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信息不对称造成交易的不公平。随着网络走进人们的生活,消费者在购买金融产品时,大多都是利用电子货币在网上进行交易的,这种交易方式下,消费者不知道卖方的身份,他们对金融产品的了解也比较少,不能准确判断产品的质量,也不能把握产品的运行情况,交易信息不清晰[1]。而在这种信息不透明的状况下进行的交易,公平性得不到保证。
(二)金融信息的保密性较差。在网络的背景下,各种信息纷繁复杂,每个人的信息都可能泄露,一旦这种情况发生,会严重危害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隐私权、财产权。这也是人们在进行网上交易时,面临的挑战。尤其是在支付环节,互联网会收集、存储消费者的信息,这就容易造成信息的泄露。如果不对交易环节进行严格管理,就很可能为消费者带来损失,不利于维护金融市场的和谐与稳定。
(三)网络环境下的财产安全得不到保障。在网络金融消费的过程中,财产安全是重中之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支付系统不够安全。消费者的财产往往被黑客以植入病毒、安装软件、非法入侵等方式得到。消费者如果不能严格把关消费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就可能造成财产损失[2]。其二,资金保管方面安全性较低。消费者的账户资金是交给互联网支付机构进行管理的,这些机构没有处置资金的权利,但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借用,当支付机构用消费者的资金进行高风险的投资时,如果出现损失,消费者的资金就很难按时归还,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财产安全。
综上所述,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消费过程中的问题也逐渐增多,这就需要消费者提高维权意识,政府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管理,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而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促进金融市场的稳定和谐。
(一)建立完善的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的相关制度。就目前而言,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相关制度还不够完善,在互联网金融方面没有明确的法规。所以,我国要加强互联网金融消费方面的立法,在现有的法律上,不断完善法律内容,维护消费者的权益。明确指出网络环境下,金融消费的权责,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营造出良好的网络消费环境,促进网络金融的良好发展。同时,通过健全法规,能够规范经营者的行为,并根据需要随时调整法律的内容,使法律体系更加完善,保证交易的公平性。
(二)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加强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在互联网的背景下,金融消费的形式发生了明显的改变,跨市场、跨行业成为了金融交易的特色[3]。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金融监管覆盖的范围较小,监管的重点大部分在支付机构上,对其他金融业务的监管不重视,基于此,监管部门要落实金融监管的各项工作,并建立完善的制约和监督机制。具体做法如下:其一,央行要发挥出带头作用,建立科学有效的监管机制。其二,监管部门明确自身职责,严格按照制度开展监管工作,加大非现场监管的力度及时排除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其三,规范金融行业的纪律,利用科技手段建立信息交流的平台,对交易行为加强引导,促使金融行业的交易符合相关标准。除此之外,还要建立国际性的监管制度,对国际性的金融消费者权益进行保护。
(三)建立健全投诉机制,拓展投诉渠道。首先,做好投诉处理的相关工作。利用网络建立咨询服务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消费者不仅可以查寻到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的相关信息,而且能够反映自己遇到的问题,工作人员要及时受理这些问题,采取恰当的手段为消费者解决困难。其二,建立多元化的诉讼、仲裁、纠纷调解的途径,从实际情况出发,建立专业的机构,制定专门的规则,有针对性的解决金融消费的问题,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
总而言之,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我国各行各业都加快了发展的脚步,金融行业也不例外。近年来,人们的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对金融产品的需求也不断扩大,这就造成了网络金融的迅猛发展。但是,在实际发展过程中,金融消费权益维护方面仍然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交易不公平、金融信息的保密性差、消费者的财产安全得不到保障等问题,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建立完善的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制度,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拓宽投诉的渠道,这样做能够维护消费者权益,促进金融行业健康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