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林
(河北北方学院 文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
截至目前,全球162个国家及地区共有541所孔子学院和1 170个孔子课堂。随着“一带一路”战略合作的深入开展以及“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的提出,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升[1]。在新的国际合作模式和国家服务战略下,中华文化特别是汉语亟需向外传播,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急剧增加。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普遍存在专业定位模糊、实训课程比例不足以及教学能力薄弱等问题。新形势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应寻求新的发展途径,建立应用型教学技法及能力训练体系,培养更多符合新时代发展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更好地传播汉语文化并服务国际社会。
目前,中国有300余所院校开设了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但受地理位置、师资力量、经济实力及新兴专业发展等因素的影响,该专业在各个院校的发展参差不齐。与专业开办历史悠久的北京与上海等地院校相比,其他地方院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仍属新兴专业,在专业发展上存在一些共性问题。首先,专业课程特色不突出。专业课程设置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有待提高,课程之间的联系欠紧密,没有突出不同地区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特点和学习者的多元化需求。其次,课程设置比例不合理。课程仍以理论课为主,教师的教学方法仍以传统的讲授式为主,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较单一,参与度不高。同时,缺乏足够的教学实践环节,学生的教学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河北北方学院自2013年起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作为独立的专业招生,依托该校医学教学特色与留学生教学优势,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及专业建设上都取得了一些成效。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应遵循规范性、区域性和应用性的原则,培养具备汉语教学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随着海外汉语教学的纵深发展,中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家汉办),在2012年出版了以汉语教学基础、汉语教学方法、教学组织与课堂管理,中华文化与跨文化交际以及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为基本要求的《国际汉语教师标准》(2012版)[2]。参照该标准的基本内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设置应包含知识和能力两部分,即该专业学生不仅应掌握汉语教学的理论知识,还应具备汉语教学的基本技能,同时具有中华文化底蕴、跨文化交际和专业发展等基本素养。
目前,“一带一路”62个沿线国家中已有19个国家将汉语作为中小学必修课程。照此发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汉语学习者数量会大幅增加。因此,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应抓住这一发展机遇,根据地缘优势形成“区域化”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中增设一些语言类和文化类课程,包括小语种、风土民情与文化习俗等,如开设东南亚国家历史与政治及中亚风情等课程,从而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教学方法的设计和教学案例的分析上也可突出区域教学实践,体现“区域性”人才培养的特色,使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快速适应沿线国家的海外汉语教学工作环境,推动汉语和中华文化的传播。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必须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掌握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灵活地适应不同国家的教学环境,并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的不同随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此外,对汉语国际教育应用型人才实践性教学能力和教学技巧的培训尤为重要。学习者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课堂试讲,经过反复试讲树立良好心态,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总结经验并不断改进;二是从事教学工作,如在国内汉语教育机构实习、参与汉语培训项目或作为汉办外派教师志愿者从事海外教学实践。
河北北方学院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着眼于专业发展与市场需求,积极探索学科发展的新道路,立足理论基础向实践与应用性方向转变,积极探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途径,从而培养出满足市场需求且教学能力强的国际汉语教育专业人才。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指出,该专业培养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主要就业方向是在国内外各类学校从事汉语教学工作,或在各类职能部门、外贸机构、新闻出版单位及各种企事业单位从事与语言文化传播交流相关的工作[3]。随着网络平台的发展,一种新兴的汉语教学方式出现。原有的汉语国际教育就业格局必将被打破,随之衍生出一系列新兴工作岗位,如教育产品营销、教育项目策划、教育平台运营与教育网站设计等。因此,在培养目标的制定上应拓展思路,打破传统化、单一化和常规化培养目标的局限性,划分出多层级、多方向与多类别的人才培养目标[4]。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领域基本为培训机构教师、中小学语文教师、企业行政文秘、公务员与汉办外派志愿者。可见,毕业生的就业趋势已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渠道的特点。因此,专业培养模式也应与时俱进,不断向“多样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在专业学生入学初期就开设专业导论课,让学生首先对专业有深入了解;随后根据学生自身能力和兴趣爱好,对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区分学术型、专业型、技术型以及师资型等不同人才培养方向,并制定相应的培养模式。也可根据学生的就业方向,实施专业方向分流,并开展相应知识学习及实践。
对大多数院校而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仍属新兴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仍处探索阶段,尚未形成成熟的体系。国家汉办提出的《国际汉语教师标准》(2012版)指出,传统课程设置主要包括汉语知识、外语知识、文化知识和教学知识4类内容,这也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提供了一些借鉴。新形势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应结合自身地域优势、教学资源和市场需求等,不断对课程设置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和优化。河北北方学院多来自巴基斯坦和加纳的留学生,专业毕业生出国教学多集中在东南亚地区,因而应在课程制定上增设这些国家和地区的风土人情、民俗习惯与社会文化等课程,并定期组织相关知识讲座。同时,试行方向分流的专业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中增设写作与实用口语学等课程,指导学生参加秘书职业资格考试和教师资格证考试等。
“教育现代化”的教学模式改革要求现代信息技术必须作为教学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为各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可持续性发展平台。在“互联网+”时代,随着网络汉语教学平台的出现,传统的教学和学习模式都被打破,汉语国际教学不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因此,“网上教学”为汉语国际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途径。网络教学平台的搭建,一方面有助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现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另一方面有助于建设汉语国际教育课程体系“数字化”网络协同教学平台。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可以联合更多校内外优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名师,真正借鉴国外的“双师制”和“导师制”理念,加强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
课堂教学能力、外语语言水平、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中华才艺是国家汉办选派汉语教师志愿者的4个考核条件,其中课堂教学能力是重中之重。因此,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应适时调整培养方案,增加实践类课程,如说课和模拟教学等,并增加实践类课程课时,为学生搭建多元化的实践平台。通过理论课上的案例分析和教案设计,使学生掌握课堂组织方式和课堂教学方法;通过实践环节的校内外观摩学习,使学生在观摩中关注教学理论的实践与应用;通过学生试讲与微格教学,使学生将所学专业理论应运于课堂教学,并在实践中发现不足,不断改进。通过“点面结合,步步推进,层层深入”的方法,使学生具备较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对于专业方向分流的学生,采取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帮助或推荐学生找到合适的校外实习单位。
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提供实践教学和教学管理的机会,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指定实践指导教师,组建实践小组,增强团队合作意识,使该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得到不断提高。同时,依靠地域优势或网络平台辅助,与汉语教学机构或汉语培训项目建立联系,为学生提供岗位见习机会,考核通过后再为其提供岗位实习机会。积极宣传并鼓励学生参加汉办志愿者的考核及选派工作,提供相应的考前辅导,使学生尽可能多地实现海外教学实习,缓解国内实习基地紧张的问题。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师应具备以下几点素养:1.扎实的理论知识,丰富的知识储备;2.开阔的国际视野,清晰了解国内外文化习俗,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汉语教学观;3.不断学习的精神,严谨的科研态度,掌握授课学科的前沿动态和理论热点,对于新兴教学手段乐于学习并敢于尝试。通过国内外进修、参加学术会议与各类教学技能大赛等,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发扬“老中青、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加强青年优秀教师的培养工作,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通过集体备课和资源共享等,组建高质量的教学团队。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应以专业建设为前提,与时俱进,不断优化培养方案,推进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差异化、个性化以及区域化发展。要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及实践型的汉语国际教育人才,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和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