形之手,但它却总是运作着自身的理性机巧。文本的解读,正是面对着这些各种因素具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关系场域。第二种是马克思的这句名言具有特定的语境。这个语境当然指的是它所处于的特定历史环境,但从时间上看,它区别于大的历史背景的在于时间的长短,前者置身于长时限而后者处于短时限,长可以长到几年甚至十几年,而短可以短到几年甚至几个月。就短时限而言,特定的历史语境指的是社会事件(经济事件、政治事件、伦理事件、宗教事件等)对文本本身的形成即主体的赋值起着无法预料的随机作用,例如马克思的那句名言,它在英译本《法国工人党纲领》编辑者所述说的特定语境中的具体生成,马克思是在一切外在机缘都不为人所准确掌控的情况下突然从心底里涌现这句话。第三种是从文本自身意义上讲的语境,相较于之前两种语境,它在空间上显得更小,甚至可以小到方寸之间,而且时间性完全凝固于文本的字里行间,好像是编好了的码而有待我们去解码一样(上文曾提到诗意地裁剪时间),断章取义者对待马克思说的“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这句名言,显然是悖理了这句话所产生于的上下文特定背景,而采取了剥洋葱式理解文本所蕴含的本真蕴意,得到的当然只能是“非鱼非肉”式的理解。第四种是深层历史发生学的文本语境,这是一个语境系列群(或语境系列“星丛”)。就马克思主义文本而言,这个语境系列星丛就是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的历史脉络语境,它既牵涉对马克思主义的定义又涉及马克思主义有无完整的连贯的世界观。马克思的作品(著作、手稿、书信、笔记)既然不是扁平化的书写物,那么它的社会使命决定了它在变革世界的基础上更是重塑了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本身。在这一点上,我们与西方某些马克思主义学者之争,不是对马克思文本解读的字面文字游戏缠斗,而争论的隐喻在于如何顺应社会历史自身所讲述的亘古以来绵延不绝的人类自身的故事。社会历史领域具有大写意式宏大叙事的用武之地,可以憧憬脱开意识形态来构建人类共同聚焦的作品。
走过15 年的学术风雨征程,北大马院实际上接受了李敖的挑战,从马克思主义文本的完整语境回应了李敖当年插诨打科式的出招。2019 年11 月4 日,北京大学思政课特别节目“新中国70 年七个重大理论问题”第一集推出。北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孙熙国教授和陈培永研究员围绕“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这一话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讨论。作为人类文明的最高成果,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世界(即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因为它指向的是共产主义,必然科学地揭示不同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为无产阶级(或进步人类)的解放提供理论上的引领。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践行,中国人民为自己乃至为世界人民共同过上美好生活而正在作出的壮举,让世人心悦诚服地认同马克思主义行。学生的疑问,使得讲述回到了马克思的这句名言。
学生:两位老师好,今天听了两位老师的讲述,也是感到很有收获,不过可能我这里还有一个小小的疑问,就是之前也听说过有一种说法,就是说,这个马克思他本人曾经说过,他自己并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那么这种说法是否属实?而且如果属实的话,那我们应该如何去理解马克思的这一说法呢?
老师:马克思确实曾经说过,他说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那么,在马克思逝世前和马克思逝世以后,恩格斯也多次引用过马克思的这句话,至少有四次,我看到的至少有四次,那么像恩格斯在给伯恩斯坦的信,给施密特的信、给拉法格的信,给萨克森工人报编辑部的信里面,都谈到这个话题。这个问题,我觉得是这样,是一个误解。什么的误解呢?因为当时法国有一部分大学生,有一部分年轻人,他们曲解了马克思主义,误读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针对这种曲解和误读,非常生气地说,“我只知道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我不是你们的这种马克思主义。那么就像有些人讲爱国一样,他们可能不是真爱国。恩格斯说,马克思大概会把海涅说的一句话,送给这些先生们,“我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那就是说马克思其实是针对这些跳蚤说,本身是龙种,你们怎么变成跳蚤了。我不是跳蚤,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其实是说我不是跳蚤。能不能这样理解,陈教授?
陈教授:可以这样理解。当然,这里面也给我们一种启示,怎么样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就是说你不能够在马克思主义宣传的时候错误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本身。我们中国不断地积累起来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一个就是马克思主义和我们的具体实际实践相结合,另外一个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我们不能教条化地理解马克思某些话,某些观点。这样的话才能让马克思认为,我们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27]。
无论是从文本和语境角度来看,还是从背景、阐释和启示维度观之,这段15 年学术史所折射出的思想意向都启发人们深度思考马克思主义。笔者认为,这段学术史给人的最大启发是对马克思主义连续性的思考,换言之,马克思说的“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这句名言,决不能成为马克思思想非连贯性或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切割的佐证,而核心是如何看待马克思思想的连贯性。如何理解马克思思想的连贯性,同时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的一以贯之性,这两者是无法与马克思主义的文本和谱系分开的。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19 世纪70 年代末出现在马克思恩格斯面前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反马克思主义者”并不能证明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者在当时的某种对立,但也绝不能表明马克思与一般意义上即恩格斯后来宣称的马克思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之间具有敌对关系,而且瓦格纳(Adolph Wagner)首次在其教科书中论述了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制度”遭到马克思以“从未建立过社会主义制度”作为愤怒的回应,也绝不能以此证明马克思没有对社会主义做出论述,否则列宁后来也就不会把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论述的共产主义初级阶段视为社会主义社会了。因此,“系统”和世界观“主义”、“怀疑一切”的座右铭以及自视为“科学人”[28]这三者在马克思那里是在不同历史语境中出场的具体所指,而绝不可以理解为它们是相悖相离的。
再从文本角度看,马克思的三部作品(即《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直到20 世纪20、30 年代才得以陆续出版,而且它们的出版在产生“两个马克思”即“青年马克思”和“老年马克思”的同时,很快就解构了这一两个马克思的“神话”(其实《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德意志意识形态》之间不存在“断裂”),《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在《资本论》与《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从而填平了二者之间的“鸿沟”。当然,我们也不能认为恩格斯的《反杜林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建构的出发点,更不能因这本经典著作就视恩格斯为“发明马克思主义的人”[28]。而从历史上看,杜林的新的综合“系统”即哲学、经济学和自然科学构成的“系统”也没有使得恩格斯被动地建立什么杜林式的“系统”;从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看,作为研究方法的“唯物辩证法”被认为成了“正统马克思主义”(orthodox Marxism)的核心。一百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学说一直在被研究着和实践着,所以马克思主义早已溢出文本学意义上的释义,尽管这种释义始终是存在的,因为我们每一代人都面对着马克思主义文本而且马克思的遗作不断出版,但绝不能说明我们每代人都面对不同的马克思,马克思思想的连贯性也不因其遗作的出版而遭到颠覆,更为重要的是,对文本的阐释折射出对对象化世界的认知,而这恰恰构成改变或改造世界的基础性前提,马克思意义上的“确定性”或决定论不应由于被认为是静止的而剔除了在马克思主义之外,马克思主义的话语和社会实践,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并不颠覆马克思主义本身所追求的“确定性”,它与后来实用主义者(如杜威)看重的“确定性”和批判理性主义者波普所主张的“决定论的贫困”不是同一个东西(如同波普对黑格尔的批评明显带有诽谤的意味一样)。
从理论上说,传记在理解或走进马克思的名言或著作过程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21 世纪对马克思的理解也是如此。马克思作为千年思想家,他的生活必须得到我们的认真对待,同时必须从他的著作中汲取营养。传记中反映出的马克思的个人生活,基于大量材料而做出判断,但绝非童话式的描述。强调马克思生活在19 世纪,并不意味着马克思在今天失语了。马克思传记中有着鲜为人知的新闻作品和笔记,从一些传记中看到马克思不只是在于分析英国资本主义,而且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部组织他正是想以“理想的平均水平”加以呈现的[28]。至于20 世纪,随着梅加(MEGA)中不同的手稿在时间的进程中陆续出版,每代人都面对或认识到不同的马克思。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大纲》的出版,尤其是其在20 世纪60、70 年代得到广泛的传播和研究,从而消解了“两个马克思”(即“青年马克思”和“老年马克思”)的“神话”。随着马克思愈来愈多的笔记出版,马克思研究过程中的新领域不断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从某些传记中,我们看到了具有数十年新闻工作者生涯的马克思呈现出新闻记者的人生色调。马克思在中学时代的成长环境中,宗教与哲学的关系是盘根错节式地纠缠在一起的。作为政治讨论的一种伪装,宗教和哲学的论辩大抵上属于政治范畴,但没有政治批评则无宗教批评(宗教批评肇始于政治批评或宗教的讨论本身脱不开政治性;理所当然的是,在马克思那里和在黑格尔那里不同,哲学与宗教并不具有相同的内容,对人民群众而言,后者是精神鸦片,在形而上的意义上,“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在1859 年序言中所作的简短的自传式描述,呈现出他虽然已经学习法律但真正的兴趣是哲学,而且他选修的课程表明他非常认真地对待法律。1848 年革命期间,他两次在法庭上辩护,作为律师“马克思赢得两个案子”[29]。总之,从传记中,我们可以找到马克思思想中基础性的东西,他的名言或者著作都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和特定的话语框架内孕育出来的。当一个人无法维持以前说过的话或写过的东西时,之前的观点注定是要被抛弃的,而区分的是如何判断自己是什么和如何判断人们把自己看成什么。至此,人们终可理解马克思的“怀疑一切”这句座右铭的真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