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训功能发挥的对策思考

2020-01-16 15:15
关键词:校训师生精神

阿 尼 尔

(河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40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教育要将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校训体现着高校的办学理念及精神风貌,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社会发展进步的时代要求,是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切入点。教育者要重视校训的传承,充分挖掘校训的育人内涵和育人功能,营造文化育人的浓厚氛围,以此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

一、校训的功能

校训作为一种可以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无形力量,是其他任何方式所不能替代的。校训功能主要表现为约束、引导、激励以及塑造功能。

(一)约束功能

约束功能指校训是学校约定俗成的规章制度,要求师生按照校训内容行事,因此校训附带一定约束力。校训可以约束和规范学生的行为,避免出现道德失范和行为越轨的现象。在校训长时间的约束和规范之下,学生就会将这些内容转化为自己为人处世与工作生活的行为标准,不断修正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端正思想动机,规范自己的行为。校园的群居环境会形成一种强有力的舆论监督,学校中的每一个人,既是校训内容的实践者,也是其他人的监督者。

(二)引导功能

引导功能是指校训能够为师生的行动确定方向,将整个高校生活中复杂多变与漫无目的的行为有效纳入统一和明确的教育目标上来,使之能够按照既定的目标有序前进[1]。高等教育更多地考验学生的自觉性、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面对学习方式的转换、生活环境的变化、实践活动的增多以及求职的压力,学生群体可能会感到或多或少的困惑和迷茫。校训可以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发挥引导作用。如重庆大学校训“耐劳苦、尚俭朴、勤学业、爱国家”,就引导学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不畏艰难,科学地管理时间和金钱,努力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对国家和民族充满热爱。

(三)激励功能

激励功能是指校训在价值观念、思想道德和工作学习等方面对师生具有激励作用。青年学生的未来就是中国的未来,这一代青年见证了中国最重要的发展时期,他们有天然的爱国主义和理想抱负。校训具有精神激励的作用,帮助青年学生认识自己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担负起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如南开大学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就激励学生做“既有功德,又有能力,每天每月都有所创新和发展”的人;上海交通大学校训“饮水思源,爱国荣校”,则激励学生志存高远,担当济世。

(四)塑造功能

塑造功能是指校训能够帮助青年学生建立健全人格,形成崇高的思想境界和健康的心理品质,以促进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功能。如河北工业大学“勤慎公忠”的校训激励学生以天下为己任,忠贞爱国、临难不屈、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及历经磨难而不衰,培养学生爱国情操和敬业乐群、道艺兼修、好学求新与务实进取的高尚品格[2]。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校训要帮助学生塑造人格和品格,但并非要培养千篇一律的人,素质教育既要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又要充分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矛盾分析法和实事求是原则,鼓励青年学生在“不逾矩”的前提下选择适合自己的人格培养形式。

二、高校校训功能发挥面临的问题

在环境日益复杂和信息传播迅捷的今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和挑战逐渐增多。要作好校训教育实践工作,必须准确发现问题,及时把握形势。中国高校校训功能发挥面临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一)实践客体层面

高校校训实践工作的客体就是校训本身。校训的发展是社会变迁的缩影,蕴含着不同时代的进步要求,校训精神必须服务于社会时代的发展。中国发展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对国家、社会和个人提出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提出了“新四有”要求。当前高校校训所具有的精神内涵缺少与新时代要求相结合的阐述,缺乏时代性与人文性。校训应当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以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

(二)实践主体层面

校训工作实践的主体包括学校领导、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等,这些主体存在对校训的认同程度、重视程度和践行程度不一等问题。据有关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人是认可学校校训及其精神内涵的,但也有部分人对于校训的内涵不是很满意;大部分人看到了校训的功能和作用,并受其影响,但仍有部分人表示校训可有可无等。校训的下一步实践工作要注重从主体角度入手,让每一个主体都要成为校训精神的践行者和推动者。

(三)实践介体层面

教学逐渐从“以教育者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传统的课堂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教育对象对学习方式、地点和时间个性化发展的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作出改变。时代发展带来的技术进步和青年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得传统的实践途径并不能完全发挥良好的效果。校训应综合运用多种途径和方式,力求多元化地进行实践,最终达到理想的宣传效果。

(四)实践环体层面

中国高校校训的宣传工作和宣传效果并不理想,既缺少校园内部宣传,又缺少校园外部宣传。学校物质环境还有待改善,校内媒体没有被充分利用,校训还没有完全固化为文化符号,校训的校内宣传工作受到一定阻碍。校外缺少媒体报道,网络宣传工作不够完善,也影响了校训的校外影响力。

三、高校校训功能发挥的对策思考

将校训精神内化于心并外化于行,将校训的教育功能发挥到实处,还需要进一步丰富校训的精神内涵,从主体角度重视校训工作,拓展校训宣传的途径,营造校训工作顺利进行的氛围。

(一)提升内涵,把握校训精神

把握校训精神要注重历史性。校训是历史的产物,社会大背景与校史发展过程是影响校训内涵的两大重要因素,在把握校训精神上要注重其历史性,只有寻其源知其脉,方能晓其义。如想要了解哈尔滨工程大学校训“大工至善、大学至真”,就必然要知晓它是对毛泽东为哈尔滨工程大学前身——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校报题词——“工学”二字的发扬。该校建校之初,正处于建国之后百业待兴之时,中央军委决定改变军工培养目标,由维护和使用改为研究设计,搞军事工程强军。该校训正是要求师生在工程中做到极致,在学习和认知中做到极致,后被引申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都要“至真”“至善”,激励师生追求第一流和高水平的“最高境界”。

把握校训精神要注意时代性。大学校训从纵向发展来看具有一定的时代导向性,如抗日战争时期注重政治导向,改革开放时期注重思想解放等。部分学校依据时代要求改善或变更校训,以期培养顺应时代要求的人才。如浙江大学校训“求是创新”就沿袭了其前身“求是书院”创办时孕育的“求是”精神,提倡“求真务实,存是去非”。抗战期间,竺可桢校长鼓励浙大师生艰苦卓绝、发扬“求实”传统;改革开放后,浙江大学开拓进取,发扬创新精神,最终在1988年明确校训为“求是创新”,并沿用至今。还有一些院校,校训本身就强调时代性,如上海财经大学校训“厚德博学、经济匡时”教导师生品德敦厚、学识渊博、经世济国和匡扶时局。校训中“经济匡时”是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在1934年为毕业生题词时写下的,“经济”二字既包含经世济国的深意,又包含上海财经大学的办学特色,“匡时”二字寄希望于学生能够服务于国家,奉献于时代。总而言之,校训内容或精神内涵必须要服务于社会和时代。

把握校训精神要注意科学性。首先,科学地制定和把握学校校训的内容和内涵。学校在准确把握学校本身的定位、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未来发展方向的基础之上,选择符合自身实际与凸显办学特色的内容作为自己的校训。师范院校要强调传道授业的职责和敬业乐群的职业精神,政法高校要强调公平公正的价值导向等。如北京化工大学校训“宏德博学、化育天工”中的“化育天工”暗寓校名,激励师生探索自然之奥秘,变革自然之工巧。其次,校训要服务于科学。1919年4月24日,蔡元培于今北京师范大学前身——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发表演说《科学之修养》,阐释了当时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训“诚勤勇爱”是服务于科学并依赖科学:如“诚”即“……苟非亲身实验证明者,不可轻信……真是真非,丝毫不能移易”;“勤”的实现也必定依赖于科学,因为“凡实验之事,非一次所可了……反复推寻,不惮周详,可以养成勤劳之习惯”等[3],将校训与科学紧密相连,既能为学术研究提供方法,又能体现校训的价值。

把握校训精神要注意人文性。高校要积极主动地吸收人类先进文化和价值观,结合先进的、科学的、优秀的和健康的部分来丰富校训的精神内涵。如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这些先进的文化不仅可以丰富校训的精神内涵,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还可以提供科学的指导方法,充实校训的人文性。中央民族大学校训“美美与共、知行合一”,本身就具有文化包容的意义,其中“美美与共”出自名誉校长费孝通关于文化自觉的论述,意为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的优秀文化要互相包容互相学习,彼此欣赏和赞美。又如中国农业大学校训“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引用了屈原《离骚》名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达了强烈的同理心与社会责任意识,鼓舞师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情系乡土,忧患苍生。

(二)主体先行,内化校训精神

校长是内化校训精神的积极倡导者。校长在确定学校的前进方向、提升学校的整体素质和决定学校的价值取向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蔡元培在1916年出任北京大学校长时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开创了“学术自由”之风,为中国近代教育作出了极大贡献。在内化校训精神的过程中,校长不仅要重视校训的宣传和实践工作,而且要提升自我修养,以德服人,作好表率,更要充分利用学校的重大会议和庆典等仪式,倡导师生践行校训精神。

教师群体要成为内化校训精神的推动者。教师是立德树人工作的主导力量,要将内化校训精神作为己任。首先,鼓励授课教师将校训精神与课堂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可将校史与近代史相结合,校训与思想政治教育原理课程相结合,以促进校训德育功能的发挥。专业教师也同样要以身作则,从大局上把握校训内涵,从局部上寻找校训与所授专业的契合点和侧重点,在课堂中渗透校训精神。其次,辅导员可将校训精神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辅导员有更加充足的时间将校训作为重要内容融入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鼓励学生在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将校训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格和人格。

学生要成为内化校训精神的中心力量。学生是践行校训精神和传播校训的主体,学校要积极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自觉地实践校训精神。首先,学校要站在学生角度,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介绍学校的历史发展及校训的历史传承,使学生产生认同感。其次,要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教会学生“慎独”,学生按照校训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即便离开学校后也要将校训作为自己人生的信条。最后,鼓励学生为学校校训工作建言献策。学生是校训工作实践的主要对象,也是实践校训精神的核心主体,学生提出的合理建议应予以采纳。

其他职工要成为内化校训精神的辅助力量。行政工作人员、宿管人员、物业人员、安保人员和保洁人员是各部门之间的润滑剂,为师生工作和生活提供便利,是内化校训精神的辅助力量。一方面,学校要做到一视同仁。无论是行政工作人员还是保洁人员,都是学校的一分子,需要得到尊重和肯定。学校要对其工作赏罚分明,鼓励其积极认真工作,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工作态度,师生在与他们的工作接触中会感到舒适与便捷,从而关系融洽,形成内化校训精神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学校在对其他职工进行入职培训等工作时,可以适当加入校训的内容,让他们了解自己工作的环境,认同学校的文化,产生共识和共鸣,形成聚合力和向心力。

校友要成为内化校训精神的有效传播者。一方面,健全校友工作体系,弘扬校友文化。放眼中国高校校友工作和校友文化,南开大学校友会机制相对健全:校友会章程清晰,分工明确;校友会不仅分为地方分会、行业分会和学科分会,还有年级理事等组织形式;并将校友通讯录做成刊物,从2013年至今,每年度分上下两册出版等。综合来讲,中国高校的校友文化还没有受到充分重视,应该在现有基础之上健全校友工作体系。另一方面,学校要注重校友返校宣传工作。校友所取得的业绩与社会影响是基于母校的培养,他们就像母校向社会发出的名片,是母校社会声望的来源之一。定期邀请学校的知名校友为学生们进行讲座,促进校友与学校之间的交流联系,在讲座过程中,渗透校训文化,可起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学校要鼓励校友在工作生活中践行校训精神,积极为学校宣传,为学校赢得社会声誉。

(三)实践引领,外化校训精神

通过开学第一课外化校训精神。开学第一课在广义上有很多表现形式,如军训、开学典礼和入学教育等。新生入学的开学季是宣传校训非常重要的时机,每一位新生都期待着新的学习阶段和新的校园生活,并为之作出改变,这一时期,学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开学第一课的每一种形式都可以实践校训精神:在军训过程中,可以唱校歌,将校训作为口号;开学典礼的宣讲上,介绍校史发展和校训文化;在入学教育中,要将校训作为重点培育内容之一,为学生明确未来努力和进步的总方向,给予学生鼓励和信心;在第一次班会中,鼓励学生畅谈对校训内涵的理解以及自己在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和思想上如何践行校训精神等。

通过第二课堂外化校训。校内第二课堂是指第一课堂之外的其他校内社团活动与课程实践活动。2015年,在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的指导下,国家语委研究基地——北京华文学院联合北京师范大学举办了“书写大学校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书法活动,将文化瑰宝书法与校训相结合,这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而且弘扬了校训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可在老师的带领或自由组织下,游校园、学校史和探校训,组织相关的竞赛、演讲及辩论赛等活动,自觉地接受校训的熏陶。校外第二课堂是学生在社会中践行校训精神的重要场所。在这一过程中,有更多的不确定因素和交流合作机会,可以考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交流沟通能力、随机应变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等。为传播学校校训文化,树立学校良好形象,学校应在社会实践中指导学生践行校训精神。

通过师生评价外化校训精神。首先,进一步完善师生评价体系。第一,为保证评价结果的真实性,要将师生评价体系认真落实到每一位学生身上,让学生真正公平公正地评价每一位教师。第二,丰富师生评价体系内容。现有师生评价体系仅是学生通过网络对任课教师进行选择等级的简单评价,今后可以在师德师风评价中加入校训教育的内容,评价教师在课上与课下是否以校训内容要求自己,是否起到榜样作用。第三,要将考核结果反馈给每一位教师,做到赏罚分明,以提高教师的积极性。第四,建议对任课教师以外的教职工进行业务评价。师生评价体系应出台对辅导员老师和教务老师等其他行政教师的评价体系。第五,灵活运用师生评价体系。现有师生评价体系过于单一,学校可以设置相关的邮箱和意见信箱,让学生发现问题时第一时间向学校反映,学校也能在第一时间发现教师的问题,并督促其作出改正,避免恶劣影响。其次,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的建设工作。绝大多数教师都能够做到关爱学生和严于律己,但社会中仍有道德败坏的个别教师破坏了教师群体的形象。学校应出台严格的师德师风制度规定,并严格执行,对于违反师德师风的教师绝不姑息。同时,学校要在日常教学中经常督导教师的师德师风,如组织师德师风学习,组织教师之间批评与自我批评等。

(四)营造氛围,传播校训

注重校园内部宣传。首先,改善校园物质环境。学校各式各样的媒介都是宣传校训的工具,如校门、标识、建筑、橱窗、校内刊物、校内报纸和滚动屏幕,学生的一卡通、校服、学士服和宿舍,学校将这些媒介作为宣传校训的阵地,让师生随时随地受到校训的感染。良好的物质环境能够让学生身心愉悦,更能为校训教育功能的发挥提供有利条件:如在建筑设计上,学校要结合学校文化特色,设计出独具一格的标志性建筑,让学生提升认同感。在空间设计上,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考虑学生的需求,为学生提供独立的学习空间和隔音的讨论空间等。其次,将校训固化为校园文化符号。近年来,部分高校将校园文化符号化,并生产相应的衍生品,甚至形成自己的品牌,让学生、校友或其他想要了解高校的人在线上和线下都能购买,这对于校训能够起到一定的宣传作用。如天津商业大学大学生创业中心成立的京津印象工作室制作并出售“手绘天商”“手绘天津”等系列手绘明信片及手绘地图。这些产品不仅在校内受到广大师生的喜爱,而且已经实现在天津市范围内售卖。最后,充分利用校内媒体宣传校训。校园广播是宣传校训的良好媒介,学校可以在大课间休息和放学后定期播放校训的由来和知名校友的光荣事迹,用轻松愉悦的方式宣传校训文化。现有的手机软件、微博、微信公众号和QQ网页都是师生喜闻乐见并且触手可得的宣传方式,可以利用这些新媒体作专题宣传,也可以在发布其他资讯时适当加入校训的内容,潜移默化地宣传校训。

扩大校园外部影响。校训是学校塑造良好形象的“名片”,向社会传播学校校训能够提升学校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对学校招贤纳士和吸收优秀生源有重要影响。首先,通过招生宣传传播校训。招生季学校不仅在网上宣传招生,在校园内也会举行校园开放日,与前来的学生和家长交流沟通,让学生与家长切实感受学校的氛围和环境。校训宣传是新生与家长快速了解学校办学特色和培养目标的方式,校园开放日是宣传校训的良好机会。除此以外,在录取通知书和新生入学手册等媒介上要醒目和简要地介绍校训内容。其次,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学校在重大会议、仪式和庆典时不仅要利用校内的新闻媒体进行广泛传播,还要邀请社会新闻媒体前来参加,请其为学校进行正确积极的宣传报道。最后,作好学校网站宣传工作。对于校外人员而言,网站是直接快速了解学校的最佳方式,在学校官网及研究生院网站等外用网站上要有醒目的校训内容和介绍,方便校外人员简单快捷地了解和认可校园文化,这有利于学校的形象管理工作与大学品牌建设工作。

实现校训的教育功能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任重而道远。全校师生作为校训实践工作的参与者与受益者,要为传承大学精神和弘扬校园文化不懈努力。

猜你喜欢
校训师生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校训展示墙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校训展示墙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体现“亲爱精诚”校训的三件往事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任正非捐款前先捐“校训”
拿出精神
麻辣师生